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杰弗遜(1743-1826),美國第三任總統、《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令》的制定者、美國的鼻祖、弗吉尼亞大學的創始人。除了政治上的杰出貢獻外,杰弗遜還是個十足的“雜家”。他博學多才,同時還是作家、律師、哲學家、建筑師、發明家、農場主、小提琴手,被譽為天資、多才多藝的美國總統。
本書是美國開國元勛杰弗遜的傳記,而細致地記述了杰弗遜充滿矛盾而又具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他既是奴隸主,又是革命者,蓄有大批奴隸,卻一生反對奴隸制度;他出生富裕家庭,去世時卻窮困潦倒、債臺高筑;他文采斐然,文筆優美,卻始終討厭公開演講,在一大群人面前會感到羞怯。
作者揭示了杰弗遜的信念和他的行為之間的矛盾,深度探討了他與喬治?華盛頓以及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沖突,他和約翰?亞當斯的不穩定的友誼,以及他和他的奴隸薩莉?赫明斯之間的關系,展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杰弗遜。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伯恩斯坦(R. B. Bernstein),美國紐約州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美國憲法史、法律史,撰寫過多部關于美國建國史的專著及傳記類圖書,著有《開國元勛》《美國憲法的誕生》《杰弗遜傳》《亞當斯傳》等暢銷著作。
及時章弗吉尼亞的一名年輕紳士(1743—1774年)
第二章“我們堅持這些真理……”(1763—1776年)
第三章艱苦的革命工作(1776—1784年)
第四章“請仔細看看我身處的被吹捧的歐洲!”(1784—1789年)
第五章“黨派自稱為聯邦和共和”(1789—1793年)
第六章觸摸土地(1794—1797年)
第七章巫師的統治(1797—1801年)
第八章“我們都是共和黨人,我們都是聯邦黨人”(1801—1805年)
第九章輝煌與痛楚(1805—1809年)
第十章熱情與苦惱(1809—1826年)
終章:“我去世之時,盡請關照……”
大事年表
引
蒙蒂塞洛(Monticello)的家族墓園與旁邊綠樹成蔭的墓地被不加修飾的鐵柵欄分隔開來,站在跟前,正中的墓碑吸引著你的目光。這是一座灰色石頭的方尖碑,上面刻著簡單的銘文:
這里安葬的是
托馬斯 杰弗遜
1743年4月2日舊歷——1826年7月4日
獨立宣言》起草者
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令》起草者及弗吉尼亞大學之父
現在這座墓碑豎于19世紀80年代。之前的墓碑已經嚴重受損,除了受風雨侵蝕,熱愛旅行紀念的人群來此瞻仰時也往往會用隨身攜帶小刀刻畫一番。盡管重立墓碑,碑文卻沒有變,仍是托馬斯 杰弗遜在他臨終那年所撰的內容,上面列出的成就,據他寫道是“我最希望被人記住的”。
墓園是一個靜謐之處。到訪的游客在接近柵欄時也變得安靜了。杰弗遜愿意他的墓園有這份安靜,他一生也都在渴望這份寧靜。他經常說自己向往一種寧靜沉思的生活,以書本、建筑繪畫及科學研究為志趣。
但在生活中,杰弗遜卻從未找到這份去世后伴隨著他的寧靜。作為一名政客和政治家,他卷入過爭議,遭受過許多批評和嘲笑,他受傷之多、之深令他永遠無力恢復。也許正出于這個原因,他在碑文中隱去了自己的政治職務。然而,他所選擇的詞語又是如此恰如其分、引人注目。杰弗遜向后人展示的身份是一個最為注重觀念的人,這個共同主題把他墓碑上所列的三大成就聯系在了一起。
首先,他聲稱創作了美國革命的核心政治信仰,對新生美國的核心準則和席卷世界的夢想做出了最有力的陳述——獨立和自治。其次,他宣布自己起草了他所處時代具革命性的法令,此法令否認政府有權規定男性和女性的宗教信仰。,他宣告自己創辦了一所不與任何宗教或教會為伍的大學,這所大學著眼于推進公民教育,服務他所熱愛的弗吉尼亞,并且成為世界的楷模。總之,杰弗遜希望后人看待他就如他看待自己一樣,是可以借此改造世界的觀念變革的代言人。
獨立、自治、宗教自由以及開明的公民是杰弗遜觀念變革的群星中最為璀璨的幾顆;它們至今令人矚目,照亮著我們的希望。杰弗遜的觀念變革還有很多其他閃光點,但對于我們來說,這些觀念的光輝卻已經日漸消逝。
這些閃光點的其中之一是杰弗遜對于良好社會的愿景。他認為良好的社會應該是獨立農民的共和國。農民如果較大限度地自給自足,他們便會維持高尚的簡單生活,并因此維護整個共和國。他們不會向往財富和享受,也不會向往能夠創造和分配財富的經濟活動(貿易和商業)。
杰弗遜思想的第二個閃光點是他關于美國聯邦本質的看法。杰弗遜是一位富有激情的民族主義者,同時他又熱切地主張各州應該在有限的聯邦共和國里盡可能地保持獨立。他逐漸地發展出關于美國政治和政府理想結構的詳細概念。這一結構采用金字塔的形式:基層是區,即弗吉尼亞人和其他美國人進行自治的地方區域;區以上一級是縣;縣上面是州,即杰弗遜所認為的美國政府的真正組成部分;聯邦政府在有限的范圍內擁有有限的權力,是金字塔的壓頂石。
第三個閃光點是杰弗遜關于誰能成為聯邦共和國居民的概念。對于建立一個多文化、多種族社會的現想,杰弗遜并不歡迎。他愿意將美洲印第安人納入他關于美國的理想中,但前提條件是他們放棄傳統習俗文化并接受農業的生活方式,因為杰弗遜堅稱后者才是良好社會的真實的基礎。如果不接受,他們就應該離開美國。杰弗遜關于奴隸制的觀點是十分矛盾的,但他關于被奴役的非裔人民,甚至是自由的非裔美國人的觀點卻并不矛盾。
印制非常的精美,真、好
評論錯了,這本才是最好的一本。內容非常好,理解美國歷史,娓娓道來,很值得推薦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