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當代著名學者、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自述文集。包括"百歲口述傳記"、 "記憶的碎片"、" 回顧語言學界往事"、" 我和語文現代化"等幾部分,自述性質的序言、后記、談話等也都一一輯錄,酌情編入。
1.108歲世紀老人的精彩自述,"漢語拼音之父"的人生歷程。
1.周有光先生自述文章在海內外的次系統結集。
2.他是沈從文的連襟,合肥名門張家四姐妹之一張允和的夫君。
3.他是博學的鴻儒,長壽的智者,沈從文給他取外號曰"周百科"。
黃永玉評價周有光:"周有光是文人,他什么都懂,家里叫他"百科"、"周百科",百科全書的意思。他有非常開闊的胸懷。在學問上,人生態度上,他是很了不得的。"
劉再復評價周有光:"周老讓我驚奇的不是他的高齡,而是他在一百歲之后卻擁有兩樣難得的生命奇景:一是質樸的內心;二是清醒的頭腦。"
1906年生于江蘇常州。1923—1927年,就讀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和光華大學。1928—1949年,任教于光華大學、江蘇教育學院和浙江教育學院;任職于新華銀行,由銀行派駐美國紐約。1949年回國,擔任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和上海財經學院教授。
1955年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會后擔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研究員和委員。《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定人,參加制訂《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聾人手指字母方案》等。出席國際標準化組織,該組織經國際投票認定漢語拼音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ISO 7098)。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翻譯《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中方三位委員之一。提倡現代漢字學和比較文字學。出版《漢字改革概論》、《世界文字發展史》、《比較文字學初探》等語文專著三十余種,三百多篇。文集《周有光語文論集》(四卷本)、《周有光語文叢談》(五卷本)相對完整地收錄了先生的重要著述。
1989年離休后,視野更加開闊,對中國與世界文化進行高屋建瓴式的回顧與展望,提出許多耳目一新的新觀點。新作不斷推出,舊作也不斷再版,受到世人廣泛關注與學界廣泛推崇。
及時編 百歲口述傳記
一 常州青果巷
二 育志小學
三 常州中學
四
五 圣約翰大學
六 光華大學
七 拉丁化運動
八 妻子張允和
九 "流水式"的戀愛
十 "舉杯齊眉"
十一 四姐妹
十二 連襟沈從文
十三 留學日本
十四 抗日戰爭
十五 從上海到四川
十六 "左"傾幼稚病
十七 美國生活
十八 和愛因斯坦聊天
十九 環游世界
二十 美國歸來
二十一 上海的變化
二十二 文字改革委員會
二十三 新陋室銘
新陋室銘
二十四 昆曲研習社
二十五 寧夏五七干校
二十六 "專家專家,專門在家"
二十七 重游歐美
二十八 家庭文化
二十九 "周百科"
三十 晚年所思
三十一 長壽之道
第二編 記憶的碎片
少年家學
坐獨輪車上大學
圣約翰大學的依稀雜憶
抗戰八年
故人風流
""劫難
大雁糞雨
暮年生活
"傻瓜電腦"的趣事
八十六歲的老太學電腦
按鈕娃娃
十二歲的女孩看了24小時就能打字
十三歲的女孩要提出中文打字倡議書
有書無齋記
在紀念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和《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五十周年活動上的講話
窗外的大樹風光
失落了的歡欣
地球縮小了,胸襟要開闊
張允和的樂觀人生——《曲終人不散——張允和自述文錄》前
終身教育,百歲自學——《見聞隨筆》前
聊天的記錄——《學思集》后記
回首百年——《百歲新稿》自序
〈伊索〉的舞臺藝術》序
世紀的來客——《二十一世紀的華語和華文:周有光耄耋文存》前
學而不思則盲,思而不學則聾——《現代文化的沖擊波》前
殘酷的自然規律——《浪花集》后記
第三編 回顧語言學界往事
跟林漢達先生一同看守高粱地的時候
寧夏平羅的"五七干校"
語文大眾化
樂觀主義
三化和三性
懷念敬愛的張壽鏞校長
切音字運動百年祭
一目了然初階
"思入風云變態中"
兩個發展層次
五百年一次飛躍
盧戇章:切音字運動的開創者
蔡元培:現代新教育的開創者
提倡國語和白話文
提倡注音符號和拉丁化
提倡"世界語"
瞿秋白:中文拉丁化的創導人
新時代的先驅者
瞿秋白先生的語言觀
瞿秋白先生的文字觀
附錄:瞿秋白方案和三種方案的比較
黎錦熙:語文現代化的先驅
黎錦熙先生和語文現代化
胡愈之引導一代青年
高瞻遠矚
"愛斯不難讀"
"手頭字"
"大眾語"
文字改革
沖破中世紀的黑暗
葉籟士:左翼語文運動的倡導者
新文化、新語文
埋頭苦干、任勞任怨
吳玉章和拉丁化運動
倪海曙:拉丁化運動的旗手
胡喬木:智慧的巨星
擴大白話文運動的成果
擴大漢字簡化的范圍
解決漢語拼音方案的設計難題
村野辰雄:日語羅馬字的旗手
魏建功:臺灣普及國語的開創者
陳望道:革命教育家
現代進步思潮的先驅者
現代語新運動的倡導者
跟倒退逆流作不妥協的斗爭
羅常培:繼往開來的語言學家
王力:龍蟲并雕的語言學家
呂叔湘:語法學大師
林漢達:大眾化的教育家
向傳統教育挑戰
參加掃盲工作
研究拼音文字
編寫歷史故事和提倡成語通俗化
姜椿芳:《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創辦人
大百科全書和拼音序列
紀念湯顯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
劉尊棋:《中國日報》的創辦人
紐約初見
香港重逢
主持《簡明不列顛》
創辦英文《中國日報》
張志公:實用語法學家
曾世英:現代地圖學的開創者
開創現代地圖學的新紀元
與大學者為友
逆境中有順境
鄭權伯:水利學大師
良師益友
海上論文
章乃器:膽識過人的銀行家
第四編 我和語文現代化
回憶拼音方案的制訂過程
我和語文現代化
參加制訂漢語拼音方案
使文字改革跟語言學掛鉤
找尋漢字在人類文字史上的地位
研究信息化時代的中國語文問題
漢字改革概論》序
利用拼音,幫助漢字
一 漢語拼音方案的誕生
二 利用拼音幫助漢字
中國語文的時代演進》前
人類文字學淺說》前
字母的故事》前
為什么要講《字母的故事》
字母的故事》講些什么
今日花開又一年》序
現代漢字學》序
比較文字學初探》后記
漢字改革概論》三版序
周有光先生事略
一常州青果巷
我的曾祖父號潤之公,祖父號逢吉公,都是號,名字我都不知道。父親名保貽,號企言。母親徐雯。我較大的姐姐是三姐,因為大姐、二姐小時候就去世了。我的媽媽生三姐、四姐、五姐、我、九妹,共五個孩子。我父親一個姨太太生的老七去世,又生一個八妹,這樣,我的妹妹就是九妹了。我排行第六。
我的曾祖父很有名,《常州府志》有記載。太平天國把我們家打光了,就窮下來了。我的曾祖父在太平天國之前就辦工業,那時是手工工業。常州紡紗織布到今天還是有名。常州雖然窮,但有一個特點,沒有失業的人。農民家里都有在城里做工的人,不單是種田。
家里有一個老姨太太,可能是我曾祖父的姨太太,她養一只大貓,有八九只小貓,每天晚上睡覺,要把它們的腳洗干凈。貓的規矩大得很,大貓管理小貓,開飯吃東西,小貓想吃桌子上的東西,就把大貓放在桌子上,小貓一上來,大貓把小
貓一打就打下去了。
我家在常州住的巷子叫青果巷。青果巷有意思,瞿秋白、趙元任、我都住在青果巷,我們三個人都搞文字改革。瞿秋白家很窮,租人家的房子住。趙元任家的房子叫八桂堂。我們家的房子叫禮和堂。我們家的房子是明朝造的,了不起,很舊了也不能拆掉,旁邊就造一座新的房子,連在一起,房子有好幾進。我們住在新房子里,舊房子租給人家。我們家在運河邊上,前門在路上,后門在水邊。我們住在河的北面,我要過了河去上學,河沒有橋,只有由船連起來的渡橋,人在船上走過去。大船來的時候,擺渡船就分開,叫開渡,大船過去之后再合起來,人又可以走來走去。
我大概 3 歲開始,常常跟祖母在一起。祖母住在河旁邊的房子,大玻璃窗,有月亮的時候特別好。祖母教我念唐詩。祖母娘家是一個大家,在女孩子時受很高的教育,那時候沒有新式學校,她在婦女中是了不起的,打官司她拿起筆來能寫狀子,很有學問。我記得一件奇怪的事情,祖母要吃補的東西,吃奶,沒有像我們現在這么方便,是牽著一頭牛到家里來擠奶。此外,婦女擠人奶給老太太吃,她的身體特別好。
我的父親當教員,當時常州只有兩個中學,一個男中,一個女中,父親就在女中里教書。后來父親辦一個國學館,收學生,教古文。我跟父親很少在一起,不過我的印象中,父親的脾氣還是很好的,他并不固執,那時候提倡白話文,他教古文,可是不反對白話文。我們跟著母親到了蘇州,我的父親跟姨太太還是住常州,家庭窮了,就分裂了。
我的母親對我影響大。母親是讀老書的,沒有進過新學校,她的文筆不行,我的祖母的文筆很好。祖母是高級知識分子,母親是普通知識分子,她看書沒有問題,可是寫文章不行。我的母親性格溫和,向來不生氣,她常說一句古話 :"船到橋頭自然直。"不要著急,著急也沒有用處。她經過那么多困難,到 96 歲去世,頭發黑的,耳朵不聾,眼睛也不花。抗日戰爭時,我們到了四川,我的父親和姨太太避日本人到鄉下。抗戰沒有結束,他就去世了。我聽說,他去拔牙,弄得不干凈,中毒,大概是這樣去世的。他的姨太太也是晚一點在抗戰期間去世了。
上小學之前,我們家請了中文、英文、舞蹈老師,教我的姐姐們。我年紀太小,沒有條件上她們的課。我就去偷看,家里買了一架風琴,一位女老師教姐姐們唱歌跳舞,一位年輕的男老師教英文,一位老先生教中文。我沒有上私塾。我小時候讀書讀得不多,家里只有我一個男孩,溺愛我,說 :"不要壓他讀書,早讀書身體不好。"當時我妹妹還沒有生,我的姐姐大,不跟我玩。我就到我們家的房客那里,他們的女孩子跟我差不多大,我跟他們玩,他們大人不讓我玩,說女孩跟男孩不能一起玩。我一個人很孤獨,沒有玩的伴侶。后來上小學就好了,同學多得很。每年過年一定要拜祖宗,一代一代有好幾個大小的廳,有畫像,這種畫像畫得很仔細,平時收藏起來,過年才拿出來,掛上要叩頭。一抗戰,我們逃難,東西都沒有了。打完仗,我到美國,看見賓館里就掛著我們中國人祖宗的畫像,價錢貴得不得了。
常州親戚很多,可是小時候叫的伯伯、叔叔,大名一個都不知道,后來我是一路往外跑,從常州到蘇州到上海到外國。常州幾十年沒有去,八十年代,常州舉行一個紀念瞿秋白的學術研討會,我去了。常州是出篦子的,《十五貫》里就是拿十五貫的錢到常州買篦子。我想買些篦子回來,結果買不到。我住在一個當時算好的賓館,在四樓,外面下大雨,房子是漏的。
可是常州在中國來講,是電氣化最早的城市。滬寧鐵路是最早發展的地方,常州在滬寧鐵路的中心,最早辦了一個發電廠,發電廠的電輸到整個滬寧鐵路。常州鄉下很早就有電燈了,而且用電來搞小的發電機打水,所以常州沒有荒年,農業發展很早。
……
值得一讀
該書及時到貨
內容真的很好,讀過以后很受啟發,受益良多。首先,作者論述得非常嚴謹,文字淺顯易懂,不晦澀艱深,便于讀者理解掌握。語言精練,不拖泥帶水,易于把握。層次分明,便于讀者把握脈絡。讀過以后,印象深刻,記憶猶新。讀的過程中,引發聯想,能更好地理解書的內容,加深記憶,便于活學活用。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感謝當當為讀者精選的好書,希望當當繼續努力推出好書以飧讀者!
不錯,好評!
好
好
是一本不錯的書,推薦你也一起來看
這本書心儀了很久,貨已收到,感覺很不錯,值得一看,感覺買的很值得,雜志之家的服務也很給力!
很喜歡
不多說,好東西
實惠好
圖書很好,無異味,正版。物流也很快,很愉快的購物。
好
都是周老自己的一些經歷,還不錯
好書!暫時沒時間看!
非常不錯的一本書
書的質量不錯,很喜歡
這是一本不錯的書,開心,支持當當,一直都有優惠活動,物美價廉!
書收到以后,翻開覺得紙張質量挺好的,唯一讓我覺得遺憾的是就是每頁周圍的留白較多。
百年人生,百年智慧。周有光老先生以一百多歲月蹉跎之經歷,給后人以啟迪,給社會以創造。人生百年何所求,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