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系統研究暢銷書出版營銷活動的學術著作,作者從大眾文化理論出發,將對暢銷書出版營銷的正面肯定與批評探討相結合,綜合運用大眾文化、市場營銷、編輯出版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從整體環境、選題策劃、產品制作、渠道選擇、公關傳播、媒體營銷等多個環節,系統總結了我國暢銷書出版營銷活動的經驗、特點、規律和問題,并對其未來發展之路提出了有益的建議和思考。全書內容廣泛,案例翔實,深入淺出,對出版從業者和學術研究者都有獨特的啟迪意義,同時對目前國內這一相對空白的研究領域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相對于博學出版界人士分享出版經驗與心得的著作,本書立足于學術研究的角度,引入傳播學、社會學、營銷學等理論,更加客觀理性地分析國內暢銷書的發展現狀,以大量真實有力的數據,及《文化苦旅》《狼圖騰》《哈利•波特》《明朝那些事兒》等諸多暢銷書案例,剖析了暢銷書從選題策劃、產品制作到營銷策略等各個環節的關鍵之處。作者還發現了目前暢銷書市場的種種不足,綜合多方面因素給出有益的建議。
本書脈絡清晰,體系完整,論述嚴謹,其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該學術領域的空白,也對廣大出版界的從業者大有裨益。
中國編輯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郝振省作序推薦。
楊虎,男,中共黨員,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副書記,新聞與傳播學院現代出版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師從肖東發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外出版史、北京風物與傳統文化。迄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參與《中國出版通史》《中國大百科全書》三版修訂、“經典與創新”——法蘭克福書展中國主題館腳本設計等部級、省部級重點項目。編著圖書多部,代表作有《中國出版史》《中國書業》《插圖本中國圖書史》《微說北大》《風物:燕園景觀與人文底蘊》《北大鈍學記》等。曾獲北京大學研究生“學術十杰”、北京大學博士論文獎、全國出版科研論文獎、全國“未來編輯杯”論文獎、第六屆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獎等多項學術榮譽。
序 追尋暢銷書的邏輯與真諦
及時章 研究緣起、關鍵概念與框架設計
及時節 選題緣起及研究意義
第二節 大眾文化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節 暢銷書的產生與概念界定
第四節 圖書營銷的概念與暢銷書出版營銷的特殊性
第五節 暢銷書出版營銷機制
第二章 文化的政治化與產業化:暢銷書出版營銷的整體環境
及時節 大眾文化:暢銷書出版營銷的文化背景
第二節 產業化趨向:暢銷書出版營銷的商業背景
第三節 現實問題:暢銷書出版營銷的整體制約因素
第三章 獨立、啟迪與迎合:暢銷書的選題策劃
及時節 暢銷書產生的類型及其與選題策劃的關系
第二節 從“編輯—出版本位”到“讀者—市場本位”
第三節 暢銷書選題策劃中的創新與“跟風”
第四節 暢銷書選題策劃中的“名人效應”
第四章 “內美”與“修能”:暢銷書的整體產品制作
及時節 暢銷書整體產品的層次論
第二節 暢銷書產品的核心層:內容為王
第三節 暢銷書產品的形式層:編創出新
第四節 暢銷書產品的附加層:附加服務
第五節 品質暢銷書的深開發:品牌延伸
第五章 互動、共融與共贏:暢銷書的媒體營
及時節 媒介化社會對暢銷書媒體營銷的影響
第二節 暢銷書與媒體的營銷關系
第三節 暢銷書媒體營銷的基本形式
第四節 暢銷書媒體營銷的基本原則
第六章 多渠道合作與有效溝通:暢銷書銷售的渠道選擇與公關傳播
及時節 暢銷書銷售渠道的選擇與合作
第二節 暢銷書營銷中的公關傳播Ⅰ:名家推薦與座談研討
第三節 暢銷書營銷中的公關傳播Ⅱ:簽名售書與巡回演講
第四節 暢銷書營銷中的公關傳播Ⅲ:開展相關社會公益活動
第七章 商業與文化的博弈:對暢銷書出版營銷活動的反思
及時節 暢銷書營銷的商業屬性與暢銷書文化內涵的失衡問題
第二節 暢銷書營銷中的盲目“跟風”問題
第三節 暢銷書營銷中的“炒作”問題
第四節 暢銷書國際化營銷的現實問題
第五節 暢銷書出版營銷機制形成中存在的問題
第八章 建議與思考:暢銷書出版營銷的未來發展之路
及時節 樹立規范的暢銷書出版營銷觀念
第二節 培育規范的社會與市場環境
第三節 建立健全暢銷書出版營銷機制
第四節 拓展暢銷書出版營銷的國際化道路
第五節 健全暢銷書出版營銷的評價體系
第六節 加強暢銷書出版營銷理論研究
結論
附錄
附錄1:近年來國內出版的暢銷書研究相關著知見錄
附錄2: 原新聞出版總署公布的含有虛假信息圖書(偽書)名單
附錄3:原新聞出版總署公布的24 種編校質量不合格養生保健類圖書名單
附錄4:共和國60 年記憶中的60 本書
附錄5:1949— 2009:60 年60 本書
附錄6:改革開放30 年30 本書
附錄7:北京大學圖書館“書讀花間人博雅”—— 2013 年好書榜精選書目
參考文獻
一、主要參考書目
二、主要參考論文
后記
暢銷書質量的復雜性
從文化內涵和整體質量來衡量暢銷書,就會發現,其中既有質量上乘之作,也不乏庸常之作,很難一概而論。暢銷書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與質量無關”的特性。從實際來看,人們對暢銷書質量的認識和評價有兩種極端:一種是以經濟屬性取代文化屬性,推崇“銷售好的書就是好的書”,“能夠上榜的圖書就是好書”,很多讀者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也會認為“大家都在讀的書就是好書”,暢銷書排行榜上的書單就成為他們購買閱讀圖書的重要指南。另外一種則認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勢同水火,不能共存。既然暢銷書主要甚至只以掙錢逐利為目的,那肯定就無文化品味可言。不少評論者認為暢銷書都是質量平平甚至粗制濫造的,認為“暢銷書作家沒有經典意義上的作品只有行情和名目全新的標準化產品。” “不讀暢銷書”就成為很多人義正言辭的響亮口號。
其實上述兩種認識都有偏頗之處。在暢銷書歷史上,同時存在著“經典也暢銷”與“暢銷變經典”的實例,比如《圍城》《傅雷家書》,張愛玲、金庸的小說,《狼圖騰》《哈利 波特》,等等。以金庸小說為例,研究者指出,“金庸小說從最初的民間流傳,到后來的榮登大學殿堂、成為學院研究的對象,金庸本人也從一個暢銷書作家一躍成為名牌大學的教授、院長,這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深意的大眾文化經典化現象。這與大眾文化將經典大眾化正好是相反的兩個過程,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大眾文化與經典之間界限的模糊性。”但這樣的例子并不帶有普遍性,絕大部分暢銷書都是在暢銷期過后歸于沉寂,無法躋身經典行列。但也不能就此認為暢銷書一無是處,即便無法成為經典,也有其可取之處和存在價值,如卡耐基系列著作、心靈雞湯系列、《細節決定成敗》《水煮三國》《杜拉拉升職記》《歡樂頌》這樣的暢銷書,對于剛走出校門進入職場中的人而言,還是非常有閱讀價值的,甚至可以彌補學校教育之不足,起到“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作用。當然,那些不符合出版法規、粗制濫造的圖書,即使銷售量十分可觀,也應排除于暢銷書的行列之外。可以說,暢銷書家族是個質量參差不齊的“大雜燴”,不能用“非優即劣”的簡單標準來評判。如果非要分出優劣高低的話,就好比是一個金字塔形,絕大部分都是流行一時的平凡之作或普及之作,一部分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佳的難得之作,個別的則會成為塔尖上的幸運兒,最終躋身“名著”和“經典”的行列。
暢銷書質量的復雜性決定了其社會效益的多樣性。利用現代大眾傳播媒介成批地制作和傳輸大量信息并作用于大量受眾, 是所有大眾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作為暢銷書的鮮明特征之一,信息和受眾的大量性決定了暢銷書會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產生重要的社會轟動效應,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但這種轟動效應與社會影響作為一種“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綜合行為或現象,并不一定會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這種“效益”也是復雜多樣的,既會有積極的正向的促進作用,也有消極的負向的阻礙作用,或者就僅僅是讓讀者讀完一樂,讀完就扔,并沒有留下多少印象的過眼煙云。一本通過市場運作而推出的水平低下、質量欠佳、充斥著諸如色情暴力等“負能量”的暢銷書,引發的巨大社會影響力卻意味著較差的社會效益。所以說,暢銷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是一種在文化發展與思想意識方面具有“較大伸縮性”的效益。就像蘇特蘭所言:
暢銷書表達并滿足廣大讀者的某些需求,能加固偏見,提供慰藉,富有療效,喚起共鳴或給人以刺激。暢銷書可以在某些敏感的政治問題上向公眾灌輸或控制觀念。在其他情況下,例如涉及性問題時,暢銷書可能會起一種破壞性的社會作用,引起一些新的準則,激起波動、放縱等。
他進而指出,“要給暢銷書的思想或社會效益作普遍性的結論,或者概括暢銷書在文學上的價值,是荒誕不稽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對暢銷書進行界定時,不能把“取得了良好社會效益”作為其屬性之一,我們不能奢望所有的暢銷書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甚至可以說,對于一般暢銷書而言,文化積累并非其必然的文化使命。
讀完這部書稿,有一種深切的感覺:“一厘米寬的掘口,一公里長的掘徑”。本書作者楊虎確實將“暢銷書出版營銷”這個選題研究得比較透徹,并且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新鮮見解。暢銷書是編輯出版領域被長期關注的對象,如果說具有特色的建筑是人們居住環境中的“城市地標”,那么暢銷書就可以說是一個出版社的“文化地標”了。楊虎這本著作至少從三個角度,給這些宏偉瑰麗的“文化地標”以新的觀察:一是在不斷變化的閱讀環境中,如何看待出版業“需求側”和“供給側”的關系;二是在生產過程中,如何統一營銷環節的“系統性”和“獨立性”;三是從暢銷書的營銷關系折射出融合動態。此外,本書還體現了三個寫作風格:一是歸納清晰,以簡馭繁;二是案例豐富,以“史”出“論”;三是視野開闊,以小見大。依筆者之見:本書的可讀性恰如暢銷書之可讀,本書的嚴謹性又恰有教科書之規矩。
——中國編輯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 郝振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