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再見巴別塔:當中國遇上非洲圖書
人氣:29

再見巴別塔:當中國遇上非洲

本書是國內及時部面向普通讀者的、以非洲為主題的紀實作品,作者以東非國家烏干達為落腳點,對數十位旅居非洲的華人和非洲本土的文化精英進行了大量深入、扎實的采訪,并選取了三個人物(創業者、打工者、商界成功...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學>紀實文學   圖書 >文化>文化交流  
  • 作者:[常江],[袁卿]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301226025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07
  • 印刷時間:2013-07-01
  • 版次:1
  • 開本:大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及時部面向普通讀者的、以非洲為主題的紀實作品,作者以東非國家烏干達為落腳點,對數十位旅居非洲的華人和非洲本土的文化精英進行了大量深入、扎實的采訪,并選取了三個人物(創業者、打工者、商界成功人士)重點介紹,力圖為中國讀者呈現一個真實的非洲。中國和非洲這兩種既相互抱擁又彼此陌生的文明,在"如膠似漆"中,混雜著誤讀與曲解。當中國人踏上這片廣袤的土地,等待他們的會是什么?東方古國與神秘大陸的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編輯推薦

非洲之于中國意味著什么?神秘大陸、淘金圣地?中國之于非洲呢?榜樣、援助者?中國人在非洲的生活是怎樣的?中國人為何不愿與非洲人結婚生子?中國人和非洲人是如何看待彼此的?為什么有些非洲人認為中國是新殖民者?閱讀本書,將有助于我們對上述問題的了解。它帶給我們的啟示,將不僅僅關于非洲,還關涉每個中國人如何看待世界體系內的自我。

作者簡介

常江,新聞傳播學學者,現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從事媒介文化、影視傳播等領域的研究。他同時還是一位活躍的媒體人、獨立短片監制,廣泛參與電視、廣播和報紙、互聯網等傳媒領域的內容生產。

袁卿,國際新聞記者,現為新華通訊社坎帕拉分社首席記者,長期從事非洲問題和中非交流等領域的新聞報道。他對中國文化在非洲大陸的流入、傳播和社會影響,有深刻細致的觀察。

目錄

再見巴別塔

誤解的開端

復雜的非洲人

中國人在非洲

天朝上國夢

非洲印象

無解的誤解?

印度經驗

關于巴別塔

寂寞的異鄉人

故鄉與他鄉

跨越大洋的相親

曲終人散

有故事的老頭

不知何處是他鄉

從頭再來

情定烏干達

因為寂寞

無法回避的選擇

一個視頻引發的爭議

瓜分非洲

獨立了嗎?

精英的看法

應對選擇

作者手記

記者手記

學者手記

后記

在線預覽

關于巴別塔

在東非國家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接壤的廣袤地區,生活著著名的馬賽人(Maasai)。馬賽人是半游牧民族,并因其獨特的傳統、服飾和生活方式而為非洲大陸之外的世界熟知。他們原本生活在圖爾卡納湖(Lake Turkana)北岸的尼羅河谷地,從15世紀開始陸續南遷至東非大裂谷。由于馬賽人驍勇善戰,因此所到之處原有的土著居民往往為其強行驅逐。

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接壤處的廣袤草原,在肯尼亞一側被稱為"馬賽馬拉"(Maasai Mara),在坦桑尼亞一側則被稱為"塞倫蓋蒂"(Serengeti)。這一區域,如今是全球最為著名的野生動物棲居地,約有70余種大型哺乳動物和500余種獨特的鳥類。每年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片導演、動物攝影師和游客都會聚集于此,觀賞極為壯觀的動物大遷徙——約有75萬匹斑馬和120萬匹角馬從塞倫蓋蒂奔跑至水草更為豐美的馬賽馬拉。

如其他或自愿或被迫從傳統跨入現代的游牧民族一樣,不少馬賽人脫離了傳統的部族生活,加入了收入更為豐厚的旅游業。對他們來說,這個過程既愉悅,又多少有些無奈。

我們于2012年8月初赴馬賽馬拉拍攝動物大遷徙,聘請了一位自稱安東尼(Anthony)的馬賽人向導。他沒有告訴我們他的本名。"說了你們也記不住。"他淡淡地說。安東尼生于馬賽馬拉,按照民族傳統成長,并未接受過肯尼亞現代教育系統的哺育。可如今,他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以及不太熟練的法語、德語,甚至幾句中文。大約十年前,剛剛度過成人禮的他在一個極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一個來自德國的名叫莫妮卡·布朗(Monika Braun)的中年女人。如不少厭倦歐洲都會生活的浪漫主義者一樣,她愛上了馬賽馬拉,決定在這里開一家專為旅游者提供膳宿的旅館,而安東尼最終成了她的合作者。他們的旅館開在肯尼亞馬賽馬拉國家公園最中央的區域,除莫妮卡之外,雇員全為馬賽人。

除了兒時依傳統刺留的巨大耳洞外,我們已經很難從安東尼身上看到馬賽人的痕跡。帶我們外出追逐動物的時候,他會穿上馬賽人獨具特色的猩紅色披肩(馬賽人稱其為shúkà),但下身通常是肥大的沙灘短褲和時髦的涼拖。多配偶制(一夫多妻制和一妻多夫制)以及割禮等諸多為現代文明所批判的傳統文化習俗,依然在絕大多數馬賽人部落里一絲不茍地執行著。"割禮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式,"安東尼對我們說,"整個過程不用任何麻藥,非常痛,但接受割禮的男孩必須始終保持沉默,不能發出任何聲音,否則就會被認為缺乏男性氣概而令部落蒙羞。"而割禮完成后,男孩往往要靜養3—4個月的時間,不少人因傷口感染而喪命。

"這些與現代世界格格不入的傳統習俗,不會對你構成困擾嗎?"我們問長期旅居于此的德國女士莫妮卡·布朗。她的回答耐人尋味:"30年前我是個嬉皮士,在大街上游行、抗議、絕食,反對蘇聯,反對美國,反對一切讓我看不順眼的東西。但是,來到馬賽馬拉,了解了馬賽人的文化之后,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這個人其實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事實上,任何人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她指了指旅館門外無垠的金色草原,反問我們:"在上帝創造的這樣偉大的地方,難道你還會對這個世界有任何怨氣嗎?"

莫妮卡的話讓我們陷入了沉思,也開始不斷對自身的"非洲經歷"展開反省:我們以傳媒學者和新聞記者的身份,試圖忠實地記錄下中國與非洲在文化交流中的遭遇和誤解,但自始至終,我們自己是否做到了如莫妮卡這般的心平氣和?受訪非洲人的遲到和爽約,聽同胞們傾訴非洲遭遇時的"同仇敵愾"的快感,包括與馬賽人打交道時不可避免地帶著探險家的獵奇心態……與我們的采訪過程如影隨形。巴別塔并不存在于任何客觀、透明的空間,而存在于每一個試圖了解非洲卻又不愿放下種種刻板成見的"闖入者"的心里。

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們集中走訪了非洲國家政府、大型駐非中資機構、援建工程隊、旅非華人華僑,以及非洲本地和出于種種原因來到非洲工作的學者和記者同行。和我們一樣,當中國和非洲這兩大古老的文明剛剛開始接觸時,他們都對未來滿懷著憧憬。一個是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的東方大國,一個是擁有無窮可能性的富饒大陸,中國和非洲的擁抱似乎給我們提供了闡釋這個世界的另一個框架。然而,經過十余年的沉淀和淘洗,無論中國人還是非洲人均無可奈何地發現,緊密的經濟紐帶和牢固的政治關聯并未帶來文化上的親近,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一道難以填補的裂痕。仿佛官方越親密,人民反而越疏遠。

生于烏干達、在英國接受高等教育并供職于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新聞主播凱瑟琳·畢亞茹昂加(Catherine Byaruhanga)給出了她的答案:"中國與非洲國家打交道,花了很多錢,修建公路、醫院和運動場,但普通的非洲人并不在意這些東西是誰修的。他們只在乎一件事:誰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我就喜歡誰。"比起廣泛滲透至東非各國日常消費領域的印度人和曾與非洲有過密切歷史關聯的西方人來說,中國人在非洲的存在是純粹官方的、高高在上的,甚至是會帶來威脅的。對此,供職于烏干達廣播公司(UBC)的記者伊曼紐爾·穆泰茲布瓦(Emmanuel Mutaizibwa)一語中的:"要建立人民對人民的關系,而不僅僅是政府對政府的關系……CCTV在非洲的確有影響力,但只有政府高官愛看,老百姓是看不懂的。"

中國援建項目遍布非洲大陸,但很少有普通非洲百姓知道這些與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筑是中國人修的。烏干達的國家體育場被生活在這里的中國人戲稱為"烏干達鳥巢"。體育場位于首都坎帕拉的一座小山丘上,由中國援建,至今仍有一支中國工程隊駐扎于此,負責場館的技術維護。然而,這座體育場卻被命名為曼德拉體育場。場館內外幾乎看不到任何帶有"中國援助"字樣的標識。只在場外一處偏遠的角落里,立著一塊方碑——那是一塊墓碑,上面鐫刻著四位中國工人的名字,他們在建設這座體育場時因工程意外而身亡。墓碑隱沒在半人高的荒草叢中,幾乎難以被注意到。我們隨機采訪的絕大多數烏干達本地人,對于體育場是由中國援建這件事,并不知情。

在某些地方,情況或許更糟糕。由于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的差異,中國企業主尤其是礦產業主與本地雇員之間經常就薪資、休假等問題發生沖突,甚至爆發過規模不小的正面沖突,引發西方媒體的廣泛關注。在我們即將結束調研離開肯尼亞的時候,當地一位記者朋友還對我們說,美國一位著名的導演正計劃來烏干達拍攝一部關于"中國企業主如何苛待非洲本地雇員"的紀錄片。

花錢是買不到朋友的,這一點,許多局外人都看不清楚、想不明白。交流的成功與否,更多取決于交流者的姿態。將中國與非洲人民之間的文化誤解歸咎于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差異,是有失偏頗的。事實上,非洲的社會具有高度的包容性,非洲人縱使有難以改變的行為方式,在觀念上也相當有親和力。他們既不像西方人那樣在"政治正確"的問題上"頑固不化",也不似東方人大多心存強烈的鄉土意識。如馬賽人這般以游牧為生的民族,原本便是四海為家的,他們大多可以坦然面對并嘗試理解外來者帶來的文化,并努力從中汲取對自己有益的成分——這或許源于現代非洲國家的所謂民族主義更多是西方列強殖民帶來的偽概念(對此我們會在后文中討論)——總之民族主義并未成為非洲人擁抱外部世界的障礙。在我們組織的小型研討會上,供職于世界知名媒體的非洲記者相當坦率地討論各種問題,有些問題是我們在西方與中國的任何研討會上都無法聽到的。比如,來自路透社的攝影記者愛德華·艾奇瓦盧(Edward Echwalu)與他的同事賈斯汀·德雷拉奇(Justin Dralaze)就當代非洲國家的政治問題爭論得面紅耳赤,前者堅持認為"只要能使國家富強,獨裁者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中國和非洲官方交往日趨頻繁的今天,民間的文化交流幾乎為零,這不能不說是個巨大的遺憾。我們在非洲游歷期間,遇見了不少西方國家的民間文化交流團體,如澳大利亞一個非政府組織長期支持烏干達國內的孤兒院建設,并不定期派遣人員來烏做志愿者,這些人在普通非洲民眾心中建立了活生生的"西方形象"。相比之下,在國內從事非洲研究的學者卻往往陷入經費匱乏的境地。馬凱雷雷大學(Makerere University)教授穆林杜瓦·茹湯加(Murindwa Rutanga)就不無感慨地對我說:"研究非洲的中國學者不少,但真的愿意到非洲來的并不多。"筆者對他說:"并不是他們不想來,而是沒有機構資助他們來。我頂多算是一個非洲觀察者,而非研究者。"

當我對不少非洲本土"精英"提出交流障礙的問題,以及非洲人的種種令中國人難以適應的行為方式時,他們則反問我:"既然是你們自己要來賺錢,為何反而要我們改變?"這個問題讓我們啞口無言。"非洲人不是傻子,"羅納德·賽坎迪對我們說,"有索取就要有妥協,這里已經不是任外國人予取予求的地方了。中國人必須學會與非洲人打交道,如果中國人想在這里長久地待下去。"事實上,盡管大多數非洲國家依舊貧窮落后,但非洲人的公民素質在很多領域甚至走在中國人前面,這是很多國人不敢直面的問題。如何讓一個單純、善良、井然有序的群體去信任和喜愛一群慣于隨地吐痰、在飛機上的衛生間里抽煙、動輒在公共場合高聲喧嘩的"侵入者"?

當然,情況正在悄然變化,雖然并不顯著。筆者借中國和烏干達建交60周年的契機,遍訪這一東非小國境內的中國人聚居地和文化交流機構,可以較為清晰地感受到旅非中國人正在從以往的挫折中汲取教訓,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以更好地適應這片神秘的大陸。

在烏干達西南部,來自中國的重慶國際建筑公司正在班迪布戈(Bundibugyo)山區建設一條長約103公里的公路,以連接該國西部重鎮福特波多(Fort Portal)和鄰國剛果(金),極大便利了東中部非洲內陸國家之間的貿易。該公司總計雇用了超過1000名本地工人,與來自中國的勞工一起從事建設工作。項目經理告訴筆者:"公司規定要同等對待當地工人和中國工人。截至目前,公司尚未發生任何作業事故和嚴重的員工摩擦。"但工程開始之初,情況并不樂觀。據該公司的烏干達籍人力資源總監喬治·卡巴岡比(George Kabagambe)介紹,曾有中國項目經理因當地員工"不夠勤勞、不愛加班"而對其大聲吵嚷。但經過時間不短的磨合期,現在雙方在行為習慣上基本形成了共識,"很多東西其實只是誤解……只要互相尊重,就能得到友善的化解"。

此外,在官方往來之外,民間交流也漸漸得到了重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維多利亞·賽奇托利科(Victoria Sekitoleko)女士曾是烏干達政府高官、聯合國糧農組織前駐中國代表,有在中國長期生活的經驗。2012年,她返回烏干達,并在坎帕拉設立了"中國—烏干達文化中心",希望以此作為中國人和烏干達人彼此會面并增進了解的平臺,同時積極在烏傳播中國文化。2012年,她擴大了中心規模,將之打造成為烏干達較大的中國民間圖書收藏基地。中心提供漢語教學服務,迄今已幫助八名烏干達學生成功申請到中國學校的獎學金項目。"烏干達人喜歡中國綠茶和中國餐飲。越來越多的烏干達人選擇去中國留學而不是傳統的英美國家讀書,他們回來后可以馬上找到工作。"維多利亞在用綠茶招待筆者后興奮地說。

在《圣經·舊約·創世記》中,全人類聯合起來修建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人類的野心,上帝讓人類講不同的語言,使之無法交流與溝通,從此爭議不斷、齟齬頻頻,人類不再是渾然天成的整體,而分裂為無數的種族、人群和部落。經歷了漫長的隔絕與分裂后,勢不可擋的全球化浪潮終于對嵯峨的巴別塔展開了有力的沖擊。世界上的人能否最終越過種種語言、文化乃至意識形態上的偏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與諒解,最終摧毀象征著誤讀的巴別塔?

中國與非洲,一切才剛剛開始。

應當事人要求,書中部分受訪者的姓名為化名。

媒體評論

作者的話:本書是傳播學學者和新聞記者的一次嘗試性的合作。我們向人跡罕至的東非腹地進發,歷時近三個月的高強度采訪,近半年的寫作,形成了這本帶有深度報道色彩的紀實作品。歡迎對未知世界感興趣的人士閱讀、指正。

網友評論: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讀書就應該讀作者行萬里路之后寫的書。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dmy823**的評論:

了解非洲生活的一扇窗,故事性強

2013-07-18 10:30:01
來自笑笑星**的評論:

看了書之后,才知道對非洲的誤解有多深。

2013-09-17 08:11:5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可能是因為由新聞人寫的吧,整個書的風格不大喜歡,覺得并不是特別完美,不過看看對非洲會多一點了解,

2013-10-17 08:31:4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4-01-29 19:48:5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人生

2014-05-03 20:31:2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內容很好,幫助我們認識非洲,了解非洲。

2014-05-06 13:11:3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4-06-08 17:20:0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大愛沐童

2014-12-14 13:46:5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整體感覺不錯,希望下次哈一如既往的好

2015-06-08 16:07:24
來自yoyoha8**的評論:

不錯

2015-09-30 11:36:53
來自海明光**的評論:

買了很多書,還沒來的急看,都是感興趣的,相信會有所受益

2016-04-23 09:06:08
來自y***i(**的評論:

物流很快,書還未開

2017-06-08 13:15:28
來自何克磊**的評論:

物流太**了,鄭州到濮陽240公里寄了10天

2013-12-10 08:55: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有海外經歷的人可以買,看著還是挺感同身受的。就是感覺文字相對有些枯燥。

2013-09-02 12:01:59
來自pangron**的評論:

沐童,一個媒體人,一個作家,一個時政評論家,一個旅行者。喜歡他的所有。

2013-11-07 08:04:29
來自春天還**的評論: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真實面目,但是我知道這本書是怎樣地與你的心靈接近。這里有心靈的解讀,有無言的深情,就是沒有某些人自以為是的陰暗。

2013-08-08 09:48:0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寫的不錯,視角新穎,計劃多讀幾遍以便更深入的了解非洲

2013-11-11 15:27:3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可能是因為由新聞人寫的吧,整個書的風格不大喜歡,覺得并不是特別完美,不過看看對非洲會多一點了解,

2013-10-17 08:31:38
來自艾雨故**的評論:

再見巴別塔,當中國遇上非洲!非常推薦!所有新聞學的學生需要看的一本書。

2013-09-26 13:26:1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還沒看。最近在做外貿,主要是非洲市場,所以對這本書很感興趣。而且,常江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他很有學問很有見識。值得看噢!

2013-10-17 08:24:34
來自糊涂鬧**的評論:

看了電視上的一個訪談,突然著這個陌生的大地有了好奇感,既然無法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遠行,倒不如翻開書,追尋一下別人的足跡。

2016-01-07 13:51:39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