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正面臨著偉大復興。本書試圖拓展、重構金融監管法制基礎原理,反思目前金融法學理論困境及傳統民商法相對性視角,構建金融監管法制中的金融監管模式、金融契約理論體系、金融商品理論體系、金融法制倫理性規范體系、多元證券化理論體系、資產證券化法制的基礎性規則和證券化規則體系等。作者認為,金融監管法制應高度重視整合宏觀經濟政策,強化以貨幣政策制定機構為主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我國應謹慎面對金融業的“大部制”,構建統合式金融監管與目標式金融監管相結合的雙保險模式。金融監管的目標并不是消除資產價格泡沫,即使在通脹極其艱難的時期,重新強化金融法律以使之可以繼續發揮原初目的(例如,阻遏金融欺詐、確保金融機構和市場的安全穩定、保護金融消費者等)。人類文明需要關注金融領域的倫理性規范,金融法學應具有理性和信仰的雙重維度,將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和諧統一。對每一條金融法規,建立在一定倫理規則基礎上的人文關懷才是其靈魂所在,金融監管法制必須與一個社會秉持的深層價值觀相符。
許凌艷
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金融法學博士后,赴德國馬普學會國外法及國際私法研究所、韓國首爾大學法學院、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兼任中國法學會金融審判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金融審判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商研究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法學會證券法學研究會理事、日本神奈川大學亞洲研究所客座教授等,曾掛職上海市楊浦區政法委副書記。
長期致力于金融法、證券法、公司法、民商法等領域的教學、科研和實踐工作,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參與過中國證監會資產證券化專家評審、多項資產證券化項目論證、公司上市、重組、場外市場融資、銀行業務、獨立董事等實踐。在《人民日報》(理論版)、日本《法律評論》、《月旦財經法學》、《月旦民商法雜志》、《社會科學》、《法學雜志》、《瞭望周刊》、《政治與法律》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6篇。主持負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司法部科研項目、教育部科研項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科研項目等省部級課題多項。
及時章金融監管法制模式變革
及時節全球金融監管法制概覽
第二節美國金融監管法制變革
第三節英國金融監管法制變革
一、《金融監管的新方法——判斷、焦點及穩定性》報告
二、新金融監管框架的建立
第四節德國金融監管法制變革
第二章資本市場統合法研究
及時節資本市場統合法的基本立法原則
第二節日本和韓國資本市場統合法的比較研究
第三章完善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的法律路徑
及時節金融監管法制必須高度重視整合宏觀經濟政策
一、金融監管的貨幣維度
二、整合宏觀經濟政策和金融監管法制
第二節中國應謹慎面對金融業的“大部制”
第三節構建我國統合金融監管模式與目標式金融監管模式相結合的雙保險模式
第四節確立“金融商品”概念,填補我國金融監管模式之空白
一、從“有價證券”到“金融商品”:日本、韓國的立法經驗
二、推介、銷售金融商品的原則及義務
三、我國應逐步引入“金融商品”概念
第四章資本市場多元證券化模式的法律監管
及時節資本市場多元證券化法律模式
第二節金融衍生商品指紋判斷監管規則
一、 金融衍生商品的法律性質
二、金融衍生商品市場
三、 金融衍生商品金融監管的基本思考路徑——指紋判斷規則
第三節完善我國資本市場多元證券化監管體系
一、完善多元證券化交易制度
二、發展和規范多元化的交易場
第五章資產證券化法律監管制度
及時節資產證券化的法律范疇
第二節資產證券化面臨的威脅及其有效性和公平性的論證
一、對資產證券化有效性的論證
二、對資產證券化公平性的論證
三、資產證券化特有的金融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第三節資產證券化中的法律權利
一、基礎性法律權利
二、證券化法律權利
第四節美國資產證券化法律規制
一、資產證券化的起源:美國的住宅抵押貸款債權證券化
二、資產證券化在全球的推廣及產品的發展
三、次貸危機后美國的資產證券化法律改革
第五節構建我國資產證券化統一監管法律制度
一、我國目前資產證券化的運作模式
二、我國目前資產證券化制度存在的問題
三、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應緩行
四、構建我國資產證券化統一監管法律制度
第六章建構我國金融監管法制中的倫理性規則
及時節金融監管法制的邏輯起點
一、從“秩序”取向走向“品格”取向——金融監管法制應以“社會人”為人性邏輯起點
二、金融監管法制應秉持生態化的價值取向
第二節金融監管法制倫理性規則的基本范疇
一、法律倫理、金融領域和文化
二、金融監管倫理性規則的導出
第三節金融監管法制倫理性規則體系
一、明確金融消費者享有信息權,促成金融商品公平報價的形成
二、金融監管法制倫理規則嚴守信義義務
三、構建金融契約理論體系
第四節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的倫理選擇
一、上市公司的倫理選擇
二、金融服務業的倫理選擇
三、金融消費者的倫理選擇
四、監管部門的倫理選擇
參考文獻
后記
縱觀人類金融史發展,金融監管的法制變遷往往伴隨著重大金融危機或丑聞而產生,呈現"后生性"特點。本書帶著強烈的人文關懷,強調金融監管法制中的主動性和預防性;強調重構金融監管中的文化價值,構建金融契約理論體系,對西方傳統金融監管法制提出反思。
當今中國仍未形成價值投資的資本市場,卓有成效的金融監管法制仍步履維艱。完善金融監管最終還需從制度上尋找路徑?;叵?015年股市震蕩,其對整個市場,對股民,甚至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都很大。按照國際慣例,在多數國家中,如果發生了如此規模的市場震蕩,一定會出現修法的結果。而修法過程通常以學者的討論為前提和基礎。
中國證券市場是有缺陷的。判斷一個市場的發達程度一般有三個指標:市值、交易量、國際化程度。國際化程度就是指由境外投資者形成的交易量有多大,這是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就是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東交所)。東交所一直認為通過改革它會走到世界前列。但到目前為止,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之后,通常是香港交易所,而不是東交所,盡管東交所的市值很大。中國的股市雖然市值很大,但工商銀行、中石油這兩個國有股份就占了很大一部分,而我們國企很大一部分的股權都是不能流動的,受到國資委的約束限制,所以市值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無效的。此外,我們的交易量有缺陷,成交量很大,換手率很高。同時,我們是散戶市場。散戶市場只能說是一個表向,不是一個原因,背后反映的是交易制度的問題。當前,我們的交易制度非常單一,采取的是投資者指令驅動制度,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集中競價制度。我們缺少世界各國交易所通常都有的證券商報價系統,即券商報價制度。我們經常說的三板市場是做市商制度,嚴格來說,從法律角度來看,這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實際上,做市商制度恰恰是在證券商報價制度基礎上的輔助性制度(納斯達克全稱直譯即"全美證券商報價系統")。我們缺少證券商報價制度,限制了很多交易產品,包括債券交易、期權交易、大宗交易等,這些產品并不適宜采用集中競價交易,而恰恰適宜采用證券商報價交易;我國目前大量的債券交易正是由采用經紀商報價制度的銀行間債券市場完成的,而滬深兩市證交所的債券交易量僅占全國債券交易量的5%,并且這一趨勢還在進一步擴大。應當說,交易制度應當符合交易產品和交易機構的合理需求,而不是相反。集中競價制度適合散戶市場,不適合大宗交易、固定收益產品,也不適合一些非常復雜的衍生品,包括期權。集中競價交易制度奉行的是賭場精神,也就是說買的人多價格就高,賣的人多價格就跌,而沒有任何估值約束效應。但證券商報價制度是有估值約束效應的,比如,債券產品的收益是線性的,隨著日期越長收益越高,它的波動是圍繞這個線性變化作一些小波動。但我們用集中競價方式,那就跟股票一樣了。另外,中國的大宗交易制度也不發達。我國滬深兩市雖然都有大宗交易市場,但我國目前的大宗交易柜臺比照集中競價交易的平均成交價在收市時才成交,它并不是一個完整的交易制度。證券交易本身是協議行為,意思自治是核心原則,其他都是從屬于它的,不管是證券商報價還是集中競價,還是大宗交易,都要還原為意思表示一致的行為。此外,信息披露也有缺陷,比如,市盈率,都是舊狀態,沒有動態市盈率的披露要求,市場上自主開始做動態市盈率的機構還是很多的,但是不受約束,沒有規則。
我國金融市場法制建設還遠未完善。比如,關于融資制度,融資品種過多,近千家股票都可以融資;結構不合理,該政策原本目的是推動市場擴大,在傳統交易之外增加擔保交易市場,本來是一個大好機會,可以放大市場容量一倍兩倍,提高效率,正常邏輯是使整個市場的市值增加,而不是一兩個小股票的暴漲,后者肯定有問題。但我國在融資融券政策中沒有考慮帶動性、引領性,也就是說,結構上沒有考慮方向。最初的說法是只要市值大就可以,但這樣其實問題很大。此外,上市交易的期指,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等合約中,突出反映了滬、深兩個股市的矛盾與競爭,也突出反映了中國企業一些不合理的做法??梢哉f,這些指數編制均存在一個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我們以市場上引領性最強的上證50指數為例,因為它被確定為50只藍籌股,這是最重要的。在這個最重要股指中,比重占60%以上的股票都出自銀行、券商、信托公司,這太不合理了。銀行等行業處于產業鏈的頂端,對整個產業沒有拉動作用。可以說,這種股指編制突出反映了中國企業結構的不合理、實體經濟結構的不合理。
中國金融法制建設任重道遠。許凌艷是我16年前指導畢業的及時個博士研究生,這些年她非常勤奮認真,熱愛金融法制研究,致力于金融法、證券法、公司法、民商法等領域的教學、科研和實踐工作。本書是她多年心血所得。書中有諸多難得的見解和創新,對金融法制改革不乏有價值的立法建議。
特此作序,并對本書出版表示祝賀。
看著還行吧
非常好的一本書,作者寫得深入人心。當當正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