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史》是呂思勉先生的五部斷代史之一,初版于1947 年,后多次再版,是研究秦漢史基本的參考書之一,已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楊寬曾總結說:“此書把兩漢政治歷史分為十一個段落,既作了的有系統的敘述,又能抓住重點作比較詳盡的闡釋。對于社會經濟部分,敘述而又深入。”
有分量的中國斷代史工程
易中天尊崇的史學大師——呂思勉
秦漢史》是研究秦漢史基本的參考書之
秦漢時期,風云際會,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自此奠基
中國歷史上首次實現大統
更多呂思勉歷史經典作品請點擊這里:
兩晉南北朝史:有分量的中國斷代史工程
先秦史:有分量的中國斷代史工程
隋唐五代史:有分量的中國斷代史工程
國學知識大全:迄今完整的國學入門經典
中國近代史:有分量的中國斷代史工程
大中國史(首部以白話文寫就的通史巨著)
中國通史:學界公認的國史入門經典
呂思勉(1884 ~ 1957
中國史學四大家之一。15 歲入縣學,17 歲自學古史典籍。早年執教于常州溪山小學堂、常州府中學堂,學生中有后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穆、趙元任、黃永年等人。后任教于上海光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呂思勉讀書廣博,治學嚴謹,有《經子解題》《理學綱要》《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呂著史學與史籍》《文字學四種》《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著中國近代史》等傳世。
及時章 總論
第二章 秦代事跡
及時節 始皇治法
第二節 始皇拓土
第三節 秦之失政
第四節 二世之立
第三章 秦漢興亡
及時節 陳涉首事
第二節 劉項亡秦
第三節 諸侯相王
第四節 楚漢興亡
第四章 漢初事跡
及時節 高祖初政
第二節 高祖翦除功臣
第三節 高祖和匈奴
第四節 漢初功臣外戚相誅
第五節 漢初休養生息之治
第六節 封建制度變遷
第五章 漢中葉事跡
及時節 漢代社會情形
第二節 儒術之興
第三節 武帝事四夷
第四節 武帝事四夷二
第五節 武帝事四夷三
第六節 武帝事四夷四
第七節 武帝事四夷五
第八節 論武帝用兵得失
第九節 武帝求神仙
第十節 武帝刻剝之政
第十一節 巫蠱之禍
第十二節 昭宣時政治情形
第十三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
第十四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二
第十五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三
第十六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四
第六章 漢末事跡
及時節 元帝寬弛
第二節 成帝荒淫
第三節 哀帝縱恣
第七章 新室始末
及時節 新莽得政
第二節 新室政治上
第三節 新室政治下
第四節 新莽事四夷
第五節 新莽敗亡
第八章 后漢之興
及時節 更始劉盆子之敗
第二節 光武定河北自立
第三節 光武平關中
第四節 光武平群雄上
第五節 光武平群雄下
第九章 后漢盛世
及時節 光武明章之治
第二節 匈奴分裂降附
第三節 后漢定西域
第四節 漢與西南洋交通
第五節 后漢平西羌
第六節 后漢開拓西南
第七節 后漢時東北諸族
第十章 后漢衰亂
及時節 后漢外戚宦官之禍上
第二節 后漢外戚宦官之禍下
第三節 后漢羌亂
第四節 黨錮之禍
第五節 靈帝荒淫
第六節 后漢中葉后外患
第七節 后漢中葉后內亂
第十一章 后漢亂亡
及時節 何進之敗
第二節 董卓之亂
第三節 李傕郭汜之亂
第四節 東諸侯相攻
第五節 曹操平定北方上
第六節 曹操平定北方下
第七節 孫氏據江東
第八節 赤壁之戰
第九節 劉備入
第十節 曹操平關隴漢中
第十一節 劉備取漢中
第十二節 孫權取荊州
第十二章 三國始末
及時節 三國分立
第二節 三國初年和戰
第三節 諸葛亮伐魏
第四節 魏氏衰亂
第五節 魏平遼東
第六節 司馬氏專魏政
第七節 蜀魏之亡
第八節 孫吳盛衰
第九節 孫吳之亡
第十節 三國時四裔情形
第十三章 秦漢時社會組織
及時節 昏制
第二節 族制
第三節 戶口增減
第四節 人民移徙
第五節 各地方風氣
第十四章 秦漢時社會等級
及時節 豪強
第二節 奴客門生部曲
第三節 游俠
第四節 秦漢時君臣之義
第五節 士大夫風氣變遷
第十五章 秦漢時人民生計情形
及時節 秦漢人訾產蠡測
第二節 秦漢時豪富人
第三節 秦漢時地權不均情形
第四節 漢世禁奢之政
第五節 漢世官私振貸
第十六章 秦漢時實業
及時節 農業
第二節 工業
第三節 商業
第四節 錢幣
第十七章 秦漢時人民生活
及時節 飲食
第二節 倉儲漕運糴糶
第三節 衣服
第四節 宮室
第五節 葬埋
第六節 交通
第十八章 秦漢政治制度
及時節 政體
第二節 封建
第三節 官制
第四節 選舉
第五節 賦稅
第六節 兵制
第七節 刑法
第十九章 秦漢學術
及時節 學校
第二節 文字
第三節 儒家之學
第四節 百家之學
第五節 史學
第六節 文學美術
第七節 自然科學
第八節 經籍
第二十章 秦漢宗教
及時節 祠祭之禮
第二節 諸家方術
第三節 五德終始之說
第四節 圖讖
第五節 神仙家
第六節 道教之原
第七節 佛教東來
沛公入咸陽,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之霸上。十一月,召諸縣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耦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要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至縣、鄉、邑,告諭之,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享軍士。沛公讓不受,曰:“倉粟多,不欲費民”,民又益喜,惟恐沛公不為秦王。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章邯降項羽,羽號日雍王,王關中,即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守函谷關,毋內諸侯軍,稍征關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計,從之。是時為沛公計,擇地而王,關中自是上選。既求王關中,自不肯殘暴其民,約法三章,不受獻享,雖有溢美之辭,當不至全非實錄也。
項羽將諸侯兵三十余萬,行略地,至河南,遂西到新安。今河南澠池縣東。諸侯吏卒,異時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人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諸將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軍夜擊院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行,略定秦地。至函谷關,不得入。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于戲西。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孟康曰:在新豐東十七里。案漢新豐,在今陜西臨潼縣東。沛公兵十萬,在霸上,力不敵。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張良,夜馳至沛公軍,具告以事,欲與俱去。良入,具告沛公。沛公要項伯人,約為昏姻,曰:“吾人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人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沛公旦日,從百余騎見項王。項王因留與飲。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塊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入,譙讓羽。有頃,沛公起如廁,招樊噲出,令張良留謝羽,置車騎,脫身獨騎,樊噲等四人持劍盾步走,間至軍。以上事詳見《項羽本紀》,詼詭幾類平話。秦亡后五年,天下復定于一,此乃事勢推移使然。當時方以秦滅六國為暴無道,詆秦日強虎狼,安有一人,敢繼秦而欲帝天下?而史載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人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又稱張良人謝,獻玉斗亞父,亞父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七十老翁,有如是其魯莽者乎?其非實錄,不待言矣。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寶貨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此亦事后附會之辭。漢高兵力弱,不足以控制中原,則思王關中。項羽世楚將,起江東,安有不用楚人之理?且漢高就封后,以士懷思欲東歸,因用其鋒以爭天下。項羽是時,不復欲有所爭,都關中,何以處楚士之思歸者乎?抑盡棄楚士,獨與秦人孤居邪?燒秦宮室,收其寶貨婦女,則當時之士卒固如是,約束非易。漢高欲王關中,乃約束其眾,不敢為殘暴,抑亦分封未定,士猶有所冀望耳。使入漢中以后,士謳歌思東歸,而不用其鋒,東鄉以爭天下,安知其不怨叛?怨叛之眾,又安保其不所過殘滅乎?入彭城后,何為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哉?豈不知項羽之眾尚在齊,將兼程還救乎?故知史所稱漢之仁,項羽之暴,諱飾誣詆之辭多矣。
P32-34
……
還沒有看,隨意翻了翻,感覺還不錯,只是語文底子薄,看著有些吃力。
書是好書,必須熟讀《史記》、《漢書》,才知道他說的是哪回事
為啥禮盒比我想的大很多,我以為禮盒剛好包下書的,。
質量很棒!內容有很大的可讀性!!當當5年忠實客戶!沒有一次失望的!
對于了解中國秦朝及漢朝文化是一部不錯的參考書。
當當購書讓人方便、放心,而且還挺優惠,不錯的選擇!書確實不錯,而且真夠實惠的!
呂大師作品不錯,缺點是字數太多,簡潔一點更好;這本書買重了,當當在用戶購置時,沒有提示功能,哎
買了一本小說和這本歷史,都很喜歡。秦漢時期一直都很感興趣,呂思勉的歷史書聽人說還挺好的,買來好好看一看。
絕對的經典啦,很偏愛呂思勉,畢竟是我接觸到的第一個民國史學大師
呂思勉大師的系列歷史著作之一,對歷史感興趣的可以讀讀。
書的內容,非常好,沒得說,唯一缺點,就是,書太厚了,讀和攜帶都很不方便。
每天睡前看一會兒,確實很有收獲。看完秦漢史再看隋唐五代史,呂思勉的書真的好喜歡啊
買來收藏的。呂思勉的斷代史還是很有特色的。像他這樣對各朝代斷代史都有研究的人太少太少了。
最近讀秦漢史中,想深入了解,這本書很及時!不愧是呂思勉先生的著作!??
很厚實,很期待看,發貨很快,可惜包裝沒用紙箱,三本塞得長短不一,破了二個大洞,發票不知道掉哪了。
書沒時間看,但是名家之作,先可以看看漢書,史記這些史料,再看這書,這樣就能容易理解,史書都是要對著看的
秦漢兩大王朝的歷史!波瀾壯闊,引人入勝!猶如一道美麗風景,一張精美的畫卷!
喜歡秦漢史,,,,但不知道為什么這么厚的書這么輕
細看了兩漢之際。大部分用通鑒,小部分用后漢書,細密剪裁而成,中間小注時用胡注。呂先生的好一在過渡文字與史料運用極為流暢;二在史識不可及。下冊制度整理特見功夫。
《秦漢史》是與《先秦史》互相銜接而又獨立成書的。由于作者對《史記》、兩《漢書》、《三國志》所下的工夫很深,對于這個時期各方面歷史的敘述和分析,十分扎實而有條理。作者認為這段時期內,就社會組織來說,新莽和東漢之間是一個大界線,從此豪強大族勢力不斷成長,封建依附關系進一步加強,終于導致出現長期割據分裂的局面。
確如推薦而言:《秦漢史》這是一部最有分量的中國斷代史工程!
這本書是我最近購買的最最滿意的一本書,厚重不乏有趣的秦漢歷史,讓你仿佛穿越回那紛繁多彩的歷史長河之中,去感受那時候人類的文明與高度!推薦相關讀者購買,一定不會后悔!
好書,盡管成書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但現在讀來仍有很多啟發。呂思勉先生的見識不是一般人可比,能夠通讀二十四史的人本就不多,更何況他讀了幾遍。旁征博引,知識廣博,這就是我對呂思勉先生斷代史的評價。
目前秦漢的斷代史專著,還沒有能超過呂先生《秦漢史》的作品
心本書是呂思勉中國通史里的關于秦漢史的部分,作者從尋常的史料出發,卻能發他人之所未發,是關于秦漢史方面的一部扛鼎之作
是一部系統介紹秦漢歷史的好書,非常值得愛好歷史的人們閱讀和收藏!呂著確實非常不錯。
書很厚,但重量挺輕的。呂師的書都是文言文,引據史料原文也比較多,適合有文言基礎的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