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只有罪知道:從犯罪現場到法庭鑒證圖書
人氣:113

只有罪知道:從犯罪現場到法庭鑒證

薇兒· 麥克德米德紀實新作!數百真實案件還原,鑒證科學大百科,真實往往比虛構更加不可思議!
  • 所屬分類:圖書 >法律>刑法>刑事偵查學(犯罪對策學 犯罪偵查學)  
  • 作者:【英】[薇兒·麥克德米德] 著,[張超斌] 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313155375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9
  • 印刷時間:2016-09-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在犯罪、推理小說領域,英國作家人才輩出,從柯南 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到阿加莎 克里斯蒂的波洛,再到近年來被譽為英國受歡迎的女性犯罪作家薇兒 麥克德米德,推理小說的類型與題材隨著技術、時代變革日新月異,但無論小說中的犯罪手法如何高超、犯罪案情如何錯綜復雜, 推理小說都是依據真實犯罪鑒證科學的發展而延伸的,從犯罪現場到法庭鑒證,鑒證科學的主旨至今未變——即一個犯罪現場、一具尸體或者是一根頭發,都能解開事實的真相,展現司法公正。

本書是一部講述犯罪現場分析和法庭鑒證科學的非虛構作品,完整記錄了英國兩百年犯罪鑒證的發展史。作者通過對鑒證科學發展的研究梳理,將刑偵過程中的法證科學分門別類,例如犯罪現場調查、毒理學分析、犯罪心理學分析等等。此外,作者結合對業界專家采訪、著名案件分析以及其個人的親身經歷,為讀者展現了與犯罪小說截然不同的真實犯罪分析。事實上,真實案件的偵破過程,往往要比小說家筆下的虛構情節更具有戲劇性,震撼人心。

書中除了很多引人入勝的細節描寫外,還有一些讓人吃驚和意外的事實。作者搜集案例的時間跨度很廣,不僅展現了西方早期法證科學的誕生過程,還為我們呈現了多種多樣的現代犯罪的破案方法。

總之,無論世界如何轉變,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我們對犯罪鑒證的癡迷永遠不會消失。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小編不敢深夜編輯的書:火災現場、戰爭殘害、腐蛆蒼蠅、挖墳掘尸、身首異處,以及各種連環殺人案,薇兒 麥克德米德深入探究鑒證科學的各種千奇百怪的破案方式,用真實案件和實例記錄了兩百年犯罪鑒證的發展史,比小說還要驚悚離奇!

這不是一部小說!但是你會發現現實比虛構更加不可思議……

我想告訴你的是:

從犯罪現場到法庭鑒證這段曲折的道路是你所能讀到的令人著迷的主題.

作者簡介

薇兒 麥克德米德(Val McDermid) 英國推理小說女王、電視臺御用作家,被譽為繼柯南 道爾、阿加莎 克里斯蒂后英國推理小說界新代言人,獲獎無數,囊括了金匕首獎、埃德加獎、安東尼獎、巴里獎等一系列推理大獎,并榮獲代表著推理作家終身成就的英國最的鉆石匕首獎。 主要作品有林賽 戈登系列(Lindsay Gordon series)、凱特 布蘭尼根系列(Kate Brannigan series)、《刑場》(A Place of Execution)、《遙遠的回聲》(The Distant Echo)、《暗黑領域》(A Darker Domain)等,目前全球已有四十種語言的譯本,累計銷量達千萬冊。其作品也經常被搬上熒幕,經典的罪案英劇《心理追兇》 就出自其手。

目錄

01無聲的證人:犯罪現場..........01

02 焦煳的吸引力:火災現場調查..........18

03 人類的鑒證幫手:昆蟲學..........42

04 尸體的秘密:病理學..........62

05 藥物的奧妙:毒理學..........88

06 的印跡:指紋鑒定..........115

07 基因的指證:血跡與DNA ..........137

08 死者的尊嚴:人類學..........162

09 思想的索引:面貌復原技術 ..........185

10 科技與應用:數字取證 ..........207

11 犯罪行為的動機:鑒證心理學 ..........231

12 規則的束縛:法庭..........260

結語……285

在線預覽

04 尸體的秘密:病理學

為使死亡喪失對我們的強大優勢,我們就要逆著常規走。我們要習慣死亡,腦袋里常常想著死亡,把它看做很平常的事。

——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隨筆》(Essais,1580)

大詩人約翰 鄧恩(John Donne)說過:“民吾同胞也,孰死非我冤?我其為誰者?人類之一員!”這句話具有極重要的道德感,但除此之外,毋庸置疑的是,當突然而至的暴力死亡與我們自己的生命有所聯系時,無論這個聯系多么微弱,總會對我們產生更大的情感波動。所以牛津一所小型女校校友瑞秋 麥克萊恩一案對我的觸動極大。我與她不熟,但與她和她的命運卻有著一絲親切感。

瑞秋 麥克萊恩是圣希爾達學院的大學生,19 歲那年成為約翰 坦納的女友。1991 年4 月13 日,也就是兩人交往10 個月后,坦納向她求婚。對于任何一個女孩子而言,這樣的大事都會迫不及待地要跟最親近的人分享。但接下來的幾天,瑞秋在圣希爾達學院或整間大學里的朋友都沒再見過她。她勤學好問,對人友好,熱情開朗,誰都不肯相信她會不辭而別。坦納給她的寄宿家庭打電話,說要跟她談談,可室友也不知道她的行蹤。

經過五天的擔驚受怕之后,學校領導向警察報告了瑞秋失蹤一事。警察聯系了在諾丁漢讀大學的坦納,他說一次見到她是在1991 年4 月14 日晚上。他當時從牛津車站乘火車回諾丁漢,她在站臺上跟他揮手告別。他們在車站自助餐廳遇到的一位長發年輕人提議順便送她回阿蓋爾街的住所。

坦納與警方合作,協助了搜尋,在電視上重現了他從牛津車站離開的過程,試圖激發可能見過瑞秋的人的記憶。人們相信他是及時位參加這種電視重現的兇手。在一次新聞會上,他情緒激動地告訴朋友和記者們,說他和瑞秋兩情相悅,正準備結婚。但警方懷疑坦納有所隱瞞,于是提前安排記者問他一些關鍵問題,比如“你是否殺了瑞秋?”他回答時極不自然,且沒有絲毫感情,令警察更加肯定他對瑞秋失蹤一事了解更多內情。

警察搜查了瑞秋在阿蓋爾街與朋友同住的屋子。一切似乎都井然有序,地板沒有移動的跡象,其他東西也都沒有疑點。偵探們無法找到能夠用于逮捕坦納或至少給他施壓的證據,因而深感絕望。蛙人搜索了徹爾維爾河,其他警員則在附近的灌木林中進行地毯式搜索。

警察聯系了地方委員會,查證阿蓋爾街的那所房子是否有地下室。對方說雖然沒有地下室,街上有些房子下面卻有柱子支撐,這就意味著地板下面還有空間。

得到這一消息,警方于5 月2 日再次對這所房子進行了搜索。這一次,他們在樓梯下面發現了部分木乃伊化的瑞秋的尸體。坦納將她塞進樓梯板底部20 厘米的空隙中,然后推到地板下方。雖已死亡18 天,她的尸體并未怎么腐爛:從多孔磚透進來的溫暖干燥的空氣風干了她的皮膚。

找到尸體只是謀殺案調查及時階段的終結,卻是法醫病理學家對被告人提起訴訟這一關鍵過程的開始。在瑞秋 麥克萊恩一案中,這一任務落到了蓋伊醫院法醫學科主任伊恩 韋斯特(Iain West)的肩上。尸體解剖過程中,他發現瑞秋的喉頭左側有一處1 厘米的淤青,右側則有4 處。他拍下這些淤青和斑點—她面部和眼睛里的出血點。通過內部器官檢查,他發現喉嚨里的喉部韌帶斷裂。所有這些創傷都表明是窒息致死。另外,她頭皮上缺了一撮頭發,韋斯特相信瑞秋扯掉頭發是為了減輕喉部壓力而做出的絕望舉動。當警方帶著從伊恩 韋斯特那里得到的確鑿證據對質約翰 坦納時,他開口承認殺了瑞秋。審判時,他說:“我充滿怒火地使勁打她,又用手掐住她的脖子。我一定是失去了控制,因為我對之后的事情印象非常模糊。”他宣稱是在瑞秋承認出軌之后將她殺死,接著在她毫無生機的尸體旁邊躺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找到一個藏匿她的合適地點,把尸體從櫥柜的空隙中拖過去,然后乘火車回到諾丁漢。坦納被判終身監禁,2003 年獲釋后回到了故鄉新西蘭。

法醫病理學就像解密拼圖。病理學家要把從尸體內外發現的異常成分記錄下來,根據這些殘缺的信息,努力重現過去。縱觀人類歷史,人們一直想弄明白為什么自己所關心愛護的人會香消命殞。“尸體解剖”一詞源于古希臘語,意為“眼見為實”。尸體解剖便是通過醫學途經來滿足人類這一內心深處的好奇心。

歷史上已知的及時例法醫尸體解剖發生在公元前44 年,給尤里烏斯 凱歷史上已知的及時例法醫尸體解剖發生在公元前44 年,給尤里烏斯 凱撒(Julius Caesar)做尸體解剖的醫生報告稱,在這位大帝身上的23 處刀傷中,只有第二、三根肋骨之間的一處是致命傷。幾個世紀后,希臘名醫蓋倫(Galen)主要通過解剖猴子和豬發表了具有影響力的報告。盡管解剖材料十分不入流,但他關于人類解剖學的理論一直無可爭辯,直到16 世紀的安德里亞斯 維薩里開始在正常解剖和非正常解剖之間做出比較,從而為現代病理學—疾病科學—鋪平了道路。

1543 年,維薩里發表了解剖學經典著作《人體結構》(On the Fabric of the Human Body),并將它獻給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該王朝因而見證了法醫學的第二次里程碑式的事件。對于神圣羅馬帝國而言,法律程序法規及時次付諸現實。其中規定哪些罪行是重罪,允許燒死巫師,并且及時次賦予法庭下令對重罪進行調查和審理的權利。這些法令統稱為卡羅萊納法典(Carolina Code),其中規定法官要在遇到涉嫌謀殺的案件時征求外科醫生的意見,對法醫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法典在歐洲大陸得到廣泛采用,醫學作家對于在法庭上展現自己專業能力的熱情逐漸高漲,其中就包括法國理發師兼外科醫生安布雷斯 巴雷(Ambroise Paré)—有時被稱為“法醫病理學之父”。他論述了暴力死亡對內部器官的影響,解釋了雷擊死亡、溺亡、窒息死亡、中毒身亡、中風死亡和嬰兒被殺的表現,揭示了如何區分活體和死尸身上的傷口。隨著人們對人體組織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對該行業的了解也逐步加深。到了19 世紀,阿爾弗雷德 斯溫 泰勒(Alfred Swaine Taylor)對法醫病理學做了詳細論述,將英國及其之外的法醫行業引向了現代化道路。他最重要的著作《法醫學手冊》(A Manual of Medical Jurisprudence,1831)在他一生中曾再版10 次之多。到了19 世紀50 年代中期,泰勒已參與過500 多起司法案件偵查,然而他的經歷也早早地1859 年, 托馬斯 斯梅瑟斯特因毒殺情人伊莎貝拉 班克斯被起訴,在倫敦中央刑事法庭受審。在審判過程中,斯溫 泰勒作證稱斯梅瑟斯特的一個瓶子里存在砒霜,這便是證明他有罪的證據。斯梅瑟斯特被宣告有罪,判處死刑。后來得到澄清,斯溫 泰勒的檢測并不適當,瓶子里很可能根本沒有砒霜成分。伊莎貝拉 班克斯在此之前就已久病纏身,極有可能屬自然死亡。斯梅瑟斯特被赦免,但仍因重婚罪被判一年有期徒刑。《柳葉刀》(Lancet)和《泰晤士報》(Times)對斯溫 泰勒和謀殺判決大加撻伐,法醫病理學成了所謂的“糟糕透頂的科學”。該案給法醫病理學罩上了一層數年都無法驅散的陰影。

考慮到英國司法體系中兩相對立的戲劇特征,該行業若想重振聲譽,就需要一個既具有專業素養又具有人格魅力的領導人才。伯納德 斯皮爾伯利(Bernard Spilsbury)就是這樣一個具有魔力的人。斯皮爾伯利英俊瀟灑,雄辯而令人信服,公共場合現身時總是戴著高頂禮帽,穿著燕尾服,扎著胸花,身披長大衣。他的專業技能眾人皆知。他那靈活的雙手擺弄死尸時既高效又。論及自己的發現時,他的語言清楚易懂。證明了鑒證科學家和我們普通人一樣容易出錯。

陪審員和公眾對斯皮爾伯利癡愛不已。媒體將他比作一塊堅石,憑借著它,法律便能打破邪惡謀殺犯的謊言。1947 年去世時,《柳葉刀》稱他:“孑然一身,無人敢與之挑戰,是最偉大的醫學法律專家。”斯皮爾伯利曾代表英國政府參與過200 多起謀殺案作證。

公眾首次關注他是在1910 年,當時他是轟動一時的霍利 哈維 克里平醫生一案的專家證人。克里平是美國順勢療法醫師和專利藥物銷售員,住在康姆登鎮。與其同住的妻子科拉是一位戲院歌手,藝名叫做“貝拉 埃爾默”。二人的婚姻多有坎坷,科拉的朋友突然見不到她的蹤影。克里平醫生有時說她死了,有時又說她去美國追求事業發展了。朋友們疑心頓起,于是報了警,警察詢問了克里平,并搜查了他的房子,結果一無所獲。但他們的調查引起了克里平的恐慌,他便與年輕情人艾瑟爾 勒納芙乘坐SS 蒙特利斯號逃往加拿大。勒納芙打扮成小男孩,荒唐地裝成他兒子。

他們的逃跑再次引起警方懷疑,對房子進行的二次搜查卻同樣一無所獲。不過警察疑心仍在,第三次搜查時,他們挖開了地下室的磚砌地板。這一次,他們發現了一具裹在男士睡衣上衣里的人體遺骸。

與此同時,蒙特利斯號船長注意到船上的這兩位古怪乘客,船剛出海,他就給英國政府發了一封電報:“強烈懷疑倫敦克里平地下室謀殺案主犯及同謀就在船上。主犯的小胡子養成了絡腮胡,同謀打扮成了小男孩,其舉止及身形無疑是個女孩。”倫敦警察廳(Scotland Yard)a 總督察德武(Dew)乘快船先二人一步到達加拿大,二人剛一落腳便被突然抓捕歸案—這是在無線通信幫助下進行的及時次抓捕行動。

警方從倫敦圣瑪麗醫院召來一位外科醫生檢查尸體,年輕的斯皮爾伯利于是加入該案。斯皮爾伯利仔細查看了科拉 克里平的病歷,發現她腹部曾做過一次手術。尸體解剖并不能判定尸體性別,不過斯皮爾伯利發現了有毒物質的蹤跡。

法庭審訊克里平時,斯皮爾伯利呈上一片帶有曲線狀疤痕的皮膚。這片皮膚保存在甲醛溶液中,來自那具應該是科拉 克里平尸體的軀干。他用玻璃碟子端著給各位陪審員看了一遍,接著在隔壁房間架起顯微鏡,讓陪審團成員檢查組織切片。辯方病理學家據此反駁,由于皮膚上面有毛囊,那它肯定是皮膚襞褶,而非傷疤組織,然而陪審團選擇了相信斯皮爾伯利。法庭裁決克里平犯有下毒、謀殺妻子的罪行。他在倫敦本特維爾監獄被絞死,按他的要求,陪葬了勒納芙的一張照片。勒納芙作為謀殺行為發生后的同謀而被起訴、問詢。

克里平一案的皮膚組織如今保存在倫敦皇家醫院,2002 年,伯納德 奈特(Bernard Knight)教授對其進行了檢查,從中并未找到表明其為傷疤組織的確定信息。近期對該切片的DNA 檢測表明其中的DNA 信息與科拉 克里平的一些后代并不匹配,且該遺體性別為男性。諷刺的是,該案令公眾把斯皮爾伯利看做法醫病理學的代言人,卻也是他失誤的滑鐵盧。

克里平被絞死5 年后,斯皮爾伯利又參與了一起引人注目的案件的偵破,這一次,DNA 檢測或其他現代鑒證技術都無法幫他破案。1915 年2 月3 日,白金漢郡(Buckinghamshire)一位名叫查爾斯 伯恩漢姆的果園主端著一杯茶坐下來,打開了一份《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第三版的一條標題令他震驚不已:“死在浴室—新娘婚后第二天的悲劇命運。”這篇簡短的報道稱一位瑪格麗特 里羅伊德在倫敦北部的公寓內被發現身亡。“醫學證據表明,流行性感冒加上熱水浴可能導致了昏厥。”報道得出這個結論。差不多一年前,查爾斯 伯恩漢姆的女兒也是婚后不久就在布萊克普爾(Blackpool)死于浴缸中。伯恩漢姆聯系了警察局,發現瑪格麗特 里羅伊德的丈夫名叫喬治 約瑟夫 史密斯,正是女兒愛麗絲 伯恩漢姆死前嫁的那個人。

警方讓斯皮爾伯利給從墳墓中挖出來的瑪格麗特 里羅伊德的尸體進行解剖。之后,他又到布萊克普爾給愛麗絲 伯恩漢姆進行了尸體解剖。接著,警方查出了第三個女人的詳細信息。此人名叫貝西 威廉姆斯,與喬治 史密斯結過婚,1912 年6 月13 日在肯特郡的家中死于同樣的情形。

對于前兩起溺亡案件,驗尸官判斷為意外死亡,然而,警方重新調查時發現史密斯從3 位妻子的死亡事件中均獲得經濟利益:從瑪格麗特和愛麗絲所持有的生命保險中分別獲得700 英鎊和506 英鎊;從貝西那里獲得2500 英鎊的委托金(現值190000 英鎊左右)。從中看出模式后,警方逮捕了史密斯。

斯皮爾伯利從瑪格麗特和愛麗絲的尸體上并未發現暴力、毒物或心臟病的跡象,而在貝西的尸體上,他從其大腿部發現了“雞皮疙瘩”,這有時就是溺水身亡(也可能是死后腐爛所致)的證據。斯皮爾伯利讀了那位及時個見到貝西尸體的全科醫生的筆記,注意到她手中握著一塊肥皂。他叫人把3 個浴缸全搬到肯特鎮(Kentish Town)警察局,然后排成一行,仔細檢查。貝西 威廉姆斯一案尤其令他迷惑不解。她死前不久,史密斯曾帶她去看醫生,讓她跟醫生聊聊癲癇病癥狀。史密斯告訴貝西,說她時常昏厥,貝西對此卻毫無記憶,且家族里并沒有人患癲癇病。斯皮爾伯利對這一說法并不信服。貝西身高1.69 米,體格肥胖,她溺亡的浴缸最長僅為1.5米,前端還有滑坡。斯皮爾伯利知道癲癇昏厥的及時階段會導致身體僵硬,考慮到貝西的體型和浴缸的形狀,這樣的暈厥只會把她的頭部置于水面之上,而不會沉到水下。

若貝西不是因癲癇昏厥而死,又會是什么呢?通過進一步的研究,斯皮爾伯利發現,水迅速灌入鼻子和喉嚨會抑制重要的腦部神經,即迷走神經,導致突然喪失意識,緊接著就是死亡。這種不常發生的情況的常見伴隨結果便是瞬時尸僵—斯皮爾伯利認為這就是貝西緊握一塊肥皂的原因。1853 年,阿爾弗雷德 斯溫 泰勒(Alfred Swaine Taylor)曾明確說過,溺死成年人而不留下淤青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會為了呼吸而拼命掙扎,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總督察尼爾(Neil)決定在審判前進行一系列實驗,來驗證斯皮爾伯利關于這些婦女如何死亡的理論。他找來一些女性志愿者,讓她們被按入浴缸時努力嘗試反抗。及時位志愿者身穿浴袍,踏進放滿水的浴缸,成功地抓住浴缸邊緣拼命反抗。然而,當尼爾抓住她的腳脖,猛然抬高她的雙腿時,她滑到水底,失去了意識。醫生用了好久才使她恢復意識;她能活下來真是幸運。該實驗并非斯皮爾伯利的主意,但他是知情人,實驗結果顯然對他的名聲有益。

喬治 史密斯因謀殺貝西 威廉姆斯受審。在法庭上,斯皮爾伯利說的話具有威信,并且不遺余力地給陪審團講解。他們仔細考慮了20 分鐘,接著裁決史密斯有罪。史密斯在梅德斯通監獄被執行絞刑。

史密斯是個巧舌如簧的騙子,年僅9 歲就在倫敦東區犯下了及時起盜竊案。長大后,他開始戴上金戒指和色彩鮮艷的領結來捕獲女人的芳心,方便利用她們。由于及時次世界大戰的早期影響,也由于當時英國許多年輕人都搬去了殖民地,1915 年的英國有50 萬名剩女,為史密斯提供了大量獵物。報紙添油加醋的報道鋪天蓋地,公眾對“浴缸新娘殺人犯”的興趣十分濃厚。一波一波的記者渴望著發一篇“科學家擊敗連環殺手”的報道,調查期間不斷光顧斯皮爾伯利家。他就像一顆冉冉升起、永不墜落的明星。

斯皮爾伯利參與偵查的許多案件都涉及丈夫被訴謀殺妻子。想想在科學尚不發達之時,這些女性之死背后的真相無法為人所知,多少兇手逍遙法外,實在令人膽寒。漸漸地,媒體把斯皮爾伯利當做英雄的象征,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解讀無助受害者遺留下的隱秘線索,令那些罪惡的殺手難逃法網,或者無法再次犯案。1923 年,他受封爵士,更是進一步加固了他的英雄形象。一年后,另一起案件再次為他的聲譽錦上添花。

12 月5 日,艾爾西 卡梅隆離開倫敦北部的家,前往蘇塞克斯郡克羅布拉夫鎮看望未婚夫諾曼 索恩—一位養雞場主。他們訂婚已有兩年,可索恩最近結交了新女友。1925 年1 月15 日,警察在農場的一個養雞場下面發現了艾爾西被肢解的尸體和塞到錫制餅干罐子里的頭顱。起初,索恩告訴他們說她根本沒到這里,但尸體被發現后,他改了口,說她來是為了告訴他她已經懷孕,想趕緊結婚。他說之后自己便離開了,可兩個小時后再回來時,她已經在天花板上吊死了。他以為她是自殺,便決定掩藏尸體,把它切成4 塊埋了。

1 月17 日,斯皮爾伯利進行了尸體解剖,在呈遞給驗尸官的報告中,他認為艾爾西屬于暴力死亡,很可能是被嚴重毆打致死。他找到8 處淤青,其中一處位于太陽穴,表面上看不出來,但切開皮肉之后就可以看到。他未從脖子上發現任何能證明上吊的繩子勒痕,就沒有提取切片。之前他注意到她脖子上有兩塊印記,但認為這些只是自然褶皺,并未在意。在會同陪審團驗尸過程中,驗尸官問到怎么可能檢查死了6 周的尸體,但斯皮爾伯利向他保障,尸體的腐爛程度算不上問題。被告人諾曼 索恩質疑驗尸報告,因為不存在淤青的表征,從而成功地申請到第二次尸體解剖。

2 月24 日,艾爾西被挖掘出來,羅伯特 勃朗特(Robert Bronte)主持尸體解剖,斯皮爾伯利旁觀。驗尸本應在大白天或有燈光照射的太平間進行,而艾爾西的尸體是在從午夜到上午9 點的期間挖掘的,尸體解剖則是在墓地燈光昏暗的小禮拜堂里,有一大群圍觀者和記者。棺材內浸滿了水,尸體自斯皮爾伯利檢查之后又多腐爛了一個月,不過勃朗特看到了脖子上的印痕證據,取了切片進行分析。

諾曼 索恩的審判持續了五天之久。辯方病理學家對淤青提出質疑。當檢方問及尸體上是否有外傷痕跡時,斯皮爾伯利回答道:“沒有,一點都沒有。”辯方病理學家J. D. 卡瑟爾斯(J. D. Cassels)認為,索恩把艾爾西 卡梅隆從橫梁上救下來時,她還活著,這些淤青是她掉到地上造成的,而她在10—15 分鐘后因休克而死:之所以沒有勒痕,是因為血液循環把勒痕消除掉了。他批評斯皮爾伯利沒有用顯微鏡檢查脖子。斯皮爾伯利作證說,兩處淤青位于面部,她是被某種印第安棒球棍毆打致死,而該棒球棍在現場不遠處已被找到。他像以往在法庭上一樣堅定,絕不肯承認這些結論中有任何的不確定性。不過,在兩年前的一次演講中,他說如果通過交叉問來嚴格檢測醫學證據的話,“醫生就該感到自己出錯了”。

在整個審判過程中,法官稱斯皮爾伯利是“最偉大的在世病理學家”,并在總結陳詞中告訴陪審團,說斯皮爾伯利的話“無疑是能獲得的好的意見”。半小時不到的時間里,陪審團就做出了“有罪”裁決。有些人覺得他們并不贊同這位病理學家提供的證據的復雜性,尤其是并沒有跡象表明艾爾西 卡梅隆屬于暴力死亡。對陪審團接受斯皮爾伯利那充滿自信的結論表示質疑的就有阿瑟 柯南 道爾爵士,他就住在離諾曼 索恩不遠的地方。他在《法學叢刊》(Law Journal)寫道:“陪審員賦予給伯納德爵士的一貫正確神話,一定在某種程度上令他難堪。”們并不贊同這位病理學家提供的證據的復雜性,尤其是并沒有跡象表明艾爾西 卡梅隆屬于暴力死亡。對陪審團接受斯皮爾伯利那充滿自信的結論表示質疑的就有阿瑟 柯南 道爾爵士,他就住在離諾曼 索恩不遠的地方。他在《法學叢刊》(Law Journal)寫道:“陪審員賦予給伯納德爵士的一貫正確神話,一定在某種程度上令他難堪。”

諾曼 索恩自始至終都在進行無罪抗辯,但依然因謀殺艾爾西 卡梅隆而在沃茲沃斯監獄被執行絞刑。死刑執行前夜,他在給父親的一封著名信件中寫道:“算了,父親,別擔心。我只不過是斯皮爾伯利主義的炮灰而已。”根據歷史學家伊恩 伯尼(Ian Burney)和尼爾 潘伯頓(Neil Pemberton)的說法,索恩一案的關注點放在了兩位對立的病理學家身上:大名鼎鼎的病理學家斯皮爾伯利,靠他的一把手術刀和直覺,令法庭充滿戲劇性;以實驗為根本的病理學家勃朗特,靠的是近期的鑒證科技。他們認為,斯皮爾伯利在太平間和法庭上展現的“精湛技藝有可能動搖法醫病理學作為現代化、客觀性專門研究的基礎”。

在《致命目擊者》(Lethal Witness,2007)一書中,安德魯 羅斯(Andrew Rose)認為斯皮爾伯利導致了至少兩次誤判和多次飽受質疑的裁決。有時候定罪的依據十分站不住腳,因為如果伯納德 斯皮爾伯利爵士認為某個人有罪,陪審團就相信此人必然有罪。在2000 多個尸體解剖報告中,如果證據與斯皮爾伯利的想法不合,他就會隱瞞下來。

例如,1923 年,根據斯皮爾伯利的證據,一位名叫阿爾伯特 迪恩利的士兵因捆綁好的朋友致使其窒息死亡而被裁決有罪。被判謀殺罪后,他距離被絞死僅有兩天時間,獄長卻讀到一封迪恩利寫給一位女性朋友的信。信中的語

媒體評論

“《只有最知道:從犯罪現場到法庭鑒證》內容極為豐富……如果麥克德米德寫小說找不到靈感的話,可以考慮轉寫死亡之書。”——英國《獨立報》

“有些人面對謀殺這一惡毒行為時面不改色,薇兒 麥克德米德就是這類人的領頭羊。”——《先驅報》

“嗜血的蒼蠅、挖墳掘尸和自發性尸體僵硬……多年來,薇兒 麥克德米德深入探究鑒證科學如何采用千奇百怪的方式解決一樁樁恐怖的謀殺案。”——《衛報》

“罪案小說家麥克德米德癡迷于法醫鑒證,同時又清楚地意識到現實中鑒證科學家并非電視中演得那樣全知全能,但比他們有趣多了。”——《信使郵報》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上上大**的評論:

多搞搞活動就好了

2016-11-02 13:22:46
來自shall10**的評論:

2016-11-02 14:41:4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

2016-11-10 22:05:3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滿意

2016-11-11 23:18:32
來自衡漢教**的評論:

這是在當當買書速度最快的一次,發貨速度快,到貨速度更快。書質量很好,有質感,內容詳實,字跡清晰,很好,最重要的是滿意。對于此書,希望對我會有幫助,會認真看的,好評好評,推薦推薦。

2016-11-13 15:59:5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挺好的,收貨也很快。

2016-11-13 22:46:01
來自甲有一**的評論:

哈哈 還沒看 應該不錯

2016-11-14 13:41: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喜歡?

2016-11-15 10:51:20
來自依諾晴**的評論:

包裝的非常的好

2016-12-09 22:17:42
來自斯諾寶**的評論:

正版圖書,價格優惠,還會再來當當的。

2016-12-14 15:51:3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很好 速度更好

2017-01-08 11:31:5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非常好看的一本書,近得購買。

2017-01-15 20:50:5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的書,讀完比較有啟發,值得買,價格也合適

2017-01-17 15:48:2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心理追兇系列已經看完了,看看這位作者的寫實作品。

2017-03-18 12:50:5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趣味性較強

2017-04-04 21:37:00
來自似***2(**的評論:

不錯還可以

2017-04-26 11:24:24
來自衡***(**的評論:

非常好的商品,特別滿意,發貨速度快,服務態度很好!

2017-05-01 22:43:19
來自慣***(**的評論:

書很不錯,就是快遞太慢

2017-05-04 19:49:3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好!!

2017-09-07 20:54:3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可能是敘述方式的問題一直感覺看的不是很明白,或許是智商問題

2017-01-13 23:57:1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只有罪知道:從犯罪現場到法庭鑒證 一本研究國外證據理論的讀物,可以極大地擴展視野

2017-06-05 10:13:42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