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張金濤簡介
張金濤,男,鷹潭市人,漢族,1964年9月11日生,系祖天師張道陵血胤后裔。1983年入道教正一派,師從何鼎煥道長。同年,經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黎遇航推薦入北京中國道教學院學習,2年后以優異成績畢業。1986年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理事,同年,當選為江西省政協委員。1987年起任嗣漢天師府主持,同年當選為鷹潭市政協常委,人大代表,江西省青聯副主席,中華全國青聯常委。1991年,被授"大法師"稱號。1992年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1994年,被推選為龍虎山道協會長。同年,被美國夏威夷中華文藝大學授予"道學碩士"學位。2003年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鷹潭市月湖區政協副主席。2005年,當選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2007年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并當選為江西省道教協會會長。2013年再度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自1986年主持嗣漢天師府工作以來,他率領全府道眾堅持走愛國愛教道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多方籌集資金,重建了頭門、二門、法箓局、玄壇殿,修復了萬法宗壇,興建了玉皇殿,敕書閣等天師府的主體建筑,使破舊的天師府煥然一新。同時,他先后多次率團出訪了馬來西亞、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及港澳臺地區等地弘道揚法不遺余力。并主編了《中國龍虎山天師道》、《道教文化管窺》、《嗣漢天師府志》等著作,積極參與編輯出版《龍虎山道教音樂譜集》、《天師道音樂磁帶》及天師府風光VCD光盤,發表了道教學術論文十多篇。由于在搶救天師道文化、修繕、管理、社會慈善等方面貢獻突出,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宗教為四化建設服務先進獎",1993年被中國道教協會授予"全國道教愛國愛教先進個人"等稱號。
二十年來,他以驚人的毅力,發掘整理天師道文化,搶救天師道音樂、修復天師府宮觀,多次率團出訪東南亞及港、澳、臺等地,為弘揚中國的道教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事跡已載入《中國當代名人錄》。
執行主編簡介:
蓋建民,男,1964年2月9日生。哲學博士,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985"工程四川大學"宗教、哲學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學術帶頭人,《宗教學研究》副主編,2004年入選教育部首屆新世紀人才。主要從事道教歷史與文獻、道教醫學、道教科技研究,著有《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道派、歷史、文獻與思想綜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道教醫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道教科學思想發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道教醫學導論》(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9)、《科學淘汰與科學汲取》(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等個人專著;主編《道教科技研究叢書》,合作主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規劃教材《中國宗教通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合著《中國道教思想史》《道教醫學精義》《道教文化新典》等多種;輯校有《白玉蟾文集新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白玉蟾詩集新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參編《三玄與丹道養生》、《金丹派南宗》(甲乙丙)、《方域道跡考原》等系列專集12部(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9-2002年,副主編)。
專著《道教科學思想發凡》榮獲教育部第五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2009年9月)暨福建省政府第七屆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2007年12月),專著《道教醫學》榮獲福建省政府第五屆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2003年10月)。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道教金丹派南宗研究》(2011年結項成果)、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道教科技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等,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道教與中國傳統天文歷法互動關系研究》。
張崇富,男,哲學博士,四川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教授,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碩士生導師,國家985工程"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學術骨干,《道教學譯叢》編委,《道家研究前沿》(英文版)特邀編委,四川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歐洲學會會員。研究專長為中國宗教、比較宗教學研究。獨著《上清派修道思想研究》、《濟世度人—八仙傳說及其啟示》,合著《基督教民主主義與歐洲一體化》,并多篇。曾先后主持并參與了多項國家課題和省部級課題。曾獲歐盟高教合作項目資助留學德國圖賓根大學,此后先后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韓國又松大學和德國哥廷根大學做訪問學者。曾與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KeesvanKersbergen教授合作,于2008年出版英文專著一部。
及時章 第十二代天師張恒評傳
一、博通經史 分形化景
二、高宗召見 無為對答
三、自闕潛歸 夜醉于甕
第二章 第十三代天師張光評傳
一、勵志于道 石室修煉
二、辟谷飛行 相得益彰
三、下山嗣教 傳經授策
第三章 第十四代天師張慈正評傳
一、智慧明敏 賑濟貧乏
二、追慕真仙 修道圣井
三、隱居深山 屢征不起
第四章 第十五代天師張高評傳
一、道宇超曠 酒中真仙
二、鯨吸海吞 招弄詩
三、長安遺印 神跡驚人
第五章 第十六代天師張應韶評傳
一、躬耕自娛 精修至道
二、鐵笛裂空 聲震老龍
三、金聲玉振 驅邪蕩穢
第六章 第十七代天師張頤評傳
一、毅然出仕 貴溪一尉
二、至孝侍母 月不解帶
三、棄官襲教 忠孝致仙
第七章 第十八代天師張士元評傳
一、玄冠跨虎 瘠而多髯
二、三教合流 情鐘象山
四、呼吸導引 開頃刻花
第八章 第十九代天師張修評傳
一、為人質樸 木葉療疾
二、道法高強 開壇授篆
三、自營墳郭 端坐而化
第九章 第二十代天師張諶評傳
一、碩學通儒 善功草隸
二、武宗召見 賜額真仙
三、京師建醮 大醉而化
第十章 第二十一代天師張秉一評傳
一、夢龜而誕 神異非凡
二、齊王蒙恩 賜田建宇
三、預知時至 地震果驗
第十一章 第二十二代天師張善評傳
一、幼不茹葷 淵默內修
二、洞天福地 稟氣交感
三、遍訪名山 卅年始還
第十二章 第二十三代天師張季文評傳
一、精通易理 悉究元旨
二、五代戰亂 悲憫生靈
三、符水治病 鐵券解厄
第十三章 第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評傳
一、質直淳樸 不與俗交
二、真宗賜號 歷朝承襲
三、躋世仁壽 益衍玄猷
第十四章 第二十五代天師張乾曜評傳
一、端靜寡言 篤志內修
二、仁宗召見 蠲除賦役
三、御賜澄素 典禮優異
第十五章 第二十六代天師張嗣宗評傳
一、生有印文 神異具著
二、安福弘道 鋃鐺入獄
三、矢志抗爭 終獲承認
第十六章 第二十七代天師張象中評傳
一、五月能言 七歲賜紫
二、征君圣井 隱修遺跡
三、裴仙相約 得道沖舉
第十七章 第二十八代天師張敦復評傳
一、學識天成 早悟真詮
二、少習儒業 科場失意
三、及長嗣教 追贈葆光
第十八章 第二十九代天師張景端評傳
一、不與物兢 篤志玄學
二、慷慨丈夫梅福是效
三、題詩贊唱 顯露心跡
第十九章 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評傳
節宿植聰慧 詩吟靈雞
第二節四次征召 鹽池除妖
第三節丹道高妙 雷法祖師
第四節才藝超群 詩文俱妙
第五節名師高徒 法脈流長
第六節筆記小說 文藝演繹
第七節歷代封號 后世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一、勵志于道石室修煉 第十三代天師張光,字德昭,為第十二代天師張 恒的長子。張光生而穎悟,自幼慕道,在修道方面有 著極高的悟性,乃是百年難得一遇的道才。他還在幼 年時代就開始如饑似渴地接受天師世家系統的道法傳 統和知識的訓練,及至壯年,張光的道法已經十分高 妙,遠近前來找他切磋的道人,以及慕名前來拜師學 道的人絡繹不絕。真可謂樹大招風,有不少人很享受 成名后的感覺。但是張光不是這樣的人,地說, 他為這件事苦惱了一段時間。目前的這種狀態跟他的 修道規劃有很大出入,他自己深知,雖然自己學有小 成,但離真正的得道成真還有很大的距離。如果就此 止步,自己二三十年來的努力都將前功盡棄。這也迫 使他重新審視自己的家庭、環境、修道等方方面面。
前不久,張光由于修道精進,感得仙人下降,授 予他蹁符、《龍蹻經》和玉帝印,這件事唯有他家人 知道,對外秘而不宣。也正是這部《龍蹻經》,張光 覺得是作出重大決定的時候了。為了避免目前的種種 世俗的騷擾,他決定在深山之中尋得一方清靜凈之地 。張光決定帶著他的二兒子張梧,隱居深山中石洞之 中,精修《龍蹻經》。
那么,《龍蹁經》到底是一部什么樣的經,竟然 使得張光下這么大的決心去深山石洞之中隱居修道? 《龍蹻經》是一部教授駕馭飛云之道的極其古老的仙 經,唯有仙緣極深的人才能得到的,精習《龍蹻經》 的人,能夠在短時間之內,超越時空的限制,能周流 天下,不拘山河;長時問習練《龍蹻經》,還能與道 合真,成為神仙。
據傳,早在上古時期,中華"人文初祖"黃帝聽 說龍蹁真人寧封子能隨煙火上下自由飛行,于是親自 到青城山向寧封子請教"龍蹁飛行"之道。寧封子此 時已經得道成仙,見黃帝如此虔誠,能夠屈尊求道, 于是向他傳授了《龍蹻經》。黃帝得到《龍蹻經》后 ,不僅精習飛行之道,還能運用龍蹻之術行云降雨, 頗有效驗。此后,一位姓周名義山,字季通的西漢道 士,聽說住在蒙山的仙人欒先生精通《龍蹻經》,歷 盡千辛萬苦前往蒙山找欒先生,可惜偌大個蒙山,他 找來找去,連個欒先生的影兒都沒見到。好在周義山 仙緣不淺,雖然他沒有找到欒先生,卻在蒙山遇到了 另一個叫衍門子的精通"龍蹁飛行"之道的仙人。就 在周義山絕望之際,仙人衍門子飄然而至,只見他手 持青毛之節,乘坐白鹿,身后跟著十多個打著羽蓋的 侍從。衍門子見周義山學道的意志堅決,并且素有仙 緣,于是就向周義山傳授了《龍蹁經》和《三皇內文 》。后來,周義山果然如仙人衍門子所預期的那樣順 利修道成仙,成為鼎鼎有名的"紫陽真人"。如今《 龍蹻經》又傳到了張光的手上,對修道之人來說,簡 直是夢寐以求的事情。應該說,這是一個大大的吉兆 ,預示著龍虎山又將一位修道之人位列仙班。另一方 面,對張光本人而言,義帶來莫大的壓力,這意味著 他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否則,將無顏見江東父老。這 一切都促使張光痛下決心,出離塵俗,遠離人群,潛 心修道。
另外一個讓大家感到詫異的問題就是,在張光的 眾多的孩子當中,張光為什么只帶上二兒子張梧,而 不帶別的孩子或者徒弟?原來,道教的隱居深山的修 行,并非是一件率意而為的事情,必須條件成熟,并 作精心的準備才能成行。眾所周知,深山隱居修行必 須具備"法財侶地"樣樣具備,才能施行。所謂的" 法"是指得到高人傳授的道法或者真經;所謂的"財 "是指修道備置的物質必須有一定的經濟上的支持, 否則無法實施;所謂"侶"是指隱居修道時的同伴, 提供保護和生活上的各種支持。深山修煉,有決心不 夠、有信心不夠,有一腔熱情仍然是遠遠不夠的。野 外修煉,不僅會面臨食物短缺的問題,而且經常會有 毒蛇、毒蟲、猛獸光顧,同時還會遇到一些無法預料 的突發事件,如果應對不當就會有生命危險,因此, 必須具備極高的野外生存的能力。因而對"侶"選擇 ,至為關鍵,如果選人不當,不僅不能成為修道的助 力,反而會成為拖累,將修道者卷入危險的境地,成 為修道的絆腳石。所謂"地"就是必須找到一個藏風 聚氣,能遮風避雨的適合修道,同時又安全的風水寶 地。如今,"法"嘛,就是《龍蹁經》已經得到;" 財"嘛,也不缺乏;"地"嘛,風水寶地已經找到, 就是這個"侶",讓張光認真思量了一番。他把他的 孩子們和諸位弟子挨個考量了一遍,有三個人進入了 他的視野,分別為大兒子張慈正、二兒子張梧和侄子 張惠感。這三個人在同輩人中都非常,大兒子張 慈正精通易理、心地善良;二兒子張梧稟賦極佳,一 學即會;侄子張惠感深契道要,志行精嚴。侄子張惠 感在崇元觀修道,離龍虎山太遠,一時半會兒趕不過 來,如果要他過來陪同,搞得動靜太大,這個不妥; 大兒子張慈正身為長子,還要承擔照顧家庭的重任, 尤其是自己走了以后。張光在這三個人中比較來比較 去,終選定了二兒子張梧。要知道,張光的這個二 兒子張梧,字君明,自幼跟隨張光修煉,在幾位孩子 們中他繼承了張光學道方面的天賦。除此之外,張梧 還異常刻苦,而且從小在大山里摸爬滾打,野外生存 能力極強,因此,讓張梧一道去深山隱居無疑是正確 的選擇。仙道的法脈還得后繼有人,培養弘揚道法的 接班人,還得靠言傳身教。于是,張光和二兒子張梧 就一道秘密準備隱居修道的各種物質和用具,同時張 光還必須向族人有個交代,給留在家里的妻子和孩子 有一個妥善的安排。
P9-P11
滿意,非常好。
這次的活動簡直太給力了,物流超快,價格又超實惠,評論又給積分,怎一個“好”字得了!這套書又垂涎好久,不買怎么得了!
好書,字體清晰,內容詳實,值得品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