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起因,乃是有一位朋友提出一個問題:"我"究竟是誰?這個問題不是一言兩語可以解決的。本書的陳述,從新石器文化開始,結束于帝制皇朝退出歷史。這漫長的時距,不下于一萬年,乃是概括我們這一個復雜文化共同體演變的過程……在這幾千年來,世界及時次走向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審察自己的歸屬和認同,也審察族群歸屬和認同的原則,應是非常嚴肅的課題,庶幾我們不被狹窄而偏激的族群狂傲挾持,迷失了自己往前走的方向。
——許倬云
許倬云教授以系統論的方法,圍繞著"中國究竟是什么,我們究竟是誰"這個問題,從新石器時代談起,一直到清朝結束前夜,講述"華夏/中國"這一個復雜的共同體是如何不斷演變的。
本書的結構體例、行文風格,均屬于"大歷史"的范疇,沒有鋪陳細節,也沒有繁瑣的論證,而是選擇每個時代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關鍵點,以及相互間的互動,來勾勒出各個時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擊節的真知灼見,也不時流露出作者對中國文化和當代社會的深切關懷。
1、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近十年重要的著作。《說中國》是許倬云先生近年來重要的著作,撰寫期間備受中外學者期待。他持續思索中華民族的內涵和外延,在世界文明存在(Being)和變化(Becoming)之大潮中,分析中國應如何自處,也期盼中國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特性,融入全球化之中。
2、"中華民族"的"化學定性分析"。"中國"的演變過程變化多樣,"中國人"的自我認同也是錯綜復雜,許倬云教授從政權、經濟、社會和文化觀念四個關鍵方面,梳理中國的廣土眾民如何形成一個堅實的共同體,分析我們為什么會自稱"中國人"、"中華民族",外國人又為何稱中國人為"漢人"、"唐人"、"華人"。
3、葛兆光教授撰寫萬字長文,深入解讀。中國這個龐大的共同體為什么會形成,為什么歷經兩千多年,從未崩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誰是中國,誰是中國人?復旦大學教授葛兆光撰文解說,讓我們收獲更清晰而深刻的認識。
4、任志強、張維迎、白巖松聯合推薦。三位不同領域的佼佼者,跟隨許倬云穿越歷史與成見,在中國的大熔爐中,提倡包容開放的氣度和天下格局,尋找通往光明之路的指引。
許倬云,1930年生,江蘇無錫人。著名歷史學家,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榮譽退休教授,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榮獲美國亞洲學會杰出貢獻獎。先后執教于臺灣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主要作品有《漢代農業》《西周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萬古江河》《我者與他者》,以及《歷史大脈絡》《從歷史看管理》《從歷史看時代轉移》等。
自 序 我們究竟是誰?
緒 論 在全球化的時代審察自己
及時章 新石器時代族群的分合
第二章 夏商周:核心的形成
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夷"觀念
第四章 天下帝國:關鍵性的秦漢時代
第五章 秦漢時代的擴張
第六章 天下國家模式的衰壞
第七章 隋唐的天下國家
第八章 宋、遼、金和西夏的時代
第九章 金、元時代的外族征服
第十章 明代:專制皇權(上)
第十一章 明代:專制皇權(下)
第十二章 滿清時代:一個征服王朝(上)
第十三章 滿清時代:一個征服王朝(下)
第十四章 后論:復雜共同體的形成(上)
第十五章 后論:復雜共同體的形成(下)
附錄
說中國》·解說(葛兆光)
緒 論:在全球化的時代審察自己
自序中提出一個問題:"我們究竟是什么人?"這個問題,確實有待思量。我們對于自己是誰,常常視為理所當然。用今天社會學、人類學的名詞來說,這是一個認同和歸屬的問題。歸屬的圈子,并不一定是國界,因為國界經常會變動。也并不一定是族群的理念,因為族群本身畢竟是按照基因區分的,屬于生物學上的判斷,而且每一代都可能有外來的血統進入這一個群體,究竟我們是按照哪一種標準來傳承:父系?母系?
或者按照語言、文化學上的理念來區分?或者根據文化本身的定義,按照我們的生活方式、共同持有的價值觀念等,作為定義的標尺?而上面這幾個參照標準,從語言到價值觀念各項,也經常在變動。人群與人群之間會互相學習,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和信仰,包括交談的工具(語言、文字),兩代人之間都未必一樣,何況長期的演變更極有可能使得這些因素累積、轉變,最終發展出不同的一套文化體系。
由此可見,上述的大問題,并不是一言兩語可解決。這本書就是為了思考這個問題,描繪出一些關于"我們自己何所歸屬"這個問題的發展過程。從系統論的觀念來看,每一個復雜的系統,其內部各種變量之間不斷地互動,互動之后能夠得到一個總體相。然而,時間永遠在前進,沒有任何總體相可以長久不變。任何復雜系統,也都不斷地擴大或縮小其涵蓋的范圍—在某一個時期,在界外的部分忽然進入界內;同樣的,本來在界內的部分,可以忽然被排除在界外。中國古代的名學,有"飛鳥無影""輪不輾地"等觀念,意指飛鳥和車輪都是具象的觀念,然而,他們留下的痕跡卻是不可能被定格的。因此,在本書提出關于我們自己所屬的系統,我寧可從過程方面著眼,討論其變化,而不從"定格"著眼,咬定某一個時期的體相作為歸屬所在。
任何復雜的系統,無論是宇宙或者是花朵,是世界或者是沙粒,都包含不同的部分,其間又不斷因為各自力量強、弱而發生對抗、分合等"函數關系"。在一個大的人群體系之中,我打算以文化理念、政治權力、社會力量和經濟制度為研究視角,以這四個方面作為考察的基本變量。中國歷史觀念中的朝代,毋寧代表的是政治;可是,任何政治都無法獨立運作,政權必須倚仗經濟、社會和文化理念三個方向的維系,才能具體地將這一個政權所統治之下的人群結合為一個共同體。
共同體也不是旦夕可以形成。以雨滴或者雪片比喻,水分子必須要有一個可以結合的核心,才能擴大成為一個大水滴,其重量才足以降落成為雨滴。大而言之,我們所屬的太陽系,也必須有一個太陽作為核心,這一串行星才能構成一個星系。因此,在上述變動的過程之中,我們必須要從"成核"開始。
在本書中,我們從大概一萬年前開始討論。那時候,東亞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人類群體有比較固定的居住點,這個共同體內,開始出現若干文化圈,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形成中國復雜系統的"顆粒"或"粒子"。考古學上,結合各個新石器時代的地區文化,以及文獻傳留的傳說,二者互相印證以界定這些"粒子",然后才討論到由此分合、演化,形成的一些較大的地方文化。凡此分合、迎拒的過程,在傳說部分,呈現為擬親屬的文化群傳承譜系。接下來我會再談到,為何在今天的黃河流域中游會出現一個核心,以及夏商周的連續融合如何將四周的地方文化吸納于內。接下去,春秋、戰國時期兩階段的演化,將這一核心推展到黃、淮、江、漢,形成中國文化共同體堅實的"核心",堪稱為其本部。
秦漢時代,一個龐大的共同體網絡終于形成。這一"天下"格局,以其開放性不斷吸收與消化外來的影響。這一共同體,從此長期屹立于東亞。在共同體之內,文化、政治、社會與經濟四環互相制衡,具有自我調節的功效。東漢以后,大批外族進入中國,同時中國的主流族群轉移于南方。這一調整過程經過上百年,吸收了南、北兩方面的新成分,開啟第二次具有"天下"格局的隋唐時代。在這一時期,亞洲中部和西部出現強大的游牧文化圈,以及由此孕育的伊斯蘭文化。位居東亞主流的中國復雜體系,面對西、北兩方壓力,收縮到這一共同體的本部。宋代中國雖然仍舊以"天下"自居,其實已經縮小為列國體制中的一個國家。
遼、金、元與的滿清,幾度出現的征服王朝,對中國人的心態產生嚴重影響。自從秦漢時代以來,中國基本上是編戶齊民的社會,沒有長期的階級。征服王朝的主奴區別,改變了統治權力的性質,集權專制的皇權抹殺了儒家人本思想對皇權的約束,也淡化了社會/文化精英的影響力。明代雖是漢人王朝,夾在蒙古和滿清之間,但其皇權的專制集權,卻與那些征服皇朝的君權并無二致。因此,中國經歷了四五個世紀的集權統治,相當程度地喪失了過去政治/社會/文化三環互相制衡的結構。以上各階段的變化,將在相關各章分別陳述;也將在后論,闡述共同體內各部分之間的分、合、消、長。
我不拿族群作為"變數"來考量,因為族群本身是個人的綜合體。由于新陳代謝、個別成員的生死,群體內容不斷變化;個人是會移動的,個人成群移動,無論移出遷入,都不斷引發族群的內涵及主客間關系的變動。如果按照族群某一時空的情形界定該族群,這個復雜的族群系統將很難被觀察。因此,討論認同與歸屬,不能僅僅從族群下手。
……
在今天東亞的中國地區,長久以來并沒有形成西方"民族國家"的觀念。也就是說,政治共同體是一個天下性的大結構,在這個"天下"的下層,才有各種其他的區塊。這個區塊在沒有進入中華圈以前—甚至以后—可能都是以自己的文化作為歸屬。在中華大圈子之內,所謂"百姓",這"姓"字其實就相當于英文中的 "nation",而不是今天的 "surname"。這種基本觀念上的差異,使中國人在討論民族意識時常常有和西文用法不太一致的地方。這是我們這本小書討論中華民族問題時必須理解的一個大前提。
在下面各章,我們將從新石器時代各個地方文化之間的接觸、交流、沖突與融合,討論到文化的擴散和重組,間接也可以反映人類可能因應文化的開展而發生的各種遷徙與混合。然后,我們會在歷史時代找出幾個關鍵的時期,針對這些時期的戰爭與貿易及因此引發的人群遷移和融合,討論到各地族群之間的混合,以及一些孤立的"口袋地區"所呈現的地方特色。前面我們提到復雜體系的"成核"過程,也意指此處各種移動與混合。
整體言之,中國五六千年的內外變化,猶如各種不同的豆類被倒在一個鍋內,不斷地攪和成臘八粥;假如把它們磨成漿,則出現的將是混合的豆漿。這種混合,可能就是新加坡學者報告指陳的:現代中國人基因呈現的高度一致性。長期混合的結果,不同于選擇刻意保存某種基因的"純種"。我們必須理解:天下沒有真正的"純種",跑馬場上的純種馬,都是特意保留的單純基因組合,有其一定的長處,但是也有更多遺傳的弱點。人類將來走的道路,也是在不斷地交流與融合之后,逐漸構成一個共同的人類種屬。其中,個別的人會呈現不同的外表,而他們的基因卻是上述"豆漿型"的混合,那才是所謂"現代人類"。
本書的章節也會討論到"漢人"或是"漢族"這些字眼發生和演變的過程,以及后來例如"秦人""唐人""明人"等類似名稱,為何都不像"漢人"這個詞一樣,有如此長期的生命力。這一串名稱,如所眾知,乃是從皇朝的名稱延伸而來。這些名詞并不是根據血統或者基因的不同而產生的,而應當是與文化認同關系密切的社會結構及國家性質有關。在下面有關的各章,我們會談到,為什么"秦人"在西方文字里面會成為"China",而在中國的歷史里面,"漢代"這一皇朝稱謂則存在得更持久,代替了"秦人"成為中國的另一名稱,甚至于后世的唐、明皇朝竟不能取代"漢人"。
,我們也必須要嚴肅地面對下述問題:為什么過去"中國"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能將許多外圍的文化吸入華夏圈內?從另外一方面看,華夏圈又如何保持足夠的彈性,吸納外圍的文化與族群?今日,我們要考察的課題正是,為什么到了近代,中國喪失了過去的彈性和可塑性,以至于到今天,我們不得不認真地審視本書的主題:中華、華夏和漢人?
世界在改變,中國也在改變。在這幾千年來世界及時次走向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審察自己的歸屬和認同,也審察族群歸屬和認同的原則,應是非常嚴肅的課題。庶幾我們不被狹窄而偏激的族群狂傲挾持,迷失了自己往前走的方向。中國人能如此自我審察,對世界是有益處的;鄰近的其他國家,在中國的自我審察過程中,不能責備中國,認為中國是以民族情緒威脅他們;中國也因為對自己有所了解,不至于產生大國沙文主義,也會因此消減四周鄰居的敵意。
"華夏/中國"不是缺乏歷史,而是歷史太多,它不是只有一個歷史,而是擁有好多個彼此交錯的歷史,這個歷史再給現在的歷史學家出難題。許先生的筆下,是一部大歷史,有"截斷眾流"的大判斷。我相信,許先生無疑深感現實世界的刺激,他擔心的是,在世界文明存在(Being)和變化(Becoming)之大潮中,中國如何自處。
——葛兆光
復旦大學教授
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是人們最難回答并答案眾多的問題,就像什么是中國?什么是中國人?也有著各種各樣的研究和不同的結論。許先生則從人的種源、文化的建立、社會的結構,最終到國家的概念和形成,從另一個視角提供了一種分析,有助于讓我們從黑暗中尋找光明之路的指引。
——任志強
著名企業家
人們常說美國是個大熔爐,許倬云先生的《說中國》告訴我們,其實中國也是一個大熔爐,中華民族是不同種族和不同文化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融合而成的文化共同體。許先生還告訴我們,正是包容、開放,鑄成了這個共同體,一旦失去了包容開放的氣度和天下的格局,中國就停滯不前。讀這本書,有助于我們學會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破除狹隘的種族偏見,以積極的態度擁抱全球化。
——張維迎
北京大學教授
我們是誰?一直以來,我們以為自己知道。看了倬云先生的書,才明白,其實我們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與書寫都不便,卻讓思考走到最遠,穿越了歷史與成見。我們的不知道,正是一種對他致敬的方式!
——白巖松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現在的中國是一個特別矛盾的,讓人混亂的國家,不過我們也從中得到很多,許倬云的書不錯,有深度。
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有助于邏輯思維的培養
許卓云把中國歷朝歷代沿革喻為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值得一讀。
大師經典,之前看過《萬古江河》,就繼續購買了,物流挺快的。
經典之作!許老師的核心觀點解釋的很清楚!了解中國,去閱讀中國史。推薦給大家!
挺好的書,在這種民族主義引導人民情緒的當下,應該人人潑自己這盆冷水清醒清醒
對“中國”這個概念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進行闡述,對我這種歷史愛好者能有一些啟發。書雖然版面不大,但是很精美。
一直很喜歡許倬云先生的書,寫史不冬烘泥古,也不嬉笑怒罵,很難得的是可以做到幾乎完全拋卻個人情感,用一種極為公平的方式寫史
對國史有一定掌握再去看這書是比較好的.一口氣讀完了,對中國的歷史演變用全新的思維去系統地論述,感想頗多,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大師!點贊!
大作,說不清的中國;說的清有中國,但不能用西方的標準。中國復雜的共同體、人類的發展方向,因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判斷。
在新華書店看到的這本書,可人家不打折,還是當當劃算,給我省了二百多塊錢,發貨超級快,太棒了
喜歡廣師大出的書,很有思辨性。書籍裝幀精美,排版清晰,簡潔舒適,當當活動,價格優惠,推薦購買!
這本史書,關鍵把一個復雜\\多元的中國說得明白,通透,且作者站在歷史和當下的高度,以良史之用心和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解讀歷史,富有啟發性.
甲骨文的中國充滿了滿滿的中華民族發展的文化,我要做文化的載體和傳承者,讓自己更飽滿更充實!
作者是大家,看過老人家的書,不錯的!此書選擇每個時代各方面的關鍵點來講,有真知灼見。當當購書,發貨送貨都快!優惠的也可以
說點題外話,個人比較推薦理想國旗下的書籍,都較有質量,文學性和學術性都做得比較好,不看出版社買書本的都是刷流氓~非常清晰,非常連貫暢通地講述了中國背后的發展,站在較高的角度看待問題。
許大師簡潔介紹了歷代王朝中華民族的融合,不錯
無敵了首先送貨速度超快!書香節第一天下單第二天上海狂風暴雨!還給我送到了真的好開心!書很棒!每本粗略翻看了一下沒有印刷上的問題支持正版支持當當!
許倬云說中國:一個2K不斷變化的復Z雜共同D2體許倬云說中國:一個D不N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也有8著各種各樣的研究和不同的結論。許先生則從人的種源、文化的建立J、D社會的結構,最終到國家的概念和形成許倬云說中國:T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變化6多樣,中國人的自我認同也是錯綜復雜,許倬云教授從政權8、經6濟、社會和文化觀念四個關鍵方面,梳理許倬云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變化多樣,中國人的自8我認同也是錯綜復雜,許倬6云教6K授從政權、經濟、社會和文化觀念四個6關鍵方面,梳理許倬云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許倬云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
許倬云說X中10國:一Z個不L斷變化的復雜共同8體許倬云2說中2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許倬云說中國:一個不4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學者期待。他持續思索中華民族2的內涵和外延,10在世界文明存在()和變化()之大潮中,分析中國應如何自處,許N倬云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學者期待W。他持續8思索中華V民族的內涵和外延,在世界文D明存在()和變化()之大潮中,分析中國應如何自處,6許倬云說中國:6一個不A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許倬云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許倬云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許倬云說中NI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
作者八十多歲高齡,又重新思考“中國究竟是什么,我們究竟是誰”這種大而基礎的問題,從大歷史的角度厘清頭緒,讀了非常有收獲,有價值的歷史閱讀。
快遞蠻給力的,第三天送到的,期間還移了一個庫。拿到書后,立即看了一遍,很是過過癮。許老對中國這個不斷辯護的復雜體有著自己的深刻看法與觀點,卓見頻頻,強烈建議書友一看。
首先非常喜歡這本書的包裝哥封面,甲骨文透著中國悠遠的文化氣息!再次文章的內容非常嚴謹,很好的了解了中國文化的脈絡。感謝許老師寫那么通俗易懂的學術性書籍。
中國是個大融爐,歷經幾千年,海納百川。最終形成了社會主義中國,而復雜的共同體需要一個核心價值觀,我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凝聚各方共識,是我們應該學習并努力踐行的!
日本投降后,國共兩黨一度邊談邊打。有一次,國民黨將領戴之奇和共產黨將領粟裕在一起。送行時,國民黨空軍正在進行美制P-51戰斗機的飛行編隊訓練。粟裕抬望機群,久久不能出神。一旁的戴之奇得意洋洋地說:“現代空軍,威力偉
許倬云先生的書從看第一本起,就強烈地喜歡上了。這幾年陸續買了很多本,還有幾本網上斷貨,比如從歷史看系列,只買到了一本。推薦喜歡歷史的朋友們看看,老先生的書大氣、精深,有見地。
本書的結構體例、行文風格,均屬于“大歷史”的范疇,沒有鋪陳細節,也沒有繁瑣的論證,而是選擇每個時代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關鍵點,以及相互間的互動,來勾勒出各個時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擊節的真知灼見,也不時流露出作者對中國文化和當代社會的深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