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關于文具演化史的通俗作品。作者以一只被遺忘在雜貨店角落里的“古董”文具盒為向導,帶領我們穿越時空,探詢文具們的發展歷程——它們如何誕生?又如何成為現在我們所熟悉的模樣?透過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生動有趣的細節,作者向我們傳達了他的洞見:文具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的文明史。千萬不要小看你辦公桌上的任何一件小小的文具,它們的經歷也許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在橡皮被發明出來之前,繪圖師們使用的替代品居然是面包屑?
1945年雷諾茲圓珠筆發售時的火爆場面堪比今日蘋果新機?
上世紀末風靡全球的MTV音樂錄影帶與涂改液原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被文具控們奉為“文青三寶”之一的MOLESKINE筆記本,也是海明威、梵高、畢加索們的心頭好?
這是一部GEEK眼中的文具演化史。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幽默的筆觸從歷史深處打撈出各種關于文具的迷人細節,既具備GEEK式的嚴謹、理性與趣味,又兼有濃厚的人文情懷,是相當值得文具迷們收藏的一部作品。
詹姆斯 沃德(James Ward),英國人氣博客“I Like Boring Things”博主,其博客曾登上過《獨立報》(The Independent)、《觀察家報》(Observer)以及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作為文具俱樂部的創始人之一,《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英國廣播公司第四廣播電臺(BBC Radio 4)都對其進行過專題報道。《文具盒里的時空漫游》是他的及時部作品。
致謝
及時章 緣起:維洛斯1377-旋轉文具收納盒 1
第二章 關于人的一切,都是筆教我的 27
第三章 我談了場戀愛,不過對象是張紙 67
第四章 千萬別招惹鉛筆控 99
第五章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123
第六章 帶走我吧,我屬于你:藏在文具中的小心機 147
第七章 如果你在就好了:肩負使命的古怪文具們 159
第八章 要開學了:你缺什么文具? 175
第九章 我生活中的一抹亮色:熒光筆 195
第十章 我就這么黏上你了:黏膠 211
第十一章 冰箱門上的超文本:便利貼 235
第十二章 你會跳槽,但你的訂書機不會 247
第十三章 知識儲藏室:文件分類系統 259
第十四章 文具不死 273
自幼,我們就結識了鉛筆。長大后,步入成人世界,才開始用鋼筆。因此,我們想當然地認為,鉛筆的歷史比鋼筆悠久。鉛筆十分樸素,尤其是筆身,用的既不是塑料管,也不是金屬管,而是普普通通的木頭,取于自然,古樸簡單。可是,木制鉛筆的歷史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那么悠久。可以說,鉛筆比鉛筆歷史悠久,而又沒有鉛筆歷史悠久。這句話看起來純屬胡扯,但也有幾分道理。早在鉛筆發明之前,就已經有了“鉛筆”這個詞,只不過,這里所說的“鉛筆”并非我們如今所用的那種傳統木桿鉛筆。
penicillum這個詞跟penis(意思是“尾巴”)源自同一個拉丁詞詞根,是一種細頭畫筆,用來創作精細的書畫作品(畫筆用的毛來自動物尾巴。幸好,我們的目的看起來還算單純,否則,我們真該為此殘忍之舉臉紅),由此,penicillum演變為古法語詞pincel,最終進入中世紀英語,變成pencil。不過,直到16世紀早期,pencil這個詞才有了“鉛筆”這層意思,在那之前一直指畫筆。這里的“鉛”也有誤導性——古希臘和古羅馬人用的尖筆是用鉛做的,而我們用的鉛筆并不含鉛。值得慶幸,因為鉛的毒性很強,不適合用來做小學生使用的鉛筆(除非你不喜歡那些小孩)。
鉛筆的起源,要從16世紀初期,坎伯蘭一個暴風雨肆虐的晚上說起。具體是哪一年,已經不得而知。不過,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當晚,一襲狂風連根拔起凱西克村博羅代爾地區的一棵參天橡樹,露出一塊礦床,里面是一種神奇的黑色礦物質——石墨。人們給這種新物質起了很多名稱,例如“黑色鉛”(black lead)、“kellow”、“killow”、“wad”或“wadt”,這些詞都跟“黑”有關,不過,最常用的稱呼還是“黑鉛”(plumbago),因為它跟鉛很像。正因為石墨跟鉛相似,才有了“鉛筆”——這個詞一直存在,成了一個奇怪的語言學巧合,就像“手”機可以用來“拍”東西,而烤菜豆裝在錫制“烤盤”里一樣。
附近農民發現這種物質——他們稱之為“wadd”——很有用,可以拿來給自家的羊做記號,很快又發現有其他用途。用線纏好石墨條,就不會弄臟手。截至16世紀60年代末,鉛筆傳遍整個歐洲。1565年,瑞士自然學家康拉德 格斯納(Conrad Gesner)出了一本關于化石的書——《關于化石、寶石、石頭、金屬等的一切及相關書籍,多數為首次出版》。書中有一段對鉛筆的描述:
下圖所示尖筆用于書寫,由鉛(也有人稱之為英格蘭銻)制成,一段削尖,嵌于木桿中。
格斯納說的這種鉛筆并非我們用的那種鉛筆。我們所用鉛筆的筆芯并不是鉛,而是格斯納說的鉛筆。2006年,德國造筆廠克里奧 思克力朋(Cleo Skribent)曾推出一款這樣的鉛筆,在木桿中嵌入鉛——這樣一來,更像是鉛筆套(porte-crayon )或鉛筆桿(leadholder)。畫家畫素描時,常用鉛筆套套住石墨、粉筆或是木炭。鉛筆套一般由黃銅制成,呈管狀,兩端有切口。用的時候,粉筆或石墨分別插在兩端,用金屬環固定。十七十八世紀,這種鉛筆套越來越流行,直到現在,有些畫家仍然在用。M.C.埃舍爾1948年創作的《畫手》(Drawing Hands)中,畫了兩只手,分別在畫對方,這兩只手里的筆用的就是鉛筆套。鉛筆套可用來套各種繪畫材料(粉筆、炭筆還有石墨條)。而鉛筆桿,用途正如其名,只用來套鉛芯。桿身由木頭或金屬材料制成,把黑鉛一端削尖,另一端套進錐形金屬桿,再用螺紋固定好。繪圖員偏愛鉛筆桿,用它畫出來的線更精準。鉛筆桿慢慢演變,最終成了自動鉛筆。
當代鉛筆究竟源自何處,對此,人們各執一詞。16世紀末,凱西克附近的工匠用木頭包裹石墨條(不過也有人說,這么做的是同時期的意大利人)。當地人不主張出口石墨,于是凱西克很快就成了世界鉛筆制造中心。博羅代爾也是世上一處為人熟知的品質純石墨產地。因此,坎伯蘭的石墨迅速增值,當地人嚴密看守,甚至會偶爾用水淹掉礦床,防止有人來偷。石墨越來越貴重,后來,石墨運去倫敦進行巨額拍賣時,由武裝部隊護送。買家基本都是凱西克的鉛筆制造商,于是拍賣會后,再由武裝部隊護送,運回北方。在凱西克,人們把石墨塊切割成細條,在方木桿中心挖出凹槽,然后將細石墨條放進木桿凹槽中,冒出木桿的石墨條用尖刀切除,保障石墨條與木桿平齊。,在木桿兩端粘上薄木片,裹住石墨條兩端。
作為中世紀的世界貿易中心,德國紐倫堡的發展與采礦業密不可分,大量商人開始在中歐各地采購礦藏。紐倫堡的工人來到博羅代爾,開采石墨,引起德國商人的關注。他們開始用紐倫堡當地出產的劣質石墨混合硫黃及其他材料,自產鉛筆。不過,這些鉛筆質量不好,根本比不上用凱西克地區純石墨制成的鉛筆。
1793年,英法戰爭爆發,兩國經濟交往中斷,法國買不到英國凱西克生產的鉛筆,連德國產的質量較次的鉛筆也買不到。于是,法國軍政部長拉扎爾 卡諾命尼古拉-雅克 孔特(Nicolas-Jacques Conté)研發出一款無須使用進口材料的鉛筆。孔特原是一名肖像畫家,法國大革命之后,興趣轉向科學。據說,孔特“科學頭腦過人,藝術技能高超”。雖然法國產的石墨不如博羅代爾的純,但孔特對這種物質十分了解,很快就想出了制造鉛筆芯的辦法。將石墨粉末與黏土混合,做成細條,然后放進窯中燒制。雖然這樣制作出來的石墨芯沒有純石墨芯堅硬,但比德國的筆芯好。1795年,孔特為這一制芯方法申請了專利。直到現在,我們用的仍然是這種制法。
有了孔特的方法之后,雖然凱西克的鉛筆依然是世上好的鉛筆,但是各國都不需要再依賴博羅代爾的礦藏了。早前,鉛筆一直由手工作坊生產,直到1832年,班克斯父子公司(Banks,Son & Co.)建立了及時家鉛筆工廠。幾經輾轉,1916年,這家鉛筆工廠成了坎伯蘭鉛筆公司(Cumberland Pencil Company),四年后,又被英國筆具有限公司(British Pens Ltd)收購,在凱西克建了一家新廠,開始生產德溫特牌(Derwent)鉛筆。2008年,該廠又遷至沃金頓附近。
凱西克的舊鉛筆廠旁邊就是坎伯蘭鉛筆博物館(Cumberland Pencil Museum)。只需花費4.25英鎊,就能進入這個小巧迷人的博物館,每個參觀者都能領到一本手冊,免費得到一支鉛筆。這家博物館曾出現在本 維特利(Ben Wheatley)2012年導演的電影《觀光》(Sightseeing)中。館內陳設著各式各樣的展品,介紹當地鉛筆生產的歷史,還有一支世上最長的彩色鉛筆,長達7.91米,2001年5月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是一支真正的鉛筆,如果在黃色筆芯前放一張紙,可以寫出黃色的筆跡”)。這支筆重達446.36千克,28個人一起抬才把它抬進博物館,如今懸掛在博物館天花板上。
自從有了孔特的方法,制造鉛筆不再依賴純石墨。由于曾經生產過鉛筆,18世紀,紐倫堡開始與凱西克競爭“世界鉛筆制造中心”這個稱號。紐倫堡有兩家馳名世界的鉛筆公司,分別是施德樓(Staedtler)和輝伯嘉(Faber-Castell),可兩家都覺得自己比對方歷史悠久,爭執不下。17世紀60年代,紐倫堡有三大工匠家族開始用手工制造鉛筆——杰尼格斯(Jenigs),嘉格斯(Jagers)以及施德樓。實際上,弗里德里希 施德樓(Friedrich Staedtler)是公認的首位“鉛筆制造者”,而這個名譽本該屬于博羅代爾及時批生產鉛筆的人。不過,只有施德樓家族連續幾代人都在做鉛筆。紐倫堡的商業行會管控嚴格,只有個別生產商有資格在紐倫堡成立鉛筆公司。因此,直到1835年,規定有所放松,約翰 塞巴斯蒂安 施德樓(John Sebastian Staedtler)才得以注冊J.S.施德樓公司。
紐倫堡近郊的斯坦因有座小鎮,1761年,鎮上一位名為卡斯帕 輝伯(Kaspar Faber)的家具木工開始制造鉛筆。輝伯原本打算在紐倫堡建廠,可是紐倫堡的規定太過嚴苛,他只好移到紐倫堡外。因此,雖然施德樓比輝伯嘉早成立近75年,雙方還是各自宣稱自己才是最早的鉛筆公司,僵持不下。直到20世紀90年代,法官最終判定輝伯嘉是紐倫堡最早的鉛筆公司。因此,2010年,施德樓慶祝成立175周年時,輝伯嘉在籌備250周年慶。可實際上,弗里德里希 施德樓早就開始生產鉛筆了,比卡斯帕 輝伯早了幾乎一百年。我不知道比賽誰更早有何意義,不過我猜很多人不信任施德樓,覺得它不過才成立175年。
利用孔特的方法,歐洲各鉛筆公司用黏土混合石墨粉制造的鉛筆漸漸可與凱西克的精制鉛筆相媲美。借助新方法,廠家可以生產出不同硬度的鉛筆。調整黏土和石墨粉的比例,可以生產出不同硬度的筆芯(黏土比例越高,筆芯越硬)。一開始,孔特用數字來標記鉛筆硬度(數字越大,硬度越高)。據傳,我們如今用“H”和“B”來標記硬度的方法是倫敦的布魯克曼鉛筆公司(Brookman)發明的(H代表硬度高的鉛筆,B代表更黑、硬度低的鉛筆)。布魯克曼鉛筆公司的鉛筆硬度越高,筆身上的H字母就越多。不過,隨著造筆技術越來越成熟,筆的硬度區分越來越細,結合數字和“H”“B”標識似乎更方便(要是你去當地的萊曼文具店買鉛筆,標著8H和9H的鉛筆肯定比標著“HHHHHHHH”和“HHHHHHHHH”的筆好辨認)。最常用的鉛筆處于H和B的中間地帶——HB鉛筆,平等與和諧的象征,我們都該向HB鉛筆看齊。僅從這個層面論。
19世紀40年代,美國作家亨利 大衛 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也曾采用類似的標記方法。世人大多只知梭羅是位作家、自然學家,忽視了他為鉛筆制造作出的貢獻。梭羅的父親在馬薩諸塞州康拉德市有家鉛筆公司,梭羅曾在那里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在他去之前,公司的名聲就很不錯,他去了之后,公司更上一層樓。不知道梭羅是借鑒了孔特的方法還是自創,他去公司工作后,生產出了四種硬度的鉛筆(這種硬度劃分方法至今仍是美國鉛筆硬度劃分的主要方法,2號鉛筆與HB鉛筆硬度大致相當)。1823年,約翰 梭羅與他的姻親查爾斯 鄧巴(Charles Dunbar)合伙。1821年,鄧巴發現了新英格蘭的一塊石墨礦床,不過他的租賃時間只有七年,于是他決定盡快多采一些石墨,多多益善。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不再需要另一本關于文具的書。 ——《觀察家報》 一曲文具的贊歌。——《每日郵報》 這些文具品牌以自己的方式成為我們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它們一度廣為人知,終卻銷聲匿跡,幾乎無跡可尋。于我們而言,如今眾所周知的品牌,未來是否也將如它們一般被人遺忘?
除此之外,我還關心人,那些藏身在我們司空見慣文具背后的人。他們的生活,他們經歷的往事。他們是誰?他們的種種經歷到底如何?我想弄明白。
——詹姆斯 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