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德?米里拜爾,男,1919年出生,西安外國語大學法籍退休教師,世界著名學者。1976年起,扎根中國生活了40年,是西安外國語學院(現名西安外國語大學)首任官方派遣的外籍教師。幾十年孜孜不倦地為中法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做出了里程碑式貢獻,他先后義務幫助40多位莘莘學子赴法留學,為陜西地區培養了不少醫學和藝術人才。但在這些青年人前往法國留學前一一告誡他們:學成后一定要回國,為自己的國家,為自己的民族做點事。2014年5月20日,法國駐華大使白林女士專程拜訪了讓 德 米里拜爾先生。交談中讓回顧了三十多年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言語間不時顯露出法國人的“中國心”,白林大使對他一生投身教育事業的奉獻和成績給予高度肯定。他出身法國名門望族,放棄優越生活,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來到中國西部,把自己融入中國,融入西安。他生活極為簡樸,卻把全部工資和退休金都用來幫助殘疾人,幫助山區貧困學生,幫助一切他知道和能夠幫助的需要幫助的人。退休后,他選擇留在中國、留在西安外國語大學,繼續致力于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
前
引言 一個法國人的中國夢
及時章 西外來了個法國專家
1.執教德法西語系
2.為法語專業建設竭盡所能
第二章 專心研究中國文化
1.填補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研究的空白
2.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國粹
3.崇拜中國傳統文化
第三章 為中法交流鋪路架橋
1.甘當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
2.傾力資助留法學子
3.無微不至地關懷留法學子
4.從精神上影響留法學子
5.“我的根在西安”
第四章 廣交中國朋反
1.善于結交朋友
2.樂于成人之美
3.把友情看得很重
4.一心為他人著想
5.愛生如子
6.用“微笑”傳遞人間大愛
第五章 一顆熱愛中國的心
1.為人民服務
2.把窮人的痛苦放在心上
3.心系山區貧困學子
4.感受中國百姓的溫暖
5.敬佩中國人的犧牲精神
6.對中國愛得深沉
第六章 魂安第二故鄉
1.桑榆晚情
2.的日子
3.化作春泥更護花
結語 故事才剛剛開始
編記
Jean de Miribel讓 德 米里拜爾
讓 德 米里拜爾大事記
古城西安南郊,西安外國語大學雁塔校區,在一片蔥綠的青草地上,橫臥著一塊用黑色大理石砌成的紀念碑,紀念碑的正中鐫刻著陜西省原省長程安東手書的“耕耘友誼”四個大字,碑的右上方鑲嵌著一位法國老人的頭像。他就是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把整個后半生都奉獻給了中國的法國專家——讓 德 米里拜爾。
說起讓 德 米里拜爾,我們不得不把目光轉移到遙遠的西方——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巴黎。這個已有140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歷史名城,位于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美麗的塞納河蜿蜒穿城而過,它不僅是法國,也是西歐的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巴黎又是世界公認的文化之都和歐洲啟蒙思想運動的中心,埃菲爾鐵塔、凱旋門、盧浮宮、巴黎圣母院等眾多馳名世界的標志性建筑點綴其中,伏爾泰、盧梭、雨果、巴爾扎克、羅丹等影響世界的大思想家、大作家、大藝術家都曾在這里生活和創作過。巴黎還是著名的世界藝術之都,是印象派美術發源地、芭蕾舞的誕生地和電影的故鄉,也是現代奧林匹克精神的創始地。1919年8月5日,讓 德 米里拜爾就出生在這座偉大的城市。
茫茫宇宙,蕓蕓眾星。作為太陽系的星體之一,地球是那么渺小,又是那么浩瀚,是那樣地無聲無息,卻又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遵循自己的軌跡晝夜運行,寒來暑往永無停息。生活在這一星球上的人類,也以自己的智慧,創造著豐富多彩的文明和文化。當然,人類畢竟是有各種欲望的,曾經有人想仰仗武力成為東西半球的征服者,也有人想憑借某種強權成為整個地球的主宰者;可是小小的地球畢竟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各國人民更愛好和平,更珍視友誼,更期盼和睦相處,向往充滿愛心的大同世界。于是,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不同民族或國家,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都會有人為實現人類的這一美好愿望而盡其所能,奉獻自身,為東西方人民的友誼鋪路架橋,成為東西方文明和文化的使者。讓.德.米里拜爾就是這樣一位為中法兩國和人民的友誼而奮斗了后半生的獻身者。
讓 德 米里拜爾有著不一般的身世和經歷。他出身于貴族之家,祖父是一戰時期法國空軍的締造者之一,父親也是一戰時法國空軍的飛行員,他的表姐曾任戴高樂將軍的機要秘書。學生時代的讓,與母親一直住在巴黎第十三區的一棟臨街單體祖居里,像所有歐式建筑一樣,他們家的大門很是氣派。就在這十三區里,有享譽整個法國的巴黎三個華人區之一,也是巴黎最早和較大的華人聚居地。早期在法國勤工儉學時,就曾住在同處巴黎十三區的“意大利廣場”附近戈德弗魯瓦街的一家不起眼的“海王星旅館”。也是在這個區,他和同事們創辦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黨部和理論刊物《赤光》編輯部。李富春、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先后在這里從事過政治活動。 讓 德 米里拜爾前半生的經歷頗為曲折坎坷。他少年時期先后在巴黎蒙田中學和路易大帝中學就讀,1939年1月在格勒諾貝爾市讀大學,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1940年4月,在勒哈弗爾軍營入伍,后在豐特奈勒孔特軍官學校就讀,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作為士兵,讓曾被俘,獲釋后于1942年9月退伍。據他的法國朋友皮埃爾 雷納回憶說,讓 德 米里拜爾年輕時,也曾經在巴黎十三區當過工人,他在那里日復一日地一邊印刷賀年卡上的金邊,一邊耐心地聆聽不斷前來的工友們傾訴對生活的希望,這樣的經歷曾深深打動過他。他還曾到東比利牛斯山從事過捕魚,后在蒙特爾一家公司組裝電視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他選擇游歷世界,前往不同國家,學習各國語言,廣泛接觸并了解世界各國人民的信仰和生活情況。讓剛到中國時曾經告訴過他的中國朋友,他在中學時期就有一個夢想,就是走遍全球,而他最向往和夢寐以求的國家在遙遠的東方——神秘而偉大的中國。為此,他在巴西工作多年后,于1969年3月15日來到中國香港。(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