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樹是盆景的一種特殊類型,其孤高細瘦的主干、簡潔稀疏的枝葉、性格鮮明的線條和淡雅無華的風格,展現出孤高、淡雅且富有表現力的藝術之美。
本書附有制作文人樹盆景所需的常見樹種的簡易參考指南,包括每種樹在陳設、澆水、施肥、修剪、換土等方面的詳細信息,為盆景愛好者提供了大量實用信息。
技藝精湛的著名盆景大師趙慶泉,用十二件文人樹盆景作品,為您演繹由畫境、詩境與禪境共同譜寫的優雅盆栽藝術。
欣賞盆景之美,了解文人樹盆景的文化淵源
學習選材、造型、修剪、培育等基本技巧,了解陳設及養護知識
展示十二件大師作品的創作過程、細節和步驟圖,探尋盆景藝術的深刻內涵與美妙技藝
趙慶泉,1949年出生,中國盆景藝術大師,園林專業高級工程師、國際盆景協會講師、世界盆景友好聯盟國際顧問。供職于揚州瘦西湖風景區盆景博物館。
他自幼受家庭影響,對盆景產生興趣,后師承盆景專家徐曉白教授。在四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專注于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情趣相結合,作品清新自然,具有鮮明的抒情特性。作為一名藝術大師,趙慶泉經常在世界范圍內出席會議,參與演講和示范。他已獲得多項榮譽稱號,并出版十幾部專著。
前言 Thomas S. Elias
自序
及時章 文人樹盆景之美
1、自然之美
2、線條之美
3、空間之美
4、意境之美
第二章 文化淵源
1、藝術淵源——文人畫
發展簡史
共同特質
2、思想淵源
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
禪宗文化
第三章 制作技藝
1、選材
樹材
盆器
盆土
2、工具
栽種工具
造型工具
養護工具
3、操作技術
獲得樹材
修剪
攀扎
雕刻(制作舍利干)
栽種
4、造型要點
選好正面
主干角度
基本類型
第四章 創作案例
1、《入云》)
2、《出塵》
3、《臨虛》
4、《古風》
5、《相依》
6、《逸趣》
7、《天姿》
8、《清影》
9、《奔月》
10、《滄桑》
11、《清秋》
12、《薈萃》
第五章 展覽陳設
1、規格
2、幾架
3、陳設環境
室內 vs. 室外
背景
空間
幾種室內陳設
幾種室外陳設
第六章 養護管理
1、放置
2、澆水
3、施肥
4、修剪
5、攀扎
6、換土
7、病蟲害防治
8、常用樹種養護一覽表
附錄
中國歷朝年代表
索引
及時章 文人樹盆景之美
盆景是人和大自然共同創造的作品,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依照其創作材料、表現對象及造型特征的不同,中國盆景主要分為樹木盆景、山水盆景和水旱盆景等類別。
以木本植物為主要材料,在盆中表現自然界樹木景觀者,稱為樹木盆景;以自然石頭為主要材料,表現自然界山水景觀者,稱為山水盆景;水旱盆景則是樹木盆景與山水盆景的結合,它的材料既有植物和土,又有石頭和水,它所表現的是自然界中樹木、山石、陸地、水面兼而有之的“完整”景觀。文人樹盆景則是樹木盆景的一種類型。
欣賞盆景主要從自然美、造型美、意境美三個方面去考慮。文人樹盆景與其他類型的盆景在審美上有許多共通之處,但同時,它特別注重線條之美與空間之美,并由此表現文人的風骨、神韻、心境和趣味,同時也創造了畫境、詩境和禪境。
1、自然之美
盆景的主要材料具有天然的神韻,無論是樹木還是小花、小草、苔蘚,本身就具備一定的自然形態和色彩,顯出一派生機,而且隨著時間推移、樹齡增加、季節更替,植物還會呈現不同面貌,使得盆景更具生命的特征。
自然美是一切盆景美的基礎,文人樹盆景也不例外。欣賞盆景的自然美主要從根、干、枝、葉、花、果、自然姿態和季節變化等八個角度出發。
根之美。樹木盆景的根部形態多種多樣,有的向四面張開,有的高高提起,有的數株根連,還有的扎進石縫,各具其美。文人樹盆景的根一般不向四面均勻地張開,也鮮有向上提起,它表現的是另一種穩固,是一種與主干形態相匹配的變化之美(圖14)。
干之美。文人樹盆景的主干雖然清瘦,但很講究古拙,其基部一般不宜過粗,也不必呈現厚重感,穩固即可。樹種不同,其干形各不相同。直干剛勁挺拔,曲干遒勁多姿。不同樹種的干皮和色彩也各具特色。松樹鱗片森然(圖15),真柏光滑紅潤,老鴉柿灰白如水墨畫。樹干的色彩則有青綠色(圖13)、黑色、灰褐色、紅色、黃褐色、紫黑色等。此外,有些半枯的樹干(舍利干)與欣欣向榮的枝與葉形成強烈對比,表現出樹木與惡劣環境抗爭的歷程(圖16)。
枝之美。文人樹盆景的枝條稀疏,但特別講究線條,非常耐看。因樹種和樹形的不同,通過造型后,枝條的風格也有區別:有的粗疏,有的細密;有的似“鹿角”,有的似“蟹爪”(圖17、19);有的蒼勁,有的柔曲;有的還講究一波三折,富有節奏和韻律感(圖18)。
葉之美。文人樹盆景多用松柏類樹種,也有一部分細葉樹種。葉形有針狀、鱗狀、卵形、掌形、扇形等多種。葉子的質地有硬有軟,有厚有薄。色彩有淺綠、深綠、黃綠;有些為花葉;有些則鑲紅邊等,豐富多樣(圖20)。
花之美。文人樹一般不以觀花為主,但也有一些采用觀花類樹種。花的形態和色澤因樹種不同而有多種變化(圖21)。
果之美。文人樹也會采用觀果類樹種,以果小和稀疏為美。果實象征著生命的延續,有多種形狀和色彩,也有著不同的意味(圖22)。
自然姿態之美。雖然文人樹盆景在樹木盆景中較為鮮見,但其樹形最符合自然界植物的生長法則。在生長過程中,樹木為適應自然環境或抵御自然災害必須舍去一些枝條,尤其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不得不盡可能多地舍去枝葉,而存活下來的大多集中于主干頂端或隨大枝下垂,主干基部很少有枝。文人樹盆景的姿態同自然界的樹木一樣(圖23),有著稀疏、簡約的特色,有孤寂之美,同時也暗示了一種與自然抗爭的精神(圖24)。隨著樹齡的增長,樹木還會顯出越來越蒼古的姿態(圖25)。
季節變化之美。文人樹和其它盆景中的樹木一樣,其色彩和風韻會隨著季節的更替不斷變化。特別是雜木類樹種,春季新芽吐翠,夏季葉色轉深,秋季葉色漸黃,冬季寒枝蒼勁。在觀賞樹木的季節變化中,我們再結合文人樹所表現的人文精神,就不僅可以獲得美的享受,還能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圖26)。
2、線條之美
中國繪畫,以及書法、篆刻、園林等藝術門類中,線條均有體現。它們不僅是單純的線條,也是塑造作品的元素,還是作者表達意志、思想、個性、感情的手段。
文人樹盆景的主干細瘦、枝簡葉疏、結構清晰,線條的細微變化都能顯現出來,因此是重要審美特征(圖27)。多了解一些中國藝術,可以更好地認識文人樹盆景的線條之美。
中國的書法和篆刻是抽象的線條藝術。書法的字形結構由線條組成,能充分體現書法家的個性,沒有相同的書寫筆跡。同樣的字由不同的人寫出有不同的個性,尤其是草書的線條,恣肆放縱,如天馬行空,其中注入了更多的情感、精神和生命意味(圖28)。齊白石的篆刻則大刀闊斧,橫沖斜插,線條淋漓酣暢。類似中國書法和篆刻,也許是因為文人樹盆景的線條因素較為明晰,作者的個性也表現得較為明晰。
中國繪畫與中國書法同源,也特別注重線條的造型。在東晉(317–420),顧愷之(約345–409)奠定了用線的基礎,之后歷代畫家通過自身的實踐不斷地完善了線條的藝術表現手法。唐代(618–907)畫圣吳道子所畫人物的衣紋猶如被風吹揚,被稱為“吳帶當風”(圖29);南宋(1127–1279)畫家馬遠畫中的松樹,主干剛勁,枝如屈鐵;清代(1644–1911)鄭板橋(1693–1765)畫蘭竹,線條恣意縱橫,無拘無束(圖30)。
正因如此,中西方的傳統繪畫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風格,西方傳統繪畫以“塊面結構”為主,中國傳統繪畫則以“線點結構”為主。和中國畫一樣,文人樹盆景主要通過線條來表現畫意。每種線條都有其性格特征:直線的挺拔、有力和靜穆,曲線的柔和、流暢和抒情(圖31);粗線的厚重、剛強,細線的輕盈、飄逸等等。盆景創作時注入的感情和意趣使樹木的線條產生了鮮明的個性,而不同線條的組合不僅讓作品呈現韻律之美,還可表現個人的人格和氣質(圖32)。
文人樹盆景變化多樣的線條對其造型來說非常重要,有的剛勁挺拔,有的柔曲流暢,有的則剛柔相濟;直線與曲線結合,陽剛與陰柔互襯,清秀與雄壯兼具,既有對比變化,又有協調統一。這些線條經過了高度提煉和過濾,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它們表達了情感,個性差異分明,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觀一致(圖33)。
3、空間之美
文人樹盆景以清瘦為基本格調,以簡約為主要特征,以空靈為審美境界。如果將文人樹盆景看作立體的中國畫,其“畫面”上就有著較其它盆景類別更多的空白。
通過虛空留白、簡潔造型、疏密聚散等幾個方面來達到虛實相生的空間之美。這種空白在中國畫中叫“留白”或“計白當黑”,意為畫處重要,無畫處也同樣重要,“白”與“黑”相依相生,相映成趣。
正如清代畫家戴熙(1801–1860)所說,“畫在有筆墨處,畫之妙在無筆墨處。”留白所形成的虛空可以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南宋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圖34)。現代畫家齊白石畫蝦但不畫水,畫面上的空白不僅是布局的需要,更可以突出主題(圖35)。
虛空顯示了一種空白的充實,一種靜默的力量;虛空不是無話可說,不是可有可無;虛空中可見物外之景、空間之美,猶如音樂中的“此時無聲勝有聲”;虛空中可聽到言外之言,了解到作者的胸襟和人品(圖36、37)。
文人樹盆景的造型均十分簡潔。盆景上的枝葉總是少之又少,直至不可再少,不僅主干的中下部極少出枝,即便是頂端枝葉也較一般盆景稀疏,大有“清高絕倫,一塵不染”的味道(圖38)。
簡潔與簡單絕不一樣,它是以一種洗練的方式提煉物象,去粗取精,化繁為簡,在看似簡單隨意的外表下,包含了飽滿而豐富的內涵,簡單之中蘊含復雜,簡單之中體現品位。這種品位來源于對每一個細節的把握,對客觀真實形象的高度概括,是一種不易達到的藝術效果。因此要創出高品位的作品,不僅要掌握過硬的技術手段,精工細作,更要具備敏銳的藝術眼光和深厚的文化修養,創作難度較大。
文人樹的空間之美,主要通過枝葉的取舍和疏密、聚散的處理來實現。過密聚而無疏散,會令人有窒息感,失掉文人樹的空靈;過疏散而無密聚,又會顯得松弛無力,缺乏精神。疏密得當、聚散適宜的盆景作品,樹木各部分形態對比鮮明而富有生氣,具有音樂般的節奏變化,以少勝多。
至于何處該疏,何處宜密,疏到什么程度,密到何種地步,是無法具體規定的。這種分寸的把握,除了自然的法則,最終還須憑作者的感覺而定,這也是文人樹盆景個性鮮明的原因之一。但從總體來講,文人樹還是宜疏不宜密,寧疏勿密。
中國古典哲學認為宇宙是虛和實的結合,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生。在中國傳統藝術中,虛實關系的運用范圍很廣,從詩歌、文學、戲曲、舞蹈、音樂,到繪畫、書法、園林等等,不一而足。
在文人樹盆景的創作中,必須得遵循虛實相生的規律,主要體現在枝葉與主干、樹木與空間、樹木與盆、土等方面。一般以空間為虛,樹干為實;疏散處為虛,密聚處為實;枝葉相對于主干為虛,而相對于空間則又為實。這樣才能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生”的效果(圖39、44)。
所以人們總說文人樹盆景如詩歌一般,雖枝葉寥寥,卻能以一當十。藝術不同于科學,無須將一切都說清楚,點到為止即好,余下的讓觀賞者自己去想象。
4、意境之美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實境,即客觀范疇的“境”,是形與神的統一;二是虛境,即主觀范疇的“意”,是情與理的統一。意境不是客觀物象的簡單描摹,也不是主觀意念的隨意拼合,而是主﹑客觀世界的統一。
在意境中,虛境是實境的升華,體現著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但必須以實境為載體,通過實境來表現;實境又必須在虛境的統領下營造。因此意境的結構特征就是虛實相生。
中國盆景是一種文人藝術,它與其它的文人藝術形式一樣,都以意境為較高追求目標。在盆景創作中,作者將自己的主觀感受注入其中,化自然景物為情思,觀賞者不僅看到了盆中之景,而且通過此景領受到景外之情,達到情景交融、景有盡而意無窮的境地,并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賞心者為上,悅目者為下。”正如宋代(960-1279)蘇東坡(1037-1101)所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意即“評論畫的好不好,以形似為標準,這樣的見識跟小孩子差不多。作詩作的象本詩一樣,一看就不是詩人。”不在意境上下功夫,就沒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響”。意境美對人們的感染是很強烈的,它可使作品耐人尋味,具有百看不厭的魅力。
景物是有形的,情感是無形的,以情入景,就能以形寫神。在有限的空間里表現出無限的藝術景象,這就是盆景的意境美,且具有多種多樣的風格:雄渾、豪放、婉約、清秀,不一而足。文人樹盆景大多經過了高度的抽象和提煉,那種孤高、清瘦、簡潔、淡雅的風格,在寧靜中蘊藏動的韻味,在簡單中涵蓋豐富的內容,具有藝術魅力(圖41)。
要創造出盆景的意境美,必須表現對象的本質特征,賦予其鮮明的個性,舍棄次要的、表面的、繁瑣的東西。為了加強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有時可以做一定的夸張和變形,如樹木可以更瘦,枝葉可以更少,盆缽可以更淺。虛實相生是創造意境的重要表現手法。精心留出的空間,能傳達出作者高雅的審美趣味,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圖42)。
象征和聯想也是創造意境的常用手法。中國歷代文人賦予某些景物以特定的象征意義,如文人畫中最常見的題材“歲寒三友”(松、竹、梅),是要借它們的象征意義,表現文人的理想人格:松是常綠喬木,不畏嚴寒霜雪,表達堅毅不屈的精神(圖43);竹是清高氣節的象征;梅花傲雪凌霜,也被視作高尚人格的象征。從總體來講,文人樹盆景象征的是文人的志趣和品格,但具體到不同樹種、不同造型,其象征意義略有不同。恰當借助不同樹木的象征意義,可以豐富觀賞者的聯想,加深作品的意境。
作品的題名也有助于意境的表現。中國文人畫講究題詠,中國園林離不了園名及題匾、楹聯等,中國盆景也不例外。一般在作品完成以后,根據主題和意境題以恰當的題名,可提高作品的欣賞價值,有助于觀賞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對于文人樹盆景來說題名更為重要,題名的文字要精煉,宜簡不宜繁,宜藏不宜露,能具有畫意、詩意、禪意則更好。
包裝好,圖書好,配送快!
增長見識,開闊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