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化史強調的是,在具體的研究實踐中將社會史分析和文化史詮釋結合在一起。在分析社會現象時,不能忽視相關人群對這些現象的理解或這些現象之于當事人的意義,唯有如此,社會史分析才不致死板、僵硬;在詮釋文化現象時,不能忽視這些現象背后的社會關系和權力關系,唯有如此,文化史詮釋才不致空泛、玄虛。
本書涵蓋社會文化史研究的五個主要問題領域:一、國家認同,二、神明信仰,三、宗教儀式,四、歷史記憶,五、感知、空間及其他。通過21篇精彩的個案研究,引導讀者進入中國歷史的深層脈絡。此外,編者還提供了詳細的進一步閱讀書目,極便讀者。
劉永華,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明清以來社會文化史。曾先后獲廈門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東亞系哲學博士。2010-2011年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曾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歷史人類學學刊》等刊物多篇。合著《福建宗教史》(陳支平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譯作有《法國史學革命》(彼得·伯克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馬丁·蓋爾歸來》(娜塔莉.戴維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等。
及時編 國家認同
造像記所見民眾的國家觀念與國家認同
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
——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形態基
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
——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
第二編 信仰?世界觀?地域社會
財富的法術
——江南社會史上的五通神
明清江南城隍考
——商品經濟的發達與農民信仰
神明的標準化
——華南沿海天后的推廣,960-1960年
帝制中國晚期的標準化和正確行動之說辭
——從華琛理論看福州地區的儀式與崇拜
第三編 儀式·政治·社會
元會的建構
——中國古代帝國的朝政與禮儀
莆田平原的宗族與宗教
——福建興化府歷代碑銘解析
福建社神之轉型
元代墓祠祭祖問題初探
明清徽州的祭祀禮儀與社會生活
第四編 歷史記憶
女性形象的重塑
——"姑嫂墳"及其傳說
祖先記憶、家園象征與族群歷史
——山西洪洞大槐樹傳說解析
鄉村的故事與國家的歷史
——以樟林為例兼論傳統鄉村社會研究的方法問題
開山宿老與英雄
——歷史記憶與香港的移民、定居與糾紛的傳說
瓦寺土司的祖源
——一個對歷史、神話與鄉野傳說的邊緣研究
第五編 感知·交流·空間·習俗
風塵、街壤與氣味
——明清北京的生活環境與士人的帝都印象
崇禎十七年的江南社會與關于北京的信息
二十世紀初的茶館與中國城市社會生活
——以成都為例
婦女何在?
——抗婚和華南地域文化的再思考
延伸閱讀
編后記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是在圖書館看到的,應該珍藏
真心喜歡,好評
非常好的讀本,編者很用心
好評!
通俗讀物!
好書
贊!
劉永華,年輕一代史學家的代表,好!
文章選的不錯
非常經典的社會文化史論文集
很好
這本書不錯
有很多如雷貫耳的名字
包裝一般,有磨角。
書還不錯吧~
整體感覺不錯
非常好的一本書。我要認真看幾遍。
好好好好好好
博大精深,內容深刻
自己喜歡的教授基本上都有錄入作品,可以看出其興趣方向
書名有點過大。書中諸多研究中國民間歷史與民間信仰的學者集中探討的還是民間歷史的問題
作為“讀本”,內中文章的質量堪稱翹楚;至于更大的范式來回答“為什么”,好吧,編者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