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覓食·從南向北,邊走邊嘗圖書
人氣:14

覓食·從南向北,邊走邊嘗

覓食》是博學美食大師巴陵多年來生活、游歷于湖南、四川、廣東、河南、青海等多地后集結而成的一本美食雜談。民以食為天,各地不同的飲食習慣和飲食背景總能讓巴陵對當地的特色美食蠢蠢欲動。巴陵說:"各地百姓的...
  • 所屬分類:圖書 >烹飪/美食>地方美食  
  • 作者:[巴陵]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0821219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06
  • 印刷時間:2013-06-01
  • 版次:1
  • 開本:24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覓食》是博學美食大師巴陵多年來生活、游歷于湖南、四川、廣東、河南、青海等多地后集結而成的一本美食雜談。民以食為天,各地不同的飲食習慣和飲食背景總能讓巴陵對當地的特色美食蠢蠢欲動。巴陵說:"各地百姓的貢獻,普天下人的口福。"數十年品嘗美食的經驗與心得匯成此書,品讀之余不僅可以了解各地的民俗民風,更可以試著跟當地人一起,做地道的特色美食,足不出戶品味"舌尖上的中國"。

編輯推薦

美食專欄作家巴陵,數十年行走美食之路,深喑美食之道,精心品嘗、研究各地特色小吃、名菜,薈萃各地經典名吃名菜,讓你不僅懂得如何品味美食,更能足不出戶做出各地名吃。跟著大師研制各地特色美味,討好自己的味蕾吧。

作者簡介

巴陵,男,湖南新化人,現居長沙。從事圖書出版和策劃工作,職業書評人,美食旅游專欄作家,創作了百余萬字的美食散文作品,出版過散文集《秋聲高處》、《村莊散記》、《嘗遍大中國》、《嘗遍大中國(二)》、《一本書吃遍中國》等,撰有《湖南省旅游志》等著作,主編叢書十余種。曾在《科學與文化》、《四川航空》、《安慶晚報》、《呼和浩特晚報》、《政治協商報》、《車友報》、《航空畫報》等報刊開設專欄、專版、專題十多個。

目錄

及時輯 湘煎湘辣

辣鄉說辣

剁辣椒

鳳凰姜糖

湘西社飯

湘西南苗家灌辣子

漢壽中華鱉

湘西熏血腸

新化三合湯

過年臘肉

第二輯 川辣煮廚

四川豆花魚

重慶酸辣粉

麻婆豆腐

毛血旺

懷遠凍糕

街子鎮湯麻餅

鍋魁

第三輯 湯水香煎

胡辣湯

青瓜清湯

金城灰豆湯

西北羊雜碎湯

株洲雜菜湯

芋頭娃娃菜湯

第四輯 魚肴遍地

洞庭湖銀魚

火焙魚

西風斜日鱸魚香

刨鹽魚

臭鱖魚

煙熏魚

石鍋魚

翠玉魚皮

洞庭湖大閘蟹

第五輯 味國味民

南瓜

馬齒莧

麻糖

香芋

紅薯香

冰清如柚

柑橘思想

愛似菠蘿

西瓜清涼

苦爽青蓮

后記 邊走邊嘗

在線預覽

漢壽中華鱉

漢壽縣位西洞庭湖濱,素有"屈原故里"、"稻作文化遺址"之稱,居沅水、澧水末端,水域廣袤,自然資源豐富,有沅水、澧水、滄水、浪水、酉水等30多條河流縱橫交織,有目平湖、太白湖、安樂湖、西腦湖、南湖、圍堤湖等70多個湖泊星羅棋布,水產養殖業比較發達,水產品生產居全省經驗豐富地位,尤以甲魚、珍珠聞名于世,傍水而生的蘆葦亦享譽三湘大地。

漢壽縣太白湖、西腦湖、南湖、圍堤湖等處野生鱉甚豐。

甲魚又稱鱉、團魚、腳魚。漢壽盛產甲魚,主要是中華鱉。1974年開始人工養殖甲魚,1996年成為全縣僅次于糧食生產的第二大農業項目,中華鱉內銷全國29個省(市、區),加工產品遠銷歐美、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地。漢壽成為全國較大的甲魚種苗繁供基地和重要的商品鱉養殖基地,被命名為"中國甲魚之鄉"。1998年,中華鱉供過于求、外源污染、疫病流行,養殖戶形成"七虧一盈二保本"的局面。

中華鱉是種經濟價值較高的珍貴水生動物,分稚鱉、幼鱉、親鱉、商品鱉及其加工產品。中華鱉是食用珍品,有較好的滋補作用,也是城市居民的稀缺美食。在中華古籍里,周代就有食鱉的記載。中華鱉有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等特點,尤以裙邊更為膾炙人口。據檢測,中華鱉肉含蛋白質16.5%,還有豐富的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A等多種營養成分。

漢壽東臨益陽、西靠常德、南銜桃源、北瀕洞庭,距長沙百余公里,實為湖南水陸要沖。我這次到漢壽,本想到西洞庭湖濕地走走,看看湖區秋色和洞庭湖的候鳥,卻因天氣不當,洞庭湖的候鳥沒有看到,卻在漢壽縣城吃到了一頓正宗的中華鱉宴席。在長沙餐桌上,吃過無數次甲魚,都沒有太多記憶。這次,在吃之前,朋友跟我說:我們餐桌上的甲魚,是天然放養的,稚鱉生下來三個月,長成幼鱉,再放到天然池塘養殖,直到長成商品鱉。漢壽的中華鱉,是在純種中華鱉和漢壽當地土鱉交配后產下的子一代,保持了中華鱉和野生鱉的優良特點。

我注意觀察了一下餐桌上的中華鱉,背殼就比長沙吃的鱉大,盛在巨大的常德式土缽里,感覺氣勢誘人,墊著高高的火鍋,升起騰騰熱氣,有股大宴風范。

中華鱉子一代的特點全部表現在裙邊,寬闊透明、堅韌厚質。我夾了一塊裙邊,均勻透明,質韌綿軟,沒有骨頭,筷子夾上去,很有糯性,涼了就粘著筷子。輕輕咬下去,比較柔軟,容易咬進去;用力,明顯感覺有些韌性;也容易咬斷裙邊,嚼碎卻稍感不易,韌性十足。細細回味,裙邊糯性、韌性、柔性齊全。

又夾了塊大背殼,切成塊的背殼,肉質和裙邊肉已經很少,細細尋找背殼的肉,肉質明顯厚些,背殼容易咬干凈。骨頭圓滑,肉質細膩,湯汁鮮美。

湘西熏血腸

湖南,屬南蠻古國,還保留著很多野蠻氣息,飲食的茹毛飲血就是一例。湖南人喜歡吃一些帶著血腥味的食物,永州血鴨、新化三合湯、邵陽豬血丸子、鳳凰血粑鴨、湘西血腸等,都與動物血有著緊密聯系。

湖南人的肉食保存,主要是臘熏結合,與陜西的水窖水熏相似。

湖南的血腸有自己的特色,在臘過之后要用柴火熏烤干燥,然后懸掛保存。

湖南吃血腸的地方主要是現在的大湘西,包括新化、邵陽、懷化、湘西州、張家界、常德等地。這塊大地盤,多是山區林地,人們生活水平比較低,過著農耕的日子。上山下河的重體力活,消耗的食物和油脂多,為了填飽肚子和精力充沛,多吃肉類和含油脂高的食物是他們的。貧苦的農民,一年到頭,手頭的錢比較緊巴,拿錢來買新鮮肉吃很難,多吃自家的臘肉以及臘肉類食品。血腸是臘肉類食品之一,油脂雖比臘肉少,肉質緊促,保留了鮮肉的味道和豬血的滑爽,是農村女性的。

湖南血腸,應該說都承傳于豬血丸子。豬血丸子也稱血粑,是古寶慶名食。相傳宋朝有對孤兒寡母,母親送兒子到云山廟與和尚習武,母親心疼兒子習武辛苦,想做樣葷菜給兒子改善生活,冥思苦想后把豬血加進水豆腐中,捏成球狀熏干。兒子習武下山參加朝廷武考,一舉奪得武狀元。考官問及成功的秘訣,武狀元答道:母親的豬血丸子,血粑從此開始在邵陽流傳。清代康熙年間,豬血丸子進入大眾視野,農民將豆腐捏碎加鮮豬肉丁、豬血、鹽、辣椒粉、五香粉、麻油等佐料,做成饅頭大小的丸子,放太陽底下曝曬,再穿掛柴火灶上煙火熏烤,熏得時間越長,臘香味越濃。

每年臘月,湘西過年的氣氛一日緊過一日,每家盤算著哪天宰豬,哪天做臘肉、灌血腸、捏豬血丸子,日子安排得井井有條。殺年豬要翻老皇歷,擇良辰吉日,召集一家子女,邀上祖輩父輩聚餐,鄉間叫喝豬血湯,也是一個團聚的日子。

殺豬是件繁瑣事,先要準備糯米、水豆腐、炒米粉,盆、鍋、桶、器皿、刀具,柴火。柴火里有火筒、楓樹柴兩樣不能少。火筒是農村家庭每戶火炕必備之物,長約一米,用毛竹做成,一截留節,用釘子鉆個小孔,其他竹節用鐵竿打通。柴火燃得不旺、火力不大,可借火筒吹風,吹發柴火。殺豬燒開水燙豬毛,要劈一個舊火筒做引火之物,再做一個新火筒抬杠。干竹片容易燃燒,點火后很快燒著,幾塊竹片可以燒得熊熊大火,往上加些干柴,火勢很快上來,灶膛里的柴火馬上引燒,大鍋水也容易燒開。農民把燒火筒叫做吹豬,希望來年的豬長勢像吹火一樣旺。山區漫山遍野長滿了楓樹。每到臘月,楓樹葉子通紅,農民看到楓葉,爬上山坡,砍上一捆楓樹,放在干燥處,等待殺年豬。刀柄大的楓樹,連個彎也沒有,一截一截地塞進灶膛,噼里啪啦地冒著火星,散發著一股特有的香味,酷似年豬開邊時的肉香。農民把它叫做風豬草長,希 望來年的豬長得楓草一樣茂盛。

做豬血丸子和血腸,都要將泡好的糯米接上熱豬血,剩下的血加鹽煮熟。

血腸按血原料可分兩種:一是糯米血腸,也叫生血腸,主料是糯米,將涼水泡好的糯米接上熱豬血,等血凝固,把熱豬肉切碎,加佐料拌糯米剁,久剁成漿后灌入小腸,灌滿二十厘米左右,壓緊密封。或糯米里加水豆腐,增加糯性和凝固性。還有一種是熟血血腸,需要殺豬時接的熱血凝固以后,放大鍋里熬熟。熬血時火要小,豬血里氣孔才會少。先把豬血劃成大塊,涼卻后再切小塊,切熱豬肉,剁碎,拌上佐料,加入豬血,灌入小腸,壓緊。

血腸碼在腌臘肉的桶里,腌上五六天,小腸上泛起白色,可提出借著陽光曬干水分。再掛上火炕頂的木梁微熏,肉質微黃有輕微臘肉香,就包上一層竹棉紙,加柴火熏烤。不久,生血腸開始滴油,熟血腸的竹棉紙透亮,拉大與柴火的距離,十天半月以后,血腸不再滴油,竹棉紙漆黑,就說明血腸已經熏熟,可以懸掛到沒有火的地方干燥。

吃時,撕下黑漆漆的竹棉紙,切片放鍋內蒸十分鐘即可食用。

新化三合湯

古梅山有很多特殊的飲食及飲食習慣,影響著山民的生活。在菜肴里,梅山新化以一碗三合湯聞名湖湘,享譽全國。三合湯是道簡單的菜肴,起源于春天青草時節幾家分食摔死的耕牛或瘟死的耕牛,把牛雜與牛肉一起煮吃的習俗,土名牛血湯,隨著新化酒席的完善和發展,逐漸成為圳上、白溪一帶酒席上的頭碗菜,隨著改進和深加工,原料要求的復雜化和歷史文化逐步深厚,成為今天聞名全國三合湯。

新化地處雪峰山尾端,江南丘陵起點,河網交錯、山林突變,構造山與水融合的特殊山區地貌。新化流經的資水和蔓延的小河與溪流,給水牛生存提供了條件,傍晚時分,河灘上大腹便便的水牛悠閑地漫步,書寫黃昏牧歌的童話。山峰林立的山腰,陡峭的坡地上行走著黃牛的身影,它們翻山越嶺尋找山陽山陰的嫩草,讓山林變得更加幽深和神秘。山峰中洞穴很多,小股溪流汩汩不絕,從巖石里流出的溪水細甜甘潤,泡茶甘甜唯美,做豆腐細嫩肥美,也是三合湯的原水。

生活在梅山的農民,跟牛有很深的感情。牛是他們忠實的伙伴,也是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梅山人茹毛飲血,又愛吃牛肉牛血,牛肉成了最珍貴的待客佳肴。殺牛對當地人來說是件非常隆重的事情,農民對自己家的牛很是疼惜,往往舍不得殺。殺牛時,屠夫只好把牛趕到河灘上,主人遠遠躲著。牛也是很有情的動物,據說當屠夫舉起刀時,牛會跪下前腳,兩眼流淚,乞求放它一條生路。

正宗新化三合湯,咸酸辣香交織,回味悠長,原料要求嚴格,黃牛血和百葉、水牛肉、資江畔井水,缺一不可。今天,新化講究的三合湯為黃閹牛的牛肉、水牛公牛的百葉,水牛母牛的牛血,牛肉脆嫩,百葉爽口,牛血嫩滑。在新化境外,冷水江、漣源、隆回、新邵等地,即大新化,也做三合湯,名號還是新化三合湯,卻把牛血、牛百葉、牛肉統一成水牛或黃牛,水不講究,味道相差甚遠。三合湯的牛血要新鮮的,制作上也有些講究,殺牛時用清水調鹽接血,血凝固畫成塊,開水煮熟,冷水浸泡,做湯時冷水洗凈切成兩指寬、寸余長、三毫米厚,吃起來生脆柔軟有彈性。新化黃牛血,久煮不爛不碎,筷子夾上去可以上下搖晃不斷,極富彈性,咬在嘴里,又軟又脆又爽口。牛百葉用毛肚,即黑百葉,新化人有吃黑不吃白的習慣,切成一厘米寬或者更細的長條,煮后清脆微甜,脆響連連,在辣霍霍的情況下吃,越咬越來味,越吃越甘甜,甜美與辣香一起漫出,浸入口腔,滿口生津。水牛肉非常嫩,牛肉按紋理橫切,切成薄片或細條,小塊牛肉嚼在嘴里,綿軟又柔韌,辣椒汁泡進疏松牛肉里,鮮美甜潤。三合湯里還需加點酸菜——新化剁椒或新化米醋,調出微酸,開胃提味。

新化三合湯還有兩樣調料要求特殊,是干紅辣椒和三胡椒油。吃辣椒是新化人的喜好,人人都是好手,有不辣不歡之說,尖小的干紅辣椒辣味甚巨,煮出的湯汁紅艷艷一片。三胡椒油味道奇異,在三合湯里加三胡椒油,主要是為了祛腥味、膻味,形成三合湯的特殊味道,另外還有除寒祛濕、通經活絡的功效。

吃三合湯,首先要適應巨辣和三胡椒油兩種味。三合湯與其他湯有著不同的吃法,煲的湯在飯前喝,為了營養;三合湯在飯中或飯后喝,是為了身體對辣的承受能力和湯本身的味道。三合湯里的辣椒非常辣,如果飯前喝,沒有東西墊胃,要辣得肚子痛。只有在吃了米飯后,用飯下湯才會減少辣味,更增加食欲,才能更好地品味出三合湯的味道。另外,及時次吃三胡椒油的食客,要先習慣山胡椒油的特殊氣味,再慢慢適應喝三合湯。喝三合湯,并不是真正的喝湯汁養生,而是吃湯里的牛血、牛百葉、牛肉,品味牛肉在酸味沖擊下不同的味道。地道的新化人,在吃飽喝足后,往往再來一碗飯,把三合湯淋在米飯上,簌簌地拌進口,吃完大呼痛快。這樣,食客才能感受到湯味的醇美。有人比喻:三合湯小抿一口,猶如陳釀,回味悠長;大口下肚,面如關公,熱流直沖腦門,全身熱血沸騰。

關于三合湯的歷史,有史書記載,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三月,新化人張虎起兵抗元,元朝重兵鎮壓,張虎兵敗被俘,元人怕梅山騎兵東山再起,大肆殺馬殺牛:橋頭屠擔橫陳,塵垢牛糞滿地,屠牛村夫,汗流浹背。

晚清曾國藩,組織的湘軍患風濕病的士兵較多,士氣低落。曾國藩重金聘請名廚調制三合湯,祛除士兵疾病,并賜名"霸王湯"。從此,"三合湯"廣泛流傳。

新化三合湯,分為一合湯、兩合湯、三合湯,一合湯、兩合湯又分兩色,有清淡的和辣味的,辣味的又有微辣和巨辣。吃三合湯,首先要按著自己的口味來,考慮到自己能接受的辣的程度,選擇適合自己吃的種類,更能吃出風味。

三合湯自1993年進入長沙,現在已經成為各大賓館酒店的名菜,備受食客歡迎。

作為一個旅食者或者美食愛好者,到湖南旅游,想品味地道的三合湯,還是去新化或者新化的圳上、白溪、橫巖,嘗遍三合湯的種類,就可以知道三合湯的神奇和它在湘菜中的魅力了。

過年臘肉

臘肉成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那過年的氣氛,只有農村才有。

臘肉,是農民過年的一件大事。農民拿得出手的也是臘肉,除了吃還可以當禮物送人。按農民的說法:過年的豬自家養,不用掏錢,吃不完的都做臘肉。農民把肉全部掛在火炕上熏著,留到以后艱難的日子食用,補充體力。

新化鄉下,農民做臘肉是件非常重大的事,只比過年小一點。每到臘月,過年的氣氛一日緊過一日,農民忙著準備年貨外,盤算著哪天宰豬,哪天做臘肉,把日子安排得井井有條。 殺豬做臘肉,首先要翻老皇歷,擇個良辰吉日,召集一家子女,邀上祖輩父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飯。鄉下把這種事叫做喝豬血湯,受邀的親戚都會歡天喜地,按時到場,作為祖輩父輩還會在兒女家住上幾天,享受冬日的天倫之樂。

離開家鄉十余年,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淡薄,吃著父母捎來的臘肉,很難感受到那種喝豬血湯的感覺,心中常常懷念。今年臘月,受朋友之邀到高橋茶葉市場對面的新化人家吃過年臘肉,來的都是鄰村朋友,沒吃之前就說起了鄉下殺豬做臘肉的事情,吃著家鄉來的臘肉,大家的心又飛回了家鄉,腦海里浮現出許多情景。

殺豬是件繁瑣事,瑣碎的事情要忙兩三天。殺豬之前要準備糯米、水豆腐,以準做豬血丸子,磨好米粉做蘿卜絲米粉肉,還要準備要用的盆、鍋、桶、器皿、刀具。

家鄉殺年豬,柴火里有兩樣不能少:一是吹火筒,一是楓樹柴。

火筒是農村家庭每戶火炕必備之物,長約一米,用毛竹做成,一截留節,用釘子鉆個小孔,其他竹節用鐵桿打通。柴火燃得不旺、火力不大,可借火筒吹風,吹發火力。殺年豬燒開水燙豬毛,要劈一個舊火筒做引火之物,再做一個新火筒抬杠。干竹片容易燃燒,點火后很快燒著,幾塊竹片可以燒著熊熊大火,往上加些干柴,火勢很快上來,灶膛里的柴火馬上引燒,大鍋水也容易燒開。農民把燒火筒叫做吹豬,希望豬的長勢像吹火一樣旺。

新化山區,漫山遍野長滿了楓樹。每到臘月,楓樹葉子通紅,農民看到楓葉,爬上山坡,砍上一捆楓樹,放在干燥處,等待殺年豬用。刀柄大的楓樹,連個彎也沒有,一截一截地塞進灶膛,噼里啪啦地冒著火星,散發著一股特有的香味,酷似年豬開邊時的香味。農民把它叫做風豬草長,希望豬長得楓草一樣茂盛。

殺豬時把泡好的糯米接點熱血,其血加鹽煮熟。大家忙著用開水燙豬毛,清理完豬毛后開邊,取出內臟,架上門板,上酒和熟豬血,主人祭祀,祈求來年豬不生病,長到三百斤。

接著是砍年肉,屠戶在帶尾巴的一邊上按主人的意思砍一方十幾斤的肉,做大年三十晚祭祀祖宗及正月待客之用,再在后腿上切一塊肉,做中餐之用。其他按主人的用途和要求砍,剩下的全部砍成五六斤一塊的臘肉。

中餐開始后,大家按輩分坐下,吃頓快樂的午餐,說些恭維話和牛皮話,滿足一下虛榮。新化臘肉講究精肥兼顧,吃時切片煮水,熟后再煮油豆腐等為宜。中午飯菜豐盛,有豬血、豬肉、豬肝、脆骨及其他菜,大家盡情地吃飽吃好。酒足飯飽后,屠戶給每塊肉穿孔,把要送人的肉扎上棕葉,方便提掛。親戚急匆匆帶塊肉回家,去趕晚飯。屠戶帶上刀具和主人送的肉,一路歌聲一路酒氣,消失在雪影里。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5-02-06 20:19:1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寫的詳細

2015-02-26 16:28: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評

2015-03-08 15:34:38
來自飯團團2**的評論:

美食大家巴陵的又一力作!

2015-03-31 20:27:03
來自輝輝197**的評論:

hao

2015-05-22 08:41:58
來自朔風飛**的評論:

下次還來買

2015-06-01 16:36:2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插圖和內容都不錯,很難得

2015-09-03 16:17:1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彩圖很喜歡,開本也不錯。

2015-11-01 20:40:4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內容不錯,有圖有真相

2015-11-11 21:22:17
來自藍夜河**的評論:

行走大江南北,吃遍天下美食。

2016-02-24 10:54:54
來自richard**的評論:

知識性強,內容也很豐富

2016-05-09 16:16: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

2016-05-23 11:07:4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很好,我終于買到了。

2016-06-06 22:03: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挺好的,以前從來不去評價的,不知道浪費了多少積分,自從知道評論之后積分可以抵現金了,才知道評論的重要性,積分的價值,后來我就把這段話復制了,走到哪里,復制到哪里,既能賺積分,還非常省事,特別是不用認真的評論了,又健康快樂又能么么噠,哈哈哈

2016-11-10 12:34:12
來自月明三**的評論:

書裝楨甚佳!

2016-11-13 23:33:2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好看的一本書

2016-11-18 15:32:5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書,印刷不錯

2017-04-22 22:58:34
來自愛***客**的評論:

開本不錯,內容有深度

2017-07-17 21:52:5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筆法細膩,圖文并茂。寫的很精彩!

2017-08-14 10:29:33
來自nicuo**的評論:

覓食》是資深美食大師巴陵多年來生活、游歷于湖南、四川、廣東、河南、青海等多地后集結而成的一本美食雜談。民以食為天,各地不同的飲食習慣和飲食背景總能讓巴陵對當地的特色美食蠢蠢欲動。巴陵說:“各地百姓的貢獻,普天下人的口福。”數十年品嘗美食的經驗與心得匯成此書,品讀之余不僅可以了解各地的民俗民風,更可以試著跟當地人一起,做地道的特色美食,足不出戶品味“舌尖上的中國”。

2014-01-24 20:08:2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我喜歡《覓食》,收到書,看到那么多的美食文化,非常喜歡

2013-07-20 16:06: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很一般,看著和盜版一樣,書中的食物看著也沒食欲,不好看,不推薦。

2015-02-11 09:31:27
來自sga25d**的評論:

書還行,但出庫時不檢查一下是否折損卷角了嗎?非常不滿意!

2015-05-13 00:12:3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是一本很好的美食書,有文有圖,我喜歡這種書。

2014-06-21 21:34:44
來自章舟舟**的評論:

第二本巴陵的書 喜歡他的文字感覺 這本書設置的風格偏文藝 但是圖片配的個人看起來不那么給力 喜歡美食 喜歡帶有食物香氣的文字

2014-01-02 10:49:20
來自bao123m**的評論:

美食光看還不夠,還需要好好品味,更深層次的其實是制作,因為只有自己動手了才會覺得格外的味美。

2015-07-25 14:24:4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作為吃貨,只要吃就行了,而作者不僅品嘗美食,還把美食的歷史一一道來,就一道麻婆豆腐,還有很多說道,再配上圖片,很誘人,讀遍全書,就能猜到作者是湖南人,很多篇幅介紹了湘菜。

2016-09-30 10:56:15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