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故事的方式介紹了中外法制史。全書精選了60個法學故事,包含古今中外著名法學人物、重大法學事件、重要的法律典籍、重大變法活動等內容,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按照時間順序,全書分為古代、中世紀和近現代法學故事三章,每章都對中外典型的法學故事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描述。
讀懂法學發展的脈絡瞬間,展望未來興替的歷史明鑒。全書采用圖文結合的編排形式,深入淺出的文字配以近200張精美圖片,立體地展現了法學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及體現在這些事件中的法律知識,使讀者在感受法學魅力的同時獲得輕松愉悅的閱讀享受。同時,本書增設法學小知識、法學家名言等輔助欄目,使全書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增強了本書的科學性和知識性。
法律的故事系列
法律的故事:中國人的法律智慧
法律的故事:中國人的法律智慧(作者簽名珍藏版)
法律的故事:全譯本(增訂版)(美國前首席司法官推薦,作者為美國著名律師及法律文化學者,全球公認法律入門好書,與《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鄉土中國》《政法筆記》等一并列入中學生閱讀行動指南高中書目)
蔣來用,男,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副研究員,曾出版《住房保障財政政策研究》《王陽明廉政思想與行為研究》等著作10部,《財政研究》、《政治學研究》《中國監察》等期刊發表等論文30多篇,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紀檢監察報》等報刊發表文章20多篇,主持或參與中國信用評級戰略研究、中國社會保障體制研究、中國廉政建設的戰略構想和對策研究、世界主要國家反腐敗體制比較研究、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績效測評體系研究、國家吏治研究等國家和省部級課題20多項。
及時章 古代法學的故事
刑起于兵——中國法的起源
姜詩之妻的委屈——西周禮制中的"七出"與"三不去"
恩仇泯,霸業成——管仲首倡改革
叔向發難鄭國執政——子產鑄刑書
關于贖尸的兩可之說——中國律師的鼻祖鄧析
"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我國封建法典之源《法經》
"徙木立信"的故事——商鞅變法
"不務德而務法"——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
小女子上書引發的大變革——文景刑制改革
"意善而違于法者免,意惡而合于法者誅"——董仲舒與"春秋決獄"
父為通奸殺子案——"準五服以制罪"的確立
官貴犯法,不與庶民同罪——八議、官當與中國古代的特權法
鐫刻在石柱上的傳說——楔形文字法的代表《漢謨拉比法典》
地震后涇渭分明的災民帳篷區——古印度法中的種姓制度
"雅典及時詩人"的功績——梭倫改革
平民斗爭的輝煌成果——羅馬及時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
為法律信仰而殉道——蘇格拉底之死
理想國里的"哲學王"——柏拉圖與《理想國》
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崇尚法治的亞里士多德
被斬首示眾的"祖國之父"——自然法學說的先驅西塞羅
第二章 中世紀法學的故事
康失芬行車傷人案——中華法系的瑰寶《唐律疏議》
可以求富強,奈何阻重深——王安石變法
刑亂國用重典——明太祖親定《大誥》
布魯諾和伽利略的不幸遭遇——與神學密切聯系的教會法
神國和俗國,神法和人法——神學家圣·奧古斯丁
讓神來決定我們的命運——日耳曼法中的司法決斗
查士丁尼的偉大貢獻——羅馬法典編纂運動
大學法學教育的搖籃——中世紀波倫那大學的法學教育
中世紀法學荒漠里的綠洲——商法和海商法的產生
羅馬法復興的大功臣——注釋法學派及其雙璧阿佐和阿庫修斯
"把異端分子從世界上消滅掉"——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
大陪審團和小陪審團——陪審制度的起源
依令狀起訴和"大法官的腳"——英國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形成
第三章 近現代法學的故事
禮教派與法理派之爭——清末變法修律
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一面光輝旗幟——《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劉巧兒"封捧婚姻上訴案——"馬青天"與馬錫五審判方式
歷史形成的"近代憲法之母"——英國憲法的緩緩出世
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辯護——國際法學的奠基人格勞秀斯
特許權的轉變——現代專利法的產生
李爾本受鞭笞案——沉默權的由來
國家為保護人民的權利而存在——分權學說的首創者洛克
倡導三權分立,尋求法的精神——孟德斯鳩與《論法的精神》
孤獨的流浪者——古典自然法學派的杰出代表盧梭
為保衛人類而吶喊——貝卡利亞的《論犯罪與刑罰》
追求較大多數人的較大幸福——邊沁與功利法學派
在泥瓦匠家中起草的文件——《獨立宣言》在烈火中誕生
法是作為理念的自由——黑格爾與哲理法學派
沒有開成功的課程——奧斯丁與分析法學派
大革命中產生的人權保護"圣經"——法國及時部憲法性文件《人權宣言》
法律是民族精神的體現——薩維尼與歷史法學派
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美國違憲審查制度的肇端
"不會被任何東西摧毀的,會永遠存在的,是我的民法典"——拿破侖與《法國民法典》
為權利而斗爭——耶林的《為權利而斗爭》
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梅因的《古代法》
基因的奴隸——"犯罪學之父"龍勃羅梭
阿布拉哈姆訴合眾國案——霍爾姆斯與實用主義法學派
聯合起來,共同生活——狄驥與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
異常的法律的金線精制品——經典的《德國民法典》
從以中華為師到西化——日本近代法制的建立
"日不落帝國"留下的歷史遺產——普通法系的形成
附錄
附錄一:西方主要法學流派
附錄二:中國法學發展大事年表
附錄三:外國法學發展大事年表
"徙木立信"的故事——商鞅變法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商鞅
公元前359年的24小時,秦國都城的南門口立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柱,在柱子上貼著一張蓋著官印的告示:"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賞黃金十兩。"當時圍觀的人很多,但沒有一個人去搬動那根木柱。他們不相信世間上有這樣的好事;而且秦國政府做事經常虎頭蛇尾,一向得不到人們的信任。后來,告示上的賞金又提高到五十兩,人們依然持懷疑的態度,不敢去搬。過了幾天,才有一個人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半信半疑地把柱子搬到北門去,結果馬上得到了五十兩賞金。人們沸騰了,紛紛奔走相告。第二天,人們又跑到城門口去看有沒有木頭,大家沒發現木頭,卻看到了變法的新法令,這次,人們都深信不疑,認為政府真是下決心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了。
上面的"徙木立信"是商鞅在秦國變法時為博取老百姓的信任而采取的小策略。說到商鞅變法,還得從秦孝公求賢令談起。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當時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最被別的國家看不起的國家。秦孝公決心奮發圖強,改變國家的落后面貌,于是就求賢令招納天下賢才,不久,商鞅應征從魏國來到秦國。
商鞅(約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出身于衛國的一個沒落貴族,姓公孫,名鞅,又叫衛鞅。后因在秦國變法有功,被封于商地,所以被稱為商鞅。他曾經在魏國做了一段時間的門客,但沒有得到重用,聽到秦孝公招募人才,便來到了秦國。他三次求見孝公,前兩次故意大談儒家的王道治國理論,孝公毫無興趣;第三次求見時他才侃侃而談自己的一套富國強兵的道理和辦法,孝公聽得津津有味,對他的主張十分欣賞。,孝公決定重用商鞅,變法圖強。
但是,貴族大臣們紛紛對商鞅感到懷疑,對變法表示反對。孝公雖然很傾向變法,覺得只有變法才是使秦國富強起來的途徑,但是看到臣下反對的人那么多,又猶豫起來,于是就把商鞅和大臣們召集到一起,進行了中國歷史上關于變法問題的及時次大辯論。守舊的大臣們頑固地堅持古法和舊禮,詆毀新法為"謬論",商鞅反駁說古法、舊禮不能使國家富強,墨守成規只能自取滅亡;治理國家的方法不是的,只要對國家有好處就不必效法古代。他談古論今,口若懸河,駁得那幫大臣張口結舌,坐不安席。秦孝公聽他講得頭頭是道,十分高興,更加堅定了變法的決心。于是,他任用商鞅為左庶長,掌握軍政大權,開始進行一系列重大改革。
公元前359年到公元前350年,商鞅先后進行了兩次變法。主要內容包括:
一、改法為律,制定《秦律》。商鞅在《法經》的基礎上,對秦國的法律做了重要補充,制定了新的《秦律》。法和律具有不同的含義,法主要強調內容的公平性,而律更側重于適用上的普遍性。由法到律的演變并不只是一個文字上的簡單變化,而是法律概念和制度上的一大發展。
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和墾荒。新法規定凡努力耕織,生產糧食布帛貢獻多的,可以免除徭役負擔,還可以用多余的糧食捐買官爵;懶惰和棄農經商的,則要連同妻子、兒女一起被罰作官府奴婢。
三、厲行法治,明法重刑。商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變法也是以法家的"明法"、"重刑"等基本思想為指導的。商鞅主張要大力進行法制宣傳,使老幼婦孺皆知法。推行法治要使用重刑,對輕罪也要重罰;任何人違法犯罪都一律嚴加查辦,決不寬宥赦免;他還規定了實行連坐和獎勵告奸等政策。
四、打擊舊貴族的勢力,建立封建法制。商鞅推行了一系列封建化的改革措施,包括:
首先,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阡陌指每一畝田的小田界,封疆指每一頃田的大田界)。這次對農田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是用法令形式廢除了井田制,破除了舊的阡陌封疆;另一方面則是設置了新的阡陌封疆,保護了土地私有制。
其次,取消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實行按軍功授爵。商鞅規定了"首功"制度,以斬殺敵人首級的數目來決定爵位的高低,共分成二十級,按照爵位等級制定私有田宅、服飾、奴隸等的標準。軍事上沒有功勞的,即便是貴族也不能授予爵位,這樣就從法律上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成長和封建制度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取消奴隸制時代的貴族分封制,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這樣就從制度上廢除了奴隸主貴族通過分封制世代壟斷各地軍政的特權,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中央集權制度和官僚政治制度。
新法使貴族失去了過去的許多特權,觸犯了貴族的利益,貴族們拼命地阻礙、破壞變法,甚至慫恿太子犯法。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能動刑,商鞅便依法把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割了鼻子,把公孫賈刺了面,以示推行變法決心之強烈。這樣一來,沒有人敢不守法了。
變法很快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秦國迅速強盛起來。在國內,老百姓都一心務農,積極種田織布,生產得到很大發展,社會秩序也井井有條;由于新法規定了將士殺敵立功的可以升官晉級,所以戰士們都英勇作戰,使秦國在對外戰爭中也捷報頻傳。新法實行了十年以后,秦國就奇跡般地由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變成了最富強的國家。
秦國強大起來了,但給它帶來巨變的商鞅卻沒有得到好的結局。公元前338年,孝公去世,太子即位,是為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與商鞅有舊仇,貴族們此時也群起攻擊商鞅,商鞅被慘烈地車裂而死。然而他的新法仍然被沿用下去,"商君死而秦法未敗"。商鞅與其新法的命運和鄧析與其《竹刑》的命運有著驚人的相似。
商鞅變法是一次極為深刻的社會變革,是戰國時期各國變法運動中最徹底和最成功的一次。它沖擊了秦國的舊傳統和舊法律,為秦國政治、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使秦國的封建法制得以確立和發展。商鞅的變法,使秦國愈來愈強盛,為日后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們用"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來盛贊他的卓著功勛。商鞅變法是中國法制史上濃重的一筆,商鞅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永遠放射著光芒!
為法律信仰而殉道——蘇格拉底之死
公正的人就是遵守法律的人。——蘇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的一個春日,雅典阿瑞斯山天然半圓形劇場上演著一場扣人心弦的審判。被告是年屆古稀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他從容不迫、擲地有聲的辯論把控訴者駁得啞口無言。
這位古希臘最著名的智者為什么會被推向被告席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他太鋒芒畢露,因而被某些人視為眼中釘。蘇格拉底一生致力于對哲學真理的追求,他對哲學的熱情使人不得不驚嘆。雖然生活清貧,但他教人哲學從不收一分錢,他還經常在雅典城的路上及市場中攔截他人并與之探討生命的意義。他認為大多數自認為有智慧的人都是學識上浮夸的騙子,所以他總是熱衷于運用自己獨特的"助產術"來揭穿那些自命不凡的人其實有多么無知,使他們當眾出丑。所以,雖然他的周圍聚集了一大堆崇敬和仰慕他的人,但嫉恨他的政客和學者,也為數不少。當然,光憑這一點恐怕還不足以促使蘇格拉底的反對者們把他送到審判庭上。對于反對者們來說,最無法容忍的,就是蘇格拉底對雅典的民主政體也毫不客氣地大加指摘。雅典素以民主政治而聞名,在大多數雅典人的眼中,民主政體是最的政體,是無缺的政治設計。而蘇格拉底偏要對著干,他認為在一個社會里,真正的智者是極少數,而絕大部分人都是庸俗的,品行生來就具有缺陷。由大多數人來決定社會的走向,只會降低整個社會的品位,將整個城邦引入黑暗的深淵。因此他公然攻擊、嘲笑雅典傳統的較高權力機關——人民大會以及抽簽選舉官吏等民主制度,主張應該由神的使者——智者來管理國家和人民。不過蘇格拉底對民主的詰難只是表現在思想和言語上而并沒有付諸行動,在一個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社會里,這應該是可以容忍的,不幸的是,在視民主自由為較高價值的雅典(也許正是因為過于珍視的緣故),有那么一小撮人對蘇格拉底憤怒到了極點,必先除之而后快。
他們之中的代表,詩人邁雷托士、修辭學家賴墾和政客安匿托士羅織了兩個罪名:瀆神和腐蝕青年,把蘇格拉底告到了法庭。雅典組織了一個500人的龐大法庭,于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審判拉開了帷幕。蘇格拉底還是那樣鋒芒畢露,他不僅拒絕按照慣例將妻子兒女們哭哭啼啼地送到法庭去以換取法官的同情,還把法庭當成了自己的演講場,滔滔不絕地宣傳著自己的學說。那三個控訴者編造的莫須有的罪名當然是不堪一擊,蘇格拉底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說服法官們接受自己的主張。這種過于自信的態度沒有給他帶來什么好處,法庭審理的及時階段,即定罪階段,500名法官以280票對220票,裁定罪名成立。到了第二階段量刑時,蘇格拉底對判他有罪的法官們表現得非常不屑,他大肆批判民主制度,甚至嘲諷根據民主原則選任出來的法官們。法官們被激怒了,第二次投票以360票對140票決定對他處以死刑。也就是說,原來判他無罪的人中竟然有80個轉而投了他的死刑票!
這恐怕是一個很情緒化的判決,即使蘇格拉底再狂妄,行為再偏激,也罪不至死。熱愛他的朋友和學生們都為他抱不平,想盡一切辦法搭救他。在臨刑之前,蘇格拉底的好朋友克力來探監,他告訴蘇格拉底朋友們決定幫他越獄,而且一切都已安排妥當,就等著蘇格拉底一句話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一直堅信自己是清白無辜的蘇格拉底竟斷然拒絕。克力不解:"判決如此不公正還要遵守,這不是愚蠢嗎?"蘇格拉底卻反問道:"難道越獄就正當嗎?"
他給出了兩點理由說明不應該越獄。及時,法律是神圣的,依照法定程序做出的判決的性必須得到尊重。即使判決本身是一種誤判,但人們也沒有權利逃避法律的制裁。公正不公正,并沒有具體、量化的標準,更多的是人們的主觀感受,如果人人都以判決不公正為借口而隨意地加以否定,判決沒有威懾力,那么國家哪里還有什么規矩和秩序可言?又將如何存在下去?所以,人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服從法律的決定,哪怕他是冤枉的。第二,他從公民和國家關系的角度來論證守法的必要性。蘇格拉底認為,如果一個人自愿生活在一個國家,那么他就和這個國家訂立了一個契約。國家制定了法律,使公民能夠享受到權利,公民就應該同時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否則就是毀約,而踐踏自己曾經立下的契約,是十分不道德的行為。他在雅典已經生活了70年,與雅典城邦之間早已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契約,所以他是不能干出毀約的下賤勾當的。蘇格拉底還說:"如果我含冤而死,這不是法律的原因,而是由于惡人的蓄意。如果我無恥逃亡,以錯還錯、以惡報惡,毀傷的不僅是法律,而且是我自己、我的朋友和我的國家。這樣,我到了陰曹地府也不受歡迎。"克力和蘇格拉底爭論了很久,甚至采用了激將法,說:"拒絕拯救自己生命的行為有違美德,行為人應該感到羞恥,甚至是一種罪惡。"但蘇格拉底始終不為所動,克力只能一臉頹喪地離開了監獄。
其實,在審判之前,蘇格拉底就以其守法的精神和觀點而負有盛名了。他認為守法應該是的,并說"公正的人就是遵守法律的人"。當他的學生色諾芬以立法者自己也經常修改法律來質疑他的守法論時,蘇格拉底斷然反駁說:"那些宣戰的人難道不也媾和嗎?"正是從這種嚴格守法的思想出發,蘇格拉底才放棄了逃生的機會。
幾天以后,蘇格拉底按照雅典的法律,飲下了一杯鴆酒,面含微笑而死。
蘇格拉底本來可以再多活數年,給后人留下更多閃耀著智慧火花的精神財富,然而,出于對法律高度的信仰和忠誠的情感,他慷慨赴死,即使受了冤屈也無怨無悔,為后世樹立了一個守法的典范。他的死,不僅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學說(無論這種學說是否正確),更是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
蘇格拉底之死留給后人太多的思考,對他因恪守法律而選擇死亡,人們歷來評價不一。也許現在有人要以"惡法非法"來證明他的迂腐可笑,但是,無論如何,秩序都應當是法律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已生效的法律只要尚未被廢除,就應該被嚴格遵守,這是法治社會得以建立的基礎。
鏈接: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被稱為"西方的孔子"。他認為一切都是神的創造與安排,主張智者治國。他是古希臘及時個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維去尋找普遍道德的人,強調道德由理性所指導,所以"美德就是知識",認為善出于知,惡出于無知。他的教育方式非常獨特,常常運用啟發、辯論的方法,被后人稱為"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法"。蘇格拉底堅持"述而不作",所以他本人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觀點都記載于其學生的著作,尤其是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里。
好好好好好好
充電,很不錯的書
感覺比較有趣。推薦!
孩子很喜歡
不錯,內容不錯
已經在雜志之家上購書有五六年了,其中也遇到過各種問題,但雜志之家總是能妥當解決,希望雜志之家越辦越好
發貨速度很快。
很不錯的書,多次購買了嗯嗯嗯,法學入門多看看
以講故事的方式,敘述法律發展歷史,好書。
書本很好。
值得去一下
好書,絕對超值,極有利于個人修養的提高。
感覺非常不錯
幫朋友購買,印刷靖美,內容很好。發貨快,包裝結實。
非常非常非常好,封面很漂亮,一直對法律文化類的書很感興趣,值得一讀。
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多花點心思從自己祖宗那研究點實用的東西出來
拿到書就讀了,為啥早點沒找到這種書呢,有趣,作為法制史的書可以給五顆星!
得好好學一下,還沒看完,不過看起來不錯,值得一讀。
圖書館有這本書,但借沒了,正好當當有活動就買了一本,還是自己的書感覺好啊。快遞很給力,書的內容更給力,挺好的,推薦。
我覺得這對于每個法科學生或者說每個對法律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本易讀及有益的讀物
很有意思的一本書,讀故事的同時,學到不少關于法律的知識,已經推薦給朋友啦,朋友也很喜歡。
邊讀書邊學法律,趣味性很強,使法律不枯燥。很不錯的書。
我的專業不是法學,但是旁聽了幾節法制史的課,買本這個書看看,感覺不錯,推薦
內部排版設計還聽美觀,故事性的比較有趣,學了法學以后一直還是對法學不感冒,看了這個以后感覺有點感冒起來了,上課老師講到的我還都能插上幾嘴
非常棒的法學入門書籍,我每年都要推薦給法學專業本科新生。
法學的故事(穿越五千年中外法律歷史,與法學大師精神對話:推
60個法學經典故事,從時間和歷史中穿越五千年中外法律歷史,與法學大師精神對話。
上學的時候就喜歡法制史這門課,要想了解中外法律制度的不同,其實追本溯源很重要。剛收到貨一天,還沒有仔細閱讀,大概翻閱了一下,感覺挺好的,不枯燥,文字質量也比較高。作為法律專業的,應該了解一下法律條文背后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