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大家精要叢書:科貝特圖書
人氣:20

大家精要叢書:科貝特

歷史學家公認的英國*偉大海洋戰略家、可與克勞塞維茨并駕齊驅的著名戰爭理論家。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學者  
  • 作者:[鄭雪飛]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61387429
  •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1
  • 印刷時間:2017-01-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叢書簡介:

“大家精要”叢書以近300位對人類文明有貢獻的大師為對象,濃縮其生平與思想精粹,涉及文學、史學、哲學、軍事學等領域,旨在“啟迪生活智慧,開悟人生哲學”。

叢書作者都是相關領域的研究專家,以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簡練、嚴密地闡述“大家”生平與思想,讓讀者能快速讀懂“大家”。

編輯推薦

他是眾多歷史學家公認的英國偉大海洋戰略家。他的聲名與克勞塞維茨并駕齊驅。

他的軍事理論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極大影響。《海軍戰略的若干原則》被丘吉爾認為是“的論述”。

他是戰略學家科貝特。他的理論在20世紀不可或缺,在今天依然影響深遠。

他的經歷與思想,是軍事愛好者以及研究生必定要領略的高地。

作者簡介

鄭雪飛,國際關系學博士,河南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國際關系學、國際海洋戰略歷史及理論的研究。著有《“自由船、自由貨”:戰時中立國海上貿易權利之爭》、《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合著)等作品。在《史學月刊》等期刊上發表《近代大國崛起與海上安全環境比較》等論文多篇。

目錄

導語

第1章 科貝特生平與主要著作

一、科貝特生平簡介

二、歷史背景及主要著作簡介

第2章 科貝特的戰爭理論

一、科貝特戰爭理論概述

二、戰略防御與進攻

三、無限戰爭與有限戰爭

第3章 科貝特的海洋戰爭理論

一、海洋戰爭的理論目標——控制海上交通線

二、海戰中的集中兵力和分散兵力

第4章 科貝特的制海權理論

一、制海權及制海權理論的歷史發展

二、科貝特的制海權理論

第5章 科貝特戰略思想評析

一、科貝特的戰爭觀

二、科貝特與馬漢

三、科貝特與克勞塞維茨

四、科貝特海洋戰略思想與“二戰”后的美國海軍及太空戰略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參考書目

在線預覽

戰略防御與進攻的相互關系

進攻和防御是可以區別開的兩個概念,但防御的規則以進攻的規則為基礎,而進攻的規則又以防御的規則為依據。如果從哲學上來研究戰爭的發生,進攻和防御相互作用的起點就是進攻。科貝特從戰術和戰略兩個領域來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從戰術領域來看,在戰斗中克敵制勝的因素雖然包括軍隊的優勢、勇敢、訓練或其他素質(但這些通常不包含在軍事戰略藝術的范疇內,而且它們對進攻和防御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但比較重要的、極有利于取勝的因素只有三個,即出敵不意、地形優勢和多面攻擊。從這些因素來看,進攻和防御的關系應該這樣理解:進攻者只能利用及時個和一個因素的一小部分,而防御則可以利用這兩個因素的大部分和第三個因素的全部。例如,進攻者只能用全部軍隊對敵人的全部軍隊進行一次真正的奇襲以取得出敵不意的效果,而防御者卻能夠在斗爭過程中通過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奇襲不斷做到出敵不意;防御者可以充分地利用地形優勢,可以在選好的地形上配置軍隊并在戰斗前熟悉地形,隱蔽在這種地形中必然比進攻者更能出敵不意。

從戰略領域來看,所謂戰略成果,一方面是指為戰術的勝利作好的有效準備,這種準備越充分,戰斗中的勝利就越有把握;另一方面是指戰術上已取得的勝利。會戰勝利以后,戰略能夠通過各種安排使會戰勝利產生的效果越多,它能夠從基礎已被會戰動搖的敵軍那里取得的戰利品就越多,它的成就就越大。能導致這種成果或使得這種成果容易取得的主要條件,也就是在戰略上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1)地形優勢。(2)出敵不意。(3)多面攻擊;以上三個因素同在戰術上的三個因素是相同的。(4)戰區通過要塞及其一切附屬設施所產生的有利作用。(5)民眾的支持。(6)對巨大精神力量的利用。

從以上這些因素看,進攻和防御的關系如下:

作為及時因素的地形優勢,防御者占有地形優勢,而進攻者具有奇襲的有利條件,這在戰略領域和戰術領域相同。但是應該指出,奇襲這個手段在戰略領域比在戰術領域更有效,也更重要。在戰術領域,奇襲很少能夠發展成為大的勝利,而在戰略領域,通過奇襲一舉結束戰爭的情況卻不少見。但必須指出,采取這個手段是以敵人犯了重大的、決定性的、少見的錯誤為前提。 戰略防御與進攻的相互關系

進攻和防御是可以區別開的兩個概念,但防御的規則以進攻的規則為基礎,而進攻的規則又以防御的規則為依據。如果從哲學上來研究戰爭的發生,進攻和防御相互作用的起點就是進攻。科貝特從戰術和戰略兩個領域來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從戰術領域來看,在戰斗中克敵制勝的因素雖然包括軍隊的優勢、勇敢、訓練或其他素質(但這些通常不包含在軍事戰略藝術的范疇內,而且它們對進攻和防御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但比較重要的、極有利于取勝的因素只有三個,即出敵不意、地形優勢和多面攻擊。從這些因素來看,進攻和防御的關系應該這樣理解:進攻者只能利用及時個和一個因素的一小部分,而防御則可以利用這兩個因素的大部分和第三個因素的全部。例如,進攻者只能用全部軍隊對敵人的全部軍隊進行一次真正的奇襲以取得出敵不意的效果,而防御者卻能夠在斗爭過程中通過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奇襲不斷做到出敵不意;防御者可以充分地利用地形優勢,可以在選好的地形上配置軍隊并在戰斗前熟悉地形,隱蔽在這種地形中必然比進攻者更能出敵不意。

從戰略領域來看,所謂戰略成果,一方面是指為戰術的勝利作好的有效準備,這種準備越充分,戰斗中的勝利就越有把握;另一方面是指戰術上已取得的勝利。會戰勝利以后,戰略能夠通過各種安排使會戰勝利產生的效果越多,它能夠從基礎已被會戰動搖的敵軍那里取得的戰利品就越多,它的成就就越大。能導致這種成果或使得這種成果容易取得的主要條件,也就是在戰略上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1)地形優勢。(2)出敵不意。(3)多面攻擊;以上三個因素同在戰術上的三個因素是相同的。(4)戰區通過要塞及其一切附屬設施所產生的有利作用。(5)民眾的支持。(6)對巨大精神力量的利用。

從以上這些因素看,進攻和防御的關系如下:

作為及時因素的地形優勢,防御者占有地形優勢,而進攻者具有奇襲的有利條件,這在戰略領域和戰術領域相同。但是應該指出,奇襲這個手段在戰略領域比在戰術領域更有效,也更重要。在戰術領域,奇襲很少能夠發展成為大的勝利,而在戰略領域,通過奇襲一舉結束戰爭的情況卻不少見。但必須指出,采取這個手段是以敵人犯了重大的、決定性的、少見的錯誤為前提。

第二個因素,在一定地點配置優勢兵力造成出敵不意,這又同戰術上的情況非常相似。如果防御者把兵力分割配置在自己戰區的若干通道上,那么進攻者顯然就擁有了以全部兵力打擊某一部分的有利條件。如果防御者不必擔心,敵人利用未設防的道路奔向重要倉庫或補給站和未作準備的要塞或首都,它就沒有任何理由分配自己的兵力,即使防御者存在這種顧慮,它也應該到進攻者選定的道路上去迎擊敵人,否則就會失去退路。如果因為給養關系使分割兵力成為不可避免,進攻者不得不分兵前進,那么,防御者顯然還處于有利地位,能夠以自己的全部兵力來迎接敵人的部分兵力。

第三個因素是多面攻擊。在戰略領域,側翼攻擊和背后攻擊涉及戰區的背后和側面,因此,其性質就大為改變。(1)火力夾擊不存在了,因為從戰區的一端不可能射擊到戰區的另一端;(2)被迂回者對于失去退路的恐懼要小得多,因為在戰略領域內,空間不像在戰術領域內那樣容易被人封鎖;(3)在戰略領域,由于空間較大,內線的效果增大,這對抗衡多面攻擊極為不利;(4)交通線非常脆弱是一個新的因素,交通線一旦被切斷,影響就大了。

在戰略領域內,由于空間較大,通常只有掌握主動的一方,即攻擊的一方才能進行包圍;防御者不能像在戰術領域那樣,在行動過程中對包圍進行反包圍,因為它既不能將他的軍隊部署得縱深較大,也不能部署得很隱蔽。包圍對進攻者來說較大的影響就體現在交通線方面。這在戰略領域也許把它看作一個導致勝利的因素。不過在最初的時刻,即在進攻者和防御者剛剛接觸,還保持著原來的部署的時候,這個因素的作用并不大。隨著戰局的發展,當進攻者在敵國國土上逐漸成為防御者,它的作用才變大。但是,這種進攻的優越性總的來說不能算是進攻本身的優越性,因為它實際上是從防御本身的優勢中產生的。

第四個因素,即戰區的有利作用自然是在防御者一方。進攻的軍隊每發起一次戰役,他們也就離開了自己的戰區,并因此而受到削弱。也就是說,他們把要塞和各種倉庫留在后方了。他們所要通過的作戰區域越大,他們受到的削弱就越大,而防御者的軍隊則仍然保持著同各方面的聯系,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要塞,不會受到什么削弱,而且離自己的補充基地較近。

民眾支持作為第五個因素,并不是在每次防御中都能得到的,因為有的防御戰局是在敵人的國土上進行的,但是這一因素終究是在防御的概念中產生出來的,而且在大多數場合都有其用武之地。此外,這里所說的民眾支持主要是指戰時后備軍和民兵武裝的作用。同時也是指所遇到的各種阻力都較小,各類補充基地都離得比較近,補給物比較豐富等情況。

第四和第五個因素,這兩個防御力量在真正的防御中,也就是在本國境內防御時才能發揮作用,當在敵國國土進行防御,而且同進攻行動交織在一起時,它們的作用就會受到削弱。因為,正如防御不是由單純抵御因素構成的一樣,進攻也不是由純粹的積極因素構成的,甚至一切不能直接導致媾和的進攻,都不得不以防御告終。

巨大的精神力量,有時像真正的發酵酶似的滲透在戰爭要素中,因而在一定情況下統帥能夠利用它們來增強自己的力量。應該認為,防御者同進攻者一樣,都擁有這些精神力量;盡管有些精神力量在進攻中的作用特別顯著,但他們通常只在決定性的打擊以后才出現,因而對決定性的打擊本身很少能起重要作用。

在分析了克勞塞維茨關于戰略防御和進攻的概念及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科貝特認為,由于戰爭特點的多樣性以及目標的重要性,人們應該對戰爭進行分類。

一般來說,從戰爭的政治目的來看,如果戰爭的政治目的是積極的,即進行戰爭的目的就是奪取敵方的某些東西,那么戰爭的性質就是進攻性的;另一方面,如果戰爭的政治目的是消極的,即只是簡單地阻止敵人奪取己方的優勢地位以至于造成破壞,那么己方所進行的戰爭在一般程度上來講就是防御性戰爭。對于一個海上大國來說,在任何情況下,如果不尋求武力控制海洋的話,就不可能既要確保它在海上的防御性同時又全力以赴去發展它在海上的進攻能力。而且,不論該國的戰略防御性目標是多么明確,但最有效的尋求海上利益的方式還是通過海外戰爭。進攻性和防御性戰爭的最終目標都是針對敵人的武裝力量尤其是敵人的海上力量。它們的區別就在于,如果戰爭的目標是積極的,在一般情況下的戰爭計劃就是進攻性的,就應該展開真正的進攻性的戰爭活動;但是如果戰爭目標是消極的,那么戰爭計劃就應該是防御性的,就可能在防御戰爭中等待進攻的時機。從這一區別來說戰爭行動通常是趨向于進攻性的。在戰爭中好的防御就是進攻,防御不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它對戰爭會有消極的影響。但是如果能夠適當運用的話,戰略防御者可以等待敵人在對他們的進攻中暴露自己,如果敵人能夠暴露自己的弱點,他們就可以利用敵人的弱點把自己變得相對強大,從而能對他們進行戰略反攻。

盡管僅從戰爭的政治目的來分類在實踐性和邏輯性方面均表現出不合理性(例如,這樣的分類標準并不是戰爭目標的不同,而是完成戰爭目標所使用的手段不同,結果容易導致人們對錯誤的假設進行爭論:那就是積極的戰爭就意味著是進攻性的戰爭,而消極的戰爭意味著是防御性的戰爭。其次,也許是更加嚴重更加錯誤的是,把戰爭分為進攻性和防御性意味著進攻和防御是相互排斥的,然而真正的事實是它們是相互補充的),但是在大多數戰爭中,為實現積極的戰爭目標的一方經常是使用進攻性方式的,而為實現消極性戰爭目標的一方一般都采用防御性的方式。在研究了這種分類的可行性之后,這種區別就自然地展現出來了,那就是它迫使人們去分析和研究進攻和防御戰略的相對優勢,在科貝特看來,清楚地理解了它們的相對優勢是戰略性學習的關鍵所在。

科貝特通過分析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0~1713)中英國占領海上要塞直布羅陀海峽和米諾爾島的積極戰略實踐,以及1905年日俄戰爭后期日本阻止俄國對朝鮮半島進行占領的消極戰略防御,認為戰略防御與戰略進攻互有優勢,互為補充。

人們往往認為,戰略防御在通常情況下是不能用的,因為戰略防御雖然能阻止敵人的前進,并試圖阻止每一次可能的進攻,但是它同時也減少了自己的實力,這只能使自己更加處于劣勢。這一種觀點可以在陸上戰爭中更清楚地得到證明,但是把它放在海洋戰爭中就不那么明顯了。防御戰略在海上也是有可能存在的。對于海上大國英國來說,當敵人在自己的海域或基地的時候英國幾乎不可能去攻擊他,但是敵人通常會在英國力量消耗嚴重的情況下對英國進行進攻。英國對付這種敵人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利用各種手段迫使敵人與英國進行戰斗,甚至是在他們的基地附近進行戰斗。戰略防御的優勢的最引人注目的例子在后來的日俄戰爭中體現出來。在戰爭的階段,日本艦隊能在自己的海域保持防御性優勢,而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需要先擊潰日本的防御艦隊才能獲得自己的戰略目標,而戰略防御的結果是使日本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戰略防御的現實威懾力和嫻熟的運用在英國古老傳統中就很著名,而且被使用過多次。尤其是在英國本土海域,當他們的艦隊太弱而不能去進攻敵人艦隊的時候就想盡一切辦法去阻止敵人的艦隊入侵。

因此,為了現實的政治目標把戰爭分為進攻性的和防御性的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最重要的是清楚地理解進攻和防御的內在聯系和各自的相對優勢是很重要的,即在具體的情況下,如果總能保存一種進攻性的意志,當進攻有可能導致不利局面的情況下,即使戰略防御也可能使自己在相對劣勢的情況下取得一定的勝利。

值得注意的是,科貝特認為,決定何時采取進攻行動、何時采取防御戰所依據的理由同作戰雙方的兵力情況沒有任何關系。因為把兵力情況作為主要依據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這樣做偏離了正確的道路。如果一個小國同一個兵力占很大優勢的國家發生沖突,而且這個小國也預見到自己的處境會不斷惡化;如果它不能避免戰爭,它只有進攻。這樣做并不是因為進攻本身會給它帶來什么好處,相反,進攻很可能使兵力上的差距更大;它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需要或者在不利時期到來之前徹底解決問題,或者取得暫時的一點利益,這種說法并不是不合理的。如果這個小國確信敵人很快會向它進攻,那么它就可以而且應該利用防御來對付敵人,以便取得最初的成功,也不至于遭到喪失時間的危險。在科貝特看來,“等待是荒謬的” ,除非這個小國在進攻時改變了自己的政治決心。

書摘2:

控制海上交通線

科貝特認為,如果在海上不存在捕獲權,海戰的結果是很難想象的。在很多情況下幾乎沒有人能想到限制戰爭的手段,但是這樣的方法在實踐性的學習中人們能夠挖掘出來。在海戰中能夠戰勝敵人的首要方法就是去捕獲敵人的海上補給物,不論那些補給物是國家提供的還是私人提供的。這與在占領區征收特別稅收相比有很大的區別。這兩種方式我們都可以說成是經濟制裁,但是在陸地上的經濟制裁,交戰國只有在取得軍事上的勝利或者成功后才可以施加,而在海上,這種經濟制裁在戰爭一開始就可以向敵人施加了。事實上,往往海上軍事斗爭的及時步是對敵人軍需品的俘獲,從這一層面來講陸上戰爭也是如此。當入侵者走出他們的疆土后他們的及時步就是要或多或少地控制別國的財產為自己的軍事意圖服務。這一對敵國財產的干涉實際上就是軍事行動的一種形式,而不能把它理解成經濟制裁的第二個層面,在海上戰爭中英國也可以這樣做。但是為什么海戰和陸戰所依賴的理論基礎如此不同,人們在海戰的理論研究中能找到答案。為了更好地闡明這一觀點,必須重申海上交通路線的重要性是控制海洋理論產生的根源所在。

陸上交通線僅僅與軍隊的前進和后退有關,而海上交通線則有著更為廣泛的意義,它不僅是艦隊的補給路線(海上交通線與軍事補給路線的戰略價值基本上是一致的),也與海上交通線的公共通行權相關。這種海上交通線的公共使用權是大陸國家提出的,它最終使得海上交通線與陸上交通線有了不同的使用范圍。海上交通線對于交戰雙方都可以使用,而陸上交通線只有本國在自己國內才能使用。圍繞海上交通線的戰略意義,海上戰略進攻和防御都會存在。在正常情況下,如果一方剝奪了對方的海上交通權,對方也會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報復。

科貝特用例證清楚地解釋了他的海上交通線理論。在英國同法國的交戰中,英國在地中海、印度洋以及美國海域所控制的海上交通線都減少了,這對法國來說,他們到大西洋的港口就是直線距離。甚至在西班牙海域,他們的貿易船隊在很多時候竟然敢使用英國所實際控制的海上交通線。這最終促使英國不得不通過重新控制這些海上航線以及攻擊對方的商船隊來對自己的商船隊進行防御。出現同樣的情況也要求英國防御自己的國土不被侵略以及海外殖民地不被攻擊。這就使英國的艦隊一直要處于防御領土問題以及保護自己的貿易路線的狀態。不管英國在20世紀初的目標是將敵人的艦隊拖入戰斗中或者是對他們的經濟給予制裁,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是很小的。如果敵人對英國的這種做法很是不滿的話,英國就有了與他們進行交戰的借口;如果敵人比較明智而不與英國交戰,英國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占領他們的海上貿易路線而強行把他們拖入與英國的戰爭中。

因此科貝特得出如下結論:在陸上戰爭中,英國只有在交戰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后,才能獲得對敵人進行陸上經濟封鎖的可能;而在海上,戰爭一開始英國就可以用一定的手段對敵人進行海上經濟封鎖。這種海上與陸上戰爭的根本性的區別驅使英國作出戰略選擇和決定。

同時,科貝特認為在海洋戰爭中英國一開始就使用經濟制裁的方式是合乎情理的,原因在于:首先,使用經濟制裁的方式和使用英國處在戰略防御地位并尋求機會去進攻的方式,在理論上是一樣的。如果用經濟制裁的方式不能達到英國想要的結果,而使用直接軍事制裁的方式可以達到,英國就不需要用經濟制裁的方式了;其次,對敵人的經濟制裁存在著兩個方面。它不僅僅是對敵人的經濟施加壓力,也是削弱敵人抵抗力量的重要方式。戰爭并不僅僅是由陸軍和海軍純軍事力量決定的,經濟因素在其中也起著很大的作用。在其他實力都一樣的情況下,誰的經濟實力越強誰就能贏得戰爭,經濟實力能夠成倍地彌補武器裝備的不足,使弱者也能通過提高經濟實力來贏得戰爭。因此,如果英國能夠削弱敵人的經濟實力,那就是戰勝他們的直接手段。對付一個海洋國家,英國能夠使用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剝奪他們的海上貿易權利。

然而科貝特發現,在海戰中,不管英國用多大的努力去直接進攻敵人的武裝力量,敵國如果有可能逃避攻擊的話就會選擇逃避,從而可以保持軍事和經濟實力,這些都是武裝力量所要依賴的基礎。因此,控制敵人的海上交通線是最重要的,不像在陸上,控制交通線是次要的。如果試著把控制海洋與控制海上公共交通線的思想作對比,在英國進行各種海上行動時,其價值就能展現出來。控制海洋的目的是控制海上交通線,而控制海上交通線可分為不同的程度。在戰爭中英國可能通過控制整個海洋交通線來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如果英國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控制整個海洋交通線的話,那么英國可以選擇一般性的或者局部性的控制。 “海洋是一個整體”,這句話表達了一個真理,這個真理看起來很簡單,但它卻蘊含了更加深刻的意義。像一種規律一樣,對海洋的局部控制對英國的作用總是有限的、暫時的,一旦敵人有了足夠的力量,就會剝奪英國對特定區域的控制權。

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征服敵人的艦隊,你就不應該把自己的艦隊放到海外。這就是強調在戰爭中不要冒任何風險。這一說法在戰爭中已經產生了不少消極影響。在美西戰爭后期,美國制訂的一些消極戰略就是由它導致的。當時美國有足夠的海軍力量去尋求對一些海峽和墨西哥灣進行臨時的局部控制去證明他們有足夠的力量支持古巴起義,美國也有足夠的實力去確保他們的遠征艦隊不受西班牙的襲擊。但是由于西班牙艦隊經常在海上游弋,在制訂這些戰爭計劃的時候美國人就猶豫了,甚至放棄了這種打算。日本卻沒有這么多顧慮,在其海軍裝備還很落后、任何一個海軍艦隊都能威脅他們的時候,他們還是堅持開展了在海外的軍事行動,盡管他們不能控制任何海上交通線,但他們的這種做法使得對方對海洋航線的實際控制效率明顯降低。在歷史上人們能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其中有許多都是成功的。在沒有控制海洋的情況下也能地判斷出自己威脅的存在,然后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和可行的方式去減輕敵人對自己的威脅,實行自我保護。

因此,考慮到其他國家可能的戰略意圖,英國必須清楚對海洋的控制應存在各種各樣的形式和程度。每一種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可能性和局限性,英國可能是局部或者整體地控制海洋,也可能是臨時地或長期地控制它。但科貝特強調,長期性、整體性地對海洋進行控制在現實的實踐中不可能實現。

要控制海洋,必須要提升和完善己方的海軍裝備,讓它能夠對付戰爭中出現的每一種情況。海洋國家實力的增加取決于自身力量的增強或者對方力量的減弱。這種優勢當然并不是純粹取決于實際上的相對力量,而是要受到海軍地位的影響。海軍地位首先意味著海軍基地的多少,其次是所擁有的交通線和貿易線的重要性。

回顧英國歷史,在斯圖亞特王朝的最初幾代國王的統治下,直到克倫威爾當權為止,除了在英吉利海峽和愛爾蘭海以及在大西洋同法、西兩國進行貿易中在某種程度上實行了護航制度。在地中海,英國海軍只是偶爾出現,在那里進行貿易的商船只能自己照顧自己。事實上這一時期,英國不可能實行強有力的對外政策,因為要堅持此類政策,就必須召開議會籌措經費,為此則須對議會作出相應的讓步,而國王卻不愿讓步。因此海軍力量不足,只得聽憑海盜及私掠船猖獗,有時甚至是在英國的近海。然而,克倫威爾的共和政體改變了這一切。國家有計劃地擔負起由海軍保護貿易的責任,控制貿易航線的戰略觀念也隨著貿易保護范圍的擴展而擴展。控制貿易航線必須具備兩個戰略要素:(1)一支機動的海軍;(2)靠近航線的港口,作為作戰基地供海軍駐泊。為了保護英國航運,英國海軍進入了地中海,經過數年之久幾經輾轉到達了直布羅陀、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地,最終又到達蘇伊士、亞丁灣及更遠地區。英國還一度占領了丹吉爾,后來又一度占領了科西嘉,并幾度長期占領梅卡諾島。

書摘3:

安全控制海洋的方式

1.制訂一個合理的控制海洋的計劃

無論參加什么性質的戰爭,無論是有限戰爭還是無限戰爭,對海洋進行有效控制都是取得最終勝利的決定性條件。尋求安全控制海洋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艦隊與敵人進行交戰,通過這種方式遲早會實現對海洋的安全控制,而且是越快實現這種方式越好。這是英國所堅持的傳統原則,也是科貝特生活的年代英國所堅持的原則,這種原則并不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沒有人會對這一原則產生爭議,英國皇家海軍對此的結論是:英國艦隊的首要任務就是搜尋出敵人的艦隊并且消滅它。但科貝特認為,此種海洋戰爭理論所宣揚的看上去似乎符合邏輯的結論帶有一定的危險性,在研究戰爭的時候沒有什么比把戰爭原則當作一種對戰爭的判斷更危險。

對此,科貝特運用美西戰爭和日俄戰爭來驗證自己的觀點。這兩場戰爭都是有限戰爭,也是常見的戰爭形式,事實上也是英國常用的戰爭方式。隨著海軍因素的重要性逐漸凸顯,這兩個例子在后來的戰爭實踐及理論研究中被頻頻提及。

例證之一是美國動用武裝力量的目的是解放西班牙統治下的古巴。事實上并沒有證據表明戰爭的性質要經過交戰雙方明確的定性,但是僅僅依據一般的政治條件美國就把戰爭目標確定為尋求一定的領土。在這個例子中戰略進攻不是好的防御。“搜尋出敵人的艦隊”在這里幾乎不起作用,它不但不能取得一些進攻性的結果,而且還會犧牲重要的防御設施,這些防御設施是美國在戰爭計劃中想要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很明顯,“搜尋出敵人的艦隊”這句格言在心理上是很令人振奮的,它的所有價值在于對海軍士氣的一種鼓舞,它不能被任何其他推理完整的判斷所代替。從中科貝特似乎發現了其中所隱含的英國在海上取得成功的秘密。科貝特詳細地論析了這句格言的起源及歷史。從1588年英西海戰到17世紀后期英國海軍第二次與土耳其的交戰,這一格言逐漸得到發展和強化。而當時英國所處的環境迫使它重視和強調搜尋出并摧毀敵人的原則。

科貝特利用自己對海軍史料的豐富知識的靈活駕馭,論證“搜尋出敵人的艦隊”本身并不足以確保這一決策的安全。

2.實施封鎖

從封鎖的觀點來看,科貝特所說的封鎖行動包含了寬泛的特征和戰略目的。首先是海軍封鎖或者商業封鎖。通過海軍封鎖,英國可以試圖阻止敵人的武裝力量離開港口,或是確保能在敵人對英國采取別有用心的舉動之前對他們采取行動。海軍封鎖可能是使用單純的海軍力量,或者是它包含全部力量,或者是軍事遠征的一部分。如果使用單純的海軍力量,那么英國的封鎖使用的是安全控制的方法;如果是單純的軍事力量,它使用的是一種靈活控制方法,只有在英國要考慮反對入侵的時候才會采取這種方式。20世紀初的軍事遠征通常都由海軍護衛艦護航,因此,海軍封鎖作為安全控制的一種方式和作戰艦隊的一種職能,可能被認為具有實戰目的。另一方面,商業封鎖是靈活控制的重要方法,這主要是巡洋艦的職責,它的主要目標是影響敵人的海上運輸貿易量。

從具體實施的角度來看,有兩種明確定義的封鎖方式——海軍封鎖和商業封鎖。從字面上來理解,海軍封鎖暗示著封鎖港口,阻止敵人進出海域,但是這在科貝特看來并不是主要目的。科貝特認為,應該讓敵人進入海域,并把敵人卷入軍事行動中去,為了做到這一點,在敵人影響到英國的目的之前,英國就必須派一支艦隊近距離地監視港口。封鎖又有“公開”和“秘密”兩種對立的形式。秘密封鎖在20世紀初已經被人們認為是不適用的了。但無論將來它們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都是海軍封鎖戰略所要主要考慮的。

科貝特將商業封鎖與海軍封鎖的方法在貿易進攻和防御中的運用區別開來。然而,出于兩個原因考慮,科貝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