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星老師以自身二十多年的華德福教育實踐經驗以及游學經歷,講述他在英國、瑞典、美國、日本、菲律賓、南非、肯尼亞等數十個國家的華德福教育見聞,重點介紹華德福教育是如何幫助孩子、家長、老師和社區成員健康成長以及體驗心靈自由和生命的意義。
具有世界影響的華德福教育方式,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度肯定
介紹全球各地華德福教育經驗,為了解華德福教育提供寶貴的資料
中國大陸早期前往國外學習并回國實踐華德福教育的老師之
深度剖析美國、日本、德國等數十個國家的華德福教育成功經驗和教學方法
德國前總理科爾、著名導演斯蒂芬 斯皮爾伯格、《星球大戰》導演喬治 盧卡斯等人的孩子都在華德福學校學習
華德福教育是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充分肯定和推薦的非主流教育。本書作者是中國大陸學習并實踐華德福教育的人。本書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世界范圍內華德福教育的現狀以及成功經驗,同時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華德福老師對教育事業和孩子們的熱愛。
黃曉星,中國學習、實踐華德福教育的先行者。1995年在英國接受兩年的華德福教師培訓,之后在美國紐約春之谷的華德福和人智學社區研究華德福教育并獲得碩士學位。2004年回國,在成都創辦了中國大陸及時所華德福學校和教師培訓中心。2010年移居加拿大,在溫哥華島的華德福學校擔任校董。目前,指導創辦中國多所華德福學校及教師培訓中心,并擔任顧問。著有《把華德福帶回家》《人智學和華德福教育》等。
序言:尋求教育之旅/1
及時章 教育之旅起航于英國/1
1.英國使華德福教育走向世界/3
2.英國的同學/7
3.在蘇格蘭的華德福學校實習/14
4.我的華德福老師/24
第二章 美國,學習進入佳境 / 31
1. 美國的天使 / 33
2. 美國,華德福教育發展的搖籃 / 40
3. 紐約春之谷人智學社區 / 45
4. 在社區里的華德福教育 / 51
5. 紐約綠茵華德福高中 / 59
6. 加拿大的華德福 / 63
第三章 探訪華德福教育的發源地 / 71
1. 華德福教育的發源地 / 73
2. 華德福這個名字的故事 / 76
3. 全球及時所華德福學校 / 81
4. 探訪盧安克的家 / 85
5. 格林童話的故鄉 / 91
第四章 理想中的華德福學校 / 97
1. 瑞典,北歐的華德福教育和人智學中心 / 99
2. 丹麥,安徒生家鄉的華德福學校 / 105
3. 丹麥,讓人看不懂的藝術 / 111
4. 挪威,理想中的華德福學校 / 114
5. 芬蘭,和華德福理念接近的公立教育 / 118
第五章 掃描華德福教育 / 125
1. 瑞士,人智學協會的總部 / 127
2. 歌德館,華德福的圣地 / 131
3. 荷蘭,公立化的華德福教育 / 138
4.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 143
第六章 非洲的華德福教育 / 149
1. 南非,彩虹下的華德福教育 / 151
2. 人智學的不同形式 / 155
3. 肯尼亞,非洲的希望 / 161
4. 坦桑尼亞,最本土化的華德福學校 / 167
第七章 蓬勃發展的亞洲華德福教育 / 175
1. 日本,亞洲華德福教育的先鋒 / 177
2. 菲律賓,一個和平的動蕩世界 / 183
3. 泰國,一個動蕩的和平世界 / 187
4. 韓國,通過教育治療歷史瘡疤 / 193
5. 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華德福教育 / 196
序言:尋求教育之旅
華德福教育的理念來自魯道夫 斯坦納創立的人智學。他在《自由的哲學》一書的前言里寫道:“人智學是一種可以幫助個體從個體的精神出發,找到通往宇宙的精神的途徑。通過這種途徑,個體學習人智學就不會盲從,也不會盲目拒絕。當個體有內在需求, 就能在內在跟這個需求產生共鳴。”
我在讀大學的時候就有一種強烈的內在需求,使得我無法專心攻讀自己的專業。其實,我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只是知道自己的內在缺失了一些東西。當時我有被拋棄的感覺,嚴重缺乏生活的方向。很多同學把找什么樣的工作,如何賺錢作為生活的方向, 對我來說,那只是謀生的方向。我非常渴望找到一個生活的方向, 為精神困境尋找出路,賦予生活某種意義。
在大學里,我“不務正業”地讀了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哲學和宗教學等類書籍。幾乎每個星期天我都去外國老師家里參加聚會,并給老師做翻譯,因為翻譯而接觸到不少基督教徒。我看到身邊很多年輕的學生都成了基督教徒,我為他們找到了自己的信仰而高興,向他們表示自己現在還未成熟。我不是懷疑上帝和精神世界的存在,而是宗教未能跟我的內在需求產生共鳴。那時, 比較清楚的一點是:我在尋找自己的信仰,但不是宗教。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接受的學校教育,我也許可以學到一些知識和技能,或得到一張文憑以便謀生,可是,這未能改變我的生命軌跡,也未能讓我走出精神的困境。不經意中,也許是命中注定, 我遇見華德福教育和人智學。后來我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教育如果不能讓人的心靈豐富,找到通往宇宙精神的途徑,充其量也就是學習一些二手知識,以便日后謀生而已。”這種教育的直接結果是無論生計是否有著落或富足,生活依然貧乏或空虛。
我跟華德福教育結緣于1994 年夏天。來自澳大利亞的本杰明和唐老師在成都旅游,來到我和張俐經營的西餐廳。我們一起聊天, 就如往常跟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樣自如。當聊到精神上的困境時,我們聊得很投機。他們邀請我們去茶館喝茶,專心聊一聊。于是,第二天,我們在府南河邊的一家茶館聊了一個下午的人智學和華德福教育。那是我及時次聽到人智學和華德福教育。通過和兩位 老師的交流,我對人智學的理念與精神產生了共鳴,以致我決定去英國繼續學習。
第二年秋天,在本杰明和唐老師的推薦下,我得到基金會的資助,去英國的愛默生學院學習人智學,接著學習華德福教育。兩年之后又去了美國春之谷繼續學習華德福教育,接著在那里工作了六年,直到2004 年回國。也就是說,我在國外學習和工作了將近十年。這十年的經歷,使我有脫胎換骨的感覺,更加確信華德福教育是我跌跌撞撞中邁向現代最需要的教育之一。
從我1997 年及時次被邀請去印度參加亞太地區及時屆人智學和華德福教育大會開始,借助開會的方便,我便陸續參觀和訪問了很多華德福學校。亞太地區早期的傳播者都是我學習的榜樣。我在2004 年回國創辦中國大陸及時所華德福學校和幼兒園,獲得來自全世界朋友的支持,并與他們建立起了很多交流的關系,由此訪問了歐洲很多學校。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求知模式,亦是古人自我修養的途徑。我在學習人智學和華德福教育的同時,也是在尋找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和古人相比,我只是讀了一些書,也走了一些路。
斯坦納一百多年前創辦的華德福教育的目標就是幫助孩子更好地進入生活,探索自己的生活方向,踏上生命的自由之旅。這種教育要求教育者把學校當成自己生命的一段旅程,在學校教育中護送孩子邁向自由之旅,同時自己也走過一段非常豐富、有意義的自由之旅。教育便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英國:使華德福教育走向世界
連接時代精神,給年輕人一條通往精神的路徑,并為積極的精神生活提供一個可以付諸實踐的地方。
德國是華德福教育的發源地,英國則使華德福教育走向世界。英國在全球的華德福教育運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英國率先把華德福教育德文版書籍翻譯成英文,并通過這些書籍將華德福教育迅速地傳遍世界。
1922 年,魯道夫 斯坦納在英國牛津大學做了一場關于教育的演講之后,華德福教育就開始在英國傳播。1924 年,他在英國又作了一系列的重要演講,演講內容被匯集成書并出版。其中《童年的王國》成為所有對華德福教育感興趣和從事華德福教育者的必讀書之一。英國及時所華德福學校也于1925 年在倫敦郊區建立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搬到了蘇塞克斯郡的弗瑞斯特,也就是現在的邁克爾 霍爾學校。
英國的華德福學校聯盟為了學校的自由和獨立,不愿在課程和大綱上與教育部門妥協,所以英國的華德福學校一直得不到政府的資助,純粹靠社會力量來支持辦學。盡管這樣,一些英國的華德福學校在收費標準上,仍然會讓家長根據自己的收入水平自愿支付學費或免費入學。
英國愛默生學院于1964 年開始在邁克爾 霍爾華德福學校的小木屋里培訓教師,當時有50 名學生學習人智學基礎課程,25 名學生學習教師培訓課程。之后,他們購買了與學校相連的一個農場, 教師培訓中心逐漸發展為獨立的學院。學院擴充了很多課程,包括生物動力農業和農村發展、雕塑、繪畫、視覺藝術、演講、戲劇、韻律舞、三元社區、社會發展中心。后來,又添加英國語言、英文寫作、講故事和自傳等短期課程。在1984 年到1985 年期間,英國愛默生學院在校的全日制學生達到300 多人。
英國愛默生學院由俄羅斯學者弗朗西斯 埃德蒙和伊麗莎白 埃德蒙夫婦,以及約翰 大衛創辦。他們以美國思想家、文學家拉爾夫 沃爾多 愛默生(1803 ~ 1882)的名字命名。愛默生是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亞伯拉罕 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以愛默生思想為代表的超驗主義是美國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被稱為“美國文藝復興”。超驗主義強調人與上帝間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在1962 年,弗朗西斯成立愛默生學院時,想必是看到了時代精神的需求。
弗朗西斯特別理解當時的美國青年人,特別是美國反文化和嬉皮的一代人。他看到這些年輕人正處于困惑的年齡階段,同時也正處于精神覺醒狀態,但是物質主義的盛行和技術的快速發展, 阻礙了年輕人的精神連接。他覺得想要連接時代精神,必須給所有這些年輕人一條通往精神的路徑。他堅信基于魯道夫 斯坦納提出人的身、心、靈和精神的教育,通過華德福教育方式幫助年輕人跟時代的精神連接起來??吹搅诉@些年輕人的需求后,弗朗西斯夫婦和約翰創立了愛默生學院,為積極的精神生活提供一個可以付諸實踐的地方。
愛默生學院不僅僅是一所英國的學院,也是一所世界性的學院。從創辦以來,一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開始時,學生主要是來自英語國家,后來迅速傳播到非英語國家。這所學院的許多畢業生,正是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學校、農業、社區、藝術、企業等人智學領域起領導作用的先驅者。
大多數學生來到學院的時候,并不是直奔某個特定的課程而來,而是首先參加人智學基礎課程,幫助他們尋找自己。他們會研究自己是誰,自己生活的意義是什么,使命是什么。每個學生經過一至三年不等的課程時間,學習許多不同的學科體驗,包括藝術活動、手工藝創造、人智學以及哲學研究等,他們的內心也會隨著經歷而成長,并發生變化。學習結束后,學生們個個“兩眼放光”, 容光煥發。學生們大多會有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知道如何再次進入生活并接受來自生活的新挑戰。
我能在1995 年進入愛默生學院學習,也響應了時代精神的呼喚。當時我沒有家庭的資助,只能依靠獎學金和勤工儉學。愛默生學院在20 世紀90 年代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
1993年,一位來自德國的老太太參觀了愛默生學院后,看到愛默生學院培養出了全世界人智學各領域的很多領頭人,她深受鼓舞,于是捐了一筆錢給愛默生學院設立獎學金。這筆錢每年的利息就足以資助三名學生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當時,我幸運地成為這三名學生中的一個。
美國:華德福教育發展的搖籃
美國有一位叫拉菲 科尼的學者,在德國工作期間認識了魯道夫 斯坦納。他回到紐約后開始傳播人智學,并以自己的畢生精力為此作貢獻。很多從德國留學或工作回到美國的人,也加入了人智學的學習。1928 年在紐約的曼哈頓第七十九街,建立了美國及時所華德福學校。后來,人智學其他領域的活動中心移到了紐約以北五十公里的春之谷。
到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相繼成立了東部的新罕布什爾州的活動中心和芝加哥的活動中心。到了70 年代,魯道夫 斯坦納學院在加州的薩克拉門托建立之后,美國西岸也奠定了一個重要的人智學和華德福教育中心。美國華德福學校屬于私立學校,政府不提供任何資助,華德福學校只能以非營利機構的形式存在,并通過學費收入和社會捐贈來維持運行和發展。由于華德福教育對場地、 校舍、教師和教具非常講究,同時班級人數少,師生比例高,教學支出大,因此造成了華德福學校的學費非常昂貴。全美學費最貴的華德福學校是舊金山的華德福學校。
春之谷其實是一個小市鎮的名字,而不是一個人智學社區的名字。很多人從我2002 年出版的《邁向個性的教育》中讀到關于這個社區的描寫而產生誤會。春之谷有一個人智學理念下由教育、農業、養老和商店等機構組成的社區。從1920 年開始,曼哈頓有幾位年輕商人,他們富有理想,追求精神生活,組成了一個小小的人智學學習小組,并根據斯坦納的三元社會秩序理論建立了“三元小組”。這個小組在曼哈頓的一個素食餐館里工作。
1926 年,他們在離紐約大約五十公里的春之谷購買了一個農場。他們以農場為基地,實踐人智學理念下的生物動力農業。一方面為曼哈頓的素食餐館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另一方面把農場作為學習與研究人智學的基地。經過多年的發展,農場周圍近一百四十多英畝的土地都被他們收購,并成立了魯道夫 斯坦納三元社會基金會。隨著人智學活動日漸豐富,很多人從魯道夫 斯坦納三元社會基金會里租或買下一小塊土地建造房屋,以便在周末或假日住在這里,以此更好地學習人智學或度假。
1948 年,薩賓納和史蒂芬妮開始在這里建立一所幼兒園,并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綠茵華德福學校。這所華德福學校由于擁有豐富的教師資源,如今發展成為美國好的華德福學校之一。我們在美國的時候,大孩子在這里讀到二年級,老二上完了幼兒園。
這個農場的主要建筑,就是現在的日橋學院,也是我在美國紐約春之谷上學的地方。日橋學院的前身是底特律一所華德福學校的教師培訓中心。1986 年,這個教師培訓中心搬到春之谷后,和春之谷的人智學團體一起成立了一所人智學學院。這所學院極大地推動了美國華德福教育的發展?,F在全美國華德福學校里的頂梁柱老師,很多都曾經在這所學院學習過。從2009 年開始,這所學院經過一個調整期,改名為日橋學院。目前,華德福教師培訓課程,只有短期課程,沒有全日制課程。
1970 年,培訓中心原先的工具房、馬房和草房被改建為春之谷韻律舞學校。1973 年,它又以合作社的形式,在附近建立起了一家有機商店。這里的住戶大都是這個店的股東,他們一起聘請店長來經營管理,而股東們成為有機商店的主要客戶。
1950 年,在這個三元社區里又建立了社區大禮堂,由此奠定了北美人智學活動的中心地位。這里常年都有各種人智學領域的會議、工作坊、演出和演講等活動。在這個社區里,有華德福學校、韻律舞藝術學校、華德福教師培訓學院、華德福教育研究所和魯道夫 斯坦納同胞社區、健康食品用品商店、生物動力農業農場等。這里已經成為具有非常獨特文化的三元社會秩序社區。
早在1920 年購買這個農場的時候,最重要的目的是實踐魯道夫 斯坦納的生物動力農業,但當時沒有專門的生物動力農業教育和培訓課程。直到1996 年,由來自德國的華德福農藝老師坤特 豪克,在這塊土地上建立起了生物動力農業培訓基地。他借一個傳奇人物的名字把這個基地命名為費佛爾中心。瑞士生物學家費佛爾博士,他為生物動力農業運動做出杰出的貢獻。他在瑞士多納赫做研究時,和魯道夫 斯坦納的關系非常密切,也是魯道夫 斯坦納的早期追隨者之一。
1926 年,當及時個生物動力農業基地在荷蘭的拉維蘭德建立時,魯道夫 斯坦納就邀請費佛爾博士去主持生物動力農業的實踐工作。1940 年,又請費佛爾博士去美國介紹生物動力農業。由此, 費佛爾博士在紐約建立了一個生物動力農業實驗室,同時設立了費佛爾基金會,以此來支持美國的生物動力農業實驗。后來,費佛爾博士又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設立了一個小型的垃圾處理中心, 目的是把城市的廢物轉化為有機肥料用于生物動力農業。當時,他已是美國農業部的顧問,在他的幫助下,美國成功地控制了動物的口蹄疫病情。
三元社區里較大的機構是魯道夫 斯坦納同胞社區。同胞社區的創始人是醫生保羅 煞夫和安 煞夫夫婦,他們于1966 年建立了老年人社區。這個社區匯集了全美以及歐洲人智學各個領域的先驅者。我在這里工作的時候,照顧過這些著名的先驅者,從這些先驅者那里學到了許多非常寶貴的經驗。我喜歡聽他們的故事,也從他們的故事里了解到人智學各領域的發展歷史。
華德福教育堅持的教育理念和在全球的實踐,給充滿矛盾的現行教育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借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干事 費德里科 馬約爾(Federico Mayor)
華德福學校在不同的文化地區,都有幫助當地文化覺醒和復興的功能。
——德國瑞士多納赫歌德館人智學總部教育部前部長 克里斯托弗 威歇特(Christof Wiecher)
如果我有一個學齡孩子,一定送他去華德福學校學習。
——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索爾 貝洛(Saul Bellow)
華德福教育是資料南非社會歷史創傷的良藥。
——南非前總統、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曼德拉(Mandela)
黃曉星老師以自身二十多年的華德福教育實踐經驗以及游學經歷,講述他在英國、瑞典、美國、日本、菲律賓、南非、肯尼亞等數十個國家的華德福教育見聞,重點介紹華德福教育是如何幫助孩子、家長、老師和社區成員健康成長以及體驗心靈自由和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