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歷史的辮子:陳寅恪與王國維圖書
人氣:70

歷史的辮子:陳寅恪與王國維

瘦弱伶仃的背影,正是五千年歷史蒼涼飄零的背影。文化遺民,其實是時代的棄兒。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學者  
  • 作者:[陶方宣] 著
  • 產(chǎn)品參數(shù):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6625996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8
  • 印刷時間:2016-08-18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shù):--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nèi)容簡介

大清帝國土崩瓦解,只給那些愚忠的臣民留下一根陰魂不散的辮子。他們就像捍衛(wèi)的戰(zhàn)旗一樣保存著自己的辮子。作為遺老遺少的后代,陳寅恪祖父陳寶箴備受皇上恩龐,出任兵部侍郎。而王國維家族早年隨宋高宗南渡,他自己為末代皇帝溥儀之師。溥儀出宮后,他與陳寅恪受聘于清華國學院,早年交往、共同游歷使兩位飽學之士結(jié)成莫逆之交。在現(xiàn)代文明摧枯拉朽的沖擊下,兩位傳統(tǒng)文化的捍衛(wèi)者經(jīng)歷過怎樣的煎熬與陣痛?怎樣的絕望與悲憫?把這樣兩根“辮子”編在一起,確實發(fā)人警醒,令人深思。

編輯推薦

本書通過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壇風格相近、交往頻繁、獨樹一幟、影響深遠的文化大師的人生描驀和交往梳理,力求把故事性與文學性緊密結(jié)合起來,從一個獨特的人文角度,透視出文學與人生之間緊密依存的關(guān)系,催人深思,給人啟發(fā)!

作者簡介

陶方宣、男,安徽蕪湖市三山區(qū)人,現(xiàn)居上海,編劇、作家。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任政府機關(guān)公務員多年,后進入南京大學中文系深造。出版有《不是冤家不聚頭》、《盛妝張愛玲》等著作30多種。其中《霓裳張愛玲》、《魯迅的朋友圈》分別在香港三聯(lián)、中和公司出版繁體字版,在海外發(fā)行。創(chuàng)作有多部影視劇,均已拍攝播出。

目錄

序 剪斷歷史的辮子 / 1

及時章 大師之死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 2

昆明湖的波瀾經(jīng)久不息 / 8

自沉之謎 / 17

所有的憂傷悲傷哀傷,到全化成湖殤 / 22

大喇叭聲中溘然長逝 / 28

南下的腳步停留在廣州 / 33

“我老了,愿意死在中國” / 39

留在了溫暖如春的南國花城 / 45

第二章 清華國學院

相逢于水木清華 / 52

南書房行走 / 58

辮子是他好的標志 / 64

大師們紛至沓來 / 70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76

審美:真正的文藝復興 / 81

在文化與歷史的斷裂處 / 86

乾嘉學派與沈曾植 / 92

第三章 遺老遺少遺民

王稟:“靖康之難”中的忠烈 / 100

水滸傳》中另一個王稟 / 106

“我王氏失其職,世為農(nóng)商” / 112

有虞氏的三十三世孫 / 118

傳說后面是傳奇 / 124

“清末四公子”和“維新四公子” / 130

陳氏三兄弟 / 136

第四章 顛沛流離

如影隨形羅振玉 / 144

人間詞》與《人間詞話》 / 151

北大的辮子和清華的辮子 / 158

從海上到上海 / 164

書生:讀書的一生 / 171

在西南聯(lián)大 / 177

流浪教授 / 183

壓卷之作《柳如是別傳》 / 189

附錄

附錄1:王國維年譜 / 194

附錄2:陳寅恪年譜 / 199

在線預覽

及時章 大師之死

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陳寅恪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在晚清與民國的學術(shù)界,王國維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也是一座遙不可及的山峰。很少有一個學者能獲得那樣令人矚目的學術(shù)成就,也極少有一個思想家抵達那樣遙遠的精神境界。可是,無論學術(shù)成就再豐澹華美、精神境界再高蹈出塵,他這個人與塵世總顯得隔著一層幔帳。正是這層美妙的幔帳讓王國維顯得既出世、又入世,這是他在他的巨著《人間詞話》中闡述的較高境界。現(xiàn)在我們要是談起梁啟超或章太炎、魯迅或者胡適那樣的學者,可以激昂起來、亢奮起來——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實在可歌可泣,值得大書特書。但是一提到王國維,就有點提不起精神,甚至有些委頓、有些空虛——而這正是王國維要傳達給我們的精神品質(zhì)。正是這種在晚清與民國不可多得的精神品質(zhì),讓王國維在他一生孤寂的文化之旅相遇同樣的獨行客陳寅恪——大師與大師的相遇是彗星與彗星的相遇,這千年不遇的際遇是文化的艷遇,我們要進入這樣的大師世界卻不能從這樣的艷遇開始,從學術(shù)成就、政治立場著手當然也不行,非得從大師之死開始——這是及時步,就如同解讀賈寶玉非得從他撒手紅塵、入寺為僧一樣,老北京的昆明湖因為有了王國維的縱身一躍從此就名載史冊,昆明湖的煙波水氣就凝聚成中國近代史上一縷經(jīng)久不息的文化芬芳。

這24小時是1927年6月2日上午八時,王國維準時來到清華國學院。這24小時久雨初晴,初夏的陽光分外燦爛,它照耀在帝都那些巍峨宮殿的紅墻碧瓦上,顯得美不勝收。街頭路旁,槐花一嘟嚕一嘟嚕從青青槐葉間懸掛下來,不時掉下一朵,不時又掉下一朵,像一朵朵小白蝶扇著翅膀飛下大地。幾乎每一棵槐樹下都鋪滿了這種白色的槐花,看上去有一種不可言說的憂傷。王國維就這樣踏著滿地落花來到清華大學工字廳,這就是著名的國學研究院所在地,昨天的喜慶氣氛似乎還沒有散去,一切均歷歷在目——國學院第二班三十六名學生昨天就在此舉行畢業(yè)典禮,畢業(yè)宴會也設(shè)地這里。宴席共設(shè)四桌,所有國學院的師生歡聚一堂,大廳里始終彌漫著一種喜慶的氣氛,而王國維就座的那一席卻寂然無聲。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了他的沉默寡言,也沒人特別在意。散席時,王國維和平常一樣與人一一作別。離開工字廳后他隨陳寅恪一同散步回家,并順路到陳寅恪家進行暢談。這時,王國維的學生姚名達、朱廣福、馮國端三人游園歸來路過王國維家,一時興起便到王家拜訪。王國維接到家人的電話后,即刻從陳寅恪家返回,與學生們長談一個小時,直到晚飯時才送走了同學們。這天晚上,學生謝國楨來訪,交談中涉及時局,王國維神色黯然地說:“聞馮玉祥將入京,欲率兵總退卻,保山海關(guān)以東地,北京日內(nèi)有大變。”他們一直談到很晚,送走了謝國楨后,王國維應邀為他們題寫了扇面,內(nèi)容是唐末韓致堯的七言律詩,一為《即目》,也稱《即日》,另一首的題目是《登南神光寺塔院》。題完這兩首詩,王國維又為謝國楨一位名叫著青的年輕友人題了兩首詩。

王國維為謝國楨等人題寫的扇面,一般都認為是抄引前清遺老陳寶琛的《前落花詩》。此說最早是出自吳宓之口,他認為是王國維借此來表明自己將死之志。但后來有人對照陳寶琛的原詩時才發(fā)現(xiàn)這實在是一大誤會,因為兩首詩截然不同,充其量也不過是王國維步陳詩之韻罷。不過,從以上的幾首詩來看,許多詩句似有不祥之語。據(jù)王國維的夫人后來回憶,當晚王國維熟睡如常,根本沒有什么異常舉動。而第二天早晨起床時,王國維女兒王東明回憶:“六月二日晨起,先母照常為他王國維梳理發(fā)辮,并進早餐,無絲毫異樣。”王國維照常來到國學院上班,那就是一個我所形容的陽光明媚的日子,王國維在繽紛落花中來到清華國學院,他和每一位同事打招呼,還與他們商談了下學期招生計劃。處理完日常公務,他向研究院辦公處工作人員侯厚培借了兩塊銀元。因侯厚培身上沒有零錢,就借給他五元錢一張的紙幣。王國維從沒有帶錢的習慣,這是國學院眾所周知的事實,大家對此并不奇怪,也沒有人問他借錢干什么。王國維像往常一樣很隨便地走出校門,叫了一輛由清華大學組織的編號為“35”的人力車,徑直往頤和園而去。上午十時左右到達頤和園,王國維讓車夫在園外等候,自己購票入內(nèi)且直奔佛香閣排云殿下的昆明湖。漫步走過長廊,王國維在石舫前兀自獨坐沉思許久,約半個小時后他進入了魚藻軒。這時,他點燃一支紙煙慢慢地抽完,然后從容地掐滅了煙頭,走到魚藻軒的石階上,看了看平靜的湖水,猛然縱身一躍——此時大約十一時左右。距魚藻軒大約十幾米處,正好有一個清道夫正在清掃垃圾。聽見水響抬頭一看,發(fā)現(xiàn)有人跳水,他即刻奔來跳入水中將王國維救上岸。雖然整個過程不過兩分鐘時間,王國維不僅沒有嗆水,就連背后的衣服也未浸濕。但是由于湖水較淺,而王國維死意堅決,且入水時用力將頭首先栽下,所以口鼻中都被淤泥堵塞,最終離奇地窒息而死。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直到晚上七點,王國維之死才傳到清華園。經(jīng)過緊急商討,由校長曹元祥、教務長梅貽琦親自帶隊,二十余名教職員和學生分乘兩輛汽車趕赴頤和園。當時北京的政治氣氛已十分緊張,負責頤和園戒嚴的守兵不許師生進入,經(jīng)過反復交涉后才容許校長和教務長等少數(shù)幾人入內(nèi)。由于尸體未經(jīng)檢驗,學校當夜不能將王國維的遺體運回,于是眾人回到清華大學后便組成了治喪委員會,商定第二天要辦理的喪事。王國維的遺體仍停放在魚藻軒亭子里的地面上,上面覆蓋了一張破舊的篾席,篾席四周用磚塊壓上,其狀慘不忍睹。等到第二日下午四時,檢察官才來驗尸,從王國維衣袋中發(fā)現(xiàn)了一份遺囑和剩下的四元四角錢。驗尸后清華大學對王國維的遺體進行了梳洗入殮,并于當晚九時將棺柩運到清華園南面的剛秉寺。參加送殯者除王國維的親屬和部分學生外,還有梅貽琦、陳寅恪、梁漱溟、陳達、吳宓和北京大學的馬衡、燕京大學的容庚教授等。

王國維遺書裝在一個信封中,封面寫著“送西院十八號王貞明先生收”,全文僅有百余字: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后,當草草棺殮,即行槁葬于清華園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于城內(nèi)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chǎn)分文遺汝等,然茍謹慎勤儉,亦不致餓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留給兒子王貞明的這封遺書寫于夏歷五月初二,也就是王國維自盡的前24小時。其中,王國維不僅對自己的后事有明確安排,還教導子孫當“謹慎勤儉”,依靠自己的勤勞來養(yǎng)活自己。從王國維對自身遺體埋葬地的明確指定不難看出這位國學大師對清華大學的看重,而委托陳寅恪、吳宓二先生整理自己書籍一事,又可知當時被王國維引為知己的還有兩位國學大師陳寅恪和吳宓在王國維心目中的分量。從這封遺書中我們還能夠體味出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一種為人為文的品德,那就是魯迅先生評價王國維的那句話:“老實得如火腿一般。”

“老實得如火腿一般”的王國維投水自殺,像一枚炸彈在中國文化圈引爆,上海著名的《申報》刊發(fā)了“清華教授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河死”的北京專電,天津的《大公報》則在“國學家王國維在頤和園石舫投水”的報道上加了“因悲觀時局”等導語,因為六月四日這天正是端午節(jié),人們很快把王國維自沉昆明湖與屈原投汨羅江聯(lián)系起來。北京的《順天時報》刊發(fā)了題為“繼屈原投江之后王國維投昆明湖自殺”的報道,而清華國學院的導師梁啟超也拿王國維與屈原相提并論。現(xiàn)在看來,這種自沉方式雖然有別于陳天華的投海自殺或譚嗣同的慷慨就義,但這種非功利性的毀滅生命卻有一種審美的慘烈,這也印證了王國維說過的一句話:“文學、美術(shù)不過成人精神的游戲”。如果說悲劇意味著一種巨大的審美快感的話,那么王國維的自沉則正好是這種快感的全身心體驗,他用他的生命的投入來完成這個審美的過程。我想,他走向昆明湖的腳步應該不是遲疑的、沉重的。相反,它帶有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平靜與滿足。因為這腳步既沒有“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式的迷惘,也沒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式的焦灼。相反,它洋溢著“夢里尋他千百度,回首驀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欣喜和飄逸。

昆明湖的波瀾經(jīng)久不息

王國維自沉昆明湖,他瘦小的身軀可能只在快要干涸的昆明湖上蕩起淺淺波紋,并且很快平息。但他畢竟是國內(nèi)首屈一指屈指可數(shù)的大學者,在昆明湖之外的人世間,他引發(fā)一連串巨大的波瀾,至今也沒有徹底平息。

自沉當天,王國維的助教趙萬里急電身在天津的羅振玉:“師于今晨在頤和園自沉,乞代奏。”羅振玉大吃一驚,很快,“王國維臨終所作”的遺折敬呈到已遜位離京的末代皇帝溥儀的手中。溥儀讀罷深感凄哀,隨即下“詔”加恩贈謚,賞銀治喪。這份假冒王國維筆跡與口氣的“奏折”稱:

臣王國維晚奏,為報國有心,回天無力,敬陳將死之言仰祈圣鑒事:竊臣猥以凡庸,過蒙圣恩,經(jīng)甲子奇變,不能建一謀、畫一策,以抒皇上之憂色,虛生至今,可恥可丑。邇有赤化將成,神州荒翳。當蒼生倒懸之日,正撥亂反正之機。而臣自檣才為庸愚,斷不能有所匡佐。而二十年來士氣消沉,歷更事變,竟無一死節(jié)之人,臣所深痛。灑此恥,此則臣之所能。謹于本日自湛清池。伏愿我皇上日思辛亥、丁已、甲子之恥,潛心圣學、力戒宴安——并愿行在諸臣,以宋明南渡為鑒,破彼此之見,棄小嫌而尊大義,一德同心,以拱宸極,則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迫切上陳,伏乞圣鑒。

謹奏。

宣統(tǒng)十九年五月初三日

溥儀后來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這起“烏龍奏折”:“王國維死后,社會上曾有一種關(guān)于國學大師‘殉情’的傳說,這其實是羅振玉作的文章,而我在不知不覺中成了這篇文章的合作者。”溥儀其實很快就知道了事實真相:當年圍繞著末代皇帝溥儀,各種勢力形成各種各樣的圈子,鉤心斗角,包括沒有任何實權(quán)的仆役與隨從。就是這些人為了一己之利,互相從對方陣營中買通小人打探皇上不為人知的隱秘,喜歡在這上面花工夫的鄭孝胥與羅振玉多年來就是一對冤家。羅振玉的造假很快被鄭孝胥探明,他轉(zhuǎn)眼就密告了皇上。在公開出版的鄭孝胥日記上,清晰地記錄著發(fā)生的一切:

端午節(jié)(6月4日),詣行在,罷行禮。王國維自沉昆明湖。

初六日(6月5日),詣行在,羅振玉來,為王國維遞遺折。奉旨,予謚忠愨,賞銀二千元。派溥致祭。見王靜安遺囑。清華學校諸生罷課一日。北京各報并記其自沉之狀,眾論頗為感動。梁啟超亦為清華教授,哭王靜安甚痛。

初九日(6月8日),晤羅叔蘊,定以20日公祭王靜安于日本公園。

二十日(6月19日),午后二時,借日本公園公祭王靜安。

作為兒女親家,兩家反目之后,羅振玉和王國維斷了來往。在王國維自沉之后他為什么要突然弄出個假奏折欺騙皇上欺騙世人呢?據(jù)事后諸多材料分析,他主要目的是為自己洗刷“罪名”。王國維去世后,坊間流傳羅振玉逼債活活逼死王國維的傳聞,羅振玉假冒王國維奏折表露心跡,較大的目的就是為自己開脫。為了將這個謊編圓,羅振玉繼奏折之后,又在北京和天津舉行的王國維追悼會上,分別致祭繼續(xù)吹捧溥儀圣恩浩蕩,謚賞王國維是“恩遇之隆、為振古所未有”。祭文回顧了羅振玉王國維兩人三十年的交往歷程,感嘆:“嗚呼!公竟死耶?憶予與公訂交,在光緒戊戌,于今三十年矣。時公方為汪穰卿舍人司書記,黯然無聞于當世。暨予立東文學社,公來受學,知為偉器,為謀月廩,俾得專力于學。尋資之東渡,留學物理學校。歲余以腳氣返國,予勸公專修國學,遂從予受小學、訓詁。自是予所至,公皆與偕。復申之以婚姻。及辛亥國變,相與避地海東,公益得肆力于學,蔚然成碩儒。暨癸亥春,以素庵相國薦,供奉南齋。明年秋,予繼入,遂主公家。十月之變,勢且殆,因與公及膠州柯蓼園學士約同死。明年予侍車駕至天津,得茍生至今。公則奉命就清華學校講師之聘,乃閱二年,而竟死矣。公既死,有遺囑、有封奏,遺囑騰于萬口,封奏予固不得見,然公之心事,予固可意逆而知之也。”

公祭后羅振玉旋即赴京,參與處理后事。他帶著溥儀的“諭旨”從清室駐北京辦事處領(lǐng)得貳仟圓賞銀,全數(shù)交給了王國維的太太潘夫人。自己又另外送上一份在親友中間數(shù)額較高的葬禮銀一千元。從各個角度講,羅振玉此舉不失三十年友誼的情分。王國維的家屬子女依父親意愿,不請風水師擇墳,也不挑選“吉日”,而在清華外面七間房買地安葬,“墳是清華的泥水匠做的,立了一個碑,上書宣統(tǒng)皇帝加予的‘謚號’王忠愨公,墳地四面都種了樹。”

王國維自沉最痛心的一個人應該是他的知己陳寅恪,兩人雖然年齡差距大,共事的時間不長,思想也不一致,但學術(shù)心境的高度契合使他們成為真正“相知”的朋友。學術(shù)對于王國維來說,就是生命的全部。馮玉祥即將入京時,有一位山西學生勸王國維到他的老家去躲避。王國維思忖良久,還是拒絕了,他的理由是“離開清華園不能進行學術(shù)活動,我就不知道做什么了”。他這話的潛臺詞是,離開了國學研究,我就沒有活著的必要。對王國維的理解莫過于陳寅恪,在王國維遺體入殮時,其他清華師生行三鞠躬禮,而陳寅恪卻行三跪九叩的跪拜禮,把心中神圣的孔孟之道化為具體的虔誠,即便在場的全是研究國學的師生,所有人也目瞪口呆。而最能體現(xiàn)對王國維敬仰的則是陳寅恪撰寫的《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王靜安先生既歿,羅雪堂先生刊其遺書四集。后五年,先生之門人趙斐云教授,復采輯編校其前后已刊未刊之作,共為若干卷,刊行于世。先生之弟哲安教授,命寅恪為之序。寅恪雖不足以知先生之學,亦嘗讀先生之書,故受命不辭。謹以所見質(zhì)正于天下后世之同讀先生之書者。自昔大師巨子,其關(guān)系于民族盛衰學術(shù)興廢者,不僅在能承續(xù)先哲將墜之業(yè),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開拓學術(shù)之區(qū)域,補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移一時之風氣,以示來著以軌則也。先生之學博矣,精矣,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然詳繹遺書,其學術(shù)內(nèi)容及治學方法,殆可舉三目以概括之者。

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凡屬於考古學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夷玁狁考”等是也。

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凡屬于遼金元史事及邊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兒堅考”等是也。

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凡屬于文藝批評及小說戲曲之作,如“《紅樓夢》評論”及“宋元戲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

此三類之著作,其學術(shù)性質(zhì)固有異同,所用方法亦不盡符會,要皆足以轉(zhuǎn)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著以軌則。吾國他日文史考據(jù)之學,范圍縱廣,途經(jīng)縱多,恐亦無以遠出三類之外。此先生之書,流布于世,世之人大抵能稱道其學,獨于其平生之志事,頗多不能解,因而有是非之論。寅恪以為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憂傷,繼之以死。其所傷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時間一地域而已。蓋別有超越時間地域之以死。其所傷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時間一地域而已。蓋別有超越時間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時間地理之理性,必非其同時間地域之眾人所能共喻。然則先生之志事,多為世人所不解,因而有是非之論者,又何足怪耶?嘗綜攬吾國三十年來,人世之劇變至異,等量而齊觀之,誠莊生所謂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者。若就彼此所是非者言之,則彼此終古末由共喻,以其互局之一時間一地域故也。

嗚呼!神州之外,更有九州。今世之后,更有來世。其間儻亦有能讀先生之書者乎?如果有之,則其人于先生之書,鉆味既深,神理相接,不但能想見先生之人,想見先生之世,或者更能心喻先生之奇哀遺恨于一時一地,彼此是非之表歟?

一千九百三十四年歲次甲戌六月三日陳寅恪謹序

在兩年后陳寅恪撰寫的“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上,他再次重申王國維在中國學術(shù)史上的重大意義:

海寧王靜安先生自沉后兩年,清華研究院同仁咸懷思不能已。其弟子手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僉曰,宜銘之貞珉,以昭示于無竟。因以刻石之詞命寅恪,數(shù)辭不獲已,謹舉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詞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于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jié),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并寫下一首長長的挽詞:

漢家之厄今十世,不見中興傷老至。

一死從容殉大倫,千秋悵望悲遺志。

曾賦連昌舊苑詩,興亡哀感動人思。

豈知長慶才人語,竟作靈均息壤詞。

依稀廿載憶光宣,猶是開元全盛年。

海宇承平娛旦暮,京華冠蓋萃英賢。

當日英賢誰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

忠順勤勞矢素衷,中西體用資循誘。

總持學部攬名流,樸學高文一例收。

圖籍藝風充館長,名詞愈野領(lǐng)編修。

校讎鞮譯憑誰助,海寧大隱潛郎署。

入洛才華正妙年,渡江流輩推清譽。

閉門人海恣冥搜,董白關(guān)王供討求。

剖別派流施品藻,宋元戲曲有陽秋。

沈酣朝野仍如故,巢南何曾危幕懼。

君憲徒聞俟九年,廟謨已是爭孤注。

羽書一夕警江城,倉促元戎自出征。

初意潢池嬉小盜,遽驚烽燧照神京。

養(yǎng)兵成賊嗟翻覆,孝定臨朝空痛哭。

再起妖腰亂領(lǐng)臣,遂傾寡婦孤兒族。

自分琴書終寂寞,豈期舟楫伴生涯。

回望觚棱涕泗漣,波濤重泛海東船。

生逢堯舜成何世,去作夷齊各自天。

江東博古矜先覺,避地相從勤講學。

島國風光換歲時,鄉(xiāng)關(guān)愁思增綿邈。

大云書庫富收藏,古器奇文日品量。

考釋殷書開盛業(yè),鉤探商史發(fā)幽光。

當世通人數(shù)舊游,外窮瀛渤內(nèi)神州。

伯沙博士同揚搉,海日尚書互倡酬。

東國儒英誰地主,藤田狩野內(nèi)藤虎。

豈便遼東老幼安,還如舜水依江戶。

高名終得徹宸聰,徽奉南齋禮數(shù)崇。

屢檢秘文升紫癜,曾聆法曲侍瑤宮。

文學承恩值近樞,鄉(xiāng)賢敬業(yè)事同符。

君期云漢中興主,臣本煙波一釣徒。

是歲中元周甲子,神皋喪亂終無已。

堯城雖局小朝廷,漢室猶存舊文軌。

忽聞擐甲請房陵,奔問皇輿泣未能。

優(yōu)待珠盤原有誓,宿陳芻狗遽無憑。

神武門前御河水,好報深恩酬國士。

南齋侍從欲自沉,北門學士邀同死。

魯連黃鷂績溪胡,獨為神州惜大儒。

學院遂聞傳絕業(yè),園林差喜適幽居。

清華學院多英杰,其間新會稱耆哲。

舊是龍髯六品臣,后躋馬廠元勛列。

鯫生瓠落百無成,敢并時賢較重輕。

元祐黨家慚陸子,西京群盜愴王生。

許我忘年為氣類,北海今知有劉備。

曾訪梅真拜地仙,更期韓偓符天意。

回思寒夜話明昌,相對南冠泣數(shù)行。

猶有宣南溫夢寐,不堪灞上共興亡。

齊州禍亂何時歇,今日吾儕皆苛活。

但就賢愚判死生,未應修短論優(yōu)劣。

風義平生師友間,招魂哀憤滿人寰。

他年清史求忠跡,一吊前朝萬壽山。

王國維自沉對陳寅恪來說,痛苦最深領(lǐng)悟也最深。他早年認為“而救國濟世,尤必以精神之學問(謂形而上之學)為根基”。王國維的自沉讓他恍然大悟:虛理與濟世并不全然一致,文化精神并非與歷史進程并行不悖。由此他認領(lǐng)了自己的文化角色,傾心于學術(shù),醉心于學問,和一代大師王國維一起將空谷足音般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傳遞給后人。

自沉之謎

王國維自沉昆明湖激起了軒然大波,久久不能平靜。如果是一片柳葉一樣的小魚花,它跌落水面頂多濺起幾圈水紋而已,很快恢復平靜。但是王國維不是,他仿佛一頭深潛海底的大鯨魚,如此龐然大物在昆明湖縱身一躍,想不起波瀾不見水響也都不可能。只是如此德高望重的學界泰斗,為什么要跑到昆明湖自沉?這是一個謎,這是一團霧,云山霧罩迷霧重重,一直到近百年后的今天,很多專家學者都在試圖解開這個謎團,但至今也沒有解開。

同為清華國學院的導師,梁啟超把王國維比作為楚國投江而死的屈原:“靜安先生自殺的動機,如他遺囑上所說:‘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遭此世變,義無再辱。’他平日對于時局的悲觀,本極深刻。最近的刺激,則由兩湖學者葉德輝、王葆心之被槍斃。”與王國維關(guān)系極為密切、幾乎無話不談的清華教授吳宓在還未見到王氏遺書的情況下就斷定:“王先生此次舍身,其為殉清室無疑。大節(jié)孤忠,與梁公巨川同趣,若謂慮一身安危,懼為黨軍或?qū)W生所辱,尤為未能知王先生者。”北大文學院教授黃節(jié)先生則認為:“王先生之死,必不忍見中國從古傳來之文化禮教道德精神,今將日全行澌滅,故而自戕其生。”在與吳宓交談得知遺囑種種后,他認可王國維志在殉清的說法。而在吳宓看來:“禮教道德之精神,固與忠節(jié)之行事,表里相維,結(jié)為一體,不可區(qū)分者也。”殉清與殉文化是合二為一,王國維的助教趙萬里也傾向“殉清”說,他認為王國維的赴死是因為憂主憂時,過度悲憤。許多人贊同此說,認為王國維是傳統(tǒng)文人,有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有些人認為,王國維之死與羅振玉逼債有關(guān),把王國維長子王潛明故去、親家羅振玉絕交當成王國維自殺的原因。這一觀點后來得到郭沫若的認可,溥儀在寫回憶錄時,也認同了郭沫若的說法。還有人從心理層面上分析說,王國維致力于學問,晚年遭世變使他無法繼續(xù)下去,精神無法寄托,再加上“家境貧寒,身染重病,又逢愛子之卒”,悲觀厭世走上了絕路。總結(jié)王國維之死,有殉清說、悲觀厭世說、畏懼革命說、恐辱人格說、自亡其學術(shù)說,以及羅振玉的逼債說。多種說法的原因在于人們從不同的

網(wǎng)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dashu12**的評論:

有意思的一個對比

2016-10-15 21:36:18
來自Jiagan**的評論:

2016-10-27 20:52:50
來自yingyin**的評論:

在當當上買了非常多的書,積了很多訂單來不及評論,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換積分的機會,其實很不公平,所以我復制這段話,說明這件商品非常優(yōu)秀,值得購買,如果有買到不好的書我也會用心差評,謝謝

2016-11-12 09:16:01
來自李樂之**的評論:

義寧陳氏相關(guān)書籍全部拿下。

2016-12-11 17:48: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書。

2016-12-11 21:54:3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值得讀

2016-12-26 16:36:57
來自w***3(**的評論:

好書,推薦

2017-01-17 10:40:4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書,印刷清晰

2017-02-16 17:49:06
來自杏***(**的評論:

價比很高,整體感覺不錯哦!

2017-02-19 15:15:1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大師經(jīng)典之作。

2017-02-27 21:22:0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喜歡的書.

2017-03-06 08:52:15
來自**(匿名**的評論:

歷史的辮子:陳寅恪與王國維 很好的書。

2017-04-01 12:22:4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未讀,后來評價

2017-05-02 16:59:13
來自大***(**的評論:

包裝不錯哦,整體感覺不錯。性價比高。

2017-05-19 12:45:3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整體感覺不錯

2017-06-06 13:34:4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書值得一讀

2017-07-19 12:59:0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包裝不錯。

2017-11-16 20:30: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劇作家陶方宣對比研究陳寅恪和王國維先生的新作,無甚新見,序言寫的讓人心塞……

2016-11-05 12:21:1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歷史的辮子:陳寅恪與王國維 陶老師從比較文學的角度介紹不一樣的民國大師,拓展了對先生們的認識層面,可惜少了胡適與魯迅那本

2017-11-04 22:12:36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