論述20世紀中國美術考古成就的重要著作!對從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科學田野考古起,到20世紀晚期的中國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以時間為經,不同專題資料為緯,巧妙交織,作了翔實的梳理與論述,填補了過去文獻記載的缺失和誤讀,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借鑒價值,是美術史研究的一部信史和入門的重要參考書。400多幅彩色圖像,圖文對照,可讀性強。
400余幅出土遺物和遺跡彩圖,配以脈絡有承的簡潔文字,清晰呈現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文明之精華,是一本可讀可觀的經典美術文化讀本。
繼郭沫若譯米海里司《美術考古一世紀》后,論述20 世紀中國美術考古成就的重要著作!
楊泓,男,滿族。1935年生于北京市。1953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門化,1958年畢業。自1958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并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特聘教授。現擔任《文物》月刊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考古月刊編輯委員會顧問。并被聘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和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主要研究中國漢唐考古學、中國美術考古和古代兵器考古。先后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集體編著的《新中國的考古收獲》(文物出版社,1961)、《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等書的撰寫工作。自1958年在《文物參考資料》(現《文物》)《高句麗壁畫石墓》以來,迄今已在《考古學報》、《考古》、《文物》、《美術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逾300篇。主要學術專著有《中國古兵器論叢》(文物出版社,1980;增訂本,1985)、《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文物出版社,1997)、《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科學出版社,2000)、《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2007)等。并與李力合著《華夏之美——中國藝術圖鑒》(香港中華書局,1993)和《美源——中國古代藝術之旅》(三聯書店,2008)。
目錄
代前言 探索的途程——中國美術考古的發現和研究
上編
一 曙光初照——史前美術考古
1 舊石器時代的發現
2 新石器時代陶藝篇之
3 新石器時代陶藝篇之二
4 史前繪畫與雕塑
5 史前玉器及其他
二 銅藝之光——青銅時代美術考古
1 早期青銅藝術萌芽
2 商、西周青銅藝術
3 東周青銅藝術
4 先秦美術考古玉雕篇
5 先秦美術考古繪畫篇
三 鴻鵠高飛——秦漢美術考古
1 秦代美術考古
2 漢代美術考古雕塑篇
3 漢代美術考古繪畫篇
4 漢代考古發現的實用美術品
四 繼往開來——魏晉南北朝美術考古
1 孫吳美術考古
2 漢魏時期佛教造型藝術品
3 東晉南朝美術考古繪畫篇
4 鮮卑美術考古資料演變的軌跡
5 北朝美術考古壁畫篇
6 絲路引入的西方美術品
五 盛世新聲——隋唐美術考古
1 隋唐美術考古雕塑篇
2 隋唐美術考古繪畫篇
3 隋唐金銀工藝
下編
一 俑的世界——中國獨特的明器藝術
1 俑的出現和東周俑的藝術特征
2 秦俑藝術特征
3 西漢俑的藝術特征
4 東漢魏晉俑的演變和藝術特征
5 南北朝俑群的演變和藝術特征
6 隋唐俑的演變和藝術特征
7 五代至明清俑群藝術特征
二 瓷藝春秋——古代瓷器的考古發現
1 考古發掘獲得的商周原始瓷器
2 漢代瓷器和窯
3 江南六朝青瓷和北方青瓷
4 隋唐瓷的考古發現
5 宋瓷和遼、西夏瓷的考古發現
三 家具經緯——古代家具的演變與造型
1 史前至魏晉家具的演變
2 東晉至北宋家具的演變
附 叩索禪林——中國石窟寺研究四十年
1 研究概述
2 及時階段(1949年~1966年)
3 第二階段(1966年~90年代
附錄一 漫話中國古代雕塑
附錄二 中國古代壁畫略說后記重印后記
談起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調查和發掘中獲得的史前美術品,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圖案多變的彩陶。這種陶器上的彩飾,是繪在未燒的陶坯上的,經過入窯焙燒以后,彩紋鮮明而不易脫落,可長久保持其藝術風貌。說起來也很巧,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美術品,最早被近人發現的也恰恰是史前彩陶。
事情要追溯到1921年,瑞典學者發掘了河南澠池縣城北的仰韶村遺址,首次出土了具有特色的史前彩陶,并將這處以彩陶為顯著特征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命名為"仰韶文化"。接著又在甘青地區尋覓到史前彩陶的蹤跡,此后幾年陸續在洮河、湟水流域調查發掘了另一些古文化遺址(后來知道其中除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有銅石并用時代的遺址),獲得了大量不同文化類型和不同時期的史前彩陶器,囿于當時對資料認識的局限,推斷出今日已證明并不正確的由西向東發展的分期和年代序列1。在那一時期,人們常對所有的史前彩陶籠統地加上"彩陶文化"的名稱。
在仰韶村遺址被發現的7年以后,中國學者又在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發現了以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征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后將其正式命名為"龍山文化"2。在那一時期,又有人與"彩陶文化"相對給予這類遺存"黑陶文化"的名稱。這樣一來,使得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不少人都籠統地認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就存在"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兩大系統,直到50年代新石器時代田野考古不斷獲得新成果、新的考古學文化不斷被發現以后,這種看法才被打破。在1959年召開的關于編寫"十年考古"的座談會以后,考古學者對考古學上文化定名問題有了共同的認定,改變了如"黑陶文化"這類不科學的命名,當時指出"如果不論時間、地點和其他一切條件,只要有了彩陶片,便都屬于同一文化,這樣便失去了`文化`的原有意義"3。自此以后,含混而容易誤解的"彩陶文化"、"黑陶文化"不再被人們所使用。同時對仰韶文化彩陶的分析研究,由于半坡和廟底溝兩處遺址的發掘所獲豐碩成果,得以更深入開展。
楊泓著《美術考古半世紀》是在郭沫若譯(德)米海里司《美術考古一世紀》后,論述20世紀中國美術考古成就的重要著作。
作者楊泓為博學的考古學者,又被中國美術家協會授予"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稱號。曾參加《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美術、軍事卷和《中國美術史》等書的編著工作。
郭沫若1946年譯《美術考古一世紀》時,曾慨嘆"中國的考古發現可惜現在還寂寥得很",而一部的美術史若缺少了中國人的努力,就構不成一個整體。而嗣后的歲月,中國考古事業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許多重大考古新發現,改寫了中國古代美術史。楊泓《美術考古半世紀》對從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科學田野考古起,到20世紀晚期中國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作了翔實的梳理和論述,填補了過去文獻記載的缺失和誤讀,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借鑒價值,是美術史研究的一部信史和入門的重要參考書。新版對內容略有增刪,增加了400多幅彩色圖像,圖文對照,益增可讀性。
在我國考古發掘的田野資料空前豐富,中國考古學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級學科。面對全新生動、充滿魅力、甚至有些神秘的考古資料,學者審視、研究角度的不同,也會產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豐富認知。 楊泓著《美術考古半世紀》是在郭沫若譯(德)米海里司《美術考古一世紀》后,論述20世紀中國美術考古成就的重要著作。
作者楊泓為博學的考古學者,又被中國美術家協會授予"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稱號。曾參加《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美術、軍事卷和《中國美術史》等書的編著工作。
郭沫若1946年譯《美術考古一世紀》時,曾慨嘆"中國的考古發現可惜現在還寂寥得很",而一部的美術史若缺少了中國人的努力,就構不成一個整體。而嗣后的歲月,中國考古事業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許多重大考古新發現,改寫了中國古代美術史。楊泓《美術考古半世紀》對從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科學田野考古起,到20世紀晚期中國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作了翔實的梳理和論述,填補了過去文獻記載的缺失和誤讀,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借鑒價值,是美術史研究的一部信史和入門的重要參考書。新版對內容略有增刪,增加了400多幅彩色圖像,圖文對照,益增可讀性。
——美術史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 李松
在我國考古發掘的田野資料空前豐富,中國考古學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級學科。面對全新生動、充滿魅力、甚至有些神秘的考古資料,學者審視、研究角度的不同,也會產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豐富認知。
楊泓先生的《美術考古半世紀》,依據豐富的考古資料給我們講述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光輝軌跡。半坡魚紋彩陶、紅山玉龍、殷墟鴞尊、漢代銅馬、唐墓壁畫等等這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然而它們在中華文明演進的星河中在哪里閃光?這些明珠如何在人類社會文明進程中給予科學的定位?再版《美術考古半世紀》一書以縝密的邏輯、圖文并茂敘述,娓娓解讀了考古資料。同時,讓讀者感受到考古學新的分支學科——中國美術考古學的架構。
全書以輕松筆觸點化考古資料的艱澀,以時間的經線與不同專題資料的緯線巧妙交織,可謂拈重若輕,獨辟蹊徑。值得考古資料的研究者、美術考古的關注者、古代藝術品的愛好者一卷在手,慢酌細品。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漢唐研究室主任 朱巖石
汪家明-人民美術出版社 社長-2015`書香中國`上海周八月好書大推薦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5-08-30)
2015年8月 中國好書榜·藝術類
2015年"中版好書榜"第五期(文學藝術)
啟航無間書道-一周七本書(2015-09-05)
經典之作,內容豐富,體例宏大
楊泓先生
介紹相關情況很詳細,了解了很多知識。
這一本書非常的好,內容很詳實,值得仔細讀一讀,思路也很開闊,學術功力很扎實
很棒
nice
可以!
增長知識
書很好,值得一讀,好評!
內容翔實,專業度高
很好很好很好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太好了,謝謝
寶貝很好的
書很好。包裝用一塑料袋,都破了,太馬虎了。
增訂版,加了圖片,好
收到,感覺還行
難得的好書!
Satisfied
品質不錯 可讀性強 內容扎實
楊泓的書很棒
書籍非常不錯
印刷裝幀不錯,但內容太舊了,而且流水賬。知道作者是社科院的資深學者,但是這本書真的沒什么特別的亮點,幾十年前的舊書拿來賣還賣這么貴,買了用處不大。
比起這本,覺得揚之水老師孫機的那本仰觀集寫的更加深入…
了解古老文化的一部很好的學術著作。值得珍藏和擁有。
圖文并茂,通過閱讀可以了解我國光輝燦爛的文化,以及祖先的聰明才智,若非因被少數民族統治下實施愚民政策,扼殺和禁箇了人們的思想,我國可能就不會被辱百年。多上圖,讓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這是考古學家楊泓先生的一部巨著,是了解和研究中國美術考古的重要著作。尤其是關于俑和瓷器的流變,讀者可以從此書中把握基本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