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大智圖書
人氣:51

大智

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推許總理為當代良相,堪比西漢張良,然而這一代良相是如何煉成的,偉人何以成為偉人?本書正要回答這個問題。本書是胡長明博士研究總理的代表之作。在此書中,胡博士著重分析了一代...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領袖首腦  
  • 作者:[胡長明]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1274250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5
  • 印刷時間:2015-05-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推許總理為當代良相,堪比西漢張良,然而這一代良相是如何煉成的,偉人何以成為偉人?本書正要回答這個問題。本書是胡長明博士研究總理的代表之作。在此書中,胡博士著重分析了一代偉人的大智慧,分為“人生”、“外交”、“政治”、“經濟”、“軍事”等等主題,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事例來介紹“人民敬愛的總理”的人生和智慧。

編輯推薦

偉人何以成為偉人?一代良相是怎么煉成的?胡長明博士為您一一掰開了說來。

作者簡介

胡長明,1965年生,湖南澧縣人。現任《書屋》雜志社主編。曾任湖南韶山紀念館研究室主任。出版過《評點歷代王朝》等暢銷圖書。

目錄

序(胡長明) /001

人生篇

一生將中國傳統儒士的溫文爾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激越情懷集于一身,既是斗士,又是調和者;既堅持原則,又靈活多變;既關注目標,又清醒實務。他待人接物的彬彬有禮和恰如其分的溫和迷住了任何一個見他的人,但同時他又是尖銳嚴厲甚至是冷酷無情的。日本學者梨本佑平在所著《》中,認為“鷹和鴿的極為不同的雙重性格潛伏在他的體內”。

“鴿性”與“鷹性”的統一 /002

既為真君子,又為大丈夫 /004

立志者,當計其大舍其細 /006

無時無地而不有責任系諸身 /008

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010

良心安則人格立 /012

最聰明的人是最老實的人 /013

攻惡毋太嚴,教善毋過高 /016

實意做事,不尚高論 /019

博學勤思,以才輔德 /021

按東方人的習慣生活 /023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025

自備爐錘,鍛造人格 /027

以忍求進,以屈求伸 /028

兼聽虛懷自我改造 /029

了卻生前事,超然返本真 /031

外交篇

“求同存異”是從事外交工作的基本方法,它為和平共處開辟了現實的途徑。“求同”就是尋找與外交對象的共同點;“存異”就是撇開分歧,把不同的保留,不發展爭論。由“求同存異”派生出來的辦法還有求同立異、存異待同,等等。

務實的外交 /036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039

兩個陣營,三種力量 /043

民間先行,以民促官 /045

不要亂攀“母子關系” /048

國家利益高于意識形態 /05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052

求同存異,淡化分歧 /054

外交無小事 /056

另起爐灶,靈活建交 /059

戰略上聯合,戰術上批評 /060

就勢將赫魯曉夫一軍 /063

和第三世界一道前進 /065

針鋒相對要看全局 /067

諷刺與挖苦絕不是外交 /070

美國要脫身,我們不讓它脫身 /072

退避三舍 /074

設身處地,理解為先 /076

利用尼克松,帶動日本人 /078

租借衛星地面站 /081

談判篇

根據談判雙方的實力對比和具體情況確定談判技巧,是談判藝術的重要體現。當己方處于優勢時,他會毫不猶豫地首先報價,在氣勢上壓倒對方,利用對方的弱點迫使其就范;而當處于劣勢時,他則嚴守談判“腹稿”,把精力集中在試探對方的真實意圖,通過討價還價和據理力爭,盡可能爭取更多的利益。不到萬不得已,決不亮出己方的底牌。

硬于所當硬,讓于所當讓 /086

占優先報價,處劣后攤牌 /088

調整預案,打破僵局 /092

利用矛盾,爭取主動 /095

以鏈條式讓步求穩妥,以一次性讓步顯真誠 /098

讓步的藝術 /100

事實勝于雄辯 /104

先治氣,后治心 /106

要互相承認,而不要互相敵視 /109

政治篇

精通政治斗爭中“曲”與“直”的辯證法,在他看來,為著實現黨在特定時期的基本方針,策略和方法具有極大的可變性、靈活性和豐富性,要有時直進,有時迂回;有時集中,有時分散;有時取攻勢,有時取守勢。還要講求公開活動和秘密活動相互結合,合法手段與非法手段兼相利用。

離開軍事政治便是空談 /112

先有農村紅軍,后有城市政權 /114

“左”傾并不比右傾好 /116

以反面手段達到正面目的 /117

錯誤要逢人就講 /119

抗日是前輪,民主是后輪 /120

不做“無兵司令”,不做“空軍司令” /124

沒有四張王牌決不冒險賭博 /126

有時直進,有時迂回 /127

以多種策略對付 /130

不計前嫌,不忘舊功 /133

愛才惜才,用人不疑 /134

籌組政府,智請黃炎培 /136

階級消滅,個人愉快 /137

專政要繼續,民主要擴大 /139

國家管理力量的源泉是人民 /141

確保中庸是十分必要的 /144

用系統論思維處理問題 /146

事物的20%決定另外的80% /149

做旁觀人不行,做對立的把你沖垮 /151

千方百計保護干部 /155

力促鄧小平復出 /157

軍事篇

很懂得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道理,從而把策反視為從事軍事工作的重要內容,通過安插內線、思想感化、第三者傳話等多種途徑以求達到里應外合、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在他看來,中國雇傭式軍隊的特點在于軍官起很大的作用,所以那種“要兵不要官”的兵運策略在根本上是錯誤的。

分兵游擊,集中指導 /162

退中求進,迂回取勝 /163

聲東擊西,留頭斬尾 /165

甕中捉鱉,鱉會咬手 /166

抓住“生命線”不放松 /168

圍點打援,各個擊破 /170

鉗制正面,主攻側翼 /172

出沒無常,變化無窮 /173

向東示形,向西突圍 /176

難得者時,易失者機 /178

不戰而屈人之兵 /180

我們要搞尖端國防 /181

經濟篇

經濟思想貫穿著深刻的唯物辯證法。他認為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相互依存,互為前提,因此既反對把重點與一般對立起來,只強調抓重點而舍棄一般,也反對沒有重點的平均用力,“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突出重點,照顧一般,主次結合,協調發展

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 /186

計劃不是法律,也不是廢紙 /187

綜合平衡,安排 /188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191

頭腦冷靜,考慮周全 /192

任何時候都要用“兩條腿走路”/195

不能把香港看成內地,政策是不一樣的 /197

既反保守,又反“冒進” /199

堅持速度與效益的統一 /201

關鍵是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203

經濟發展需要國際合作 /206

科學文化篇

重視科技必然重視知識分子。認為知識分子是建設中一支偉大的力量,知識分子的學問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他在1963年初的一次講話中說:“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一支不小的技術力量和一批科學研究機構,這是國家的寶貝。”這些論斷在當時不愧是有膽有識之見。

知識分子是“國家的寶貝” /212

不要給知識分子“上大課” /214

要提倡地道的中國東西 /216

標語口號不是文藝 /218

建設時期應“以學術為主” /221

主觀主義的小框子是錯誤的 /224

只要人民喜歡,就有價值 /225

一車兩輪,相輔而行 /228

宣傳篇

說過:“策略是根據形勢的變動而變動的,但策略又是為著實現基本方針的。”搞垮就是中共的基本方針,為了實現這個基本方針,宣傳策略依據不同時期的特點和條件可以靈活變通,堅持適時、適度、適情的原則,要防止過與不及兩種偏向。

宣傳與軍事并舉 /232

借談判進行宣傳 /234

宣傳口號要迎合中間派 /236

大處著眼,抓住本質 /238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239

投石問路,恰到好處 /241

一字不改,照樣發表 /242

象征、暗示與轟動效應 /243

公開宣傳與秘密傳播 /245

黨建篇

認為,黨員是黨內生活的主體和黨內事務的主人,服從紀律和顧全大局是必要的,但是自覺行使自己的權力,敢于發表意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也很重要,對一切問題只知道請示和服從,是黨內生活的“奴隸主義”,看領導的眼色說話,是舊社會的官場習氣。

黨指揮槍 /252

黨的機關社會化、職業化 /254

思想統一是最根本的統一 /256

黨員不能蠢如鹿豕,只知服從 /259

協調矛盾,團結為上 /261

統戰篇

曾說,統戰和外交的一項基本工作就是廣交朋友。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像那樣,在不屬于自己的黨派和陣營中擁有那么多的朋友,這點連都欽佩有加,認為無論在黨內黨外都有廣泛的聯系。之所以朋友遍天下,依筆者之愚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充分發揚了中國傳統的“三達德”——智、仁、勇。

領導權要用力量來爭 /266

“大無外”與“小無內” /267

統戰的途徑:求同 /269

求同而不非異 /271

爭取幾個代表人物,影響后邊一批 /273

統戰三字訣:智、仁、勇 /275

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 /277

認識中間派 /279

以說服為主,以斗爭為輔 /281

變間接同盟軍為直接同盟軍 /283

歸國萬事足,無累一身輕 /285

地下工作篇

地下工作者由其所處特殊環境所決定,他們既要立場堅定,內心向黨,又要老練沉穩,巧于周旋,給自己披上保護色,以便長期潛伏。作為中共地下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常常告誡地下工作者要外圓而內方,同流不合污,不暴露身份,不打草驚蛇。要從長期存在打算,求得穩步的發展。

喬裝打扮,瞞天過海 /290

布閑棋冷子,應不時之需 /293

乘其不備,出其不意 /298

外圓而內方,同流不合污 /301

單線聯絡,分散領導 /304

勤業、勤學、勤交友 /307

因勢利導,縱深發展 /309

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312

跋 /315

主要參考文獻 /320

在線預覽

“珠玉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這句話出自誰人之口,我已想不起來了,但認為將其用在身上,則再貼切不過。在我眼中,是一位既富于深厚教養和學養,又有著廣泛令德和善行的政治家。哲人已逝,歲月的煙塵非但沒有淹沒其巨大的身影,反倒讓人對之懷想萬端。在110周年誕辰之際,我愿將多年來研究他的一些心得,用隨筆的形式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同時權當一段不可忘卻的紀念。

一、家族背景對的影響

祖籍浙江紹興,在血統上與魯迅先生為本家。其所屬寶佑橋周氏(又稱“老八房”)尊周慶為始祖。周慶為周氏遷紹始祖周茂之曾孫,字德芳,贈文林郎,曾任明朝山西道監察御史。歿后與妻合葬紹興破塘殷家塢山麓。從周慶到共歷18代。

1939年3月,受中共中央委托,以國民黨軍政部政治部副部長的身份,借考察民情、宣傳抗日的名義赴皖南視察新四軍,順便去了一次家鄉紹興。他在瞻仰祖屋時,親筆在《老八房祭簿》上續寫譜系,凡14條,共248字,有關他本人的一條如下:“恩來,字翔宇,五十房,樵水公曾孫,云門公長孫,懋臣長子,出繼簪臣公為子,生于光緒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時,妻鄧穎超。”其中的“五十房”便屬于紹興寶佑橋周氏的一個支房。

在歷史上,紹興乃物華天寶、人文薈萃之地。所屬的寶佑橋周氏,僅在清代就出過兩位進士、五位舉人。在五位舉人中,有四位是的堂伯父或堂叔父,即周和鼐、周嵩堯、周嘉琛和周嘉英。周氏家族的突出特點是有外出當師爺的傳統,推崇一種“溫、良、恭、儉、讓”的人文精神,幕僚文化十分發達。元明以降,全國師爺大多出自紹興,故有所謂“無紹不成衙”的說法。師爺雖然不算官,只是幕僚,卻在中國行政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代科舉出身的官員,上到六部顯秩,下到知府縣令,多數人僅通曉詩書禮樂等一般知識,所以一旦接觸實際政治,特別是碰到刑名、錢谷等專業知識便顯得力不從心。這就為掌握專門知識的師爺們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舞臺。

紹興師爺子承父業,家學源遠流長,世家子弟寫公文信函簡練得體,言談舉止不溫不火,律令法規、成例前案爛熟于胸,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在行,更兼熟悉政壇掌故、民間習俗,所以最能應付場面,為主官排擾解難。師爺還是聯系官與吏的紐帶,許多事情吏可瞞官,但不可瞞師爺,因而師爺又要善于做合事佬,隨時注意疏通關節,由此可見師爺在古代行政中的作用。明學家陳幾亭作文送他的朋友去紹興當知縣,文中說到,天下治亂在六部,而六部師爺全出自紹興,師爺的父兄教化好了,他們就可以教化好師爺,從而做到天下大治。清雍正年間,河南巡撫田文鏡很受朝廷賞識,河南官場中人人都說他依賴一位名叫鄔思道的紹興師爺,以致雍正帝在批復田文鏡的奏折時也隨便問鄔先生好,對鄔師爺揣摩上意的功夫表示贊賞。

的祖父周攀龍在清咸豐年間跟隨二哥周昂駿北上淮安,隨館學幕,并在此定居下來。回憶說:“我的家庭幾代祖先也是紹興師爺,外祖父原籍江西南昌,也是師爺。到了祖代,兩家都搬到江蘇淮陰、淮安當縣官,因此結了姻親。”淮安周家的紹興氣氛是很濃的,所以總是強調自己“原籍紹興” 。對師爺的思維方式、工作特點、生活習俗等,非常熟悉。1964年,他在一次家庭會議上說:“我們沒有土地,為什么說是封建家庭呢?過去紹興人靠什么為生?一靠土地,二靠當紹興師爺。師爺很厲害的,給縣官出主意的,現在叫‘秘書’。縣官都用兩個師爺,一個管收稅,多數是滄州師爺(滄州師爺也是由紹興遷到滄州定居的),一個管判案子,多數是紹興師爺,都可以剝削人。”另據的秘書馬列回憶,曾向他們介紹過師爺的工作方法:為主官準備材料齊而全,并提出幾種處理方案,供主官選擇。

家族傳統猶如一個“文化場”,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多少都會受到它的影響。在身上,我們不難看出家族前輩某些群體性格的影子,如謙恭有禮、勤懇謹慎、精明干練以及成人之美的胸懷等。的堂伯父周和鼐為人忠厚,“名不求高但近情”,以做幕僚為人生歸宿。他1907年做江蘇巡撫陳夔龍的總文案,1917年又到南京督軍李純處當主任秘書。與他的交往頗為密切。周和鼐的長孫周爾流說:“我們周家是個受儒教影響比較深的家庭。我祖父作為清末舉人,在思想上、文化上乃至經濟上給七伯(即)一定的影響和支持,這都是肯定的。”

在長期的政治生涯中,的行事風格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極大興趣。英國作家迪克威爾遜在研究時有一個困惑不解的問題,即為什么“在中國共產黨半個多世紀的領導中,他一貫地幫助別人升到頂端,而自己卻拒絕這頂桂冠”。的確,投身革命后,從來沒有謀求較高領導地位的愿望,盡管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機會。他一貫能夠使自己的政治才能和專業知識為新的領袖所器重,成為領袖的一個有價值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助手。這種政治性格的形成,一方面固然是他意識到自己的某些局限性,另一方面與他的家族文化習染也有一定的精神勾連。在談及與的關系時多次表示:“是搞戰略的,我只能搞點戰術,當助手是否當得好,還沒有把握。”這雖是自謙之詞,但也反映了他甘當助手和配角的自我定位。

除了家族傳統,家庭生活對思想性格的影響也不可小視。他自己回憶說:“我出生后……把我過繼給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撫養。叔母即嗣母陳氏,是受過教育的女子,在我五歲時就常給我講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緣》等唱詞。嗣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承繼過來的。但我的生母是個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這一部分。”的父親周貽能早年曾向舅舅魯小和學做師爺,但未學成。他后來長期奔波在外,謀一些小差事,一個月的工資從未超過二十元。因此,是在濃厚的母教氛圍中長大的。他以后在回憶早年經歷時說過:“母教的過分仁慈和禮讓,對我的性格是有影響的,缺少那種野性。”

雖然出生在一個封建官宦家庭,但到他的父輩已經衰落,家中的進益甚至不能維持生活。從六歲開始,他就隨兩位母親一次又一次地搬遷漂泊,而且家中的變故也尤為劇烈。在九歲到十歲間,其生母和嗣母先后去世。幼小的他帶著兩個弟弟在族人的幫助和接濟下度日,受了不少屈辱。說:“我從小就懂得生活艱難。父親常外出,我十歲、十一歲即開始當家,照管家里的柴米油鹽,外出應酬。在這方面,給了我一些鍛煉。”金沖及先生主編的《傳》還披露了一個細節:少年在家中墻上貼一張紙,按封建家庭的習俗,“把親戚們的生日、死期都記下來。到時候還要借錢送禮。東家西家都要去,還要到處磕頭。”幼承家計的經歷使積累了一定的辦事和協調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柔中帶剛、愈挫愈奮的心理品質。明乎此,有助于我們理解后來成為國務活動家的角色定位。

走出淮安跟隨伯父周貽庚到東北求學的,常常被濃烈的懷鄉思親之苦所折磨。1916年春,他在南開求學時的一篇作文中寫道:“余幼失怙恃,依于從父,津遼七載,所系夢寐者,亦僅思瞻我鄉土,樂我兄弟,省我伯叔而已。乃境遇困人,卒難遂愿。”有年除夕,同學們大多回家了,他的這種感情更難抑制,悲慨躍然紙上:“夫今日何日耶?非家庭團聚時耶?余也何如父母雙亡,北堂久不聞喚子之聲。回思依依膝下,此情此景,不必讀蓼莪之章,便已悲慨無垠。矧茲今夕,尤令人淚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其中“蓼莪之章”出自《詩經小雅》,是一首悼念父母的詩,語多沉痛,如“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無父何怙,無母何恃”等。翻閱的旅日日記,懷鄉思親的文字更是俯拾即是,如他在1918年2月12日的日記中寫道:“想起來這個年,我們家里可以說是極難堪了,東西南北,分散各處。比著說,還是我處境稍優呢。撫心自問,我實在是不安,翻來覆去,也睡不著了。”

對家族倫理情感的強烈渴求,在求學過程中便轉換成為身邊之人“服役”的精神。他說:“人之立于世,既不克效禽獸草木之自為生活,要必有賴于公眾之扶持,而服役之事,乃為人類所不可免。”他在學校甘于奉獻,凡力所能及之事,從不吝惜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仿佛“無時無地而不有責任系諸身”,別人視之為愚,但自己“覺倍有樂趣存于中”。從南開中學畢業時,《同學錄》對他作了這樣一段評語:“君性溫和誠實,最富于感情,摯于友誼,凡朋友及公益事,無不盡力。”與“服役”精神相映照的,是那種謙抑虛受的品性。他從不鋒芒畢露,而是事事處處想到“克己”、“藏拙”。他和張瑞峰、常策歐等發起成立“敬業樂群會”,大家公認他出力最多,但卻堅持推舉張瑞峰擔任會長。1916年初,他在送給友人的一首詩中寫道:“同儕爭疾走,君獨著先鞭。作嫁憐儂拙,急流讓爾賢。”早年志向遠大,但在對待名利上卻展現了淡泊和超然的情懷。

當然,一個人的性格除了受家族背景的影響之外,還受到廣泛的社會生活實踐的影響。所以,盡管性格的基本特征偏于柔和和溫情,但后來長期的政治生活又錘煉和豐富了他的性格結構。曾以“虎氣”和“猴氣”自喻,而日本學者梨本佑平認為“鷹和鴿的極為不同的雙重性格”潛伏在的體內,他待人接物的彬彬有禮和恰如其分的溫和迷住了任何一個見他的人,但他有時也是“尖銳嚴厲的”。從總體上看,、都是剛柔相濟之人,剛中帶柔,而柔中帶韌,這正是他們在互補互濟中成就巨大功業的性格基礎。

二、與道家文化

在中共及時代領導集體中,有不少人通曉中國傳統文化,而和又最為突出。幼承庭訓,求學期間又刻苦自勵,對博大精深的國學涵詠默會,故對于儒、道、墨、法等傳統學派均有精到的體悟。但中外人士談及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時,大多十分強調儒家文化對他的影響,這方面的言論實在是不勝枚舉。如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指出:的教養,“來自孔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和‘上等人’應具有的品德、智慧、尊嚴、寬厚、仁慈、決心和剛毅”。不錯,生長在一個儒家教化深厚的家庭,青年時代強調“誠意”、注重“人格”力量,主張待人處事要“端賴良心”,特別富于道德踐履精神,因此很容易讓人將之與儒家“內圣外王”之道聯系在一起。的許多品質如積極人世、憂患意識、仁慈厚道、清廉儉樸乃至忍辱負重,確也能從儒家文化這個龐雜的思想體系中找到淵源。但我認為,僅僅專注于從儒家文化的角度去解讀與傳統國學的關系是遠遠不夠的。實際上,對道家文化的研究和體悟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道家文化對他的影響和啟示決不在儒家文化之下。

在青年時代就對老子哲學懷有非同一般的敬意,甚至有明顯的揚老抑孔的思想傾向。春秋時代,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期,那時社會秩序失范,天下大亂,于是異說競起,各展風姿。在解釋孔、老哲學產生的原因和用意時說:“且孔氏亦值是時,尼山設教,倡仁義之說,秉先王之法,學者風從,幾移完域。老氏際此,其不入于孔者幾希。然老氏固明哲者,周都授禮之日,未嘗不嘉孔氏之志。惜所言未盡脫于羈摯,所行又多限于繩規,乃不得不超乎世俗,為忿世嫉邪之言,冀世人醒悟,守真返璞,知死明生,勿逾分作私利之爭,寧退讓保故有之我。棄禮滅義,剖斗折衡,豈無因而發哉?”老子比孔子年長20歲左右,曾經為周王室守書,博覽文典,又經世變,對成敗禍福之道體悟極深。在看來,老子的明哲之處,就是他知曉孔子“所言未盡脫于羈摯,所行又多限于繩規”的局限性。換句話說,就是儒學明于知禮義而陋于知人心,不知道“仁義出,大道廢;智慧出,有大偽”。鑒于當世人“假仁義以濟私,恃斗衡而犯禁”的亂象,老子不得不站出來發抒己見,雖言多憤辭,但目的無非是促世人醒悟,回到知雄守雌、見素抱樸的正道上來。

耐人尋味的是,特別強調:那種認為老子主退讓便是失去了競爭之旨的觀點是膚淺的,因為既然一味主退讓,老子又何必為道德五千言,“發為文章,與孔氏爭學理之長短哉?”魯迅曾在一次演講中透辟地指出,凡文章都關乎人事,一個人既然寫詩文,就可以知道他于世事未能忘情,譬如墨子講“兼愛”,楊朱講“為我”。 墨子講兼愛當然要著書;楊朱就一定不著,這才是真正的“為我”。因為一旦寫出書來給別人看,便成為“為人”了。與魯迅一樣,不愧為英雄巨眼。他認為老子既然著書,就表明老子于世事未能忘情。老子倡無為之說,實際上是仍欲以此治天下。

于是,早年將老子的“生存常道”與赫胥黎的“天演競爭”并提,確認它們掌握了天地生化、人事演變的真諦。在他看來,世界上的各種學說(包括孔教、耶穌教和佛教)中,對生死存亡闡發得最為通達的,無過于老子和赫胥黎。這兩家學說,一派主退讓,一派主競爭,看似有如冰炭不同爐,實則“二氏固未為冰炭,且所持之道,實一而二,二而一也。吾子殆未之深思也”。“深思”后的見解是,老子主“無為”,實際上是想做到“無不為”;老子講柔弱,而柔弱卻可以勝剛強,比如水至柔,卻無堅不摧;舌至柔,但齒落而舌存;老子崇尚謙沖處下,但謙沖方能受益,如江海為川谷所歸。這便是老子所謂“明道若昧、進道若退”的精義所在。退讓與競爭看似矛盾,實際上卻有某些相通之處。對于的見解,他在南開的國文教師深有同感,評論道:“凡作文必有一段不可磨滅之識,始能不朽,若拾人牙慧,不越宿而腐矣!”并稱贊能將老、赫二氏“救世之心,曲曲傳出,識解迥不猶人”。旅日期間,又在日記中寫道:“我但期望我的‘思’、‘學’、‘行’三者,能順著進化的軌道、自然的妙理去向前走。”將“自然的妙理”與“進化的軌道”并稱,恰恰是以前將老子的“生存常道”與赫胥黎的“天演競爭”并提的旨趣之延伸。

正因為早年便對老子哲學有過濃厚的興趣和較深的研究,所以后來與人談論老子哲學時也頗能駕輕就熟。1939年,他在故鄉紹興與《戰旗》雜志社的曹天風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曹天風說:“道家思想對于革命、對于社會改造雖然無用處,但對于個人修養卻是有幫助的,能使自己過好‘黃金關,權利關,美人關’”。這時反問道:“道家最精彩的話是什么?”曹天風一時回答不上來,笑著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大概是道家最精彩的話了吧?”從老子五千言中選出這十二字作為最精彩的話,顯然是比較推求的結果。雖然在20世紀30年代才講這番話,但這個認識應當說在青年時代便形成了,因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正是道家自然主義宇宙觀和人生觀最為集中的表達。

道德經》云:“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就是說,雖然“道”使萬物產生、繁殖、成長、發育、結果、成熟,但又不據為己有,不恃為己功,不主宰它們。所謂“不有”、“不恃”、“不宰”,即“不以有為有”。“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因為有而不有,所以才有“有”。這就叫“玄德”。老子在這里闡述的本來是一種自然主義的宇宙觀,但它卻可以轉化為一種崇高而智慧的人生觀,正是這樣做的。

誰都承認,有著儒家、墨家那種積極入世、勵志勤苦的精神,對世界、對人類有脫不開的情緣。他像他所推崇的諸葛亮那樣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我們只要仔細尋味便可發現,又呈現出一種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特點。他對名利得失的超然和淡泊,使他格外地能夠忍受勞苦乃至屈辱,從而較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光和熱,給世人留下了深厚的遺愛。人們往往驚嘆他做入世之事的專注和投入,卻很少去考量在這種態度的背后還有何種精神底蘊。“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最能傳達出人生哲學的神韻和境界。他在青年時代就樂于為公眾“服役”,但這種“服役”絕沒有什么功利色彩,而幾乎是出自道德上的“命令”。

在成為職業革命家以后,“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與共產主義理念在的頭腦中產生了共振效應,從而使他一步一步地邁向人格的巔峰。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發現,在談到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時,總是把聚光燈的焦點只對準一人。他對任何宣傳他個人的形式和內容都加以勸阻。江蘇淮安縣委多次提出,要在他的舊居所在地辦個紀念館,他始終沒有同意。對功勞緘口不言,但對錯誤卻公之于眾。他說:“錯誤要逢人就講,既可取得同志的監督和幫助,也可以給同志以借鑒。”1961年,有次在上海與文藝界人士座談時,有人提議他把自己豐富多彩的一生寫成一本書,他笑了笑說:“如果我寫書,就寫一生的錯誤,這可不是盧梭的《懺悔錄》,而是讓活著的人都能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在黨內,做檢討的次數恐怕是最多的,他動輒講自己過去特別是民主革命時期的某些錯誤,以致元帥后來都有了厭倦之感,說你那點事我們都知道了,用不著再說了。

有意思的是,“”后期,曾特意將《史記汲鄭列傳》推薦給閱讀。汲黯、鄭莊在漢武帝時皆位列九卿,而且都服膺道家思想,習治黃老之術。也許是贊賞汲黯、鄭莊不謀私利、忠心輔國的品德,認為他們與的為人有某些共通之處,所以才將他們的傳記推薦給。1973年3月26日清晨,致信:“凌晨讀史記汲黯、鄭莊列傳及太史公曰云云,深有所感,愧未能及。”事實上,比起汲黯、鄭莊來,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他的一生充分體現了不以有為有,所以才有“有”的人生哲理和大無大有的辯證法。他一生公而忘私,又終不留言,死不留灰,屬于那種事情做完,轉身即走的大智之人。

道家思想對的影響并不局限于人生觀、道德觀方面,而且在其治國理念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對中國政治史有極深的體悟。早在1939年他就說過:“我們不但要做黨的領導者,還要做一個治國的人才。如果參加中國的治國,不懂科學,不懂中國的社會歷史,那怎么治國呢。”治國要懂科學,人人都會明白,至于治國還要懂“中國的社會歷史”,則不是人們一下子能體會透徹的。但只要我們留意和分析便不難發現,在治國中廣泛吸取了中國傳統政治理念中可資借鑒的東西。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他的政治思想明顯受到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影響。所謂“無為而治”,絕不是無所作為,無所事事,其實質在于與民休息,講求政策的連續性和相對穩定性,保持一個安定無擾的秩序,讓人民在平穩體制所提供的廣大空間中自由地謀求福利。

歷史上有名的“蕭規曹隨”,展示了漢初宰輔“返淳守樸、唯施是畏”的治國風范。那時政治上幾乎全是道家的天下,漢朝最有名的相國蕭何鑒于民眾痛恨秦之酷法,“順流與之更治”,甚至冒死為民請“上林苑”,大得百姓之心。蕭何死后,曹參為相,“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曹參極為推崇黃老之術,對漢初法令守而勿失,所以時人對他的評價是“載其清靜,民以守一”。此后文帝景帝時的鄧章、王生、田叔、司馬談等亦貫徹曹參的思想,講求“無為而治”,其結果是到漢武帝時,太倉之粟溢出倉外,府庫之錢年久索斷,窮困已極的天下一變而為物阜民康的社會。北宋有名的宰輔趙普和司馬光,深為所推許。這兩人皆以道家政術推行儒家的理想,特別是司馬光,他與王安石論戰,便公開以黃老之術為奧援,反對王安石喜激昂、務更張的政治做派。在司馬光看來,王安石拋棄老子的“無為而治”,轉而大事興革,是不幸流于“淺丈夫之謀”。由此可見老子思想在中國政治史上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前夕,受中共中央委托,主持起草了《共同綱領》。這是一部新民主主義的建國綱領,意在使各種經濟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達到恢復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鄭重指出:“按照《共同綱領》不折不扣地做下去,社會主義的條件就會逐步具備和成熟。”所謂“不折不扣地做下去”,實際上就是與民休息,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相對穩定性。新中國成立之前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chengji**的評論:

寫得不錯,很全面

2016-09-01 16:26:2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好 給朋友買的 不錯 ,都是全新,繼續保持

2016-09-19 14:57:3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6-09-29 04:49:32
來自詩書傳**的評論:

他如歷史、地 理、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內容亦多有涉 及,包羅晚清社會萬象

2016-11-08 09:44:1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幫孩子班上買的,挺好

2016-11-11 14:48:2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喜歡

2016-12-13 18:09:0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1萬個贊

2016-12-19 12:33: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喜歡書里的內容。非常喜歡

2016-12-27 14:43:20
來自天地開**的評論:

書的內容很好

2017-01-04 14:25:2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記錄總理的一生

2017-01-08 21:45:24
來自夏***杖**的評論:

hhhhhhh

2017-02-02 11:27:1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買回來一段時間了,大概瀏覽了一下,還沒有空閑時間仔細看呢,等看完了再作進一步的評論。

2017-03-24 21:51:50
來自呆***子**的評論:

內容很豐富,看了以后很有感悟

2017-03-25 22:23:39
來自驢***3(**的評論:

性價比很高哦

2017-04-06 11:45:1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挺好的,買來自己看的,一直當當買書,非常滿意

2017-05-26 15:09:5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非常喜歡

2017-06-05 12:27:0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推許總理為當代良相,堪比西漢張良,然而這一代良相是如何煉成的,偉人何以成為偉人?本書正要回答這個問題。本書是胡長明博士研究總理的代表之作。在此書中,胡博士著重分析了一代偉人的大智慧,分為“人生”、“外交”、“政治”、“經濟”、“軍事”等等主題,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事例來介紹“人民敬愛的總理”的人生和智慧。

2017-06-13 14:08:0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最近當當的速度最近很是不給力啊,希望甘肅地區能改善,但是商品還是一如既往。

2017-06-15 12:52:3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想學家教教材的老師快入手,第一次拿到新概念青少版的書,沒想到這么實用,以前上學的時候自己用過,以為會很枯燥的,沒想的青少版設計的這么有趣,很適合上學一二年紀沒有接觸過英語的小學

2017-06-23 00:16: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新概念是經典中俄經典,所以沒有什么可挑剔的。不過這套B的后半部門還是有點難度的,個人感覺比1A的前半部分難。也許是AB和1A1B之后不是同一個教育專家出的緣故吧。

2017-06-23 00:23:0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2017-07-08 13:40:07
來自y***海(**的評論:

很不錯,,,

2017-07-08 17:26:0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替單位買的,正版書,很不錯,贊一個。

2017-07-18 11:26:2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經過我的親身體驗,這家店信譽是相當地不錯。寶貝的質量更像鉆石一般。太感謝了!

2017-07-28 14:30:3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應該是很不錯的一本書,但是君子三樂是孟子提出的,作者卻寫的是孔子,所以對本書內容的可靠性有一些疑慮。不過整體還好啦!

2016-02-23 11:32:33
來自承平世**的評論:

感覺寫的書都是蜻蜓點水,僅僅是恭維層面,可能是周自己沒有給后人留下可供研究的第一手材料,這正是大智之人。

2016-06-18 19:01:58
來自yahong0**的評論:

快遞非常給力,很快送到!閱讀日買的,性價比很高,偉人的傳記,分了幾個方面寫的,很有條理,偉人的一生,懷著非常敬佩的心閱讀,非常好!

2016-04-26 21:37:24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