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魅感的表面:明清的玩好之物》中,喬迅對明清時期中國的裝飾藝術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展示了明清時期中國裝飾藝術從個人物品到整體住宅室內布置的各個層面,建立了在非宗教性的奢侈裝飾背后一個松散變化的、不成文但仍不失連貫的體系。部分“玩好之物”,首先介紹了生產和消費奢侈物品的社會環境。第二部分“表域資源”,考察了單個器物所利用的表面處理的主要形式資源。第三部分“從表域到物境”,描繪了單個器物的表面組合在一起時營造出的室內整體物境。本書關注的時間段跨越了將近三個世紀,主要側重于重建裝飾藝術不斷變化的、深層次的認知框架,同時也不會忽略討論時代的差異。書中約有280幅彩圖,將帶給任何對裝飾藝術、對中國藝術感興趣的人士一種前所未有的愉悅體驗。
在《魅感的表面》中,喬迅對明清時期中國的裝飾藝術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展示了明清時期中國裝飾藝術從個人物品到整體住宅室內布置的各個層面,建立了在非宗教性的奢侈裝飾背后一個松散變化的、不成文但仍不失連貫的體系。部分“玩好之物”,首先介紹了生產和消費奢侈物品的社會環境。第二部分“表域資源”,考察了單個器物所利用的表面處理的主要形式資源。第三部分“從表域到物境”,描繪了單個器物的表面組合在一起時營造出的室內整體物境。本書關注的時間段跨越了將近三個世紀,主要側重于重建裝飾藝術不斷變化的、深層次的認知框架,同時也不會忽略討論時代的差異。
奢侈物品物質地與我們同思,是為了讓觀者產生愉悅感,完成它們作為裝飾的基本的功能。這一功能從視覺上和物理上將我們與周邊的世界聯系起來。意識反饋了感知的體驗,如果讀者觀察得足夠細致的話,將會從而獲得對裝飾品的嶄新的、感官性的體驗。當人們在裝飾物品中獲得愉悅時,到底與其發生了什么樣的精神和身體的互動?本書有志于成為讀者在體驗明清時期的玩好之物時用來參考的系統工具書。書中約有280幅彩圖,將帶給任何對裝飾藝術、對中國藝術感興趣的人士一種前所未有的愉悅體驗
喬迅(Jonathan Hay) 1956年出生于蘇格蘭。1978年獲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考古學學士;1981年入美國耶魯大學,隨班宗華教授(Richard Barnhart)學習中國藝術史,專攻晚期中國繪畫史、物質文化史。1989年以論文《石濤晚期的作品(1697-1707);一副主題的地圖》]獲博士學位。現任美國紐約大學美術史研究所艾爾薩梅隆布魯斯講座教授,藝術史期刊《人類學與美學》特邀顧問(1990-1999)。喬迅的寫作主要討論中國藝術的現代性、主體性與世界性等問題;研究領域設計藝術的理論與方法、中國明清藝術、唐代墓室壁畫、宋畫及當代中國藝術
本書目錄:
序言7
及時部分 玩好之物 19
1 裝飾就是奢侈 21 品位的政治 23
生產的地理 43
顯示奢侈 51
2 與我們同思的器物61
“器物—身體”和表域62
超越結構—紋飾二元對立69
裝飾品如何與我們同思77
關聯的思考 85
3 表面,觸動,隱喻91
表面的體驗 91
觸動和隱喻 96
表域的資源 99
第二部分 表域資源107
4 單色的光滑 109
內顯的色調 110
外顯的色調 114
5 物質的紋理 129
天然紋理 131 人造紋理 136
6 特意設計的紋樣143
借鑒于紡織品的紋樣146
石制品的紋樣 153
仿古156
跨文化的紋樣 164
7 圖繪169
圖像173
浮雕雕刻和模制180
造型的圖繪 185
圖繪和主體性 192
8 銘文201
文人性的銘文 205
非文人性的銘文211
9 虛擬的表面 215
戲劇化的虛幻 217
錯視225
10 多元化的表面237
壓縮238
分配251
所有者對于表面的轉化260
第三部分 從表域到物境269
11 重疊的層次 271
房間的功能 276
等級的區分 279
共鳴的層次 295
12 器物的景觀 309
景觀的展示 309
景觀性單元 317
作為景觀的室內布置335
13 表面的氛圍 341
有生命的物品 343
時間、溫度、光照353
香味和聲音 361
特殊的場合 364
14 裝飾的魅惑機制381
注釋 397
參考書目 417 術語表 423 致謝425
致謝圖片提供者426
索引428
我們生活在一個設計已經取代了裝飾藝術的時代。現代對于設計的概念是作為機械化的副產品出現的;機械化產生了設計者,設計者替代傳統工匠(傳統工匠的生存本身正被機器所替代)負責構思和執行。在我們今天對“設計”這個術語的使用中(如室內設計、產品設計),設計是設計師的工作。在器物被投入機器生產的狀態下,現代設計有著特定的特征——執行是從屬于構思的。當然,機械化在工業生產的歷史上是非常晚近的發明,肇始于18世紀晚期的歐洲,普及于19世紀。裝飾品的工業化生產在中國和其他地方則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機械化之前,這種生產是基于工匠的分工。雖然在工業的環境下,執行與構思是分開的,但二者都是出自工匠之手。從西漢的及時個手工業作坊直到17世紀,中國將近兩千年都是如此。甚至當明代宮廷要求坐班匠為瓷器設計圖樣時,這些坐班匠仍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設計師,而是作為高水平的工匠被納入整個生產過程的。然而,18世紀前半葉,一批人才被任命負責清代宮廷裝飾品的生產。盡管機械化并沒有開始,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些人對于工匠生產的熟練控制使他們的角色更接近于現代意義上的設計師。他們所處的情境與現代設計師所處的情境的區別在于他們追求的不是經濟效應,而是創造奢侈、新奇和精致之物,是為了具體呈現王朝的威權。總而言之,清代宮廷的裝飾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設計,而且現代設計這一概念與1570年至1840年間生產的99%的奢侈裝飾——無論是手工的單個生產還是工業化的大批量生產——的關聯更小。在所有這些手工藝品中,構思和執行都是密不可分的
希望加強包裝 加快送貨速度
退貨通道順暢,售后服務不錯。
退貨后重訂,迅速到貨。
這個商品很不錯~
視角獨特的中國文化解讀制作,值得閱讀收藏。
很漂亮,好書,值得一讀!
非常好 非常好的書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質量非常不錯
書不錯,慢慢看。
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值得學習,慢慢看
紙張很好!
Satisfied
內容裝幀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