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在司法審判活動中具有獨特的價值。《法院審理建設工程案件觀點集成》通過整理全國各級法院的已生效裁判,總結、歸納出具體的裁判經驗、思路和尺度,以及認定事實、適用法律的方法。同時結合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司法政策精神、審判業務意見以及人民法院專家法官著述、目前審判實務中的主流觀點等對案例進行了透徹分析。閱讀本書,使讀者可以在快速了解建設工程案件法律爭議問題的前提下,迅速了解法院的司法觀點和態度,以及裁判的思路和尺度。
上海建緯律師事務所朱樹英律師力作!剖析典型案例,解答實務疑難問題,展現法院審理建設工程案件司法觀點和裁判思路!
朱樹英,上海市建緯律師事務所主任、高級合伙人。本科畢業于華東政法學院。任上海市第十、十一屆政協常委,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建設工程與房地產業務委員會主任,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常務理事兼法律事務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上海、北京、武漢、廈門、濟南、臺州、蘇州、常州、渭南九城市仲裁委員會仲裁員以及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建設專業仲裁員。一帶一路”(中國)仲裁院副院長。被聘擔任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重慶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法學客座教授。先后獲上海市勞動模范、上海市首屆“東方大律師”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全國律師稱號。
曹珊,上海市建緯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高級合伙人、高級律師。同時擁有土建高級工程師、國家土建一級建造師、造價工程師、項目分析師、IPMP國際工程高級(B)項目經理資格。兼任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建房委秘書長,住建部市場監管司法律顧問,上海市黃浦區政府法律顧問,鄭州市財政局法律顧問,國家財政部PPP中心專家庫法律專家,上海市政府采購評審專家(建設工程、城市基建、PPP),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浙江、四川、黑龍江等多省PPP專家庫專家,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法律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筑工程造價協會專家委員,江蘇省、河南省建設廳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招投標評標經濟類博學專家評委,武漢仲裁委、濟南仲裁委、珠海仲裁委仲裁員,中國人民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客座教授等職務。
及時章施工合同的主體
綜述:施工合同糾紛案件常見訴訟主體爭議及司法處理原則
11法院如何認定因聯合承包發生的質量糾紛責任主體
12法院如何確認未簽訂施工合同的聯合開發商承擔支付工程款的連帶責任
13法院如何認定構成隱名發包人的建設單位應承擔的責任
14法院如何認定建設工程施工合同項下債權轉讓的問題
15法院如何認定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的債務加入
第二章施工合同的效力
綜述: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的效力常見法律問題分析
21法院如何認定當事人在中標前所簽“補充協議”及中標備案合同的效力
22法院如何認定未取得勞務資質的承包人所簽訂的施工合同的效力
23法院如何認定轉包、違法分包行為及其相應的法律后果
24法院如何認定在未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情況下簽訂的施工合同的效力
25法院如何認定與中標備案施工合同有實質性變更的補充協議的效力
第三章施工合同工程價款
綜述: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工程款結算糾紛常見法律問題及司法處理原則
31法院如何判定有效合同中價款約定不明確問題的工程款結算糾紛
32法院如何認定工程驗收不合格的有效合同的工程款結算糾紛
33無效合同的工程款結算糾紛
331法院如何認定合同無效但工程驗收合格的工程款結算糾紛
332法院如何認定合同無效且工程驗收不合格的工程款結算糾紛
34法院如何認定施工合同解除/終止后的工程款結算糾紛
35法院如何認定因工程變更(例如:設計變更、施工方案變更、新增附加工作、刪除工作等)而引起的工程款結算糾紛
36法院如何認定工程量計量糾紛
37 工程款利息糾紛
371法院如何認定工程款利息的計算標準
372法院如何認定在合同對工程款的付款時間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情況下工程款利息的起算時間
38法院如何認定因發包人逾期不結算產生的糾紛
39雙方簽訂多份施工合同產生的糾紛
391法院如何認定建設工程施工“黑白合同”的效力引起的工程款結算糾紛
392法院如何認定多份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的效力而引起的工程款結算糾紛
310發包人違約解除固定價格合同,承包人如何結算已完工程價款
第四章施工合同工程質量
綜述:施工合同工程質量常見問題及司法處理原則
41法院如何確認工程質量存在爭議及認定工程質量爭議的途徑
42法院如何處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案件反訴(或抗辯)程序中的發包人質量索賠問題
43法院如何處理工程未經驗收合格,發包人擅自使用產生的質量糾紛
44法院如何認定承包人拒絕修復質量缺陷的行為及法律后果
45法院如何認定工程質量異議的效力及后果
46法院如何認定工程質量保修責任
第五章施工合同工程工期
綜述:施工合同工期糾紛案件的司法處理原則
51法院如何對工期延誤違約責任進行認定并如何適用法律調處糾紛
52法院如何認定承包人可以順延工期
53發包人要求承包人承擔單方停工責任的法院如何處理
54法院如何處理因發包人原因導致承包人停工窩工的損失承擔問題
第六章建設工程專業分包
綜述:建設工程分包合同糾紛案件常見爭議及司法處理原則
61法院如何認定符合地方政策但不符合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分包合同的效力
62法院如何區分和認定勞務分包與工程分包
63法院如何認定指定分包合同糾紛中發包人的責任
64法院如何認定勞務分包合同中約定的“罰款”條款的性質和效力
65法院如何認定勞務發包人借用勞務承包人工人作業發生工傷后的賠償責任主體
第七章施工合同的變更和解除
綜述:合同的變更與解除常見法律問題分析
71法院如何認定承包人轉包導致發包人解除合同的標準
72法院如何認定發包人依據約定解除合同
73法院如何認定承包人解除合同后關于工程款利息、保修金和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
74當事人一方解除的施工合同依法應當認定為無效的,法院如何處理
75法院能否以雙方當事人在前案訴訟中均表示同意解除施工合同為由認定施工合同已解除
76當事人一方作為證據提交的變更雙方原先約定的補充協議不具有真實性,法院如何處理
第八章實際施工人的權利保護
綜述:司法實務中對實際施工人權益的保護與限制——基于22個
相關案例的考察
81法院如何認定實際施工人
82法院如何調處中標合同無效情形下的工程款結算糾紛
83法院如何處理無效合同中所約定的管理費
84法院如何認定發包人的付款對象和付款效力
85法院如何處理實際施工人主張的優先受償權
86法院如何認定建設工程優先受償權的約定放棄
87實際施工人因履行無效施工合同所遭受的損失如何賠償
第九章建設工程(造價、質量、工期)鑒定
綜述:施工合同糾紛案件常見司法鑒定程序及司法處理原則
91法院如何認定工程造價鑒定計價標準
92法院如何處理固定價合同下的工程造價鑒定
93對于施工合同無效時造價鑒定中的間接費和利潤是否應當計取
94法院采取何種方法對未完工程的造價進行鑒定
95法院如何認定國家審計與工程造價司法鑒定的關系
96法院如何認定工程造價司法鑒定的鑒定依據
97法院如何認定施工過程中的工程質量缺陷責任
98法院如何采納專業鑒定機構出具的修復加固方案
99法院如何通過鑒定認定保修期內工程質量缺陷及責任承擔
910法院對工期鑒定如何認定
911法院如何處理建設工程合同糾紛中工期延誤損失的鑒定
第十章施工合同其他類型糾紛
綜述:施工合同其他類型糾紛
101法院如何認定墊資約定效力、墊資利率
102內部承包模式及合同效力在司法實踐中的認定
103法院如何認定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行使期間及行使范圍
104法院如何認定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的管轄地
105法院如何認定工程款及違約金等款項請求權的訴訟時效起算與中斷
第十一章與建設工程有關的其他糾紛
綜述:建設工程其他法律問題的司法處理
111法院如何認定虛假招標導致中標結果無效的情形
112法院如何認定中標通知書發出后一方拒絕按招標文件簽訂合同的責任
113法院如何認定設計單位的設計變更成立及已履行
114法院如何認定勘察設計單位在承擔勘察設計質量責任時的賠償范圍
115法院如何認定涉訟行政機關行為具有可訴性及是否判決撤銷違法行政行為
初版后記
及時章 施工合同的主體
綜述:施工合同糾紛案件常見訴訟主體爭議及司法處理原則
因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發生糾紛而起訴到法院,首先要確定案件的訴訟當事人(原告和被告,有時還會涉及第三人)。通常情況下,在施工合同糾紛案件中,施工合同的雙方當事人(發包人和承包人)即為此類案件的訴訟當事人(原告和被告),對此一般不會出現爭議。但因種種原因,在某些施工合同糾紛案件中,訴訟當事人(原告和被告)的確定會成為各方當事人爭執的問題,甚至會成為此類案件中最重要、最復雜的爭議焦點,對訴訟主體爭議的處理和認定甚至直接決定著此類案件的最終裁判結果。訴訟當事人的確定,特別是被告的確定,屬于法院在確定案件是否應予受理及作出實體裁決時均需予以關注、審查并作出認定的問題。本章所選取的案例中,當事人均對案件中“被告”或“被告之一”的訴訟主體資格及其是否應當承擔責任存在爭議,相關爭議成為案件的主要爭議焦點或主要爭議焦點之一。本文結合本章所選取的案例,對施工合同糾紛案件中的常見訴訟主體爭議及司法處理原則進行分析和論述,以期為法律實務工作者辦理施工合同糾紛案件時處理訴訟主體爭議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一、施工合同糾紛訴訟當事人主體資格的法律規定、實踐做法和學說觀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下稱《民事訴訟法》)第119條規定:“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其中第(一)項規定了原告的主體資格問題,第(二)項規定了被告的主體資格問題。也就是在立案審查時即應當確定案件的原告和被告,這樣才能進行后續程序。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是指因民事權利義務發生爭議,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要求法院行使民事裁判權的人。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包括形式上的當事人和實質上的當事人。所謂形式上的當事人是純粹訴訟上的概念,與實體法律關系沒有聯系;而實質上的當事人,也稱為正事人、適格當事人,是從實體法的角度觀察的結果,是指對于特定的訴訟能夠以當事人的名義行使訴訟實施權的資格,通常作為訴訟標的的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就是正事人。
民事訴訟法》第119條在起訴條件上對原告與被告有不同的要求,原告必須與本案有直接的利害關系,而被告則只需明確即可。基于此,法院在立案審查時,如發現原告不適格,應當裁定不予受理;如在立案后才發現原告不適格,應裁定駁回起訴。由于《民事訴訟法》并沒有對被告適格作出明確的規定,只是要求“有明確的被告”,因而在原告的起訴已確定明確被告的情況下,法院不能以被告不適格為由裁定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如果法院經過審理,發現被告對原告不負有訟爭的民事義務或民事責任的,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通常情況下,因施工合同產生糾紛提起訴訟的,施工合同的雙方當事人(發包人和承包人)即為案件的訴訟當事人(原告和被告),通常不會對案件的訴訟當事人的主體資格產生爭議。但由于種種原因,如建設工程實踐中普遍存在的聯合體投標、合作開發房地產、委托代建、BT工程、債權轉讓、債務加入、表見、非法轉包、違法分包和借用資質(掛靠)等情形,以及在建設工程發包和施工合同簽訂過程中存在不規范情形時,一旦發生爭議提起訴訟,極易導致各方當事人對案件訴訟當事人的主體資格產生爭議。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等法律法規中并未對上述情形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的訴訟當事人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較高人民法院制定的相關司法解釋和司法文件中對此作出了一些規定,包括:
一)《較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案件的暫行意見》(2002年8月5日)及時部分“訴訟主體”中的條款:
1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案件的當事人通常為建設工程的發包人和承包人。人民法院應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具體確定該類糾紛案件當事人的訴訟地位。
2因拖欠工程款引起的糾紛,承包人將承包的建設工程合同轉包而實際施工人起訴承包人的,可不將發包人列為案件的當事人;承包人提出將發包人列為第三人,并對其主張權利而發包人對承包人又負有義務的,可將發包人列為第三人,當事人根據不同的法律關系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轉包經發包人同意,即屬合同轉讓,應直接列發包人為被告。
3因工程質量引起的糾紛,發包人只起訴承包人,在審理中查明有轉包的,應追加實際施工人作共同被告,實際施工人與承包人對工程質量承擔連帶責任。
4施工人掛靠其他建筑施工企業,并以被掛靠建筑施工企業名義簽訂建設工程合同,而被掛靠建筑施工企業不愿起訴的,施工人可作為原告起訴,不必將被掛靠建筑施工企業列為共同被告。
5施工人掛靠其他建筑施工企業,并以被掛靠建筑施工企業的名義簽訂建筑工程合同被起訴的,應將施工人和被掛靠建筑施工企業列為共同被告;被掛靠建筑施工企業對施工人因承攬的工程不符合質量標準造成發包人損失的,應承擔連帶責任。
6兩個以上的承包人聯合承包工程,由其中一方與發包人簽訂建設工程合同而發生糾紛的,其他聯合承包工程的施工人應列為共同的原被告。
7兩個以上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合作建設工程,并對合作建設工程享有共同權益的,其中合作一方因與工程的承包人簽訂建設工程合同而發生糾紛的,其他合作建設方應列為共同原被告。
二)《較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04)14號,下稱《較高院施工合同司法解釋》)中的以下條款:
第25條因建設工程質量發生爭議的,發包人可以以總承包人、分包人和實際施工人為共同被告提起訴訟。
第26條實際施工人以轉包人、違法分包人為被告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實際施工人以發包人為被告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轉包人或者違法分包人為本案當事人。發包人只在欠付工程價款范圍內對實際施工人承擔責任。
三)《較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法辦(2011)442號)中的以下條款:
18當事人以國有土地使用權或資金出資進行合作開發,并以一方名義進行開發建設的,因合作項目產生的債權債務,按照物權法及時百零二條的規定處理。
另一種意見:當事人以國有土地使用權或資金出資進行合作開發,并以一方名義進行開發建設的,因合作項目產生的債權債務,應當嚴格遵循合同相對性原則處理。
28人民法院在受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時,不能隨意擴大《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六條第二款的適用范圍,要嚴格控制實際施工人向與其沒有合同關系的轉包人、違法分包人、總承包人、發包人提起的民事訴訟,且發包人只在欠付工程價款范圍內對實際施工人承擔責任。
除較高院制定的上述司法解釋和司法文件中對施工合同糾紛案件的當事人作出相應規定之外,各地法院(主要是各地高院)制定的有關司法文件中亦有關于施工合同糾紛案件當事人的規定,包括:《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若干疑難問題的解答》第18~20、39、40條,《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3~25條,《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及時部分“關于訴訟主體的確認”,《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建設工程合同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第3、4、35條等。上述規定是處理和解決施工合同糾紛案件訴訟主體爭議的依據,但上述規定存在以下問題:
1除《較高院施工合同司法解釋》為司法解釋之外,其他文件均為司法文件,法律效力位階較低。法院在審理施工合同糾紛案件時,不能直接引用和適用這些司法文件。
2這些文件中存在著對相同問題作出的規定不盡一致、甚至沖突的情形,如就合作開發各方是否對外承擔連帶責任的問題,較高院印發的《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18條中就同時列舉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
除較高院制定的司法解釋、司法文件及各地法院制定的司法文件中對施工合同糾紛案件的當事人作出規定之外,較高院的指導性案例、較高院審判業務庭及法官撰寫的相關文章中也涉及施工合同糾紛案件當事人的確定,這些指導性案例和相關文章亦可作為處理和解決施工合同糾紛案件訴訟主體爭議的參考依據。指導性案例包括《較高人民法院公報》中公布的案例,以及較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及時庭編著的《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較高人民法院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等書刊中所選編的案例。相關文章包括《回顧與展望——寫在〈較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頒布實施三周年之際》(作者:馮小光,載于《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2008年第1集,下稱“《回顧與展望》一文”)等。
綜合梳理和分析上述司法解釋、司法文件、指導性案例和相關文章,可以發現就同一類訴訟主體爭議,存在著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規定、做法和觀點,這給司法實踐中處理相關施工合同糾紛案件訴訟主體爭議造成了混亂和困擾。
二、司法實踐中常見施工合同糾紛訴訟主體爭議及司法處理原則
本章所選取的案例均涉及司法實踐中常見的施工合同糾紛訴訟主體爭議及司法處理原則。對本章所選案例進行研究和分析時,可以結合上述關于施工合同糾紛訴訟當事人的司法解釋和司法文件中的規定,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司法實踐中對常見訴訟主體爭議的司法處理原則。
一)因聯合體承包而產生的訴訟主體爭議及其司法處理原則
所謂聯合體承包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承包單位或其他組織,組成一個聯合體,通過聯合體之間的合同結成聯營組織,并通過合同明確內部分工或共同經營的方式向發包方承攬特定工程。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下稱《建筑法》)第27條第1款規定:“大型建筑工程或者結構復雜的建筑工程,可以由兩個以上的承包單位聯合共同承包。共同承包的各方對承包合同的履行承擔連帶責任。”該條中已明確規定“共同承包的各方對承包合同的履行承擔連帶責任”,因此,在規范的聯合體承包模式下,如因承包合同產生糾紛,聯合體各方應當共同作為原告或被告,通常不會在訴訟主體上產生爭議。但在不規范的聯合體承包模式下,如有聯合體承包之名、但無聯合體承包之實,或有聯合體承包之實、但無聯合體承包之名,則極易在訴訟主體上產生爭議。
本章所選取的“昆明理工大學訴云南帝豪巖土工程有限公司、云南省設計院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一案”即屬于一起比較典型的因“有實無名”的聯合體承包而產生訴訟主體爭議的案例。該案中,帝豪公司與設計院組成聯合體,雙方對內通過訂立《關于共同承接擋墻工程設計、施工的協議》確定了合作關系,由帝豪公司負責工程施工,設計院負責工程設計。但對外卻是以帝豪公司一方的名義投標,而非以聯合體的名義或雙方的名義共同投標,在中標后也是由帝豪公司一方與建設單位簽訂承包合同,而非以聯合體的名義或雙方的名義共同與建設單位簽訂承包合同。在投標及簽訂承包合同過程中并未出現設計院的名義。后工程出現質量問題,建設單位以帝豪公司與設計院為聯合體承包為由,要求帝豪公司與設計院共同向建設單位賠償因工程質量不合格而導致的損失。法院經審理后,以“雙方對外由帝豪公司投標并與建設單位訂約,建設單位在工程出現問題后一直是與帝豪公司協商,通過上述行為已表明帝豪公司和設計院就設計的問題統一由帝豪公司對外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形成了一致意見”為由,認定“就設計部分應由帝豪公司向建設單位承擔責任,設計院在本案中不應向建設單位承擔責任”。從法律層面進行分析,帝豪公司和設計院在簽訂共同承接工程協議之后的實際履約行為(以帝豪公司一方名義投標和簽訂承包合同),已經改變了雙方之間原有的聯合體承包法律關系。最終審理法院并未認定帝豪公司與設計院之間構成聯合體承包,而是依據合同相對性原則,判決由對外與建設單位簽訂承包合同的帝豪公司承擔因設計、施工原因導致質量問題的賠償責任。
二)因合作開發房地產而產生的訴訟主體爭議及其司法處理原則
所謂合作開發房地產,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按照約定提供出讓土地使用權、資金等作為共同投資,共享利潤、共擔風險合作開發房地產。在合作開發房地產過程中需要對外簽訂一系列的合同,包括施工合同。合作開發房地產中對外簽訂施工合同時存在以下兩種情形:(1)合作開發各方當事人中的所有當事人共同作為發包人與承包人簽訂施工合同;(2)合作開發各方當事人中的部分當事人作為發包人與承包人簽訂施工合同。通常情況下,因施工合同產生糾紛的,根據合同相對性原則,應當以簽訂施工合同的當事人作為訴訟當事人,而未簽訂施工合同的當事人不應作為訴訟當事人。但承包人為較大限度地維護其自身權益,在要求簽訂施工合同的合作開發當事人承擔工程款支付責任的同時,往往同時要求未簽訂施工合同的合作開發當事人承擔支付工程款的連帶責任,而未簽訂施工合同的合作開發當事人則會依據合同相對性原則提出抗辯,由此而產生訴訟主體爭議。
就未對外簽訂施工合同的合作開發當事人是否承擔支付工程款連帶責任的問題,較高院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較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第18條中就同時列舉了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由此可見司法實踐中對該問題存在著非常大的分歧。《回顧與展望》一文中則明確提出“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各方對發包人欠付工程價款不承擔連帶責任”。與較高院對該問題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和觀點不同,各地法院對該問題的意見和觀點則較為一致,各地法院制定的相關司法文件中基本上都明確規定合作開發各方當事人(包括未簽訂施工合同的合作開發當事人)對外承擔連帶責任。
本章所選取的“大連渤海建筑工程總公司與大連金世紀房屋開發有限公司、大連寶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大連寶玉集團有限公司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就充分反映了司法實踐中在未簽訂施工合同的合作開發當事人是否對外承擔連帶責任的問題上所存在的爭議和分歧。對施工單位渤海公司要求未簽訂施工合同的合作開發當事人金世紀公司承擔支付工程款連帶責任的訴訟請求,一審法院認定金世紀公司對尚欠工程款承擔連帶給付責任,而較高院(二審法院)則依據合同相對性原則等,認為合作開發房地產各方并不必然對外承擔連帶責任,并據此認定金世紀公司作為未簽訂施工合同的合作開發當事人,不應當對尚欠工程款承擔連帶責任。該案例公布在《較高人民法院公報》2008年第11期中,顯然體現了較高院在該問題上的傾向性觀點和指導性意見。
三)因承包人要求非施工合同發包人的建設單位承擔工程款支付責任而產生的訴訟主體爭議及其司法處理原則
通常情況下,建設單位在施工合同中處于發包人的地位,即建設單位同時也是施工合同發包人,此時各方當事人對工程款支付責任的承擔主體并不會產生爭議。但有時施工合同中的發包人并非建設單位,而是建設單位之外的其他單位,如在委托代建、合作開發房地產、BT工程、承租人簽訂裝修施工合同等情形中,與施工單位簽訂施工合同的主體并非建設單位,而是通過與建設單位簽訂相關合同(如委托代建合同、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BT合同、承租合同等)而獲得工程發包資格的其他單位。此時,各方當事人往往會對工程款支付責任的承擔主體產生爭議,特別是在施工合同發包人出現下落不明、喪失工程款支付能力或償債能力無法保障等影響承包人工程款受償權的情形中,承包人為較大限度維護其權利,往往會要求非施工合同發包人的建設單位與施工合同發包人承擔連帶責任或者直接向其支付工程款(包括共同承擔支付工程款責任),而建設單位則會依據合同相對性原則,以其不是施工合同當事人為由,主張其不應向承包人承擔連帶責任或支付工程款。在司法實踐中,既有認定非施工合同發包人的建設單位向施工單位支付工程款的案例,也有認定非施工合同發包人的建設單位不需向施工單位支付工程款的案例。
本章所選取的“上海市基礎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與太原市城市建設管理中心、太原市龍城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太原市財政局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案”為筆者所的案件,該案即涉及非施工合同發包人的建設單位是否承擔支付工程款責任的問題。該案中,施工合同的簽約主體為建管中心(發包人)和基礎公司(承包人),太原市城市建設發展公司(該公司注銷后其權利義務由龍城公司承繼)并非施工合同的締約主體,因作為事業單位的建管中心償債能力無法保障,基礎公司在起訴時將建管中心和龍城公司作為案件的共同被告,主張建管中心為案涉施工合同的名義發包人、龍城公司為案涉施工合同的隱名發包人,兩者應當共同向基礎公司支付尚欠工程款。在訴訟過程中,基礎公司將檢索到的法院認定非施工合同發包人的建設單位構成隱名發包人并判決建設單位與施工合同發包人共同承擔工程款支付義務的相關案例提交給一審法院(山西省高院),,基礎公司所提出的“隱名發包人”的概念為山西省高院所接受,山西省高院參考和借鑒基礎公司所提交的相關案例(尤其是入選較高院主編的《建設工程合同糾紛》一書中的“浙江中富建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上海市閔行區教育局、上海市民辦上音薈思實驗學校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中的裁判規則,認定龍城公司構成案涉施工合同的隱名發包人并判決龍城公司與建管中心共同向基礎公司支付尚欠工程款及逾期付款利息。一審判決作出后,各方當事人均未提出上訴;在一審判決生效后,經各方當事人友好協商,建管中心和龍城公司已將所有尚欠工程款本金一次性全額支付給了基礎公司,案涉糾紛得到了妥善解決。
四)因施工合同債權轉讓而產生的訴訟主體爭議及其司法處理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下稱《合同法》)第79條中規定了三種不得轉讓的合同權利:(1)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2)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3)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對施工合同項下債權(包括工程款債權)是否可以轉讓,現行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并未作出明確規定,由此導致施工合同一方當事人將其所享有的施工合同項下債權轉讓給第三方之后,另一方當事人往往會對施工合同項下債權轉讓的效力提出異議。對施工合同項下債權是否可以轉讓以及施工合同項下債權轉讓的受讓方是否有權以自己的名義主張權利、提起訴訟,應當根據我國《合同法》第79、80條等規定進行分析和認定。部分地方法院制定的司法文件中明確規定施工合同項下債權可以依法轉讓。較高院在相關指導性案例中也明確施工合同項下債權可以依法轉讓。
本章所選取的“陜西西岳山莊有限公司與中建三局建發工程有限公司、中建三局第三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涉及施工合同項下債權是否可以轉讓的問題,該案例公布在《較高人民法院公報》2007年第12期中,表明較高院認為該案例中對施工合同項下債權是否可以轉讓所確立的裁判規則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該案中,三建公司將其對西岳山莊所享有的工程款債權轉讓給建發公司,并通知了西岳山莊,西岳山莊在訴訟中以“施工合同項下的工程款債權屬于依據合同性質依法不得轉讓的債權,且其并未同意該轉讓行為”為由抗辯稱三建公司將施工合同項下工程款債權轉讓給建發公司無效。兩審法院并未支持西岳山莊所提出的抗辯,最終判決西岳山莊向工程款債權的受讓方建發公司支付剩余工程款。較高院在該案例中確立了以下裁判規則:法律、法規并不禁止建設工程施工合同項下的債權轉讓,只要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的當事人沒有約定合同項下的債權不得轉讓,債權人向第三人轉讓債權并通知債務人的,債權轉讓合法有效,債權人無須就債權轉讓事項征得債務人同意。
五)因施工合同債務加入而產生的訴訟主體爭議及其司法處理原則
債務加入亦稱為并存的債務承擔,是指第三人與債權人、債務人達成三方協議或第三人與債權人達成雙方協議或第三人向債權人單方保障由第三人履行債務人的債務,但同時不免除債務人履行義務的債務承擔方式。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中未對債務加入作出明確規定,但其作為債務承擔的一種形式,在司法實踐中較為常見。司法實踐中對債務加入的認定標準及認定構成債務加入后的責任承擔方式等問題容易產生分歧和爭議。如果各方當事人(包括債權人、債務人和第三人)規范操作,在第三人承擔債務時即對第三人承擔債務的具體方式(是債務加入?還是債務轉移?抑或是保障?)以及第三人承擔債務的具體范圍和具體責任形式(第三人是否承擔連帶責任?)等作出明確約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債務加入而產生不必要的糾紛。但如果各方當事人未對前述事項作出明確約定,則極易因此而產生糾紛,并會因此而增加法院審理此類糾紛案件的難度。
本章所選取的“杭州利星凱悅大酒店有限公司等與浙江中成建工集團有限公司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上訴案”為一起涉及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債務加入的典型案例。該案中,杭州公司作為建設單位,將工程以工程總承包的方式發包給上海公司,杭州公司與上海公司之間存在合同關系;上海公司總承包工程之后,將其中的部分工程分包給中成公司,上海公司與中成公司之間存在合同關系;杭州公司與中成公司之間并不存在合同關系。按照合同相對性原則,應由上海公司向中成公司支付分包合同工程款,杭州公司無需向中成公司支付分包合同工程款。但由于杭州公司在總承包方上海公司和分包方中成公司之間的分包合同的履行過程中,頻繁介入,多次參與會議紀要的簽署,參加土建工程的中間結構驗收,并多次直接向分包方支付工程款,特別是向分包方中成公司出具書面函保障工程款支付事宜,而被法院認定杭州公司的行為構成債務加入,判決杭州公司對上海公司應付中成公司的工程款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六)因其他情形產生的訴訟主體爭議及其司法處理原則
除上述訴訟主體爭議之外,司法實踐中還存在其他常見的訴訟主體爭議,包括但不限于:
1因無權、表見而產生訴訟主體爭議。
在司法實踐中,還存在著因無權、表見而產生的訴訟主體爭議。《合同法》第48條規定:“行為人沒有權、超越權或者權終止后以被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人追認,對被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第49條規定:“行為人沒有權、超越權或者權終止后以被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權的,該行為有效。”表見制度是基于本人的過失或本人與無權人之間存在特殊關系,使相對人有理由相信無權人享有權而與之為民事法律行為,行為的后果由本人承受的一種特殊的無權。表見雖然也屬于一種特殊的無權,但表見與無權的法律后果截然不同:表見情形下,行為的后果是由本人承受(本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無權人追償);在無權情形下,行為的后果是由無權人承受。在施工合同糾紛案件中,當事人從維護各自利益的角度出發,往往會對相關人員(特別是建設工程施工掛靠、轉包、違法分包等情形中的項目經理、項目負責人)的行為是否構成表見產生爭議。《較高人民法院關于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法發(2009)40號)第四部分“正確把握法律構成要件,穩妥認定表見行為”中對表見行為的認定標準作了較為具體的規定,根據其中規定,法院在具體個案中認定是否構成表見時,需要考慮具體個案中的各種相關因素后作出綜合分析判斷。
2因借用資質(掛靠)而產生訴訟主體爭議。
在工程管理實踐和司法實踐中,借用資質(掛靠)的現象較為常見。因掛靠內部關系而產生糾紛的,掛靠人和被掛靠人即為訴訟的雙方當事人,通常不會產生訴訟主體爭議。但因掛靠外部關系而產生糾紛的,則在掛靠人和被掛靠人的訴訟當事人地位如
還沒來得及看。但可以確定是一本好書無疑。
非常非常好的書,編寫很用心,建設工程實務領域內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