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大家精要叢書:波普爾圖書
人氣:50

大家精要叢書:波普爾

不管我們已經觀察到多少只白天鵝,也不能證明所有天鵝皆為白色。波普爾如是說。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學者  
  • 作者:[戴建平]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61373767
  •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1
  • 印刷時間:2017-01-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叢書簡介:

“大家精要”叢書以近300位對人類文明有貢獻的大師為對象,濃縮其生平與思想精粹,涉及文學、史學、哲學、軍事學等領域,旨在“啟迪生活智慧,開悟人生哲學”。

叢書作者都是相關領域的研究專家,以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簡練、嚴密地闡述“大家”生平與思想,讓讀者能快速讀懂“大家”。

編輯推薦

波普爾出生奧地利,終在英國獲封爵位并當選皇家科學院院士。他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是20世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著作之一。以他為核心形成了波普爾學派,影響深遠。費耶阿本德等科學哲學家、索羅斯等金融巨鱷以及莫納德等科學家皆是其追隨者或深受其思想影響。

作者簡介

戴建平,河北邢臺人,2001年畢業于南京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科學哲學和科學史,三十余篇,出版專著兩部、譯著五部。

目錄

第1章 波普爾的生平

波普爾的家庭

波普爾的童年

1919年:關鍵的一年

大學時代

維也納學派

移居新西蘭

倫敦的波普爾學派

第2章 波普爾的科學哲學

對分析哲學的批判

歸納問題

波普爾對歸納問題的重新表述

波普爾對歸納問題的解決

劃界問題與可證偽性

經驗基礎的批判

知識增長的圖式

科學的道路

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

波普爾與愛因斯坦

第3章 波普爾的政治哲學

歷史主義的貧困》

作為科學方法的歷史主義

歷史主義的反自然主義學說

零敲碎打技術VS整體主義

歷史主義的預

歷史預言的謬誤

批判柏拉圖

希臘開放社會的興起

作為開放社會敵人的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

馬克思的預

第4章 20世紀的教訓

波普爾與共產黨、馬克思主義

波普爾對薩哈羅夫與蘇聯衰敗的評析

開放社會與世界未來

波普爾論電視

“民主不是全民統治”以及自由的界限

第5章 波普爾的影響

波普爾思想的影響

對波普爾的批評

波普爾與中國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參考書目

在線預覽

知識增長的圖式

通過對歸納問題和劃界問題的思考,波普爾進一步提出了科學知識進化增長的圖示,簡潔凝練地表達了他的思想。在1962年發表的演講《云和鐘》中,波普爾用了幾個簡短的命題總結闡述了他的知識增長進化的觀點。現摘錄如下:

(1)所有的有機體晝夜不斷地從事于解決問題。

(2)這些問題是客觀意義上的問題,即可以根據事后認識加以重建的問題。

(3)解決辦法是通過試錯法進行的:新的反應、新的形式、新的器官、新的行為方式、新的假設,都是試探性提出來,并受排錯法控制的。

(4)排錯或者可以通過排除不成功的形式,或者通過控制進化或抑制不成功的形式、行為或假說來進行。

…………

(7)用“P”表示問題,用“TS”表示試探性解決辦法,用“EE”表示排除錯誤,我們可以把各種有機體(包括人)獲得知識的基本進化序列描述如下:

圖示1 P→TS→EE→P

這個圖示不是循環的,也就說后面的問題不是前面的問題,因為有機體經過試探性辦法,已經產生了新的問題情境。因此以上圖示可以重寫為:

圖示2 P1→TS→EE→P2

(8)但即便是圖示2,仍然丟了一個重要因素:試探性解決辦法的多樣性,嘗試的多樣性。因此圖示2還可以修改為:

圖示3

知識增長的圖式

通過對歸納問題和劃界問題的思考,波普爾進一步提出了科學知識進化增長的圖示,簡潔凝練地表達了他的思想。在1962年發表的演講《云和鐘》中,波普爾用了幾個簡短的命題總結闡述了他的知識增長進化的觀點。現摘錄如下:

(1)所有的有機體晝夜不斷地從事于解決問題。

(2)這些問題是客觀意義上的問題,即可以根據事后認識加以重建的問題。

(3)解決辦法是通過試錯法進行的:新的反應、新的形式、新的器官、新的行為方式、新的假設,都是試探性提出來,并受排錯法控制的。

(4)排錯或者可以通過排除不成功的形式,或者通過控制進化或抑制不成功的形式、行為或假說來進行。

…………

(7)用“P”表示問題,用“TS”表示試探性解決辦法,用“EE”表示排除錯誤,我們可以把各種有機體(包括人)獲得知識的基本進化序列描述如下:

圖示1 P→TS→EE→P

這個圖示不是循環的,也就說后面的問題不是前面的問題,因為有機體經過試探性辦法,已經產生了新的問題情境。因此以上圖示可以重寫為:

圖示2 P1→TS→EE→P2

(8)但即便是圖示2,仍然丟了一個重要因素:試探性解決辦法的多樣性,嘗試的多樣性。因此圖示2還可以修改為:

圖示3

波普爾在這里形象地指出,從原始的阿米巴蟲,到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其解決問題獲得知識的過程都是如此。波普爾說:“從阿米巴蟲到愛因斯坦只有一步。”但是阿米巴蟲畢竟不是愛因斯坦。阿米巴蟲最終解決問題是通過自然選擇進行的,但人類,特別是像愛因斯坦這樣的有批判精神的科學家,可以通過自己的理性思考選擇最有可能成功的某個或某幾個解決辦法。科學的試錯是通過科學家提出的假設組成的,然后用實驗、觀察和理論批判不斷地消除錯誤,從而獲得知識的增長。

1966年,波普爾又修改了他的知識進步圖示,用“TT”即“試探性理論”代替了原來的“TS”即“試探性辦法”,從而知識增長圖示變為:

圖示4 P1→TT→EE→P2

這個圖示的意思是說:為解答問題,人們(如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或多個)試探性理論,然后通過反駁、批判或檢驗,不斷消除錯誤,然后隨著事情的進展又出現了新的不同的問題。按照波普爾的可證偽性標準的要求,新的問題涉及更普遍的范圍,新的猜測性理論是普遍水平更高的理論,由此科學知識就不斷地獲得進步。就知識增長來說,顯然,圖示中的第二步(TT)和第三步(EE)是核心,代表了“猜想”與“反駁”,是知識增長的最重要的部分。

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

與可證偽性一樣,“三個世界”也是具波普爾特色的一個概念。在1967年第三次國際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大會上,波普爾應邀作了一次講演,題為“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及時次提出了“三個世界”理論。后來在1969年3月,波普爾在維也納作了題為“論客觀精神理論”的講演,繼續闡發他的“三個世界”理論。

波普爾認為,對于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我們似乎可以區分如下三個世界或宇宙:及時,物理客體或物理狀態的世界,簡稱世界1;第二,意識狀態或精神狀態的世界,或行為的動作傾向的世界,這是人的精神領域或心理世界,簡稱世界2;第三,思想的客觀內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學思想、詩的思想和藝術作品的世界,簡稱世界3。

像大多數人一樣,波普爾相信一個物理世界和一個意識狀態世界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存在。此外,他還相信存在一個第三世界。他認為,在第三世界中,最突出的成員是理論體系,以及問題和問題情境,還有雜志、書籍、圖書館等的內容。

很多人反對世界3的存在,認為世界3中所謂的理論、概念、問題、論證等,不過是主觀精神狀態或心理行為的符號表現或語言表現,也就是說,它是從屬于世界2的內容。但是,波普爾論證說,這些事物都是獨立的存在,都可以脫離人的主觀精神狀態。為此,他設想了兩個有趣的精神實驗,來證明世界3的存在。

及時個思想實驗:設想我們所有的工具和機器都被毀滅了,而且,我們制作、使用機器和工具的主觀知識也消失了,但是,圖書館里記載著機器制造和使用方法的書以及我們學習的能力還在,毫無疑問,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我們將會制作和使用那些機器和工具。

第二個思想實驗:不但機器和工具毀滅了,我們制作和使用的主觀知識也消失了,而且所有的圖書館也毀滅了,結果是我們的學習能力也沒有用了。

這個思想實驗證明,作為世界3成員的書籍盡管是人的產品,但它可以脫離人的存在,而且對人類有著重要的作用。

以“三個世界”理論為基礎,波普爾提出了全新的認識論研究綱領,并對傳統認識論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傳統的認識論集中于世界2或主觀意義上的知識,離開了科學研究的正題,真正切題的是研究科學問題和問題情境、科學推測(波普爾認為它不過是科學假說或理論的另一種說法)、科學討論、批判論證、證據在論證中的作用,以及研究科學雜志和書籍,研究實驗及其在科學論證中的價值。簡言之,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的客觀知識世界3,對于認識論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

波普爾還提出了三個輔助論點,來進一步說明他的世界3:首先,世界3是人這種動物的自然產物,就像蜘蛛網是蜘蛛的產物一樣,我們的知識、理論、概念、問題、論證是人類的客觀產物。其次,世界3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的。盡管它是我們的產物,盡管它對我們,即對作為世界2(我們的主觀精神世界),甚至世界1成員的我們(身體、物質環境、技術工具等),有一種強烈的反饋作用,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的。第三,正是通過我們,即世界1和世界2之中的我們,和世界3之間的相互作用,客觀知識得以增長。也就是說,我們通過好奇、興趣、冒險等主觀精神活動,根據世界3中的知識理論、邏輯、論證,提出新的猜想,推進了世界3的發展。

對于認識論或知識論來說,世界3理論的一個重要意義是有助于我們區分兩類不同問題。波普爾舉例說,一個生物學家可能對動物行為感興趣,但是他也可能對動物制造的某種非生命結構感興趣,如蜘蛛網、蜂窩、蟻巢、貓穴、海貍壩或動物在森林中踩出的小路。當我們研究動物的這些造物的時候,比如蜘蛛網、蜂窩的結構,我們也許還會問:這些結構是怎么造出來的?為什么會造這些結構?等等。波普爾說,這一類問題僅僅是由前一類問題引起的。因此,當我們研究動物的創造物的時候,就會有兩類問題:及時類,這些造物的結構是什么?它用了什么材料?與環境的關系是什么?等等。這類問題與結構本身有關。第二類:為什么動物會制造這些東西?它們是怎么制造出來的?等等。這跟動物的主觀狀態有關。波普爾說,這兩類問題也可以應用于人類活動的產物,其中包括科學和語言。當我們研究科學理論的時候,我們會研究理論的結構、發展、論證等,也會想到理論提出者的心理、信仰、興趣等與主觀精神有關的問題。

波普爾指出,研究世界3的客觀主義認識論,也就是及時類問題,能幫助我們認識世界2,也就是第二類問題,即我們的主觀精神世界,尤其是科學家的主觀思想過程。但是,波普爾強調說,相反的過程是不可能的,即研究世界2并無助于我們認識世界3。這是波普爾世界3理論的一個極為深刻的結果,因為后來科學哲學所區分的發現的語境和辯護的語境,實際上就是波普爾這一觀點的翻版。

接下來,波普爾批評了主觀主義知識觀。所謂主觀主義知識觀,就是把知識看成是主觀精神的附屬品。波普爾說,主觀知識觀是錯誤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它認為沒有讀者就沒有書,所謂書只有被人理解了才能成其為實際的書,否則不過是白紙黑字而已。這種觀點在很多方面是錯誤的。馬蜂窩就是馬蜂窩,即便是沒有馬蜂了,也是馬蜂窩。波普爾說,可以想象一個極端的情況:人類滅亡之后,某些書籍或圖書館也許會被我們文明的后繼者發現并解讀。

自主性是世界3理論的中心思想:雖然世界3是人的產物,人的創造正如其他動物的產物一樣,反過來創造了自己的自主領域。具代表性的是自然數的例子。自然數是人類創造的,但反過來它自己創造了自主的問題:奇數和偶數的區分,素數問題,還有很多事實等待我們去發現。

波普爾結合人類的進化特別是語言的發展來討論他的世界3理論。他認為,在進化過程中,人類有了自己的語言,它有表現、交往等低級功能(多數其他動物也有),也有描述功能和論證功能等高級功能(其他動物沒有)。其中,描述功能是前提,描述符合事實的觀念、敘述、回憶等,與真理概念有關。而語言的論證功能主要針對描述功能:它進行批判。沒有描述語言,就沒有批判思考的對象,就沒有語言的世界3。只有有了描述語言,只有在世界3中,理性批判的問題和標準才能發展。

正因為語言的描述和批判功能是人類語言獨有的能力,所以世界3也是人類獨享的世界。神經生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約翰 埃克里斯爵士深為贊同波普爾的這一理論,他說:“只有人才具有陳述語言,這種語言只能被具有概念思想的主體所運用,這種概念思想主要是與世界3的組成部分相關聯的思想,它是超越感性的現存性的……作為對比,動物的行為卻源于它們感性的現存性和環境的條件……沒有跡象表明動物能在最小的程度上分享這個世界3。在這個基本的方面,人和動物是根本不同的。”

根據世界3理論,波普爾對數學基礎之爭發表了新的見解,批判了布勞威爾的直覺主義數學觀,審視了自然科學和人文學說的分界理論,重新考察了心身問題,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勃里安 馬奇敏銳地指出,波普爾的世界3理論是波普爾哲學中最有發展前途的生長點之一,如果加以推廣和應用,將在很多領域內大放異彩,獲得豐富的理論成果。比如,世界3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在有關道德、審美及其他標準到底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這個問題上,長期爭論的雙方為什么會無休止地進行那些不能得出答案的辯論。它還能為西方哲學的另一個中心問題,即社會變遷問題提供分析:正是因為世界3的創造物以及人與其世界3的創造物之間發生的交往具有客觀性質,所以,人類的各種觀念、制度、語言、倫理、藝術、科學以及所有其他事物都是有歷史的。它們不一定必須要進步,但它們在本質上是變化的,而且在大多數時間內都在連續不斷地變化。

在世界3歷史發展中,具重要意義的是批評及批評的可接受性的出現。幾乎所有的人類社會在解釋這個世界的時候,總會帶有神話、宗教的色彩。在很長時間里,沒人敢質疑、批評這些理論或思想,否則就會被迫害甚至喪失生命。結果是,這些所謂的真理就被保護下來,代代相傳。正如波普爾所說,“這類學派絕不承認一種新思想。新思想是旁門左道。假如這類學派的一個成員試圖改變它的學說,那他就會被當作異端革出教門。”

在波普爾看來,歷史上及時批不僅允許批評而且鼓勵和歡迎批評的學校是泰勒斯和他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等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們開創的。這導致了真理獨斷傳統的終結,開啟了一個在批評討論中進行思考的理性傳統。獨斷論者就像低等動物一樣,隨其理論一起滅亡。

但是,傳統的認識論并不能深刻認識和把握世界3的重要意義,只對世界2即作為某種信仰(可證明的信仰,例如基于知覺的信仰)感興趣。結果,這類信仰哲學不能夠解釋(甚至不去努力解釋)科學家批判他們的理論而扼殺這些理論的決定性現象。

讓我們每個人都牢記波普爾的世界3帶給我們的啟示:當我們提出了某個理論、猜想或觀點,這個觀點就屬于世界3(客觀的知識世界),而不再屬于世界2(我們的主觀精神世界),我們自己要像其他人一樣,對這個理論、猜想或觀點進行批判和反駁,而不是把它和自己的信仰、情感、心理連在一起去維護它。

波普爾說:“科學家努力排除他們的錯誤理論,努力讓它們消失,代之以別的理論。信徒——不管是動物還是人——則隨他的錯誤信仰而死去。”

波普爾論電視

作為哲學家的波普爾,即便到了90多歲,仍然保持著敏銳的思維和堅決的批判態度。這一點也表現在他對電視的態度上。

博塞蒂對波普爾說,教皇保羅二世專門針對電視帶來的問題發表了談話,認為“電視的問題只有靠控制與自我控制來解決”,與他的觀點很有些相似。波普爾再次明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電視已經變成了一股無法遏制的力量,甚至從政治的觀點來看也是如此。他提出,這與“所有權力都該有所節制”的原則背道而馳。他希望,好的辦法是電視工作相關人員能夠自制,否則就要討論是不是應該進行干預了。

波普爾的提議受到了一些國家政府的重視,如德國,在波普爾訪問之后,就開始了對電視節目的控制,利用國會的政治力量,對電視節目進行規范與節制,以保護孩子不要受到暴力等內容的影響。電視,與波斯尼亞局勢一起,成為91歲高齡的波普爾高度憂慮的兩大問題。博塞蒂將他關于電視的訪談發表之后,在整個歐洲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包括教皇也十分重視這件事情。

不過,波普爾把世界的腐壞都歸因于電視的影響,顯然還是過于簡單和草率了些。盡管如此,在波普爾看來,我們現今生活的這個世界還是相當美好、值得珍惜的世界。他說:“我從來沒說過,在所有可能性中,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就是最美好的世界。我的說法是:盡管經過幾次大戰,我們現在的這個世界,還算是有史以來好的世界。”

博塞蒂告訴波普爾,他的關于電視的觀點發表之后,引起了很多質疑和反對,這位老人不為所動。他說:“這些反對的話是什么意思呢?這些東西不是都有節制的嗎?交通規則不是規定得一清二楚嗎?如果沒有交通規則,車子在高速公路上會有多危險啊!……請代我向大家解釋,我認為的節制跟自我節制就像是道路上的交通規則。開車要駕照,對吧?如果你危險駕駛,駕照就會被吊銷,對吧?我們要用同樣的辦法節制電視。”

對于電視,波普爾再次強調說:“我要回到我先前的論點,電視對人心有極大的影響,這是一種前所未見的力量。如果我們不約束它的影響力,它會帶我們沖下文明的斜坡。”

從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波普爾的敏銳判斷和認真批判的精神。從現實來說,波普爾關于電視的很多觀點,如今可以用來討論網絡問題。畢竟,網絡正在取代電視,成為影響較大的傳媒手段。應不應該控制網絡?如何控制網絡?如何在媒體自由和政府控制之間達到合適的平衡?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不受網上各種黃色、暴力信息的影響,等等問題,應該得到全社會的重視以及認真、公開的討論。起碼,我們應該認真對待這位老人的警示,認真對待電視、網絡等媒體的影響,避免我們的文明被“帶下斜坡”。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好!!

2017-07-08 13:47:20
來自圣沙加**的評論:

了解一下這個批評實證主義的人

2017-11-06 14:05:19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