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各式各樣的文化碰撞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激烈。從禪宗猶太教,到尼日利亞功夫,從寶萊塢電影,到薩爾薩和雷鬼音樂,雜交的趨勢難以忽視。有些人對這種現(xiàn)象表示贊許,還有些人則對此表示擔憂甚至譴責。在這本小書中,史學家彼得·伯克從文化史的角度,以豐富的例子分析討論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個體和群體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梳理了文化雜交的對象、情勢、反應(yīng)和結(jié)果。本書從歷史中提煉出各種理論模型,對理解當下和未來的社會文化發(fā)展很有幫助。
?西班牙托萊多的圣羅曼教堂裝飾著15世紀和16世紀的阿拉伯幾何圖案,越南的高臺教供奉著耶穌、圣女貞德以及維克多·雨果,尼日利亞小說家欽努阿·阿契貝用介于伊博人語言與英語之間的混雜語創(chuàng)作出非洲現(xiàn)代文學……本書從豐富的案例出發(fā),探討了不斷加速的文化全球化對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文化的影響,不僅關(guān)注歐洲,而且著重多樣化的世界歷史的進程,廣泛地涉及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例子。?本書由英國著名文化史學家彼得·伯克的一篇講座稿修改、擴充而成,深入淺出,以娓娓道來的風格闡明了一個個與雜交性、多樣性相關(guān)的文化理論概念。伯克特為中文版作序,并挑選了三篇附錄文章,進一步解釋了他對文化雜交的新思考。
彼得·伯克,英國文化史學家,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榮譽教授,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成員。畢業(yè)于牛津大學,1962至1979年任教于薩塞克斯大學歐洲研究學院。隨后,他來到劍橋大學,從事文化史研究,并曾擔任伊曼紐爾學院的圖書管理員和檔案管理員。他的研究方向為早期現(xiàn)代歷史,強調(diào)文化史和社會史對現(xiàn)代問題的意義。主要著作有《文藝復(fù)興》(1987)、《法國史學革命》(1990)、《歷史學與社會理論》(1991)、《制造路易十四》(1992)、《什么是文化史》(2004)等。
中文版序言英文版序言引言及時章雜交對象種類繁多第二章雜交術(shù)語豐富多樣第三章雜交情勢千姿百態(tài)第四章雜交反應(yīng)多種多樣第五章雜交結(jié)果雜色紛呈附錄一 接受史與接受理論附錄二 早期現(xiàn)代歐洲的移譯文化附錄三 早期現(xiàn)代歐洲的文化邊界索引
本書內(nèi)容廣泛,令人印象深刻,不僅包括人類歷史上不同的文化互動形式與實踐,而且包括我們現(xiàn)在用來理解這些文化互動的種種概念。伯克指出,無論我們接受這些影響,還是抵制這些影響,全球化都將導向一種新的文化秩序的出現(xiàn)。本書是理解我們這個時代文化轉(zhuǎn)型必不可少的指南。——羅伯特·J. C. 楊,紐約大學本書非常適合世界史或歐洲史專業(yè)的高年級本科生或研究生閱讀。——《歐洲史季刊》
很好很快
快沒了,趕快下手。
好
增長知識
這本我沒看到,送人的。
內(nèi)容裝幀都還好還好
很好,以后會繼續(xù)支持
當當買書,愉快的選擇。
書很好快遞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