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先師孔子圖書
人氣:99

先師孔子

1.結構新穎:本書以孔子自述的"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結構框架和主題,這也是有關孔子生平和思想發展的最的依據,其結構之新穎在有關孔子...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學者  
  • 作者:[高專誠]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37836661
  • 出版社:北岳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11
  • 印刷時間:2013-03-01
  • 版次:1
  • 開本:18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以孔子自述的"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結構框架和主題,講述孔子的一生,從少年立志、行教之始到師生切磋,再到政治求索,希望變失望,失敗與榮耀并存。并且把講述孔子弟子的生平事跡作為全書的重點之一,將弟子分為德行弟子、政事弟子、任俠弟子、文學弟子,理解孔門弟子為理解孔子的一生增加了不可或缺的部分。

編輯推薦

孔子和孔子弟子都是我們的先師,而孔子是至圣先師,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儒學上已凝結為一個整體,要理解孔子,首先要理解他的弟子,這也是了解孔子好的突破口,如此也更客觀地去看待孔子,更加真實地還原孔子。

作者以多年的專門研究為基礎,輔之以深厚的哲學功底,其行文既有廣泛史料考證,又有深湛的道理鋪陳,可謂"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作者簡介

高專誠,山西大同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現任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主要著作有:《孔子·孔子弟子》、《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聽聽孔子怎么說》、《孔子的仁愛世界》、《論語通說》、《孟子通說》、《孟子的理想王國》、《子夏與三晉儒學》、《荀子與先秦學術的終結》、《老子通說》、《御注老子》、《老子的政治蘊意》、《專制之父韓非子》、《風起云涌話戰國》、《三晉縱橫家》等;譯著有:《新加坡的挑戰──儒家倫理與企業精神》(原著:杜維明)、《孔子與中國之道》(原著:顧立雅G.H.Creel)、《荀悅與中古儒學》(原著:陳啟云)。

目錄

自序

緒 論 其生也榮,其死也

及時章 十有五而志于學——少年立志…………………… 001

及時節 孔子世系·前輩遺產……………………… 003

第二節 孔子出生·少年立志……………………… 016

第三節 青年求學·使命在肩……………………… 027

第二章 三十而立——行教之始………………………… 035

及時節 心憂天下…………………………………… 036

第二節 思想卓立…………………………………… 038

第三節 早期行教…………………………………… 043

第四節 行教初探…………………………………… 051

第五節 初次游仕…………………………………… 066

第三章 四十而不惑——師生切磋………………………… 075

及時節 思想認識的成熟……………………… 076

第二節 行教再探討………………………………… 087

第三節 不仕的考驗………………………………… 095

第四節 孔門中的德行弟子………………………… 100

第四章 五十而知天命——共同的政治求索………………… 115

及時節 短暫的從政輝煌…………………………… 117

第二節 "五十而知天命"………………………… 134

第三節 流亡生涯的前期…………………………… 142

第四節 孔門的政事弟子…………………………… 148

第五節 孔子政治思想的缺憾之處………………… 169

第六節 孔門的任俠弟子…………………………… 175

第五章 六十而耳順——從希望到失望……………………… 183

及時節 流亡生涯的后期…………………………… 185

第二節 天命觀念的消極轉變……………………… 193

第三節 曾子、有子的思想貢獻…………………… 201

第四節 孔門中的激進思想………………………… 215

第六章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失敗與榮耀…………… 223

及時節 回到魯國,從心所欲……………………… 225

第二節 文化教育事業開新篇……………………… 234

第三節 孔門的文學弟子…………………………… 241

第四節 孔子弟子的思想分歧與"中庸"原則…… 250

第五節 生前的失敗與身后的榮耀………………… 259

第六節 世界的孔子………………………………… 273

孔子及孔子弟子年表………………………………………… 287

在線預覽

◎ 第二節 孔子出生·少年立志

人的一生,是由不同的成長階段組成。不過,客觀地講,人生的每個成長階段,對人之一生的影響,作用輕重卻是不同的。尋常人也罷,偉人也好,幼年、童年和少年時的成長經歷,相對來講是最重要的人生階段。孟子講到杰出人物的成長歷程時說過一段著名的話:"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

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說,如果上天打算讓一個人承當重大使命,就會從精神、

身體和行為等方面對這個人進行最嚴苛的考驗,目的就是培養他堅強的品格,讓他的身心達到常人難以達到的高度。孟子這個著名的"大任"說,雖然沒有明確說出是針對人生的哪一個階段而發的,不過,對于孔子來說,這種考驗從他出生之后就開始了。雖然不能說早年的

生活磨難一定可以造就偉才,但它有助于偉才之成長卻是毫無疑問的。說到孔子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雖然種種相關史料之所述多有抵牾,但總的來講,生活在其中的孔子是相當不幸的。

出生,童年的磨難

根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叔梁紇與顏氏女的婚配是"野合"的結果。因為在這篇傳記中并沒有進一步的說明,所謂"野合"的確切意思也就一直存在著不少的爭議。

事實上,在歷史上和現實中,從來就不乏有人望文生義地理解"野合"的意義。有人誤認為是叔梁紇強搶民女,更有甚者,認為孔子乃是私生子。其實,在孔子時代,"野"的本義是指城市和近郊之外的田野之地,就是距離城市生活和城市文明較遠的地方。因為生活在這種地方的主要是農夫,身處社會下層,沒有機會接受禮義教化,所以,以這部分人為代表的相對質樸、不加修飾的言行,也稱為"野",這是"野"字的最直接的引申之義。孔子批評弟子子路說:"野哉,由也!"使用的就是"野"字的這一引申之意。

很明顯,"野合"的本義與"野"字的上述引申意義是密切相關的。事實上,孔子本人就使用過"野合"之辭。《左傳·定公十年》對孔子相禮"夾谷之會"的記載中,當齊景公要求在盟會之后另外招待

魯定公時,孔子意識到齊國人不懷好意,是想另找機會為難魯君,于是就提出了反對意見。孔子認為:"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就是說,在朝廷之外的地方不適宜舉行正式的宴樂,因為正規的禮器不能攜帶出朝廷。另外,《春秋·莊公二十三年》記載說:"蕭叔朝公。"意思是說,魯國的附庸之國蕭國的君主來朝見魯莊公。因為這時候魯莊公并不在魯國都城,而是在另一個地方會見齊國君主,所以,杜預就解釋說:"凡在外朝,則禮不得具,嘉禮不野合。"顯然是間接引用了孔子的觀點,意思是說,因為在都城之外,沒有條件舉行正式的會見儀式,魯莊公就沒有舉行正規的儀式會見蕭國君主。這就說明,在"周禮"的規定中,正式的禮儀不能"野合",即不能在條件不具備的環境下簡陋舉行。這里的"野"就是不合正式規矩的意思,"合"則是舉行或完成的意思。

所以,《史記·孔子世家》所說的叔梁紇與顏氏女的"野合",是說二人并沒有舉行正式的婚娶儀式。在儒家的傳統經典中,有一部專講士人之禮的《儀禮》,大約成書于戰國到秦漢之間。在這部書中,專有一章《士昏(婚)禮》,詳細記載了"周禮"對士人婚娶的標準要求,那種繁雜程度是今人所無法想像的。盡管《儀禮》之內容添加有作者理想的成分,盡管在孔子時代"周禮"的約束力正在下降,但在《孔子家語·本姓解》的記載中,當叔梁紇與顏家的親事定下之后,"徵在既往",所謂婚娶儀式,也不過只有"廟見"一項。如果這也叫婚禮的話,即使在后代,即使在今天,這個婚禮也過分簡單甚至簡陋了。一言以蔽之,顏徵在只是被迎娶到家廟,而并沒有在城中舉行正式的迎娶之禮,就開始了家庭生活。

那么,造成"野合"的原因是什么呢?傳統的解釋都把重點放在二人在年齡上的懸殊差別。或者說二人年齡差距太大,不符合當時的禮儀規定;或者說叔梁紇年齡已經超過了正常的生育期限,屬于非正常結合和生育。這樣的意見有一定道理,但卻并不周全。因為《史記·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語》都沒有說明叔梁紇迎娶顏徵在時的具體年齡,即使當時有相關的禮儀或習俗的規定,也無法確知叔梁紇是否違反了這樣的規定。

其實,考慮到《史記·孔子世家》對于孔子一生的記載雖然相對來講是最詳盡的,但卻也是最繁亂的,并且對于"野合"二字也沒有相關的解釋和說明,因此,不去細究"野合"之含義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的。然而,又考慮到"野合"之說的巨大影響,任何講述孔子出生的文本,都必須提供一個明確的意見。既然各種記載都缺乏確切記載,所以只能從情理上做出分析,并把分析的依據主要放在直接記述叔梁紇求親的《孔子家語·本姓解》之中。

叔梁紇以正規的士人之禮迎娶顏徵在為妻至少有三方面的困難。首先,根據《孔子家語·本姓解》的記載,當叔梁紇求親于顏氏之時,已經育有九女一子,根據當時的婚姻習慣,他的年齡應該是在四十歲左右了。而顏氏有三女均未出嫁,顏徵在又是三女中最小的一個,年齡應該在二十歲以下。這種年齡上的差距,應該是及時項困難。其次,《孔子家語·本姓解》并沒有交代為叔梁紇生下九女的原配之妻是否在世,如果其妻在世,叔梁紇主要是為了生兒子而尋求婚姻,這應該成為第二項困難。,自孔子五世祖木金父從宋國遷居魯國以來,

經過四代人的經營,還有兩代人做到了邑大夫,這個家族恐怕已有了相當的規模。在這種形勢下,叔梁紇雖為家族首領,但在婚姻大事上,或者因為上述兩項困難,或者與家族溝通不夠而遭遇到家族的阻力,這有可能成為第三項困難。面對上述困難,雖然《本姓解》說"遂以妻之",認為叔梁紇娶顏徵在為"妻",但在事實上,很可能"妻"的稱號只是雙方私下的約定。因為只是私下約定,當然就無法舉行各方認可的正式的婚姻儀式。所以,《史記·孔子世家》的"野合"之說,是說叔梁紇娶顏徵在為"妻",只是事實上的妻,而不是符合禮儀之妻。

從結果上看,無論《史記·孔子世家》的"野合"之說是否有根據,叔梁紇最終是與顏徵在生活在了一起。從顏父征求三女意見的過程中我們已經看到,顏徵在顯然是一位有主見的女性。所以,在進入叔梁紇之門以后,《孔子家語·本姓解》記載說,顏徵在清醒地意識到,當務之急是要為叔梁紇生育一個男孩子。這一想法既是叔梁紇娶妻的初衷,更是考慮到叔梁紇年齡偏大,生育后代,還要生育男性后代,都是比正常情況下更為困難的事情。為此,顏徵在私下里去了鄹邑城外的尼丘山,祈禱神靈賜福給她,讓她早日實現丈夫的意愿。顏氏此舉當然是受到了當時風俗的影響,盡管此后不久顏氏就生下了孔子,并因為祈禱于尼丘山而以"丘"字為孔子之名、"仲尼"為孔子之字,但從現代人角度來看,那也只是一種有益的心理慰藉而已。古人的名與字之間一般都有聯系,尼、丘二字與尼丘山的關系是顯而易見的。但究竟是因為"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的原因,還是僅僅因為尼丘山位于鄹邑城外的原因,后人也不必一定要尋求一個肯定的答案。另外,因為孔子有同父異母之兄孟皮,所以取字仲尼。孟、仲是古人為家中之子排序的用字,孟或伯為長子,仲或叔為次子,季則是指三子。那時的人尊稱有地位或有德行的人為"子",所以,"孔子"一名更見流行。

綜合上述,孔子的出生,顯然是個困難重重的過程。孔子是父親朝思暮想的兒子,但偏偏是父親年長之后才出生。孔子的母親并不是父親的原配之妻,這在那個時代有可能對一個人形成終身的影響。《論語·八脩》記載說,孔子的敵手們稱孔子為"鄹人之子" ①,這是一種明顯帶有歧視的稱呼,暗示孔子的出身是有某種公認的污點或不足之處的。盡管孔子很好地把這種輿論的不利壓力轉化成為自己不斷上進的積極動力,但這種無妄的困難始終是一種不可否認的事實。

孔子的出生地是魯國鄹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東南尼山附近),時間是公元前 551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但也有記載認為,孔子是公元前 552年所生。歷代有許多學者為此而各執一辭,聚訟不已。在這個問題上,或許錢穆的意見更為平和,他說:"今謂孔子生前一年或后一年,此僅屬孔子私人之年壽,與世運之升降,史跡之轉換,人物之進退,學術之流變,無足輕重如毫發。"

孔子雖然是幼子,但并沒有享受到父母的百般寵愛,因為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在孔子很小的時候就亡故了。《史記·孔子世家》說:"丘生而叔梁紇死。"《孔子家語·本姓解》說:"孔子三歲而叔梁紇卒。"總之,孔子對父親并沒有深刻的記憶,自然也難以體會真正的父愛。

叔梁紇去世后,孔子與其母顏徵在的生活情形已無史料可證。可以稍加推測的是,顏氏是魯國的望族,母親顏徵在帶著孔子來到當時魯國的都城曲阜,在顏氏家族中生活的可能較大一些。這在一方面有生計上的考慮,再一方面,如上所言,以"野合"的方式進入叔梁紇家中的顏徵在,在叔梁紇去世后,很難想像會得到這個家族的精心庇護。不過,在孔子時代,顏氏家族已不屬于富貴階層,以貧居著稱的孔子高足顏回就是其中的一員。幼年的孔子雖然有母在側,但生活之艱辛依然可想而知。孔子成年后自謂"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便可證明其年幼時的困頓生活了。所謂"少也賤",是說缺乏深厚的家族背景,沒有像樣的社會地位;所謂"多能鄙事",是說必須從事低級的勞動來謀生。

顏徵在可能在孔子成人之前就亡故了,相信這對孔子的影響很大。成年后的孔子(至少從記載上看)從未提及自己的父母,這當中有種種可能,而較大的可能是父母均在他能夠記事的年齡之前便已謝世。也有可能是,后亡的母親極為普通,雖然生養了孔子,但并未給過他令人印象深刻的培養。孔子甚至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意思是說,那個時代的女性是難以相處的。理由是,如果親近她們,她們就會桀驁不馴;如果疏遠她們,她們又會怨聲不斷。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如果他的母親是讓他記憶深刻的超乎尋常的女性,孔子自然不應該說出這樣的話來。當然,無論實情如何,立足今天的我們,還是可以說顏氏稱得上是位偉大的母親。她不僅生養了孔子這樣的偉人,還能在那樣的逆境中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并使孔子能在顏氏這樣的大家族中獲得成長。如上所言,雖然這并不是一個顯赫和富有的家族,但歷史悠長的家族中總有些通曉世故、明于禮義的德高望重者,憐憫這個聰穎的孤兒,教以書契禮儀。這使孔子從小就對傳統文化有了相當的認知和較深的熏習了。

傳統,毫無疑問地會使一些人背上沉重的包袱,窒息了他們的創造性。然而,孔子卻無疑屬于既能遵循傳統,又具有創發性的出類拔萃者,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做"好古"和"敏求"。童年的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②,即使是在游戲的時候,也許只有些磚頭瓦塊,孔子并不像普通孩子那樣扔來扔去、打打鬧鬧,而是認真地模仿成人的祭祀活動,擺好供品,神情嚴肅地完成各項禮儀。類似這樣的表現,在孔子的童年時代肯定不止于這種模擬。這就說明,孔子確實生活在一個有規矩有教養的環境中,雖然他的"玩具"是簡樸的,比不上貴族子女的奢華,但他的表現卻是高貴的,是那些輕視傳統的貴族之家無法比擬的。這種對傳統文化的遵從和實踐,既顯現出了孔子的天賦,又證明了傳統教育在他身上得到的回應。

◎ 第三節 青年求學·使命在肩

少年時代造就人的性格,青年時代決定人的志向,因為性格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而志向則需要經歷一些值得讓人回味和思考的事件,也需要對于生活在其中的時代有相當程度的觀察和感知。在孔子的自述中,從少年立志于學到三十而立后的獨立思考,有十五年的時間。史籍中對于孔子這十五年中經歷的事件記載較少,原因之一,可能是這段時間內與孔子交往的人多半未能經受得住歷史的沖刷,沒有留下多少歷史痕跡。盡管如此,那記載不多的幾件事,已經足以讓我們了解孔子為何會立下治國救世的遠大志向。

個人生活

如前所述,孔子三歲時父親去時,葬于防邑之外的防山。但由于當時孔子年紀太小,對父親的埋葬之地并沒有印象。孔子長大之后,母親由于不受丈夫家族的容納,也就不愿意向孔子提起他父親的事情。想像孔子也應該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既然母親不主動提及,他也從不打聽。童年時專心于"設禮容"之類的成人般的游戲,少年時則"志于學",一門心思地學習。就這樣,當母親去世之時,孔子都無法將從母親與父親合葬。只是在好心人的指點之后,孔子才將父母"合葬于防" 。 至于母親何時去世,典籍并無明確記載。從《孔子世家》的記載順序來看,應該在孔子十七歲之前,甚至更早的時候。很早就成為孤兒的孔子,所能做的事情,除了通過勞動維持生計之外,應該就是讀書求師的生活了。

經過初步的學習,青年時代的孔子滿腦子都是整治天下的雄圖大略,但在這個時候,他的個人生活情形,除了《孔子家語》所載的一些頗有爭議的說法而外,我們幾乎一無所知。《孔子家語·本姓篇》說,孔子十九歲時迎娶宋國的亓官氏之女為妻,次年得子,取名鯉,字伯魚。孔子還有一個女兒,想必也是這位夫人所生。伯魚既是孔子的至親之人,也是他的學生。伯魚先孔子而亡,也不存在傳承孔子之學的問題。且從《論語》記載的情形來看,伯魚也算不上是孔子的杰出弟子。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巍巍洋**的評論:

不錯

2014-12-24 15:36:0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5-08-12 20:26: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非常好,值得購買,性價比極高

2015-11-08 16:56:5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發貨挺快

2016-01-24 16:13:07
來自吻***(**的評論:

這次傳記類的書買了不少,都是趕上活動購買的,質量也都很好,包括魯迅、甘地等等名人,先囤著,慢慢看。

2017-02-06 16:51:3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是通俗版本,對于了解孔子思想有一定幫助,不過有點貴

2015-01-19 18:10:2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四色全彩,超級物美價廉。文筆流暢,一氣呵成,圖文并茂,慢慢欣賞。

2015-06-04 10:33:39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