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二千年一遇的社會大變革,開始了中國近代史上的轉型。在晚清70年中國社會轉型的困境中,我們為何如此之艱?民國30年,經歷了怎樣的變革?《從晚清到民國》近代史一線專家學者袁偉時、馬勇等講述每一次關鍵轉折點上的歷史事件,帶動的社會變革,記錄我們這個民族的苦難輝煌。一百年,怎樣的一部中國近代史?
袁偉時、馬勇、李冬君、端木賜香、金羲和,近代史一線專家學者講述:每一次關鍵轉折點上,我們這個民族的苦難輝煌。
晚清后十八年,各方勢力、各個利益集團如何生死搏斗,同歸于盡?英法聯軍為什么燒的是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東北易幟始末如何?是什么讓必須選擇親日?鴉片煙云里大清經歷了怎樣的帝國夢碎?恭親王是怎么死的?真實的慈禧與光緒是怎樣的關系?大清外交家李鴻章如何傲慢?八國聯軍與大清是如何莫名其妙打起來的?五四為何永垂青史?
晚清七十年,折射中國轉型困境;民國三十年,歷史中的巨大變革。一百年,怎樣的一個中國?
袁偉時,中山大學離休教授。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6年至1990年任中山大學中山市分校——孫文學院首任院長。1987年當選中國現代哲學史學會副會長。200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的訪問學者。袁教授著述以思想深刻、見解獨到著稱,素為近現代思想史愛好者、時政類報刊閱讀者,如《南方周末》《三聯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等讀者群體所推重,深得學術界、讀書界普遍好評,奠定了其在近代史研究和社會公共領域的廣泛社會影響。主要著作有:《中國現代思想散論》《大國之道》《帝國落日:晚清大變局》《近代中國論衡》《昨天的中國》等。
馬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被譽為“大陸溫情寫史及時人”,著有《重尋近代中國》《晚清二十年》《清亡啟示錄》《容忍歷史不》等作品。
還原真實的慈禧與光緒的關系
恭親王之死
五四:從愛國激憤到制度尋思
英法聯軍為什么燒的是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
大清及時外交家的傲慢
被扇臉的宋教仁
中國近代史上一場莫明其妙的戰爭
天國的沉淪
盛宣懷一腳踩到了火藥桶
徐繼畬的地緣政治新世界
晚清使臣郭嵩燾何以變成“公敵”
曾國藩出山記
鴉片煙云里的帝國夢碎
不合作的南方
俠骨前生悔寄身
孤花還不避狂風
巴黎點了一把火
東北變了天
把新生活變成一場表演
檢點生平未盡心
恭親王之死
1898 年5 月29 日,清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十日,夜幕降臨時分,位于內城什剎海西北角的恭王府內哭聲一片。恭王府的主人,也就是大清王朝首席軍機兼總理衙門領班大臣恭親王奕訢終于久病不治,撒手人寰,年僅六十六歲。人們普遍相信,依照中國王朝政治政隨人亡的千年規律,隨著恭親王的逝世,中國政治必將發生某些變化。
恭親王奕訢為宣宗道光皇帝第六子,1850 年受封為親王。三年后,年僅二十歲的奕訢充任軍機大臣,開始了他在清廷較高決策層的政治生涯。當1860 年英法聯軍向北京進犯的時候,體弱多病的咸豐帝帶著妻妾親隨一溜煙地逃亡熱河,恭親王奕訢擔當起留守北京的重任,負責與聯軍議和。
奕訢先前與外國人接觸時,總是抱有蔑視態度,并摻和著仇恨與恐懼。當他與西方人的接觸越來越多時,他的態度發生重大改變,開始贊賞西方人的工作精神和敬業態度。他同意由英國人李泰國整頓重建中國海關,充分信任英國人赫德擔任海關總稅務司,足以證明他對西方,對世界的看法已發生根本性轉變,所以有人送給他一個“鬼子六”的綽號。
英法聯軍導致的外交危機化解后,中外交涉事務日漸增多,清政府原有的“六部”架構已無法滿足這種需要。1861 年初,清廷批準恭親王等人的建議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接管以往由禮部和理藩院分別執掌的對外事務。中國終于打開通往世界的大門。在此后總理衙門存在的四十年中,奕訢擔任領班大臣達二十八年之久。
在恭親王主持朝政的那些年,他與漢族出身的大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等人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修補內部政治秩序,調整對外戰略方針,基本放棄沿襲已久的宗藩朝貢體制,向西方學習,走上霸道政治的道路,以屈辱的姿態韜光養晦,接受條約體制,致力于和平外交,為大清王朝的恢復與發展贏得了一個難得的外部環境。
和平的外部環境、穩定的國內秩序、相對開放的對外政策,當然有助于中國的發展,經過大約三十年的努力,中國在經濟上修復因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所遭到的破壞,綜合國力與軍事力量雖不能與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相比,但在亞洲的中心地位與大國氣勢畢竟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恢復,中國終于邁出步入“近代”的腳步。恭親王奕訢由此被譽為“次近代化運動”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在中國走向近代的征途中,恭親王奕訢確實起到過重要作用,然而他在提倡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同時,始終不認為中國在整體上落后于西方,始終相信中國自古相傳的政治體制在經過兩千年的不斷更新后,大有“歷史終結”的意味。在他的政治理念中,中國不如西方只是暫時的和局部的,一旦中國人學習、掌握了西方近代科學技術,中國必將重新崛起,依然是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極。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奕訢的期待并沒有變成現實。1894 年黃海一戰,舉全國三十年積累創建的北洋海軍頃刻瓦解。緊接著,馬關議和,割地賠款,大清王朝陷入空前的政治危機。人們將矛頭對準恭親王領導的清政府,以為三十年洋務新政不過是一場“跛足”的近代化運動,中國并沒有利用財富增長的機會適時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舊有的政治體制束縛了中國的發展,這也是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
從晚清到民國,一段特殊的歷史,一段特殊的記憶,品讀文字,穿越時空
雖然書名很枯燥 但是讀起來真的很好 講了清末民國的中國近代史 換種角度 你會發現歷史很有意思
是因為自己不要忘記還有什么是不能隨便一次又一個人也
認識了很多從前不認識的人 從被挨巴掌的宋教仁到女性典范秋瑾 有些老師的敘述朗朗上口 很有趣
《從晚清到民國》這書介紹了中國近代史上的苦難轉型,記錄了我們這個民族的苦難輝煌,是一部好書,非常好!
這個時代的歷史就是比較亂的。這本書不錯,掙錢來講還是可以的。
大清是怎么亡的?麾下一群心懷鬼胎的孫大炮是怎么坐了江山?
就內容而言,這樣的書可做枕邊閑看,價值不大,內容東鱗西爪,但文筆可喜,也頗可讀。封面設計大藍大紅,色彩過于強烈了。
感覺不像歷史書,而是歷史論文集,章節順利沒有太多關聯,適合已經了解這段歷史但想看看一家之言的人閱讀
坦率的講,不能稱為一本書,一本書必須有脈絡有筋骨,而這本書只是幾位歷史學者的雜文合集。感覺像是出版社騙錢的。只是幾位學者寫的文章還是有一定水平的,學了很多新的知識和見聞。
這是袁偉時、馬勇等名家所寫的有關晚清和民國時期的文章,這些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使我們對民國和晚清有更深入的了解。
小小一本書一天的時間就看完了,還是不錯的,雖然講的事情不多,但是一些事件的原因都有說明,算是跟歷史書有個互補吧!
還原了歷史部分真相,尤其為什么是火燒圓明園而不是故宮,深刻了解知己知彼的重要性,以及傳統對人的觀念和行為的影響
這本書中所編選的文章,都是分可讀。不過,關于這段歷史,自然有不同的解讀。但有時候,在史料的爬梳之外,有意思的解讀也是必不可少的。
還在閱讀中,這本書含蓋了近代以來幾個重要人物和幾個重要事件,有些方面跟歷史書有出入,不過還是值得一看,可以多方面了解歷史
超級喜歡,就是物流太被動了,一定要我打電話才搞得好嗎?希望雜志之家能重視這個問題,包裹不下鄉,我們農村學長就沒有享受知識的權利嗎?
馬勇袁偉時兩位老師我都很喜歡,所以他們的合著就迫不及待的買了
這本書買回來當天下午就把它看完了,這是一本多人評論集合而成的書。每個人針對不同的歷史事件發表不同的觀點,讓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歷史,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可以看一看的。
鴉片戰爭之后到二戰結束的這100年,是中國近代史最混亂,太平天國、小刀會、捻軍、白蓮教、八國聯軍、到民國成立后軍閥割據,日軍侵華直至抗戰勝利,這段時間是中華民族從衰弱到奮起抗戰的一段應該認真了解的歷史。
袁偉時先生的文章僅有一篇,而且其他的文章是魚龍混雜,而且這個書名是盜版唐德剛先生的吧
書名與內容不符合,應該是文章合集。內容毫無邏輯,亦無歷史性。第一作者只一篇文章,貢獻最小而排名第一,掛羊頭賣狗肉。
知音體歷史讀本,只是若干篇網絡軟文的合集,如果是業余的歷史愛好者,可以拿來消遣,但專業性與唐版的差了不止一個世紀。
從晚清到民國這段期間是重要的歷史的轉折點,充滿了風云突變,了解中國近代史,必須了解清末民初的這段大歷史。
坤輿萬國全圖寫錯字,秋瑾的祖父父親到底是誰啊。袁偉時馬勇等著,就沒看清這個~等字。不值得購買。
很喜歡的一部書,但內容并不像所想的那般期待。里面像是很多篇小論文,脫離一般的大眾觀點,去還原晚清。總體來說還是很推薦的,唯一的小缺點是觀點的論據略不足。包裝、紙質、服務、印刷,一如既往的很不錯。
買來還沒有看,對晚晴到民國這段歷史比較感興趣,課本上都是亂寫的,就想了解真實的歷史到底是怎樣的。同時也是沖著袁偉時老先生來買的,看看在這本書里老先生想告訴我們什么?
確實是偽書!高度模仿唐德剛先生的封面,內容七拼八湊!看了袁偉時和馬勇先生的名字才買的,可里面他們的文章只有1篇和2篇,其他的幾乎看不下去!這種書建議當當下架!
我是衷心地表揚雜志之家的書籍,在我給公司選購大量圖書的時候,我總是情不自禁地自己買起了書,而且是很多,這個月買的幾乎占據我月工資的四分之一了,從側面也反映了書籍的魅力。《從晚清到民國》是我買來二十四史之后作為補充用的,希望讀完之后能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