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7年夏,美國費城。在那個漫長炎熱的夏季,一場原本只為修補舊條例而召開的大會,結果演變成要制定一部聞所未聞的憲法。55位代表,平均年齡不到43歲,來自12個立場各異的邦,代表不同的利益群體,激辯四個多月,他們幾乎對任何一個議題都很難達成一致意見。正是在這種近乎絕望的氣氛里,會議締造出世界上部成文憲法——美國憲法。這部憲法歷經200多年幾乎沒有什么改動,只是增加了27條修正案,不啻為一個奇跡。
本書考證翔實,講述的是一場持續四個多月的會議,讀來卻毫不枯燥,顯得緊湊有趣。作者使用講故事的手法,幽默與嚴謹兼備,讓一個個美國制憲人物活現眼前,又穿插了大量趣味十足的史料,引人入勝。讀者會發現作者對美國憲法的評述非常有意思,為美國許多開國元勛塑造了全新的形象。
作者克里斯托弗•科利爾和詹姆斯•林肯•科利爾是兄弟。克里斯托弗•科利爾是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康涅狄格大學美國史教授,耶魯大學、紐約大學訪問教授,曾獲普利策獎提名。詹姆斯•林肯•科利爾是一位歷史和傳記類作家。他在社會科學方面著述頗豐,對美國學校制度的深有研究。
譯者高玉明,畢業于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翻譯職稱,在部隊從事十多年翻譯工作,合作出版譯著《毛格街慘案》,現任華東政法大學人事處副處長。校訂者邱寧,畢業于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講師職稱,現為公務員。
前言 / 1
及時部分 “我們處于危急關頭”
及時章 危殆之國 / 3
第二章 1787年的美利堅 / 13
第三章 詹姆斯•麥迪遜的想法 / 23
第四章 不一樣的喬治•華盛頓 / 28
第五章 麥迪遜設計政府藍圖 / 41
第六章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英國模式 / 53
第七章 查爾斯•平克尼之謎 / 61
第八章 代表、規矩和規則:大會開幕 / 71
第二部分 大邦與小邦
第九章 羅杰•謝爾曼和妥協的藝術 / 85
第十章 威廉•佩特森發起一場斗爭 / 97
第十一章 爭斗加劇 / 104
第十二章 路德•馬丁和錯失的機會 / 110
第十三章 最緊張最危險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 116
第三部分 北方和南方
第十四章 一個新的聯盟 / 131
第十五章 西部地區 / 146
第十六章 又一個權衡 / 158
第四部分 權力問題
第十七章 平衡的藝術 / 173
第十八章 治療共和病 / 184
第十九章 詹姆斯•威爾遜,民主國家主義者 / 193
第二十章 華盛頓的影響 / 203
第二十一章 埃爾布里奇•格里反對組建軍隊 / 218
第二十二章 喬治•梅森和公民權利 / 231
第二十三章 “最美妙的杰作” / 244
附錄一邦聯條例 / 252
附錄二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 258
引文出處 / 267
主要參考文獻 / 284
索引 / 304
譯后記 / 324
“科利爾兄弟對這部‘美妙的杰作’作了富有成效的介紹,可讀性強。”
——《華盛頓郵報》副刊《圖書世界》
“強力推薦……本書是關于美國制憲會議迄今為止較好的歷史暢銷書。……現代讀者會發現作者對美國憲法的評述非常有意思,為美國許多開國元勛塑造了全新的形象。”
——《圖書館雜志》
“敘述大膽明快……會吸引一大批讀者。”
——《紐約時報書評》
“對那段歷史的敘述很翔實,很像戲劇《1776》,把舊油畫中的人物形象描述得繪聲繪色。”
——《費城問詢報》
“本書對那群才華橫溢、聰穎過人的年輕人作了引人入勝的研究,雖然他們各有缺點和偏見,而且性情各異,但在1787年費城那個漫長炎熱的夏季,起草了美國憲法,成功地創造了歷史。”
——《巴爾的摩日報》
“一本具有良好精神、清晰明了、充滿活力的書。”
——《圣路易斯郵報》“條理清晰,生動活潑,是關于一個重要歷史事件的有吸引力的暢銷書。”
——《克利夫蘭誠報》
“讀者會像看一本精彩的小說那樣不停地翻頁……相當不錯,它提醒我們,在我們國家由來的故事中,雖不能說有英雄的因素,至少有人的因素。”
——弗吉尼亞紐波特紐斯《每日新聞》
“很棒的作品。”
——弗吉尼亞里士滿《新聞媒體》
“該書用全新的視角審視憲法制定過程……從頭至尾抓住了讀者的心,讀起來像一本小說,深入事件的本質,毫不拖沓。”
——《南本德論壇報》
“寫得好!”
——《查塔努加時報》
“憲法誕生的故事引人入勝,可讀性強……對制憲先賢及其作為見解深刻。”
——《里士滿時訊報》
個人覺得比易中天先生的“費城風云”更真實,更好的還原那段歷史,有興趣想了解這段歷史的朋友,“費城抉擇”值得認真的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