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尋找.蘇慧廉圖書
人氣:53

尋找.蘇慧廉

蘇慧廉,英國人,傳教士,著名的教育家,歐洲的漢學家。他一生好的時光都在中國度過,他的故事,卻少有人知。在十九世紀晚期至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這三個字與許多歷史大事件、歷史名人關聯密切。 二十歲出頭...

內容簡介

蘇慧廉,英國人,傳教士,著名的教育家,歐洲的漢學家。他一生好的時光都在中國度過,他的故事,卻少有人知。在十九世紀晚期至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這三個字與許多歷史大事件、歷史名人關聯密切。

二十歲出頭的他,漂洋過海從英國來到中國,他的未婚妻也追隨而來。他的孩子出生在這里,并由此開始了一生與中國的緣分。

他在溫州定居二十余載,設立禁煙所,修醫院建學堂。學習溫州方言,編撰便于外國人學習中文的《四千常用漢字學生袖珍字典》,向西方介紹中文典籍。

由于他在教育方面的杰出才能,被聘為山西大學堂的總教習。隨后受聘牛津,成為牛津大學漢學教授。而蘇慧廉之后的繼任者,正是陳寅恪(因二戰未成行)。蘇慧廉的女兒,長大之回到中國,創辦培華女校,這是林徽因的母校。他是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的英方代表,是讓英國庚子賠款最終退還中國的有力推手。

蘇慧廉經歷中國最動蕩的時期,而他的歷程,也是那個時代的縮影。理雅各、李提摩太、赫德、嚴復、王國維、蔡元培、吳佩孚、胡適、顧頡剛、費正清,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都與蘇慧廉有著或近或遠的聯系。

作者沈迦,歷時六年,跨越三大洲,用翔實的史料,為我們還原了蘇慧廉百年前的人生軌跡,也描繪出大時代的波瀾詭譎。日光之下,眾生如蟻。對歷史的追溯,不光是為了這些不能忘卻的紀念,還有對那些逝去的歲月,保持一份尊重。

編輯推薦

朱學勤 馬勇 熊培云 隆重推薦

理雅各的學生,李提摩太的追隨者,費正清的導師,胡適的摯友。

他將《圣經》翻譯成溫州方言 將《論語》翻譯成英文 他的譯本是牛津大學認可的經典翻譯 至今已印了三十多版被遺忘的大師:他受聘為牛津大學漢學教授 翻譯《妙法蓮華經》 編纂《中英佛學辭典》被忽略的業績:一戰前線服務華工獲民國政府勛章 代表英國處理庚子賠款助千萬英鎊退還中國

他生命的軌跡直接或間接影響了一群重要人物的命運:胡適、費正清、陳寅恪、林徽因。

作者簡介

沈迦,1969年出生于溫州。杭州大學新聞系畢業,浙江大學文學碩士。曾任《溫州日報》記者、編輯,現居加拿大。出版有《文化人換筆》、《溫州話》、《普通人——甲乙堂收藏札記》《夏承燾致謝玉岑手札箋釋》等多本專著。近年致力于溫州基督教史及蘇慧廉研究,歷經數年,走訪太原、北京、香港、澳門、牛津、劍橋及英倫半島等蘇慧廉生活過的城市,重返歷史現場、尋找歷史后人。遍查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英國國家檔案館、大英博物館、牛津大學圖書館、劍橋大學圖書館、美國耶魯大學圖書館、香港大學圖書館、臺北胡適紀念館等,在世界各地打撈被中國有意無意遺忘的歷史。

目錄

自序:千萬里,我追尋著你

主要人物

小 引

及時章 陌生人 (1861-1890)

及時節 溫州城里的陌生人

1861年 模糊的蘇慧廉 呼召 偕我公會的中國版圖

李華慶的生命與愛情

第二節 那時溫州

小城圖景 煙臺條約 曹雅直獨腿"開教"

第三節 蘇慧廉來了

沒有人期待他的到來 說溫州話、做溫州人 為溫州話注音

街頭與教堂

第四節 甲申教案

十月四日晚 歷史三調 瑪高溫登場 孤嶼江心 欽此

第五節 荒野玫瑰

火光中的胸牌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金先生 白屋 "達玲"謝福蕓

第六節 及時個十年

教堂重建 到農村去 樂清傳教站 神醫蘇慧廉

戒煙所與戚宅 調寄《茉莉花》 海生 十年成績單

第二章 客卿(1891-1900)

及時節 新十年的開端

海和德加盟 城西小診所 香港惜別

第二節 回英述職

翻譯四福音書 大英圖書館里的溫州《圣經》

劍橋七杰與霍厚福

第三節 楓林迷

一紙公告 楓林教案 溫州堂審 捉放徐 踏訪楓林

第四節 定理醫院

一個叫定理的人 老照片 以定理之名

第五節 戊戌

北戴河的維新百日 莫理循 北京一晚 擴建城西教堂

第六節 世紀之交

兩則書訊 方陣 及時次聯區會議

紅燈照、哥老會、神拳會 維新變法的反動時期

第七節 庚子年

出溫州記 中國式告別 留守 世界傳教大會 國變

回溫州 英雄與歹徒

第三章 初熟(1901-1906)

及時節 或明或暗的新世紀

獻殿大典 溫州撞了瘟神 夏正邦去世 《新約圣書》

第二節 藝文學堂

新來的蔡博敏校長 藝文前身 假維新中的真改革

X先生 海壇山麓

第三節 開學大典

孫詒讓年譜上的記錄 李提摩太的演講 合影 藝文新頁

劉廷芳

第四節 女性的天空

娒娒與妹妹 藝文女校 金達玲

第五節 溫州醫事

他叫白累德 外國包醫生 溫州來鴻 天職 為朗召拍照

第六節 轉折

中國傳教紀事》 百年傳教大會 溫州功業 圣道公會

第四章 山之西(1907-1911)

及時節 生命中的貴人

丁則良的明信片 文化傳教 亦師亦友

第二節 山西教案

滴血的記錄 何超 從太原到山西

第三節 山西大學堂

共贏 兩條路線的斗爭 歷史的安排

第四節 西學齋

侯家巷的早晨 西學齋 前任敦崇禮

第五節 太原生活

屋前的楊柳 主持西齋 Y.M.C.A.

第六節 一本破舊的《論語》

蘇慧廉與理雅各 網上淘書 燼余之書 牛津經典

第七節 洋人與大人

丁寶銓 夜宴 巡撫之死

第八節 蘇家、翁家與渠家

常熟翁氏 尋找翁氏后人 翁萬戈的回憶 花兒

聽渠川說往事 問答

第九節 學生與運動

學運發軔 塞西爾宴客

第十節 一課

蠟燭與空氣 十年期滿 移交 蘇慧廉走后

第五章 烽火(1912-1919)

及時節 北京女校

皇城根下 北京培華女中

第二節 逃難

逃難之夜 1912年2月29日夜

第三節 托付

Lo大人家世 Lo府災難 帶槍的路熙 戒指

Lo大人與Kung大人

第四節 華中聯大夢

蘇慧廉的新工作 百年大會上的議題 華中聯合大學

儒釋道三教》

第五節 華工與青年會

赴法華工 青年會 抱犢崮余響

第六章 牛津(1920-1925)

及時節 英國漢學

沃爾頓街上的"中文系" 牛津漢學

第二節 選舉風波

北京的隱士 巴克斯豪舉 塵埃落定

第三節 書齋里的革命

牛津圣三一 《李提摩太在中國》 遙望東方

第四節 翁之憙的旅歐日記

旅歐鴻爪 五月二日、周六、晴 布拉德莫路4號 徐樹錚

第七章 庚款(1926)

及時節 悲傷的庚款

庚款與退款 蔡元培出場 中庸的建議 袞袞諸公 中方委員

第二節 威靈頓代表團

香港特別任務 禮查飯店 蘇慧廉答記者問 海上蹤跡

第三節 告別溫州

藝文內爭 溫州中華基督教自立會 花隨夢已空 背影

第四節 蘇慧廉與胡適

火車上的訪談 莫斯科插曲 倫敦迎接胡適 牛津地陪

臺北紀念館的偶遇

第八章 暮年(1927-1935)

及時節 大地轍環吾倦矣

訪學哥大 藝文復校 高徒費正清

第二節 告別

路熙去世 蘇慧廉也走了 殘缺的訃聞

第三節 蘇慧廉之后

陳寅恪接棒 四海兵戈迷病眼 繼任者 《中英佛學辭典》 重逢

后 來

1948年 1951年 1972年 1991年 2009年 2011年

附 錄

蘇慧廉年譜簡編

蘇慧廉著述目錄

參考文獻

后 記

自序:千萬里,我追尋著你

主要人物

小 引

及時章 陌生人 (1861-1890)

及時節 溫州城里的陌生人

1861年 模糊的蘇慧廉 呼召 偕我公會的中國版圖

李華慶的生命與愛情

第二節 那時溫州

小城圖景 煙臺條約 曹雅直獨腿"開教"

第三節 蘇慧廉來了

沒有人期待他的到來 說溫州話、做溫州人 為溫州話注音

街頭與教堂

第四節 甲申教案

十月四日晚 歷史三調 瑪高溫登場 孤嶼江心 欽此

第五節 荒野玫瑰

火光中的胸牌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金先生 白屋 "達玲"謝福蕓

第六節 及時個十年

教堂重建 到農村去 樂清傳教站 神醫蘇慧廉

戒煙所與戚宅 調寄《茉莉花》 海生 十年成績單

第二章 客卿(1891-1900)

及時節 新十年的開端

海和德加盟 城西小診所 香港惜別

第二節 回英述職

翻譯四福音書 大英圖書館里的溫州《圣經》

劍橋七杰與霍厚福

第三節 楓林迷

一紙公告 楓林教案 溫州堂審 捉放徐 踏訪楓林

第四節 定理醫院

一個叫定理的人 老照片 以定理之名

第五節 戊戌

北戴河的維新百日 莫理循 北京一晚 擴建城西教堂

第六節 世紀之交

兩則書訊 方陣 及時次聯區會議

紅燈照、哥老會、神拳會 維新變法的反動時期

第七節 庚子年

出溫州記 中國式告別 留守 世界傳教大會 國變

回溫州 英雄與歹徒

第三章 初熟(1901-1906)

及時節 或明或暗的新世紀

獻殿大典 溫州撞了瘟神 夏正邦去世 《新約圣書》

第二節 藝文學堂

新來的蔡博敏校長 藝文前身 假維新中的真改革

X先生 海壇山麓

第三節 開學大典

孫詒讓年譜上的記錄 李提摩太的演講 合影 藝文新頁

劉廷芳

第四節 女性的天空

娒娒與妹妹 藝文女校 金達玲

第五節 溫州醫事

他叫白累德 外國包醫生 溫州來鴻 天職 為朗召拍照

第六節 轉折

中國傳教紀事》 百年傳教大會 溫州功業 圣道公會

第四章 山之西(1907-1911)

及時節 生命中的貴人

丁則良的明信片 文化傳教 亦師亦友

第二節 山西教案

滴血的記錄 何超 從太原到山西

第三節 山西大學堂

共贏 兩條路線的斗爭 歷史的安排

第四節 西學齋

侯家巷的早晨 西學齋 前任敦崇禮

第五節 太原生活

屋前的楊柳 主持西齋 Y.M.C.A.

第六節 一本破舊的《論語》

蘇慧廉與理雅各 網上淘書 燼余之書 牛津經典

第七節 洋人與大人

丁寶銓 夜宴 巡撫之死

第八節 蘇家、翁家與渠家

常熟翁氏 尋找翁氏后人 翁萬戈的回憶 花兒

聽渠川說往事 問答

第九節 學生與運動

學運發軔 塞西爾宴客

第十節 一課

蠟燭與空氣 十年期滿 移交 蘇慧廉走后

第五章 烽火(1912-1919)

及時節 北京女校

皇城根下 北京培華女中

第二節 逃難

逃難之夜 1912年2月29日夜

第三節 托付

Lo大人家世 Lo府災難 帶槍的路熙 戒指

Lo大人與Kung大人

第四節 華中聯大夢

蘇慧廉的新工作 百年大會上的議題 華中聯合大學

儒釋道三教》

第五節 華工與青年會

赴法華工 青年會 抱犢崮余響

第六章 牛津(1920-1925)

及時節 英國漢學

沃爾頓街上的"中文系" 牛津漢學

第二節 選舉風波

北京的隱士 巴克斯豪舉 塵埃落定

第三節 書齋里的革命

牛津圣三一 《李提摩太在中國》 遙望東方

第四節 翁之憙的旅歐日記

旅歐鴻爪 五月二日、周六、晴 布拉德莫路4號 徐樹錚

第七章 庚款(1926)

及時節 悲傷的庚款

庚款與退款 蔡元培出場 中庸的建議 袞袞諸公 中方委員

第二節 威靈頓代表團

香港特別任務 禮查飯店 蘇慧廉答記者問 海上蹤跡

第三節 告別溫州

藝文內爭 溫州中華基督教自立會 花隨夢已空 背影

第四節 蘇慧廉與胡適

火車上的訪談 莫斯科插曲 倫敦迎接胡適 牛津地陪

臺北紀念館的偶遇

第八章 暮年(1927-1935)

及時節 大地轍環吾倦矣

訪學哥大 藝文復校 高徒費正清

第二節 告別

路熙去世 蘇慧廉也走了 殘缺的訃聞

第三節 蘇慧廉之后

陳寅恪接棒 四海兵戈迷病眼 繼任者 《中英佛學辭典》 重逢

后 來

1948年 1951年 1972年 1991年 2009年 2011年

附 錄

蘇慧廉年譜簡編

蘇慧廉著述目錄

參考文獻

后記

自序:千萬里,我追尋著你

主要人物

小 引

及時章 陌生人 (1861-1890)

及時節 溫州城里的陌生人

1861年 模糊的蘇慧廉 呼召 偕我公會的中國版圖

李華慶的生命與愛情

第二節 那時溫州

小城圖景 煙臺條約 曹雅直獨腿"開教"

第三節 蘇慧廉來了

沒有人期待他的到來 說溫州話、做溫州人 為溫州話注音

街頭與教堂

第四節 甲申教案

十月四日晚 歷史三調 瑪高溫登場 孤嶼江心 欽此

第五節 荒野玫瑰

火光中的胸牌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金先生 白屋 "達玲"謝福蕓

第六節 及時個十年

教堂重建 到農村去 樂清傳教站 神醫蘇慧廉

戒煙所與戚宅 調寄《茉莉花》 海生 十年成績單

第二章 客卿(1891-1900)

及時節 新十年的開端

海和德加盟 城西小診所 香港惜別

第二節 回英述職

翻譯四福音書 大英圖書館里的溫州《圣經》

劍橋七杰與霍厚福

第三節 楓林迷

一紙公告 楓林教案 溫州堂審 捉放徐 踏訪楓林

第四節 定理醫院

一個叫定理的人 老照片 以定理之名

第五節 戊戌

北戴河的維新百日 莫理循 北京一晚 擴建城西教堂

第六節 世紀之交

兩則書訊 方陣 及時次聯區會議

紅燈照、哥老會、神拳會 維新變法的反動時期

第七節 庚子年

出溫州記 中國式告別 留守 世界傳教大會 國變

回溫州 英雄與歹徒

第三章 初熟(1901-1906)

及時節 或明或暗的新世紀

獻殿大典 溫州撞了瘟神 夏正邦去世 《新約圣書》

第二節 藝文學堂

新來的蔡博敏校長 藝文前身 假維新中的真改革

X先生 海壇山麓

第三節 開學大典

孫詒讓年譜上的記錄 李提摩太的演講 合影 藝文新頁

劉廷芳

第四節 女性的天空

娒娒與妹妹 藝文女校 金達玲

第五節 溫州醫事

他叫白累德 外國包醫生 溫州來鴻 天職 為朗召拍照

第六節 轉折

中國傳教紀事》 百年傳教大會 溫州功業 圣道公會

第四章 山之西(1907-1911)

及時節 生命中的貴人

丁則良的明信片 文化傳教 亦師亦友

第二節 山西教案

滴血的記錄 何超 從太原到山西

第三節 山西大學堂

共贏 兩條路線的斗爭 歷史的安排

第四節 西學齋

侯家巷的早晨 西學齋 前任敦崇禮

第五節 太原生活

屋前的楊柳 主持西齋 Y.M.C.A.

第六節 一本破舊的《論語》

蘇慧廉與理雅各 網上淘書 燼余之書 牛津經典

第七節 洋人與大人

丁寶銓 夜宴 巡撫之死

第八節 蘇家、翁家與渠家

常熟翁氏 尋找翁氏后人 翁萬戈的回憶 花兒

聽渠川說往事 問答

第九節 學生與運動

學運發軔 塞西爾宴客

第十節 一課

蠟燭與空氣 十年期滿 移交 蘇慧廉走后

第五章 烽火(1912-1919)

及時節 北京女校

皇城根下 北京培華女中

第二節 逃難

逃難之夜 1912年2月29日夜

第三節 托付

Lo大人家世 Lo府災難 帶槍的路熙 戒指

Lo大人與Kung大人

第四節 華中聯大夢

蘇慧廉的新工作 百年大會上的議題 華中聯合大學

儒釋道三教》

第五節 華工與青年會

赴法華工 青年會 抱犢崮余響

第六章 牛津(1920-1925)

及時節 英國漢學

沃爾頓街上的"中文系" 牛津漢學

第二節 選舉風波

北京的隱士 巴克斯豪舉 塵埃落定

第三節 書齋里的革命

牛津圣三一 《李提摩太在中國》 遙望東方

第四節 翁之憙的旅歐日記

旅歐鴻爪 五月二日、周六、晴 布拉德莫路4號 徐樹錚

第七章 庚款(1926)

及時節 悲傷的庚款

庚款與退款 蔡元培出場 中庸的建議 袞袞諸公 中方委員

第二節 威靈頓代表團

香港特別任務 禮查飯店 蘇慧廉答記者問 海上蹤跡

第三節 告別溫州

藝文內爭 溫州中華基督教自立會 花隨夢已空 背影

第四節 蘇慧廉與胡適

火車上的訪談 莫斯科插曲 倫敦迎接胡適 牛津地陪

臺北紀念館的偶遇

第八章 暮年(1927-1935)

及時節 大地轍環吾倦矣

訪學哥大 藝文復校 高徒費正清

第二節 告別

路熙去世 蘇慧廉也走了 殘缺的訃聞

第三節 蘇慧廉之后

陳寅恪接棒 四海兵戈迷病眼 繼任者 《中英佛學辭典》 重逢

后 來

1948年 1951年 1972年 1991年 2009年 2011年

附 錄

蘇慧廉年譜簡編

蘇慧廉著述目錄

參考文獻

后 記

自序:千萬里,我追尋著你

主要人物

小 引

及時章 陌生人 (1861-1890)

及時節 溫州城里的陌生人

1861年 模糊的蘇慧廉 呼召 偕我公會的中國版圖

李華慶的生命與愛情

第二節 那時溫州

小城圖景 煙臺條約 曹雅直獨腿"開教"

第三節 蘇慧廉來了

沒有人期待他的到來 說溫州話、做溫州人 為溫州話注音

街頭與教堂

第四節 甲申教案

十月四日晚 歷史三調 瑪高溫登場 孤嶼江心 欽此

第五節 荒野玫瑰

火光中的胸牌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金先生 白屋 "達玲"謝福蕓

第六節 及時個十年

教堂重建 到農村去 樂清傳教站 神醫蘇慧廉

戒煙所與戚宅 調寄《茉莉花》 海生 十年成績單

第二章 客卿(1891-1900)

及時節 新十年的開端

海和德加盟 城西小診所 香港惜別

第二節 回英述職

翻譯四福音書 大英圖書館里的溫州《圣經》

劍橋七杰與霍厚福

第三節 楓林迷

一紙公告 楓林教案 溫州堂審 捉放徐 踏訪楓林

第四節 定理醫院

一個叫定理的人 老照片 以定理之名

第五節 戊戌

北戴河的維新百日 莫理循 北京一晚 擴建城西教堂

第六節 世紀之交

兩則書訊 方陣 及時次聯區會議

紅燈照、哥老會、神拳會 維新變法的反動時期

第七節 庚子年

出溫州記 中國式告別 留守 世界傳教大會 國變

回溫州 英雄與歹徒

第三章 初熟(1901-1906)

及時節 或明或暗的新世紀

獻殿大典 溫州撞了瘟神 夏正邦去世 《新約圣書》

第二節 藝文學堂

新來的蔡博敏校長 藝文前身 假維新中的真改革

X先生 海壇山麓

第三節 開學大典

孫詒讓年譜上的記錄 李提摩太的演講 合影 藝文新頁

劉廷芳

第四節 女性的天空

娒娒與妹妹 藝文女校 金達玲

第五節 溫州醫事

他叫白累德 外國包醫生 溫州來鴻 天職 為朗召拍照

第六節 轉折

中國傳教紀事》 百年傳教大會 溫州功業 圣道公會

第四章 山之西(1907-1911)

及時節 生命中的貴人

丁則良的明信片 文化傳教 亦師亦友

第二節 山西教案

滴血的記錄 何超 從太原到山西

第三節 山西大學堂

共贏 兩條路線的斗爭 歷史的安排

第四節 西學齋

侯家巷的早晨 西學齋 前任敦崇禮

第五節 太原生活

屋前的楊柳 主持西齋 Y.M.C.A.

第六節 一本破舊的《論語》

蘇慧廉與理雅各 網上淘書 燼余之書 牛津經典

第七節 洋人與大人

丁寶銓 夜宴 巡撫之死

第八節 蘇家、翁家與渠家

常熟翁氏 尋找翁氏后人 翁萬戈的回憶 花兒

聽渠川說往事 問答

第九節 學生與運動

學運發軔 塞西爾宴客

第十節 一課

蠟燭與空氣 十年期滿 移交 蘇慧廉走后

第五章 烽火(1912-1919)

及時節 北京女校

皇城根下 北京培華女中

第二節 逃難

逃難之夜 1912年2月29日夜

第三節 托付

Lo大人家世 Lo府災難 帶槍的路熙 戒指

Lo大人與Kung大人

第四節 華中聯大夢

蘇慧廉的新工作 百年大會上的議題 華中聯合大學

儒釋道三教》

第五節 華工與青年會

赴法華工 青年會 抱犢崮余響

第六

在線預覽

沒有人期待他的到來

蘇慧廉1883年年初來到溫州時,曹雅直已在這座城市里艱難地生活了十五年。十五年過去了,但溫州人對洋人的看法仍沒有多大好轉。

曹雅直夫人的回憶錄里說,她初到溫州時,所到之處引來無數圍觀的人,因為她是溫州人見到的及時個外國女子。好一段時間,她不敢輕易出門,必須出門時,也是坐著轎子前去。不過,轎夫們仍會被那些好奇的人攔住,要等到他們都看夠了之后,才允放行。路熙的回憶錄也說自己路上常受圍觀。她當時穿著裙撐,溫州人不明白這后面翹起來的東西是什么?甚至還有人想掀起她的裙子,看下面是否什么也沒有穿。

盡管當時溫州已開埠,但城里的西方人還是很少。據記載,蘇慧廉抵達溫州時,這座小城里連英國領事、法國海關專員在內,只有十二個外國人。

在當地人眼里,這些碧眼赤須者是怪物。中國人那時很驕傲,自稱天朝,是世界的中心。梁啟超曾感嘆,在甲午戰爭前后,堂堂的北京書鋪竟找不到一張世界地圖?;蛟S,那時很多人認為,他們不需要世界地圖。

蘇慧廉記下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個中國男孩在教會學校接受人種知識的測試,老師問他:

"黑人是什么膚色?孩子。" 考官問。

"黑色,先生。"

"不錯,那美國印第安人是什么膚色?"

"紫銅色,先生。"

"對極了,英國人呢?"

"白色,先生。"

"現在問你,中國人是什么膚色?孩子。"

"人的顏色,先生。"孩子驕傲地回答。

中國人眼中白人的膚色,可用的比喻是"白得像死人一樣"。很不幸,蘇慧廉就是這樣的膚色。

人群中只有一個半怯半羞的白臉青年,因為這些人的習俗、心智、風氣、道德素養與這青年大相徑庭,他們不理解為什么這個人要來到這里,肯定沒安好心吧?來教育他們嗎?這個"死人白"青年要來教化他們這些孔圣人的后代· 那真可笑之至!

另一個打擊我們英國人優越感的是我們美妙的字母印刷體被中國人說成蒼蠅腳沾了墨水爬出來的痕跡。(見蘇路熙:《樂往中國》

路熙說:"沒有同伴喊他,沒有空曠地區可去。即使有空曠地方,他也不敢走得太遠,以免走失了。偶爾他冒險獨自一人出去散步,起初單獨出去感覺非常勇敢,每一條路的轉彎處都很小心,恐怕找不到回來的路。他大步往家趕時,東拐西拐,一旦他無法辨別出周圍環境時,心跳便加快。人們盯著他看,那奇怪的眼神看上去有種惡意與恐怖。連狗也成了他的敵人,居然不認得他是個外國人,把他當作衣衫襤褸的乞丐,惡狠狠地追著他的腳后跟狂吠。他渾身冒汗很是著急,他以超常的勇氣往家趕,速度很快,還未來得及發現自己到了哪里,已闖進自家的院門,不由得大大松了一口氣。多么令人放心!從那可怕的大街回來后,他住的房子看起來多漂亮!緊張之后的感覺真是太好了!不過他后來很可笑地發現,他離開家門的距離始終不到半英里!"

"最糟糕的是,在中國沒有一個人期待他的到來和他的福音。"蘇慧廉自己也一聲嘆息。

好在當時有位姓顧的信徒,是個商人,早年游歷過美國與澳大利亞,會說流利的英語。蘇慧廉初抵及時年,受他幫助不少。不過顧先生是永嘉剩莊人,不常來城里,大多數時候蘇慧廉仍是孤獨的。

說溫州話、做溫州人

蘇慧廉決定效法耶穌的門徒保羅,"和猶太人在一起就做猶太人,和希臘人在一起就做希臘人"。到了溫州,就和溫州人在一起做溫州人。

做溫州人,他碰見的及時個挑戰就是語言。

這里所說的語言,包括漢語及方言。如果分得更細點,其中的漢語又有書面語(文言文)與口頭語(當時稱為官話),而作為官話的口頭語,與溫州本地方言還差異很大。溫州雖屬吳語地區,但因地處偏僻,本地方言與周邊迥異,幾乎可以用自成體系來形容。外地人今天到溫州,都覺得溫州話像鳥語,更何況是對外國人,還是在一百年前的清代。

清代有些法令在今天聽來匪夷所思:不準中國人出洋;不準外商(當時貶稱"夷商")在廣州過冬;不準洋人購買中國書籍和學習中國語言文字。據說,當時一個叫劉亞匾的中國人,因教外國商人學習漢語,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被斬首?;浇碳皶r位西來傳教士馬禮遜出了讓洋人都覺甚高的價錢,才聘請到一位"不怕死"的中文教師。這個老師"每次去授課的時候,身旁必須隨帶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藥,鞋子表示他是去買鞋子,而不是去教書的,毒藥是預備萬一官府查出,可以自盡"。

好在蘇慧廉到溫州時,這些法令已有所松弛。

他挨著一個中國人坐著,面前放著一本中文《新約》,一本北方官話辭書和一本《中英字典》。他不識一個漢字,學會發音后不知怎樣拼讀,費力地拼會后,又弄不懂字義。他像一個初學速記者,最初未能清晰讀出自己所記的東西。(見"Our Mission in China")

挨著他坐的中國人就是偕我公會請來的本地牧師,也是蘇慧廉的及時個漢語老師。這個牧師據說叫"Alas",是個舉人。他原屬內地會,因脾氣不好被解雇,遂轉聘于偕我公會。

這位老人每天盡忠職守地打開教堂的大門,不管來人是誰,他都會花上一兩個小時宣講福音。有時,筆者也會坐在一側學習當地方言,半是充當吸引路人注意力的角色,半也是很有成就感地從他的講道稿上認出一兩個字來。每個星期日和每天晚上,我們都為信徒準備了禮拜,這是一項緩慢而枯燥的工作。布道毫無吸引力,吟唱贊美詩像在受刑。

除了這位牧師外,蘇慧廉還向周邊的人拼命學習溫州話。據路熙回憶,廚子、鴉片抽食者都曾是他們的語言老師。

路熙回憶錄中,對另一位姓Yang的老師有頗詳的記錄。Yang先生當時住在她家附近。開始時,他與蘇慧廉彼此無法用語言交流。為解決這個問題,小個子的Yang先生只能用動作來表示。比如教"死"字,他會躺在地板上,一動不動裝死;教"旋轉"這個詞,他則會自己滾來滾去。

Yang先生這種聾子對話式的動作教學法,盡管后來無法教蘇慧廉更多的東西,但它啟蒙了他的漢語學習。路熙的回憶錄中收錄了一張蘇慧廉親自拍攝的Yang氏全家福。照片上Yang先生穿著長衫,手里拿著本書。他的太太則坐在左邊,手里拿把折扇。"她是一個很自尊的人,穿著非常整潔,也因此出名"。他們的中間坐著小孫女Ngachiae,這是個孤兒,那時還只有九歲。路熙回憶說,Ngachiae小時候常和她的兩個孩子一起玩耍。Yang太太還向她提過親,要把"如清水芙蓉、如芳香玫瑰"的Ngachiae許配給她的兒子海生。當時海生還只有四歲。向老外提娃娃親,路熙說自己當場就嚇得逃走了。

看著照片中的Yang先生,我想知道他到底是誰?Yang 對應的是哪個姓?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鄭張尚芳是溫州人,專業從事漢語方言、古音、漢藏語言比較研究,是語言學界古音韻研究的。在他2008年出版的著作《溫州方言志》中,提到一位叫任銘東的當地人曾任蘇慧廉的老師。"我聽我岳父說過,他的父親做過蘇慧廉的漢語老師。我岳父還給過我幾張那時候的識字卡片。" 已是滿頭白發的鄭張先生2008年年底接受我采訪時這么說。

Yang先生會是任銘東嗎?

……

沒有人期待他的到來

蘇慧廉1883年年初來到溫州時,曹雅直已在這座城市里艱難地生活了十五年。十五年過去了,但溫州人對洋人的看法仍沒有多大好轉。

曹雅直夫人的回憶錄里說,她初到溫州時,所到之處引來無數圍觀的人,因為她是溫州人見到的及時個外國女子。好一段時間,她不敢輕易出門,必須出門時,也是坐著轎子前去。不過,轎夫們仍會被那些好奇的人攔住,要等到他們都看夠了之后,才允放行。路熙的回憶錄也說自己路上常受圍觀。她當時穿著裙撐,溫州人不明白這后面翹起來的東西是什么?甚至還有人想掀起她的裙子,看下面是否什么也沒有穿。

盡管當時溫州已開埠,但城里的西方人還是很少。據記載,蘇慧廉抵達溫州時,這座小城里連英國領事、法國海關專員在內,只有十二個外國人。

在當地人眼里,這些碧眼赤須者是怪物。中國人那時很驕傲,自稱天朝,是世界的中心。梁啟超曾感嘆,在甲午戰爭前后,堂堂的北京書鋪竟找不到一張世界地圖。或許,那時很多人認為,他們不需要世界地圖。

蘇慧廉記下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個中國男孩在教會學校接受人種知識的測試,老師問他:

"黑人是什么膚色?孩子。" 考官問。

"黑色,先生。"

"不錯,那美國印第安人是什么膚色?"

"紫銅色,先生。"

"對極了,英國人呢?"

"白色,先生。"

"現在問你,中國人是什么膚色?孩子。"

"人的顏色,先生。"孩子驕傲地回答。

中國人眼中白人的膚色,可用的比喻是"白得像死人一樣"。很不幸,蘇慧廉就是這樣的膚色。

人群中只有一個半怯半羞的白臉青年,因為這些人的習俗、心智、風氣、道德素養與這青年大相徑庭,他們不理解為什么這個人要來到這里,肯定沒安好心吧?來教育他們嗎?這個"死人白"青年要來教化他們這些孔圣人的后代·

那真可笑之至!

另一個打擊我們英國人優越感的是我們美妙的字母印刷體被中國人說成蒼蠅腳沾了墨水爬出來的痕跡。(見蘇路熙:《樂往中國》

路熙說:"沒有同伴喊他,沒有空曠地區可去。即使有空曠地方,他也不敢走得太遠,以免走失了。偶爾他冒險獨自一人出去散步,起初單獨出去感覺非常勇敢,每一條路的轉彎處都很小心,恐怕找不到回來的路。他大步往家趕時,東拐西拐,一旦他無法辨別出周圍環境時,心跳便加快。人們盯著他看,那奇怪的眼神看上去有種惡意與恐怖。連狗也成了他的敵人,居然不認得他是個外國人,把他當作衣衫襤褸的乞丐,惡狠狠地追著他的腳后跟狂吠。他渾身冒汗很是著急,他以超常的勇氣往家趕,速度很快,還未來得及發現自己到了哪里,已闖進自家的院門,不由得大大松了一口氣。多么令人放心!從那可怕的大街回來后,他住的房子看起來多漂亮!緊張之后的感覺真是太好了!不過他后來很可笑地發現,他離開家門的距離始終不到半英里!"

"最糟糕的是,在中國沒有一個人期待他的到來和他的福音。"蘇慧廉自己也一聲嘆息。

好在當時有位姓顧的信徒,是個商人,早年游歷過美國與澳大利亞,會說流利的英語。蘇慧廉初抵及時年,受他幫助不少。不過顧先生是永嘉剩莊人,不常來城里,大多數時候蘇慧廉仍是孤獨的。

說溫州話、做溫州人

蘇慧廉決定效法耶穌的門徒保羅,"和猶太人在一起就做猶太人,和希臘人在一起就做希臘人"。到了溫州,就和溫州人在一起做溫州人。

做溫州人,他碰見的及時個挑戰就是語言。

這里所說的語言,包括漢語及方言。如果分得更細點,其中的漢語又有書面語(文言文)與口頭語(當時稱為官話),而作為官話的口頭語,與溫州本地方言還差異很大。溫州雖屬吳語地區,但因地處偏僻,本地方言與周邊迥異,幾乎可以用自成體系來形容。外地人今天到溫州,都覺得溫州話像鳥語,更何況是對外國人,還是在一百年前的清代。

清代有些法令在今天聽來匪夷所思:不準中國人出洋;不準外商(當時貶稱"夷商")在廣州過冬;不準洋人購買中國書籍和學習中國語言文字。據說,當時一個叫劉亞匾的中國人,因教外國商人學習漢語,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被斬首?;浇碳皶r位西來傳教士馬禮遜出了讓洋人都覺甚高的價錢,才聘請到一位"不怕死"的中文教師。這個老師"每次去授課的時候,身旁必須隨帶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藥,鞋子表示他是去買鞋子,而不是去教書的,毒藥是預備萬一官府查出,可以自盡"。

好在蘇慧廉到溫州時,這些法令已有所松弛。

他挨著一個中國人坐著,面前放著一本中文《新約》,一本北方官話辭書和一本《中英字典》。他不識一個漢字,學會發音后不知怎樣拼讀,費力地拼會后,又弄不懂字義。他像一個初學速記者,最初未能清晰讀出自己所記的東西。(見"Our

Mission in China")

挨著他坐的中國人就是偕我公會請來的本地牧師,也是蘇慧廉的及時個漢語老師。這個牧師據說叫"Alas",是個舉人。他原屬內地會,因脾氣不好被解雇,遂轉聘于偕我公會。

這位老人每天盡忠職守地打開教堂的大門,不管來人是誰,他都會花上一兩個小時宣講福音。有時,筆者也會坐在一側學習當地方言,半是充當吸引路人注意力的角色,半也是很有成就感地從他的講道稿上認出一兩個字來。每個星期日和每天晚上,我們都為信徒準備了禮拜,這是一項緩慢而枯燥的工作。布道毫無吸引力,吟唱贊美詩像在受刑。

除了這位牧師外,蘇慧廉還向周邊的人拼命學習溫州話。據路熙回憶,廚子、鴉片抽食者都曾是他們的語言老師。

路熙回憶錄中,對另一位姓Yang的老師有頗詳的記錄。Yang先生當時住在她家附近。開始時,他與蘇慧廉彼此無法用語言交流。為解決這個問題,小個子的Yang先生只能用動作來表示。比如教"死"字,他會躺在地板上,一動不動裝死;教"旋轉"這個詞,他則會自己滾來滾去。

Yang先生這種聾子對話式的動作教學法,盡管后來無法教蘇慧廉更多的東西,但它啟蒙了他的漢語學習。路熙的回憶錄中收錄了一張蘇慧廉親自拍攝的Yang氏全家福。照片上Yang先生穿著長衫,手里拿著本書。他的太太則坐在左邊,手里拿把折扇。"她是一個很自尊的人,穿著非常整潔,也因此出名"。他們的中間坐著小孫女Ngachiae,這是個孤兒,那時還只有九歲。路熙回憶說,Ngachiae小時候常和她的兩個孩子一起玩耍。Yang太太還向她提過親,要把"如清水芙蓉、如芳香玫瑰"的Ngachiae許配給她的兒子海生。當時海生還只有四歲。向老外提娃娃親,路熙說自己當場就嚇得逃走了。

看著照片中的Yang先生,我想知道他到底是誰?Yang 對應的是哪個姓?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鄭張尚芳是溫州人,專業從事漢語方言、古音、漢藏語言比較研究,是語言學界古音韻研究的。在他2008年出版的著作《溫州方言志》中,提到一位叫任銘東的當地人曾任蘇慧廉的老師。"我聽我岳父說過,他的父親做過蘇慧廉的漢語老師。我岳父還給過我幾張那時候的識字卡片。"

已是滿頭白發的鄭張先生2008年年底接受我采訪時這么說。

Yang先生會是任銘東嗎?

……

媒體評論

關注沈迦、關注他追尋蘇慧廉史跡,已有六七年,此書尚未成稿時,曾有幸披閱書中大部分內容以及歷史照片。我曾邀請諸多學者來seminar講演,但最為另類卻也專業精神的一次,則是那一次邀請他來講演,不僅吸引了我和我學生,也吸引了史學專業之外的其他人。我感慨傳主蘇慧廉那樣重要的史跡幾近湮沒;也感佩百年后終于有中國人重走蘇慧廉之路,直至遠赴英倫,尋訪他的墓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這是史家門訓,但像沈迦這樣雖非史學出身,卻為尋找百年前曾到他家鄉傳播火種的一位傳教士,自費走遍世界,即使在我們這些以教授史學為生的人中,也已經非常罕見了。

朱學勤

中國人是一個知恩圖報的族群,滴水之恩必當涌泉相報。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我們今天對利瑪竇以來的傳教士還缺少一個道歉,缺少一聲感謝,缺少一句對不起。在這一長串傳教士名單中,蘇慧廉就是其中一個佼佼者,這部書忠實記載了蘇慧廉極不平凡的生命軌跡,值得一讀。馬勇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暫時還沒看,慢慢來吧

2013-05-13 17:15:10
來自suwenli**的評論:

書是好書,剛買就降價,遺憾。

2013-05-20 23:25:18
來自wailiyi**的評論:

絕對好,還用紙巾襯著。

2013-05-22 19:22:0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環封不是臟就是破,怎么回事?

2013-05-24 09:02:40
來自屋檐上**的評論:

書是好書,但是發來的書皮又臟又破,看了都氣人

2013-05-24 13:54:51
來自yuwh199**的評論:

書不錯就是角有點折了

2013-05-28 14:56:06
來自buhuife**的評論:

好書一本,有簽名,非常喜歡,很好

2013-05-29 15:43:31
來自優質蘋**的評論:

好書,精裝本,有作者親筆簽名。喜歡。

2013-06-02 11:31:3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的封面、封底都有點臟!

2013-06-24 14:29:10
來自igocraz**的評論:

很厚實的一本書,書裝更是用心,值得購買閱讀。

2013-07-28 19:41:5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好。。。。。。。。。。。。

2013-10-20 16:50:08
來自wuyango**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3-12-21 10:15:02
來自菩提薩**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4-03-28 15:36:37
來自菩提薩**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4-03-28 15:39:52
來自菩提薩**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4-03-28 15:40:14
來自經史中**的評論:

這個商品還可以

2014-06-14 09:52:2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可讀。

2015-03-12 14:38:2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可讀。

2015-03-12 14:38:46
來自書生小**的評論:

作者多年辛勤的成果,透過筆下的一個個體,管窺見豹,了解傳教士這一特殊群體,展現近代中國一段縮影~

2013-05-17 21:11:1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最主要的是簽名是真的,鈐印所用的印泥也是專業的。

2013-05-11 13:08:09
來自syq1226**的評論:

有簽名,有作者鈐印。很有收藏價值。內容未及細看,資料乍看是詳細的。

2013-06-25 17:00:57
來自Zoyanka**的評論:

非常好的書,我在**商城上讀到了第一章32節,愛不釋手,于是決定買。非常佩服作者作研究的毅力,尤其是找資料部分。

2013-06-08 02:12:29
來自鐵膽火**的評論:

超喜歡這種制作精良,包裝完美的精裝本,關鍵是還有簽名,而且這次比較細致在簽名處放了張紙巾以免名字印在上面

2013-05-26 13:58: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著作選取的視點很小,但挖掘很深,體現出以小見大的思想洞察力。這和當前某些大而空的學術著作相比,更值得向學術愛好者推薦。

2013-05-17 19:35:25
來自gxmkgb**的評論:

一個影響了胡適、費正清、陳寅恪、林徽因的命運軌跡的傳奇人物。

2013-10-12 10:47:00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