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文物100多萬件,呂章申主 編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品中的100個故事》只談了其 中的100件,堪稱萬里選一。但每篇介紹都是一把鑰匙 ,打開了這件文物背后的一扇大門,從中可以清楚 地看到它的精彩,它的榮耀,甚至是它的苦難。而在 100扇大門連成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的正是祖國歷史 的無限輝煌。
1 誰是我們的祖先? 山頂洞人頭骨化石(復制品)2 歡樂起舞的先民 舞蹈紋彩陶盆3 原始玉器中較高的玉琮 十九節玉琮4 爵是酒器,但不是喝酒的飲器 二里頭文化銅爵5 現存較大最重的中國上古青銅容器 “后母戊”方鼎6 射黿的紀念 “作冊般”銅黿7 我國古代北方產犀的直接見證 “宰豐”骨匕8 威嚴的蜀巫 三星堆青銅人首9 武王滅商紀實 “利”簋10 名滿天下的青銅重器 “盂”鼎11 小馬的“成年禮”也很隆重 “盠”駒尊12 周師南征勝利的紀念品 “禹”鼎13 銘文鏗鏘、經歷奇特的青銅巨盤 “虢季子白”盤14 用失蠟法鑄造附件的青銅器之一伊 “王子午”鼎(附匕)15 用活字打印出銘文的簋 “秦公”簋16 吳國王室女子陪嫁的大冰鑒 “吳王光”鑒(附勺)17 吳越寶劍見真容 “吳王夫差”劍18 精美的冷飲用器 “曾侯乙”方鑒缶(附勺)19 豪華的建筑構件 青銅釭20 “秦王掃六合”之際的秦戈 四年“相邦呂不韋”戈21 皇帝發兵的憑證 陽陵虎符22 修建秦始皇陵的勞工的墓志 瓦文墓志23 漢軍的風采 楊家灣彩繪陶兵馬俑24 呼韓邪單于降漢紀念堂之瓦 “單于天降”瓦25 滇人是這樣走進祖國大家庭的 “滇王之印”金印26 不是玉做的葬服,而是玉做的葬具 金縷玉柙27 羽觴酌美酒,可誤了大事 曹植的陶耳杯28 并列于神仙中的佛 樓閣佛像陶魂瓶29 羊者,祥也 青瓷羊30 馬鐙是這樣出現的 陶單鐙騎馬俑31 新出土的與云岡石窟同時刻成的石雕 永固陵石券門32 從“上衣下裳”到“上衣下褲” 侍從陶俑33 中世紀的重裝騎兵 陶騎馬武士俑34 仿照佛像的道教造像 王阿善造石天尊像35 獨步一時的長檐車 陶牛車36 佛像竟埋入大窖 貼金彩繪佛立像川37 早期的專用茶具 青瓷托盞川38 外國使臣寫真集 《職貢圖》(北宋摹本)39 大匠李春揮斤斧,昂揚頭角出橋欄 安濟橋石欄板40 小女童的異域珍寶 金項鏈、金手鐲41 二龍相對峙,雙腹咸連理 白瓷雙腹龍柄傳瓶42 開創貨幣史新紀元的開元錢 開元通寶43 唐三藏本人留下的文物 玄奘題名石佛座44 高踞雕甍閱廢興 興慶宮蓮花紋瓦當45 激烈驚險的體育競賽項目 含光殿球場石志46 神秘的秘色瓷 越窯秘色瓷葵口盤47 湘風映楚些,字字是南金 長沙窯青瓷題詩句注子48 “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的熏香器 鎏金銀香囊49 誓書鐵券,可免九次死罪 錢鑼鐵券50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事學春茶 白瓷陸羽像及茶具51 消暑的涼枕 白瓷刻花卉紋長方枕52 天下及時契丹鞍 契丹鞍飾53 宋代人這樣踢足球 蹴鞠紋銅鏡5 4 蹲在房脊上的龍子綠釉鴟吻55 一顯現如見圣君面 西夏文敕牌56 南北宋之交的四大名將 《中興四將圖》57 皇帝出行的大場面 《大駕鹵簿圖》58 的醫用人體模型 針灸銅人5 9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像》60 花叢中的童子,沉睡水下600余年 磁州窯嬰戲圖罐61 追尋三寶太監下西洋的足跡 鄭和銅鐘62 皇帝過元宵節 《憲宗元宵行樂圖》63 斗彩佳器,成窯上品 嬰戲圖杯64 明軍抗擊倭寇的歷史畫卷 《抗倭圖》65 碩大精美的酒具 青花龍紋長瓶66 一位有名無實的皇太后 孝靖太后鳳冠67 明代北京市容 《皇都積勝圖》68 明代南京市容 《南都繁會圖》69 螺鈿妝成翡翠光 “千里”款黑漆螺鈿執壺70 清代最尊貴的青玉印 “皇帝之寶”玉印71 清朝盛世,皇帝壯游 《乾隆南巡圖》72 平定叛亂,維護統一 《平定準噶爾圖》73 河清海晏,時和歲豐 霽藍釉描金彩蓮花紋雙燕耳尊74 把《聊齋》故事畫活了,初哀只為博慈禧一粲 《聊齋圖說》75 大快人心事 林則徐等合奏《虎門銷煙完竣折》76 太平軍北伐直逼京畿 清政府繪制的《京師布防圖》77 雄關百戰,保我南疆 《清軍扼守鎮南關城全圖》78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城的證據 《京城各國暫分界址全圖》79 從容赴死,慷慨悲歌 方聲洞致父絕筆書80 封建統治終于落下帷幕 清宣統皇帝溥儀退位詔書81 馬克思主義的光芒照到中國 《共產黨宣言》的及時個中文全譯本82 革命氣節,大義凜然 中國共產主義先驅在獄中寫的親筆自述83 紅軍不怕遠征難 長征的文物見證84 世紀審判的歷史見證 梅汝墩保存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書》底稿85 勝利是用小車推出來的 支前模范董力生用的獨輪小推車86 稱之為“天書” 政協及時屆全體會議代表簽名冊87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在開國大典上升起的及時面五星紅旗88 兩幅油畫,一件作品 《開國大典》89 任憑山崩地裂,壯志堅不可摧 上甘嶺戰役遺跡90 啟動工業化的巨輪 新個汽車制造廠誕生的見證91 伸過最遼闊的海洋來握手 尼克松贈給的嵌月球表面巖石碎片擺件92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歷史見證 高考準考證93 中國奧運史上“零的突破” 許海峰獲得的第23屆奧運會金牌94 洗刷百年國恥,香港更加繁榮 中英兩國政府代表簽署關于香港問題聯合聲明時用的簽字筆95 進軍神秘大陸 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日志96 功臣!功臣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97 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國 開啟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階段的“入世槌”98 圓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 “神舟5號”飛船的返回艙99 嫦娥應無恙,留個影吧 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100 改革在闊步前進 見證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紅手印” 1 誰是我們的祖先? 山頂洞人頭骨化石(復制品) 2 歡樂起舞的先民 舞蹈紋彩陶盆 3 原始玉器中較高的玉琮 十九節玉琮 4 爵是酒器,但不是喝酒的飲器 二里頭文化銅爵 5 現存較大最重的中國上古青銅容器 “后母戊”方鼎 6 射黿的紀念 “作冊般”銅黿 7 我國古代北方產犀的直接見證 “宰豐”骨匕 8 威嚴的蜀巫 三星堆青銅人首 9 武王滅商紀實 “利”簋 10 名滿天下的青銅重器 “盂”鼎 11 小馬的“成年禮”也很隆重 “盠”駒尊 12 周師南征勝利的紀念品 “禹”鼎 13 銘文鏗鏘、經歷奇特的青銅巨盤 “虢季子白”盤 14 用失蠟法鑄造附件的青銅器之一伊 “王子午”鼎(附匕) 15 用活字打印出銘文的簋 “秦公”簋 16 吳國王室女子陪嫁的大冰鑒 “吳王光”鑒(附勺) 17 吳越寶劍見真容 “吳王夫差”劍 18 精美的冷飲用器 “曾侯乙”方鑒缶(附勺) 19 豪華的建筑構件 青銅釭 20 “秦王掃六合”之際的秦戈 四年“相邦呂不韋”戈 21 皇帝發兵的憑證 陽陵虎符 22 修建秦始皇陵的勞工的墓志 瓦文墓志 23 漢軍的風采 楊家灣彩繪陶兵馬俑 24 呼韓邪單于降漢紀念堂之瓦 “單于天降”瓦 25 滇人是這樣走進祖國大家庭的 “滇王之印”金印 26 不是玉做的葬服,而是玉做的葬具 金縷玉柙 27 羽觴酌美酒,可誤了大事 曹植的陶耳杯 28 并列于神仙中的佛 樓閣佛像陶魂瓶 29 羊者,祥也 青瓷羊 30 馬鐙是這樣出現的 陶單鐙騎馬俑 31 新出土的與云岡石窟同時刻成的石雕 永固陵石券門 32 從“上衣下裳”到“上衣下褲” 侍從陶俑 33 中世紀的重裝騎兵 陶騎馬武士俑 34 仿照佛像的道教造像 王阿善造石天尊像 35 獨步一時的長檐車 陶牛車 36 佛像竟埋入大窖 貼金彩繪佛立像川 37 早期的專用茶具 青瓷托盞川 38 外國使臣寫真集 《職貢圖》(北宋摹本) 39 大匠李春揮斤斧,昂揚頭角出橋欄 安濟橋石欄板 40 小女童的異域珍寶 金項鏈、金手鐲 41 二龍相對峙,雙腹咸連理 白瓷雙腹龍柄傳瓶 42 開創貨幣史新紀元的開元錢 開元通寶 43 唐三藏本人留下的文物 玄奘題名石佛座 44 高踞雕甍閱廢興 興慶宮蓮花紋瓦當 45 激烈驚險的體育競賽項目 含光殿球場石志 46 神秘的秘色瓷 越窯秘色瓷葵口盤 47 湘風映楚些,字字是南金 長沙窯青瓷題詩句注子 48 “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的熏香器 鎏金銀香囊 49 誓書鐵券,可免九次死罪 錢鑼鐵券 50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事學春茶 白瓷陸羽像及茶具 51 消暑的涼枕 白瓷刻花卉紋長方枕 52 天下及時契丹鞍 契丹鞍飾 53 宋代人這樣踢足球 蹴鞠紋銅鏡 5 4 蹲在房脊上的龍子 綠釉鴟吻 55 一顯現如見圣君面 西夏文敕牌 56 南北宋之交的四大名將 《中興四將圖》 57 皇帝出行的大場面 《大駕鹵簿圖》 58 的醫用人體模型 針灸銅人 5 9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像》 60 花叢中的童子,沉睡水下600余年 磁州窯嬰戲圖罐 61 追尋三寶太監下西洋的足跡 鄭和銅鐘 62 皇帝過元宵節 《憲宗元宵行樂圖》 63 斗彩佳器,成窯上品 嬰戲圖杯 64 明軍抗擊倭寇的歷史畫卷 《抗倭圖》 65 碩大精美的酒具 青花龍紋長瓶 66 一位有名無實的皇太后 孝靖太后鳳冠 67 明代北京市容 《皇都積勝圖》 68 明代南京市容 《南都繁會圖》 69 螺鈿妝成翡翠光 “千里”款黑漆螺鈿執壺 70 清代最尊貴的青玉印 “皇帝之寶”玉印 71 清朝盛世,皇帝壯游 《乾隆南巡圖》 72 平定叛亂,維護統一 《平定準噶爾圖》 73 河清海晏,時和歲豐 霽藍釉描金彩蓮花紋雙燕耳尊 74 把《聊齋》故事畫活了,初哀只為博慈禧一粲 《聊齋圖說》 75 大快人心事 林則徐等合奏《虎門銷煙完竣折》 76 太平軍北伐直逼京畿 清政府繪制的《京師布防圖》 77 雄關百戰,保我南疆 《清軍扼守鎮南關城全圖》 78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城的證據 《京城各國暫分界址全圖》 79 從容赴死,慷慨悲歌 方聲洞致父絕筆書 80 封建統治終于落下帷幕 清宣統皇帝溥儀退位詔書 81 馬克思主義的光芒照到中國 《共產黨宣言》的及時個中文全譯本 82 革命氣節,大義凜然 中國共產主義先驅在獄中寫的親筆自述 83 紅軍不怕遠征難 長征的文物見證 84 世紀審判的歷史見證 梅汝墩保存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書》底稿 85 勝利是用小車推出來的 支前模范董力生用的獨輪小推車 86 稱之為“天書” 政協及時屆全體會議代表簽名冊 87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在開國大典上升起的及時面五星紅旗 88 兩幅油畫,一件作品 《開國大典》 89 任憑山崩地裂,壯志堅不可摧 上甘嶺戰役遺跡 90 啟動工業化的巨輪 新個汽車制造廠誕生的見證 91 伸過最遼闊的海洋來握手 尼克松贈給的嵌月球表面巖石碎片擺件 92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歷史見證 高考準考證 93 中國奧運史上“零的突破” 許海峰獲得的第23屆奧運會金牌 94 洗刷百年國恥,香港更加繁榮 中英兩國政府代表簽署關于香港問題聯合聲明時用的簽字筆 95 進軍神秘大陸 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日志 96 功臣!功臣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97 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國 開啟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階段的“入世槌” 98 圓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 “神舟5號”飛船的返回艙 99 嫦娥應無恙,留個影吧 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 100 改革在闊步前進 見證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紅手印”
這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舞蹈紋彩陶盆1973年秋出 土于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陶盆以細泥制作,呈黃褐 色,大口微斂,卷唇,鼓腹,小平底。口沿及內外壁 均施黑彩。口沿上是由葉形圓點和斜向的平行線交替 組合而成的簡單紋樣。外壁上有三道弦紋環繞在盆腹 上部,在它們相互交會處又飾一枚挑鉤狀紐結。內壁 彩繪是陶盆的主要紋飾,緊靠口沿處的一圈環線與下 部的四圈平行環線組成一個條帶形區域,內繪舞蹈人 物共3組,每組5人,聯臂攜手作舞蹈狀。各組描繪的 舞蹈內容相同,舞者的動作也都整齊一致。人物輪廓 采取單色平涂手法繪制出剪影式的效果:頭部扁圓, 一側飾有一道斜向下方的線條;軀體呈棗核形;手臂 細長,向斜下方伸展并與旁側人相攜,而位于各組兩 端的舞者外側手臂的下端則呈分叉狀;兩腿略叉開, 腿間也有一道線條斜向下方。每組舞者兩側都有數道 平行豎線分隔,各組相鄰的平行線之間又有柳葉狀圖 案作為裝飾。陶盆整體質地細膩,構圖生動飽滿,線 條流暢自然,被譽為“我國原始繪畫中首屈一指的佳 作”。
出土這件舞蹈紋彩陶盆的墓葬,是屬于馬家窯文 化中馬家窯類型的遺址,距今約有5000-4000年。馬 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因甘肅 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 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 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 ,南抵四川省北部。在1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馬家 窯文化的特征不斷發生著變化,因此人們將其分為前 中后三個發展時期,分別用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種 文化類型來表示。馬家窯類型的制陶業發達,而彩陶 的數量尤為眾多,約占各類陶器總和的25%-50%, 在陪葬陶器中多達80%。其彩繪往往幅面很大.除了 在器物口沿和外壁施彩外,將紋飾繪于器物內壁的情 況也極為常見。馬家窯彩陶的紋飾線條優美圓潤,圖 案生動多變富于韻律,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 格。 這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舞蹈紋彩陶盆1973年秋出 土于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陶盆以細泥制作,呈黃褐 色,大口微斂,卷唇,鼓腹,小平底。口沿及內外壁 均施黑彩。口沿上是由葉形圓點和斜向的平行線交替 組合而成的簡單紋樣。外壁上有三道弦紋環繞在盆腹 上部,在它們相互交會處又飾一枚挑鉤狀紐結。內壁 彩繪是陶盆的主要紋飾,緊靠口沿處的一圈環線與下 部的四圈平行環線組成一個條帶形區域,內繪舞蹈人 物共3組,每組5人,聯臂攜手作舞蹈狀。各組描繪的 舞蹈內容相同,舞者的動作也都整齊一致。人物輪廓 采取單色平涂手法繪制出剪影式的效果:頭部扁圓, 一側飾有一道斜向下方的線條;軀體呈棗核形;手臂 細長,向斜下方伸展并與旁側人相攜,而位于各組兩 端的舞者外側手臂的下端則呈分叉狀;兩腿略叉開, 腿間也有一道線條斜向下方。每組舞者兩側都有數道 平行豎線分隔,各組相鄰的平行線之間又有柳葉狀圖 案作為裝飾。陶盆整體質地細膩,構圖生動飽滿,線 條流暢自然,被譽為“我國原始繪畫中首屈一指的佳 作”。
出土這件舞蹈紋彩陶盆的墓葬,是屬于馬家窯文 化中馬家窯類型的遺址,距今約有5000-4000年。馬 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因甘肅 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 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 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 ,南抵四川省北部。在1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馬家 窯文化的特征不斷發生著變化,因此人們將其分為前 中后三個發展時期,分別用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種 文化類型來表示。馬家窯類型的制陶業發達,而彩陶 的數量尤為眾多,約占各類陶器總和的25%-50%, 在陪葬陶器中多達80%。其彩繪往往幅面很大.除了 在器物口沿和外壁施彩外,將紋飾繪于器物內壁的情 況也極為常見。馬家窯彩陶的紋飾線條優美圓潤,圖 案生動多變富于韻律,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 格。
舞蹈紋彩陶盆的資料在1978年《文物》雜志第3 期上一經公布,即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雖然此前 發現的彩陶上也有人物形象的表現,但像舞蹈紋彩陶 盆這樣明確直接地展示原始社會人們生活內容的尚屬 先例,其紋飾中奇特的人物造型、舞蹈的性質與含義 、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狀況等等都成為人們熱議的問題 。眾多學者從歷史、考古、民俗等不同的角度對彩陶 盆的舞蹈紋飾進行研究解讀,由于其紋飾的裝飾化特 點,對細節的表現十分簡練,導致不同的人對同一形 象的認識不同,再加上各人引用對比的資料也有差異 和側重,因此得出的結論五花八門,見仁見智。如對 于舞者頭部一側斜向下方的線條,有人認為是羽飾, 有人認為是頭發,頭發說中還存在著是發辮或是披發 的不同見解;關于舞者兩腿問的斜向線條,則有裝飾 的獸尾、腹前的佩巾、表現舞者腿部擺動的一種手法 等等一系列解釋,由此又引出對舞者是裸體還是穿著 服飾的爭論;對于各組兩端舞者的分叉形手臂,有學 者認為是反映空著的雙臂舞蹈動作較大而頻繁,也有 認為是表示拇指與其他四指分離兩側之意。還有一種 較為獨特的觀點,認為舞者是把帶有四肢的獸皮披在 身上,由此將分叉線解釋為:一條線代表手臂,另一 條線代表披于肩上獸皮的前 肢皮或其他余出的部分。而最多的爭議則集中在陶盆 上所描繪的舞蹈場面究竟屬于什么性質這一問題上, 如有的觀點認為這是原始先民于生產勞動之暇,在田 頭池邊歡樂地手挽手進行的娛樂活動;有認為是慶祝 農業豐收或祈求生育的舞蹈;也有認為是以舞蹈式的 寫實方式直接表現嚴肅而重要的巫術禮儀。由于產生 彩陶盆的時代和地區,當時先民過著耕種與狩獵并舉 的生活,因此又有舞蹈場面反映農業祭祀和表現狩獵 生活的解釋。雖然對諸多問題的看法存在著分歧,但 人們普遍認同的是,舞蹈紋彩陶盆上的畫面生動地再 現了原始先民們歡樂起舞的熱烈場面,是當時人們生 活方式和意識形態的真實表達。
在大通舞蹈紋彩陶盆出土以后,陸續又有多個繪 有舞蹈紋彩陶器物被發現,為人們進一步研究原始舞 蹈圖像的豐富內涵提供了更多的實物資料。1995年, 在青海同德縣巴溝鄉團結村宗日文化遺址第157號墓出 土了一件精美的舞蹈紋盆,造型與大通舞蹈盆近似而 略小,高12.5厘米,口徑22.8厘米。陶盆外壁上也 同樣繪有三條弦紋交匯而成的鈕結紋,其內壁上部繪 兩組舞蹈人像,分別為11人和13人,兩組舞蹈紋之間 以圓點間隔。舞者們相互挽著手,下身似著裙裝而呈 圓形,正以統一的動作在翩翩起舞。陶盆質地細膩, 表面光潔,圖案充實飽滿,花紋自然流暢,可與大通 舞蹈紋彩陶盆相媲美。除青海外,甘肅也出土有舞蹈 紋飾的彩陶器。1991年,甘肅武威市南郊新華鄉磨咀 子遺址中發現了殘碎的舞蹈紋彩陶盆,高14厘米,口 徑29.5厘米。在陶盆內壁上部繪有兩組舞蹈圖,每組 9人,手拉手作舞蹈狀。舞者的頭與腹部均以圓點表現 ,身軀、手臂和腿僅為一直線,表現出有節奏踏舞的 場面。在甘肅省大通河下游出土的一件舞蹈紋彩陶壺 ,高64厘米,口徑23厘米,腹徑52厘米。以黑彩于陶 壺肩部繪出兩組舞蹈紋,一組3人,一組2人,皆作攜 手起舞狀。舞者身體下方繪有三角形的山狀紋,也許 是表現人們在山上攜手起舞的情景。
這些舞蹈紋彩陶器物的紋樣中雖然舞者形象與數 量不盡相同,但表現的舞蹈形式卻驚人的相似,向我 們展示出原始先民舞蹈的生動場面,是非常珍貴的形 象資料,對于了解原始先民的生活,探索原始舞蹈起 源、發展、藝術特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P18-20
書不錯,可惜不知道是不是快遞的原因,封面褶皺了
在國博看到的,當當比那便宜好多,買來讓孩子了解一下
去了國家博物館,對里面的古代中國的文化很感興趣,所以買書看看,還可以,圖片要是彩色的就好了。
這100件展品濃縮了中國千百年來的發展。讓讀者既欣賞了藝術又理解了歷史。
國博古代中國,文物背后的故事,每個中國人值得去了解,懂得歷史,才能把握未來
帶孩子到國博,參觀了古代中國館,看到的一些重要的古物這本書都有介紹,值得入手的一本書,幫助了解文物的故事,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