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開創了研究中國國民性的先河,是有關本帶有社會學性質的著述,對后世學者影響極深。同時,它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中國觀。本書內容有二十七章,其中總結了中國人的性格共二十六條,引證豐富,文筆生動,或褒或貶,無不言之成據,時至今日,讀來仍令人警醒與深思。同時,作者是一位西方傳教士,他的立場和觀點無法擺脫西方的價值觀,但其在揭示中國國民性和中國晚清政體的腐朽、無可求藥等方面,確實不乏真知灼見。
一部開創了西方人研究中國國民性先河的經典力作 著名文學界魯迅、國學大師辜鴻銘、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李景漢 美國前總統西奧多 羅斯福、著名歷史學家費正清鼎力推薦的書 一本從人類學視角透析中國國民性格的經典力作
明恩溥,原名阿瑟 亨德森 史密斯,美國傳教士。1872年來華,最初在天津,1877年到魯西北賑災傳教,同時兼任上海《字林西報》通訊員。1908年,在明恩溥等人推動之下,美國正式宣布退還“庚子賠款”之半數,計1160余萬美元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這一舉措為中國留學生赴美打開了大門,他們中間涌現出眾多人才,歸國后成為不同領域的精英。
目錄
前
及時章 講究面子
第二章 勤儉持家
第三章 辛勤勞作
第四章 恪守禮節
第五章 忽視時間
第六章 漠視
第七章 誤解的才能
第八章 拐彎抹角
第九章 順而不從
第十章 思緒混亂
第十一章 神情淡漠
第十二章 輕蔑外族
第十三章 公心有失
第十四章 因循守舊
第十五章 隨遇而安
第十六章 頑強拼搏
第十七章 忍耐克己
第十八章 知足常樂
第十九章 孝悌當先
第二十章 仁慈行善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
第二十二章 社會風暴
第二十三章 明責守法
第二十四章 猜忌多疑
第二十五章 言而無信
第二十六章 多神論、泛神論和無神論
第二十七章 中國的現實與時務
第十一章
神情淡漠
現代文明有個極為意味深長的側面,體現在對“神經質”這個詞的各種不同用法之上。這個詞的原意是“神經健全的、堅韌的、強壯的、剛健有力的。”這個詞有一個引申義,也是我們如今最常用的意思:“神經衰弱或有病,受制于或受苦于神經過分激動、軟弱”。這些各式各樣的復雜詞語,表述出的各種神經疾病,如今已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日常用語了。毫無疑問,現代文明使人們的神經激動,神經疾病也比上個世紀更為普遍。
但是,我們現在要說的,并不是那些神經病患者,而是指一般的西方人,他們沒有什么特別的病,卻不斷地被通過各種途徑被提醒神經系統是他們身體的最重要部分。總之,我們是用這個詞來指那些“神經質”的人,我們知道這個術語包括了我們所有的讀者。至少就盎格魯—撒克遜人而言,生活在蒸汽機和電氣化時代的人與生活在定期郵船和郵遞馬車這種古老而緩慢時代的人相比,他們的神經狀況當然是不同的。我們生活的時代特別有活力,又十分匆忙。我們甚至沒有時間吃東西,神經也一直處于緊張狀態,其結果眾所周知。
我們時代的做事的人有一種急切焦慮的神情(至少在西方是這樣),他們似乎時時在等待一封電報——他們常常如此——電報的內容會全然改變他們的命運。我們心靈中的這種狀態,會無意識地表現在各種行為中。我們坐臥不寧,煩躁不安。我們在交談的時候也拿著鉛筆,好像此時此刻不馬上記下來,就永遠來不及了。我們摩拳擦掌,好像在準備去完成什么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嚴峻使命。我們的手忙個不停,不時地像野生動物那樣回頭張望,以免忽略任何危險。我們總感覺到現在應該去做些事情,即便剛剛辦完幾件更緊要的事情。我們的神經因過度工作,而表現出“拉琴痙攣”“電極痙攣”和“書寫痙攣”等癥狀。
我們已經不能像過去那樣安然入眠了,現在的情況是睡的時間短,休息得又不好。我們時常被一些細微的響動吵醒,比如樹上的鳥叫、射入我們昏暗臥室的一絲光線、風吹百葉窗的聲響、人的說話聲,一旦被吵醒,就再也睡不著了。我們帶著每天的生活煩惱一起休息,結果卻沒有真正得到休息。有一句話幾乎成了格言:銀行要辦好,行長得與銀行相擁入眠。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股東坐收其利之時,行長正倒霉透頂,這是不難理解的。我們已經詳盡地提及了西方生活中我們所熟悉的各種事實。當西方人開始熟悉中國人的時候,這些事實與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形成強烈的對比。在中國,尸體解剖并不常見,盡管毫無疑問也解剖過,而我們也從沒聽到過什么樣的證據,可以說明這個“黑發民族”在神經解剖方面與白種人有任何本質的區別。盡管中國人的神經與西方人相比,用幾何學的術語來說是“相似或者同位”的,但他們的神經與我們所熟悉的不同,這一點是再明白不過的了。
對一個中國人來說,在某個位置無論他待上多長時間都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他會像一臺機器那樣寫上一整天。如果他是個手工藝人,他會待在一個地方從晨光曦微干到天色變黑,編織,打造金箔,或者干任何別的事情,盡管日復一日,單調得沒有任何變化,也不會感到有一絲的枯燥乏味。中國的小學生也同樣受到各種限制,沒什么休息,功課又單調重復。這種情況下,西方的小學生肯定用不了多久就會發瘋的。襁褓中的嬰兒也是一動不動地躺著,安靜得像泥人一樣,而不像我們的嬰孩,一生下來就亂動亂扭。大一點兒之后,西方的孩子會做一些最滑稽的動作,活像猴子,而中國的孩子則常常一動不動地,或站著,或坐著,或蹲著。
對于中國人來說,體育鍛煉是多余的,這看來是個生理學上的認知差異。他們無法理解所有外國人的一個共同喜好:沒有目地的散步;無法理解究竟是什么東西驅使西方人要玩“狗追兔子”的模擬打獵游戲,冒著生命危險在鄉下奔跑;也不理解究竟出于何種動機,那些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西方人會整個下午站在太陽底下,把棒球打到一個別人走不過去的地方,或者幾個人爭搶一只球,為了在另一個人的“壘”里“斃掉”它。看到一位外國婦女在打網球,一位廣東教師問她的傭人:“她這樣跑來跑去,人家付給她多少錢?”假如告訴他“沒有錢”,他是不會相信的。為什么可以雇一個苦力去干的活,她一定要自己去干呢?我們再次強調,這一點對中國人來說無法理解。即使解釋給他聽,他也弄不明白。
關于睡眠,中國人與西方人同樣有區別。一般地說,中國人可以睡在任何地方。任何足以使我們發瘋的細小干擾,都無法打攪他們的睡眠。用塊磚頭當枕頭,他們便可以躺倒在用草、泥磚或藤條做的床上,其他一概不考慮。他們用不著把房間的光線弄暗,也用不著別人安靜。“嬰兒夜啼”只管啼,不會把他吵醒的。有的地方,作為一種普遍的本能(好比熊的冬眠),所有的人在午后兩小時似乎都睡著了。這已經成了常規,不管他們人在何處。午后的這兩個小時,整個世界安靜得就像午夜的兩個小時。對干活的人來說,睡在哪里倒是無關緊要的。但其他人也一樣。橫臥在三輛手推車上,低著頭,像一只蜘蛛,張大的嘴里還有一只蒼蠅。如果以入睡的能力為標準招募軍隊,在中國就能招募到一支數以百萬計——不,數以千萬計的大軍!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注意這樣一個事實:在中國,新鮮空氣是可有可無的。沒有一間房子談得上真正的空氣流通,除非臺風吹了屋頂,或者是主人因為饑荒拆房子賣木料。我們聽說過不少住房擁擠的事情,但這是常事,他們根本沒有感到什么不便,或者說這種不便不值一提。如果他們具有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神經系統,那么,他們就會有一種意想不到的痛苦。
中國人對疼痛的忍耐,表明他們可以不受神經控制。
那些對中國醫院的手術情況稍有耳聞的人都知道,忍受疼痛幾乎是普遍情況了。他們所忍受的疼痛,即使我們最強壯的人也會望而卻步。這個題目本身,就很容易擴展成一篇論文。但我們暫且擱置不談,我們只去注意一下喬治 艾略特[1]在她的一封信中的話。“較高的召喚和選擇”,她說——帶有幾分惱怒,無疑是因為她討厭神學用語——“是不使用鴉片,卻眼睜睜地忍受疼痛”。如果她是對的,那么,毫無疑問,至少大多數中國人肯定有過神的召喚和選擇。
白朗寧夫人[2]說過:“沒有同情心的觀察就是折磨。”毫無疑問,這種人就是像她那樣敏感的女詩人,以及同她相像的人。
西方人不喜歡被別人看著,尤其是當他干著細致或艱苦工作的時候。但是,中國人在別人仔細觀察之下才會干得最出色。在外國人不常去的每一個地方,我們總是被好奇的中國人圍觀。我們常常聲稱,如果不趕走他們,我們就會“發瘋”,而這些人只是沒有同情心地觀察我們,并不會給我們造成任何傷害。但是,對中國人來說,西方人這種出于本能的感覺,是不可理解的。中國人不在乎有多少人在看他,也不在乎什么時候看,看多長時間。他會情不自禁地認為,那些強烈地反感別人觀看的人,真是有病。
西方人不僅睡覺時要安靜,生病時更要安靜。即使他以前從不要安靜,生病時也會要求免受不必要的打擾。朋友、護士、醫生,都會共同保障安靜這個康復的必要條件;如果康復無望,病人會得到盡可能多的安靜,超過以往任何時候。中國人與西方人在照顧病人的行為上的對比差異是最明顯的。病情是一種信號,與病人有關的各式人等會從四面八方趕來慰問,人數與病情成正比。不會有人會想到安靜,說來也怪,也沒有人表現出想要安靜。那么多客人的來去與招待,對即刻降臨的死亡感到害怕而發出的哭叫,尤其是和尚尼姑等等各式各樣的法事。如此等等造成的環境,足以使大多數歐洲人認為死亡倒不失為一種幸福的超脫。當一位知名的法國夫人傳話給前來探望的人:“請原諒,我正忙著死亡。”對此,西方人都禁不住付之以同情,而在中國,這樣的請求不會有,即使有,也不會有人接受。
在這個紛擾的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人們的擔心與焦慮都在所難免。中國人不僅與別的民族一樣歷經磨難,而且磨難更為深重。任何一個地區都有相當比例的人時常處在死亡的邊緣,這就是他們社會生活的現狀。雨水略少,就意味著成千上萬的人要餓死;雨水稍多,又意味著他們的家園將毀于洪澇,對此只有聽天由命。任何一個中國人總難免官司纏身,哪怕全然無辜,打官司也會讓人傾家蕩產。這樣的許多災難不僅是可見的,而且可以感覺到它們正悄然而至,好似鐵制尸衣在慢慢收緊。對我們來說,最為恐怖的事情就是一場不期而至的災難驟然降臨,帶來各種可怕的后果。正因為不可避免,中國人面對這些事情時,也就只能“眼睜睜地忍著”,這正是這個民族最值得注意的現象之一。只有親眼目睹過饑饉年月里上百萬個默默餓死的人,才會理解這里的意思。你要理解,就要親眼去看。但不管怎么看,西方人還是很難真正理解,就像中國人很難真的理解個人自由與社會自由的觀念,而盎格魯—撒克遜人則繼承和發展了這一觀念。
不管從哪個方面去看,中國人對我們來說都仍是一個謎。我們只有在心中默想,中國人與我們相比,生來就是“麻木不仁”,我們才會毫不困難地理解他們。這個意味深長的推斷如何影響這個民族與我們將來的關系,我們不想妄加猜測,但這種影響肯定會與日俱增。我們相信,至少總的來說,適者生存。在 20世紀的各種紛爭中,究竟是“神經質”的歐洲人,還是永不疲倦、無孔不入而又不動感情的中國人最適于生存呢?
[1] 喬治 艾略特(Mary Ann Evans,1819—1880),英國女作家,著有《織工馬南》等。
我至今還在希望有人翻出這本書來。看了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幾點說得對,變革,掙扎,自做工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贊,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
——著名文學家 魯 迅
非常愉快遞讀了你的大作,絕非他書所能比,我覺得對中國的了解加深了很多……今天德國大使曾對我說,在他讀過的所有關于中國人的作品中,這是好的一本。
——美國前總統 西奧多 羅斯福
該書是中國生活在美國中產階級眼中的經典寫照,書中關于中國社會差別的敘述十分引人注目。該書同時標志著一個新的階段,成為后來的社會學分析的基礎。明恩溥把作為文化差異的“貧窮”與“社會團結”,寫得特別精彩。
——美國歷史學家 費正清
明氏和中國的關系,既如是其長久而親切,觀察所及,當不至于過于浮泛。書中所歷敘的中國人的特性,不但是一個事實,為明氏一班明眼人所見到,并且,就生物淘汰的學理言之,也確乎是一些無可避免的結果。
——著名社會學家 潘光旦
有趣的書,活動屯著。
好
讀書事一種樂趣,讀好的書更是一種享受,當當的圖書品種不僅很全,而且還很正宗,尤其是性價比很高,比實體店便宜好多,實體店沒有的,當當上幾乎都能找到。當當的物流也非常的給力,物流師傅也很辛苦,而且做事很負責任,會一直支持當當。
不錯 物流很快 寫得讓人痛心,但就是這么回事
好!是我想要的書!
送貨有點慢的,不如以前速度,活動搶券也不太可能,鉆石卡也是妄然,從未享受到過活動,倒是白化不少時間搶,希望少搞這種浪費別人生命的活動
別人推薦的,買來看看
應該不錯吧,還沒看內容
書正面表皮有明顯的兩道褶皺印跡,拿到新書以為是全新的,沒想到封面就不舒服。
這本書內容不錯,值得一讀。物流這一次也比較準時,謝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