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現存有三件珍貴的波斯石刻,這些曾被誤認為是贗品的珍貴文物,是因為樂仲迪的研究考證和極力挽救而免遭厄運;作為國際學界早指出北朝文物上有拜火教葬儀的學者,樂仲迪早在1993年就發文指出日本Miho館藏北朝石棺屏風上有粟特人的葬儀場景,從此打開北朝與粟特文明交流的新大陸,并掀起國際絲路學界對入華粟特人石葬具的研究熱潮;樂仲迪對粟特人的絲路貿易帝國以及絲路的游牧人、商隊、圣徒等方面的研究,也都是當今世界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考古研究成果。樂仲迪的《從波斯波利斯到長安西市》一書所收錄的大夏和薩珊印章、波斯摩崖石刻以及來華粟特葬儀等方面的研究文章,正是見證了這些在絲路文明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時刻,堪稱該領域考古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也讓敦煌學、吐魯番學大篇幅改寫,使得波斯學、中亞學與中國的長安、洛陽文明輝映。
樂仲迪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守護人、紐約大學的波斯學家,更是近二十年來以現代波斯語在西亞國家大學授課的歐美考古界女學者,多次參加波斯波利斯、巴比倫、大夏、犍陀羅考古遺址發掘,是中亞絲路學領域的國際。從波斯波利斯到長安,樂仲迪的著作內涵宏富,縱跨了中亞粟特、大夏、波斯、阿富汗等地文明,囊括了壁畫、摩崖、印章、金銀器等各類藝術,氣勢恢宏地書寫了從粟特到北朝的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宏大篇章。正是《從波斯波利斯到長安西市》一書所收錄的文章,奠定了樂仲迪在絲路學界的崇高威望,填補近十年世界絲綢之路學的空白。
從波斯波利斯到長安西市》為“絲路譯叢”的一種。“絲路譯叢”作者都是絲綢之路考古
專家,所撰圖書涉及當今世界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考古發現以及成果,書中配有大量插圖,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畫、佛像和珠寶,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對于絲綢之路歷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學術價值。
1999年到2007年間,聯合國考古隊在中亞五國和印度“玄奘之路”上收獲重大發掘成果:數百尊佛造像,兩萬平米壁畫,足以再造一個敦煌。同樣的八年,中國北方陸續出土中亞來華粟特人在北朝的墓葬文物,其數量與精美度百年不遇,且和“玄奘之路”海外成果遙相呼應。近年絲綢之路國際會議上,歐亞各國學者紛紛把上述兩批文物糅合分析,取得里程碑式的學術突破。這些在中亞、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的重要考古發現,對于絲綢之路歷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學術價值。
1.“絲路譯叢”萃集英、美、德、法、意、印、俄等八個國家的絲綢之路考古專家的力作,
涉及當今世界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考古發現,以及成果,旨在弘揚絲綢之路文化,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增加文化籌碼,提升文化軟實力。
2.“絲路譯叢”的作者都是來自俄羅斯、法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德國、美國、意大利、巴基斯坦、印度等各國的研究專家,且都作為聯合國絲路考古隊成員親自見證了玄奘之路寶藏的出土,萃集英、美、德、法、意、印、日澳等八個國家的絲綢之路考古專家的力作,涉及當今世界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考古發現以及成果,用著作填補了近十年世界絲綢之路學的空白。且對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發展同周邊國家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3. 書中還配有大量插圖,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畫、佛像、珠寶,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實為絲綢之路研究的佳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外學人的絲綢之路文化研究視野開闊,觀點新穎,將填補海外絲綢之路研究出版的空白。
4.“絲路譯叢”同時以考古藝術這一物質文化的直觀形式呈現了漢唐絲綢之路的歷史,與《新唐書》、《舊唐書》等史書形成歷史研究的二重證據。
從波斯波利斯到長安西市》為“絲路譯叢”的一種。“絲路譯叢”作者都是絲綢之路考古
專家,所撰圖書涉及當今世界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考古發現以及成果,書中配有大量插圖,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畫、佛像和珠寶,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對于絲綢之路歷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學術價值。
1999年到2007年間,聯合國考古隊在中亞五國和印度“玄奘之路”上收獲重大發掘成果:數百尊佛造像,兩萬平米壁畫,足以再造一個敦煌。同樣的八年,中國北方陸續出土中亞來華粟特人在北朝的墓葬文物,其數量與精美度百年不遇,且和“玄奘之路”海外成果遙相呼應。近年絲綢之路國際會議上,歐亞各國學者紛紛把上述兩批文物糅合分析,取得里程碑式的學術突破。這些在中亞、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的重要考古發現,對于絲綢之路歷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學術價值。
作者:(美)樂仲迪(Judith Lerner)
哈佛大學藝術學博士,現任紐約大學古代學院教授。歷任華盛頓史密斯學院講師、哈佛大學副教授、維也納大學訪問教授、伊朗德黑蘭大學教授、科威特皇家講席教授等。精通中古波斯語、大夏語,是近二十年來以現代波斯語在西亞國家大學授課的歐美考古界女學者。
在國際考古領域,樂仲迪的成果涉及粟特、大夏、波斯的壁畫、摩崖、印章、金銀器研究等。多次參加波斯波利斯、巴比倫、大夏、犍陀羅等考古遺址發掘,并首先解讀出日本Miho藏圍屏石榻上北朝粟特人的拜火教葬儀,掀起國際學界對入華粟特人石葬具的研究熱潮。因其在國際學界的崇高威望,樂仲迪數次擔任國際學術大會主席之一。代表著作有《設拉子古城的法塔-阿里王摩崖石刻》《4—8世紀大夏到鍵陀羅的印章分類與解讀》《早期波斯帝國摩崖:權力與榮光》等。近十年來主編倫敦《中亞藝術考古學刊》。
譯者:毛銘
現任敦煌研究院研究員,倫敦大學藝術考古學博士,《中亞藝術考古學刊》編輯,守護聯合國遺址的中亞考古隊隊員,為大英博物館講授《被遺忘的絲路:中亞五國》課程。在牛津大學、俄羅斯冬宮、印度孟買等國際會議上多篇,中英文學術著作百萬字。
代表著作有《榴花西來:絲綢之路上的植物》(2005年)牛津版《世界藝術地圖集 中亞卷》(2004年),紐約大都會絲路大展《走向盛唐 絲綢部分》(2004年)等,譯有“絲路譯叢”之《突厥人、粟特人與娜娜女神》《駛向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唐風吹拂撒馬爾罕》等。
序一 玄奘之旅:血汗見證的“絲路譯叢”(徐文堪)
序二 歐亞文明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歷史場景 (葛承雍
序三 西出玉門關 眺望撒馬爾罕(王旭東)
譯者前言 重新喚醒的北朝 (毛銘)
卷一 歐亞印章
阿蘭游牧部落印章上的牡鹿紋
大夏文書印章上的野獸狀王冠
薩珊印章上的希臘鳥身女妖
卷二 波斯崖壁
設拉子古城郊外的法塔-阿里帝王摩崖
夸迦爾王朝摩崖:阿契美尼德與薩珊藝術的重光
三件被誤讀的阿契美尼德石刻
卷三 入華粟特葬俗
中亞人在北朝:一種拜火教葬俗
信仰與葬儀:粟特人在中國的拜火教墓葬
理念的同歸:入華粟特人石葬具藝術
譯后記
參考文獻
“絲路譯叢”的作者來自俄羅斯、法國、烏茲別克、美國、意大利等國,都是的東方學專家和絲路藝術史家,每一位都親身參加國際考古隊在中亞五國聯合國遺址的挖掘工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用血汗和青春見證了玄奘之路寶藏的出土,用著作填補了近十年世界絲路學的空白和疑難。他們都是國際學界公認研究絲路的學者,文章是歷年國際會議上的代表作。此系列叢書中還配有大量插圖,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畫、佛像、珠寶,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實為絲路研究的佳作。
——徐文堪(復旦大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會員,《漢語大詞典》總編纂)
“絲路譯叢”內容涵蓋中亞五國絲路考古成果,提供了大量一帶一路的文化情報,揭秘了一帶一路上的許多歷史懸案,是一套近年罕見的學術翻譯著作。該叢書以絲路沿線地域為經,以文化交往為緯,鉤織出不同民族、文明類型及其相互影響的歷史狀況,展示了歐亞大陸文明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歷史場景,以饗急需了解海外絲路研究動態的中國讀者。全套書視野寬闊、史料豐富、分析深入,打破了過去傳統的畫地為牢、自我隔離、脫離時代、故步自封的舊習,開闊了國人的眼界,吸納了新鮮空氣。
——葛承雍(文物出版社總編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
樂仲迪是位優雅嫻靜的女學者,在國際絲路學界功勛卓著:她是位沖破冷戰鐵幕去往俄羅斯冬宮的美國女學者,位在伊朗教波斯學的西方女子;1993年她發現粟特人在北朝的文物,又在紐約挽救了被當成贗品的卡扎爾王朝帝王石刻。她的探索之旅,跨越了從波斯波利斯到長安的漫漫長路。
——張慶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長,虞弘墓挖掘主持者)
圖書本身很不錯,半價銷售,信價比高,整體感覺還可以!
非常不錯的書,賣家發貨速度很快。
作者都是業內大牛,插圖質量差,翻譯偏文學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