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決定我們是不是人,鏡像神經元決定我們能否塑造文明。”鏡像神經元堪稱20年來心理學界重要的發現,然而小小的鏡像神經元,真的能夠解開人類進化史上的重大謎團嗎?鏡像神經元理論提供了一種精練而簡單的新方式,來解釋語言的進化、人類共情的發展以及自閉癥的神經基礎,乃至精神分裂、藥物濫用、性取向、傳染性哈欠等,其作用可謂無所不包。
在《神秘的鏡像神經元》中,神經科學家格雷戈里 希科克回顧了鏡像神經元理論從萌芽到流行的全過程,對其進行了大膽質疑,并提出了自己的新解釋。這些理論探討闡明了有關人類認知及大腦功能的關鍵問題:為什么人類如此頻繁而大量地進行模仿?要理解言語,我們必須具備說話的能力嗎?自閉癥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人類能夠進行心智解讀嗎?
從發現問題到創建理論再到修訂理論,《神秘的鏡像神經元》展現了科學在曲折中前行的發展進程,并就人類大腦的組織和功能、溝通及認知的本質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科學家》雜志推薦書目,首次、深入揭秘現代心理學與神經科學中深遠影響的發現;
“DNA決定我們是不是人,鏡像神經元決定我們能否塑造文明。”多方位解讀鏡像神經元理論,在大腦深處探尋語言、模仿、學習、溝通、共情、自閉癥的源頭。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 平克、蓋瑞 馬庫斯,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袁逖飛、知乎大V趙思家、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哲學榮譽退休教授帕特里夏 丘奇蘭德聯袂推薦,《出版人周刊》《科克斯書評》熱評;
《紐約時報》盛贊:“今天對神話多一克警惕,明天在神經科學中就會少一磅謬論。”
湛廬文化出品
格雷戈里 希科克
師從著名心理學家和暢銷書作者史蒂芬 平克,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認知科學教授,主管該校的語言科學中心及聽覺和語言神經科學實驗室。
2010—2011年曾擔任語言神經生物學協會主席,2014年開始擔任《心理計量學公告與評論》的主編,著有《語言神經生物學》等書。
創立了私人博客“會說話的大腦”(TalkingBrains.org),討論各類有關語言和神經科學的話題。
[目錄]
前言 倔驢踢倒舊屋,木匠修建新房
01猴子大腦中的意外收獲——發現鏡像神經元
1988年,以賈科莫 里佐拉蒂為首的一群神經科學家,在意大利帕爾馬開展了一項實驗研究。當時的他們自己也沒有想到,這項研究恒河猴前運動皮層神經元如何控制抓握動作的基礎性研究,竟會引發一場席卷心理學界的理論風暴。猴子大腦中那些被他們命名為“鏡像神經元”的微小細胞,即將成為解開人類心理謎題的鑰匙。
能夠理解動作的神經元
從F5區到布洛卡區
02人類心智的“DNA”——鏡像神經元引發熱潮
拉馬錢德蘭斷言:“鏡像神經元對于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意義,將如同DNA對于生物學的意義一樣。”隨著鏡像神經元理論在語言、心智解讀、共情和自閉癥等問題上的應用,鏡像神經元一夜之間成了學術界萬眾矚目的明星。
鏡像模仿機制不斷擴展
無處不在的鏡像神經元
03從猴子到人類——探索人類鏡像系統
猴子和人類畢竟是不同的物種。當我們從某個物種那兒收集到證據,并想利用這些證據對另一個物種進行推斷時,需要謹慎為之。如果兩個系統的反應是不同的,我們如何能斷定兩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甚至所測結果來自同樣的神經網絡呢?
人類鏡像系統的早期研究:物種間差異被忽略
繼續探索:在人類大腦中發現類鏡像系統
04逆行的行星——鏡像神經元理論中的異常現象
基于常識的直覺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地心說對哲學、科學和宗教的影響持續了好幾個世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天文學家發現了一些異常現象,無法利用這個理論進行解釋。對于鏡像神經元,我們也可能面臨著相同的情形。
異常現象1:說不出,但能聽懂
異常現象2:做不出,但能理解
異常現象3:無法執行動作,但能識別動作
異常現象4:面癱沒有表情,但能理解情緒
異常現象5:映射可能會阻礙恰當的反應
異常現象6:鏡像系統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異常現象7:大腦對內容與方式的加工是分離的
異常現象8:理解在前,模仿在后
異常現象說明了什么
05大腦如何聽懂人言——言語知覺的神經基
語言是鏡像神經元理論的核心,同時也是檢驗該理論的一塊重要試金石。鏡像神經元理論祭出言語知覺的運動理論作為自己的論證基礎,然而對語言障礙患者的研究似乎指向了另一個方向……
我們聽到的是語音還是發音動作
鏡像神經元是否可以驗證運動理論
不會說話的患者能否聽懂人
運動系統對語義理解的深層次作用
06通過身體來理解——運動理解的神經基
心理并不是簡單的刺激-反應聯結,而是一個主動對信息進行加工的裝置。那么大腦是如何加工信息的呢?具身觀認為,我們的運動系統對于運動理解有著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運動的意義就藏在運動系統之中。
信息加工:人腦計算機
具身認知:依靠感覺和運動認知世界
概念性知識是抽象的嗎
從具身觀到模仿和鏡像神經元
07三明治還是三位一體——感覺、運動、理解的關系
認知加工并不是夾在感覺系統和運動系統兩片面包之間的肉片,三者構成一個層次分明的三明治。相反,如果沒有了感覺信息,運動系統就變得盲目了;而運動系統中也蘊含著有助于感覺加工的信息。二者緊密合作,這才誕生了更高級的認知理解。
沒有感覺就無法運動
運動促進了知覺和理解
超越感覺和運動,達到抽象理解
重新搭建動作理解的神經網絡
08人類天生愛模仿——模仿的神經基
我們這個物種表現出了創造性和思維,所有人都為此感到歡欣鼓舞。證據就是,對于再創造和模仿,我們都表現出了強烈的癖好,這兩種癖好相互補充,在我們快速心理發展的早期表現得尤為突出。
模仿是我們生而為人的關鍵能力
鏡像神經元是模仿的神經基礎嗎
重新定義模仿
猴子也模仿
人類的模仿為何更勝一籌
09破碎的魔鏡與強烈的世界——解讀自閉癥
破鏡理論和心智化損傷理論都是圍繞“自閉癥缺乏什么”來展開的,但它們并不是的可能性。或許,自閉癥患者所體驗到的并不是一個社會性匱乏的世界,而是一個社會性過于強烈的世界。
同樣的行為,不同的理解
自閉癥的臨床診斷標準
破鏡理論和心智化損傷理論
強烈世界假說
10在科學之路上曲折前行——展望鏡像神經元的未來
對于在20世紀上半葉主導著心理學的行為主義來說,心理的計算理論是一種針鋒相對的觀點;而現在,就像鐘擺一樣,計算性觀點正朝著一種扎根于環境的具身觀擺動。鐘擺的擺動,理論的交鋒,以及它們所得出的結果,正是科學理論不斷進化前進的必經之路。
踢倒舊屋:鏡像神經元神話不再
修建新房:預測性編碼理論初探
附錄一 腦組織入門
附錄二 認知神經科學工具箱
致謝
譯者后記
[精彩樣章]
沒有感覺就無法運動
想象有24小時夜里,你睡著了,然后從噩夢中驚醒。迷迷糊糊中,你睜開眼睛,發現自己的右臂麻木了。這挺煩人的,但也沒什么好擔驚受怕的,你只需要翻個身,幾秒鐘過后,一陣生命的刺痛感就會朝你的手臂襲來。但是,當你試圖翻身時,卻發現沒法翻身了。事實上,除了腦袋,你全身上下都動彈不得。這時,你才意識到,你的整個身體都麻痹了。脖子以下的部分你都感覺不到了,連身體下面的床都感覺不到了。你覺得自己好像是飄浮著的。你的身體還在嗎?你向下看了看,發現身體還在。你希望感覺和運動能力可以恢復過來,于是又等了幾秒鐘,等了幾分鐘,等了幾小時,,等了一輩子。
19歲的屠夫伊安 沃特曼(Ian Waterman)住在英吉利海峽的英屬澤西島上,對他來說,這并不是什么噩夢。當時,伊安正在住院,治療一種重型病毒引起的疾病。24小時早上醒來,他的身體無法動彈了,他也感覺不到自己的身體。醫生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無法判斷病情會如何發展,也不知道如何治療。病毒引起的疾病被治好了,但他再也感覺不到自己的身體了。伊安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紀錄片《失去身體的人》(The Man Who Lost His Body)中,詩意地描述了他的悲慘遭遇:
我就像塊烤肉一樣,每兩個小時翻一次面,還涂滿了潤膚霜。我的身體像雕塑一樣紋絲不動,腦袋里卻填滿了各種情緒。四肢沒有觸覺,也移動不了。我躺在床上,眼睛直勾勾地盯著正在剝落的天花板,好希望這一片一片的碎片是一道一道的裂縫,那么天花板就會砸向我,帶我脫離苦海。身體動不了了,腦子能轉又有什么用處呢?
但伊安并沒有喪失運動能力。事實上,他的運動系統并未受到實質性的影響。他所喪失的是感覺能力,這種疾病被稱為大纖維感覺神經病變(large-fiber sensory neuropathy)。伊安的病情特別嚴重,他喪失了所有的觸覺和本體感覺,本體感覺是關于身體位置的感覺信號,來自肌肉和關節深部的感覺神經末梢。而大部分負責傳遞痛覺信號和運動信號的神經纖維并未受損。伊安這樣的病例告訴我們,運動能力有賴于感覺能力。
大多數和伊安的病情相同的患者都無法行走,在沒有協助的情況下也無法自理。伊安的醫生曾預測,他也會面臨相同的結果。但伊安不同意醫生的意見,憑借強大的意志力,他努力學會了走路、開車、工作,重新開始獨立地生活。他并沒有通過某種方式讓大腦重新感覺到身體,那種能力已經永遠地喪失了。他所做的,是用視覺反饋來代替正常的、自動化的軀體感覺反饋,并且,在今后的每24小時、每一個清醒的時刻,他還要繼續這樣做。當你我走路時,我們可以同時四處張望,剝香蕉皮,回憶最近一次聊天。走路本身是不費力的,是自動化的,對于把重心轉移到一條腿上、抬起另一條腿、邁出去,我們不用費心考慮。我們不需要低頭看,就能知道雙腿在干嗎。這是因為雙腿能被我們感覺到,大腦和脊椎正是利用這一信息來協調走路動作的。但伊安喪失了這種本體信息,所以,他只能盯著自己的雙腿,有意識地規劃好每一個動作,這樣他的雙腿才會移動。走路時完成雙重任務是不可能的。他的雙手也面臨著相同的情形。當他看不到雙手時,它們往往會“四處游蕩”,有時會撞到東西,有時會打到其他人。
[各方贊譽]
偶爾會出現一種觀點,它走出了實驗室,能夠獨當一面地解釋所有謎題。這是我們深切渴望發生的事情,對于新聞工作者和人文科學學者來說,這也是一種無法抵擋的誘惑。相對論、不確定性、不完備性、間斷平衡論、可塑性、復雜性、實驗胚胎學都是這樣的例子,而對于21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來說,這種全能的觀點就是鏡像神經元。格雷戈里 希科克通過生動、易于理解且極其理性的分析,表明鏡像神經元事實上是無法解釋語言、共情、社會及世界和平的。但這并不是一種單純的批判,讀者能通過這本書了解當代語言科學、心理、大腦的諸多知識,并會發現現實比神話更加令人興奮。
史蒂芬 平克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語言本能》《心智探奇》作者
這本書針對心理學為大肆吹捧的觀點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蓋瑞 馬庫斯
認知心理學家,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
鏡像神經元的功能也許不能如20年前我們所推測的那樣掌管一切,但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低估它的功能。這本書收納了的證據,讓我們在不確定性中繼續前行。
袁逖飛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鏡子,鏡子,告訴我什么是有趣的神經科學理論?”“當然是鏡像神經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那我們人類是如何創造出璀璨文明的?是交流。交流的本質又是什么?可能你會回答是語言,但看完這本書就會知道,其實語言只是載體罷了。請不要被這么專業的書名給嚇跑——其實它深入淺出、解釋清晰易懂。當然,我只會將這本書推薦給有動力去了解真相的人。
趙思家
大腦使用指南》作者,知乎大V
這本書將科學研究類比為一部律政懸疑片:盡管面臨極大的困難,的弱勢一方以翩翩風度和錚錚事實合情合理且有理有據地扳倒了光鮮氣派的對手——長期受到不求甚解之輩所青睞的“鏡像神經元”巨頭。然而,希科克并沒有讓我們空手而歸,他概述了鏡像理論的替代方案的雛形。
帕特里夏 丘奇蘭德
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哲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希科克對前沿科學進行了探討,就基礎神經科學進行了精彩的闡述,令普通讀者也能理解一門復雜艱深的課題。
出版人周刊》
本書對神經科學領域中激動人心的理論之一進行了清晰生動的描寫,對于實驗科學的開展也具有鼓舞人心的示范作用:早期的鏡像神經元理論可能并沒有成功地開個好頭,但該理論啟發了更為復雜、更有意思的理論研究,它們很快就會浮出水面了。
科克斯書評》
圖文并茂,我喜歡。
怎么聯系客服?
看了以后收獲很大內容清晰紙張很好
內容有趣不錯
寫得很好的一本書
這個商品不錯-
好評
值得讀讀,有助于教育理論和實踐
比較好。謝謝當當過年發貨,謝謝快遞過年送貨~
書很不錯哦
不錯,不錯
鏡像神經元算是前衛的科學吧,人們對它了解越來越多,鏡像神經元教育方興未艾,大家都來讀,會受到啟迪,推薦閱讀!
反正我一直都是很喜歡這樣款式的書呀
一直在買,堅持正品
物流挺快,書的質量不錯!
挺好的 還沒看
很好很好,以后會繼續支持,售后服務很好
比較專業,需要一定基礎才能閱讀
紙張很好!
紙張很好!
紙張很好!
好書值得讀,只要想學習,何時都不晚。只要有興趣,每一本書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很好的一本書,非常有閱讀價值。當當購物挺好的,方便、快捷、價格便宜,總是信賴當當。
扎實的專業研究
很好!很喜歡!
鏡像神經元可能揭開康德為之傾倒的道德發生之迷。
很受啟發!此書作者是pink的學生. 名師出高徒!pink的評價“現實比神話更加令人興奮”也給人以新方向思考的啟示!湛廬的譯作有一點非常非常令人討厭:參考文獻都省掉了(放到了網站上…)!破壞了原作的內容結構!要知道,有時參考文獻比作品本身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