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清波教授的專著《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就是在考古發現與研究的基礎之上完成的。這是近年來我看到的一部關于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的重要學術著作。本書在秦始皇帝陵園研究諸多方面多所創新,如:關于秦始皇陵的營建時間問題,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秦始皇陵的建造長達三十多年,段清波先生將田野考古發現與歷史文獻記載結合研究,提出秦始皇陵始建于李斯任丞相以后,建設時間只是數年。又如,關于秦始皇陵的封土高度,文獻記載秦始皇陵封土高"五十丈"(折約今115米),然而至今所有關于秦始皇陵封土的田野考古測量高度多達十余種,封土高度從三十多米到七十多米,距秦始皇陵封土百米之高的記載,相差甚大。對于這種現象,有的學者認為文獻記載的秦始皇陵封土高"五十丈"應為"十五丈"之誤;也有的學者認為,秦始皇陵封土高現在不足"五十丈",是因長期以來水土流失所致。而段清波牛生提出秦始皇陵封土與文獻記載相距甚大的原因,是因秦始皇陵未建成所致。就這一問題而言,我認為他的觀點是頗有見地的。從與秦始皇陵時代相連、地域最近、環境基本相同的西漢十一陵封土來看,西漢十一陵與秦始皇陵封土均為"覆斗形",西漢十一陵封土高度與底邊長度之比約為1:5。秦始皇陵封土的高度與底邊長度之比,亦應為此。實測秦始皇陵封土底邊長約515米(或533米),按照封土高度與底邊長度1:5計算,其高度應該在103米(或約107米)左右。因此說,文獻記載秦始皇陵封土高"五十丈"是基本可信的。現存秦始皇陵封土高度與文獻記載相距甚大,是因為秦始皇陵封土沒有完成設計規定的高度。再如,段清波教授重視田野考古發現與歷史文獻記載的有機整合問題。通過對勘探發現的秦始皇帝陵園地宮東、西、南三面的地下阻排水工程遺跡深入研究,他又對歷史文獻關于秦始皇陵"穿三泉"、"下錮三泉"的記載,提出了新的解釋。類似的研究創新在他的專著中還有許多,這些將推動秦始皇帝陵園的考古研究,為秦始皇陵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提供堅實的科學基礎。 段清波教授的專著《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就是在考古發現與研究的基礎之上完成的。這是近年來我看到的一部關于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的重要學術著作。本書在秦始皇帝陵園研究諸多方面多所創新,如:關于秦始皇陵的營建時間問題,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秦始皇陵的建造長達三十多年,段清波先生將田野考古發現與歷史文獻記載結合研究,提出秦始皇陵始建于李斯任丞相以后,建設時間只是數年。又如,關于秦始皇陵的封土高度,文獻記載秦始皇陵封土高"五十丈"(折約今115米),然而至今所有關于秦始皇陵封土的田野考古測量高度多達十余種,封土高度從三十多米到七十多米,距秦始皇陵封土百米之高的記載,相差甚大。對于這種現象,有的學者認為文獻記載的秦始皇陵封土高"五十丈"應為"十五丈"之誤;也有的學者認為,秦始皇陵封土高現在不足"五十丈",是因長期以來水土流失所致。而段清波牛生提出秦始皇陵封土與文獻記載相距甚大的原因,是因秦始皇陵未建成所致。就這一問題而言,我認為他的觀點是頗有見地的。從與秦始皇陵時代相連、地域最近、環境基本相同的西漢十一陵封土來看,西漢十一陵與秦始皇陵封土均為"覆斗形",西漢十一陵封土高度與底邊長度之比約為1:5。秦始皇陵封土的高度與底邊長度之比,亦應為此。實測秦始皇陵封土底邊長約515米(或533米),按照封土高度與底邊長度1:5計算,其高度應該在103米(或約107米)左右。因此說,文獻記載秦始皇陵封土高"五十丈"是基本可信的。現存秦始皇陵封土高度與文獻記載相距甚大,是因為秦始皇陵封土沒有完成設計規定的高度。再如,段清波教授重視田野考古發現與歷史文獻記載的有機整合問題。通過對勘探發現的秦始皇帝陵園地宮東、西、南三面的地下阻排水工程遺跡深入研究,他又對歷史文獻關于秦始皇陵"穿三泉"、"下錮三泉"的記載,提出了新的解釋。類似的研究創新在他的專著中還有許多,這些將推動秦始皇帝陵園的考古研究,為秦始皇陵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提供堅實的科學基礎。
段清波 男,1964年2月生。考古學博士,西北大學教授,1998—2008年任秦始皇帝陵考古隊隊長。
在主持秦始皇帝陵考古期間,發表30余篇考古學論文,對秦始皇陵區開展長期的考古勘探,發現一批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陪葬坑、城門及三出闕建筑遺址、陪葬墓地、修陵人墓葬、地宮阻排水系統等文物遺存;發掘了含石質鎧甲、百戲俑、文官俑、青銅水禽的陪葬坑;發掘了內城墻廊房建筑遺址;發掘了修陵人亂葬坑等,為學術研究提供了一批珍貴的考古資料。
序
及時章 緒論
及時節 相關概念的界定
第二節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發現簡史
第三節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主要發現
第四節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概況
第五節 研究理論及技術路線
第二章 秦始皇帝陵區自然環境與文化遺存分布關系
及時節 秦始皇帝陵區及周邊的自然環境概況
第二節 秦始皇帝陵區文物遺存的分布和環境的相互關系
第三節 人類活動對秦陵地區環境的影響
第四節 關于秦始皇帝陵選址問題的探討
第三章 秦始皇帝陵園排、阻水工程研究
及時節 地表排水系統
第二節 秦始皇帝陵地宮阻排水系統
第四章 秦始皇帝陵建造時間的研究
及時節 關于陵墓的位置與"旁行三百丈"問題
第二節 從陵園的設計建造過程看建陵的時間
第三節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遺存反映的時代特征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秦始皇帝陵封土研究
及時節 秦始皇帝陵封土高度
第二節 封土建筑
第六章 秦陵地宮水銀及相關問題的研究
及時節 文獻記載與科學測試
第二節 汞的發現與應用
第三節 水銀、外丹黃白術與道教
第四節 秦代水銀的制造及秦陵地宮水銀的問題
第七章 秦始皇帝陵墓道研究
及時節 從晉侯"請隧"說起
第二節 古代墓道發展過程
第三節 秦始皇帝陵墓道研究
第八章 秦始皇帝陵園三出闕及相關問題研究
及時節 秦始皇帝陵園的三出闕
第二節 闕、觀研究現狀
第三節 先秦時期的闕與觀
第四節 秦代闕制對兩漢的影響
第五節 古代闕制演變軌跡
第六節 小結
第九章 秦始皇帝陵園的外藏系統
及時節 先秦陵寢外藏現象的肇始
第二節 秦始皇帝陵園外藏系統的構成
第三節 秦始皇帝陵園外藏系統對后世的影響
第四節 小結
第十章 皇帝理念下的秦始皇帝陵園
及時節 既往研究概況
第二節 陵園設計理念的探討
第三節 陵園設計理念的體現
第四節 小結
[附錄一] 科技視野下的秦始皇帝陵——"863"計劃中的秦陵考古遙感與地球物理綜合探查技術
及時節 項目概況
第二節 項目目標
第三節 秦陵遙感考古的主要收獲
第四節 秦陵物探考古的主要收獲
第五節 物探成果的考古驗證
第六節 項目的結題
[附錄二] 上焦村秦墓主人疑非始皇子女說
主要參考文獻
后 記
一直對此很感興趣 書中知識解惑不少
好 很棒
公司購買,很好,是正品
書很不錯,十品新!
內容很好
不錯???
魂牽夢縈的秦始皇皇陵,神迷而誘人。
非常喜歡,迫不及待的看了
段老師的書
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作品
不錯
書很好!!
書很好!!
經典學術,便宜點就好了。。。
很好,性價比高,發貨快。
囊括了近年來秦陵的所有新發現和新研究
可讀性強,內容扎實,值得購買。
書是好書,質量很好。就是包裝太不小心了。角被繩子捆變形了,希望當當在書籍包裝上再下點功夫,畢竟挺貴的書,拿到就走瑕疵有點堵心。
我是看了央視一套秦嶺水銀之謎!才愈發感想,買了此書。。。
作為概況研究論述的著作已經相當全面了,而且價格也對位。
很專業的書籍,需要一定的興趣和相當的歷史知識才能看
秦始皇陵考古成果,雖然過于專業,但內容還是比較有知識性
對于研究秦始皇陵和了解秦文化史來說,是必備之書。
秦始皇陵考古隊長的研究成果,學術價值很高。但不適合一般愛好者閱讀。
剛從西安看過秦始皇陵,因為旅游激發了對秦始皇陵的興趣,才決定在當當上搜一下,沒想到就搜到了這么一本書。拿到一看,居然欲罷不能。雖然本人不是考古專業,但卻是資深的土木工程師,知道這本書的含金量,絕對值得一讀,讓考古圈外的人們也體會一下人家考古工作者的嚴謹的學風,博學的知識。更重要的你可以重新認識一下秦始皇。
一直對陵墓的研究都比較感興趣,最近尤甚。于是就買了這本書。快遞速度很快,這本書的包裝我也很喜歡,紙質也不錯,排版看著很舒服。內容暫時還沒有翻閱。總體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