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經歷過20世紀90年代大規模企業困境和企業拯救高潮之后,再次面臨在經濟結構調整背景下凸現的企業困境問題的嚴峻挑戰。現行立法除了《企業破產法》所建立的司法重整、和解及清算制度外,還沒有建立完整的法庭外重組制度體系。與此同時,在實務層面,法庭外重組正在企業、銀行和政府的參與下如火如荼地展開,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實現法庭外債務重組的規范化、制度化已是勢在必行。本書從國際慣例、國內現狀及各國立法和實務的視野,圍繞法庭外重組中發生的諸多深層次問題,結合立法規定與實踐經驗,探討建立多層次的債務重組體系,所提供的信息和意見對推動我國法庭外債務重組立法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對我國正在開展的企業拯救實踐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王衛國,1951年生人,法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法學會理事,中國法學會銀行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法學會信息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兼任中國政法大學破產法和企業重組研究中心執行理事長,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司法考試命題委員會委員,國際破產學會創始會員,東亞企業破產重組協會中方主席。1994年以來,參加《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企業破產法》等許多重要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起草、制定、修訂的專家論證工作。著有《過錯責任原則:第三次勃興》《破產法精義》《中國土地權利研究》《中國證券法破產法改革》《現代財產法的理論建構》《論重整制度》《債務重組與企業脫困》等數百萬字著述。
鄭志斌,1965年生人,吉林大學法理學博士。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錢伯斯中國破產法律執業排名及時級別。中國投資協會常務理事,中投危困企業投資并購聯盟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國際破產協會會員,東亞破產重組協會中國區副會長,北京市破產法學會副會長,北京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委員、特聘專家委員,較高人民法院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平臺建設小組成員。參與《企業破產法》和《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的立法工作。
中國20世紀90年代的企業拯救實踐王衛國
世界銀行法庭外債務重組研究資料
法庭外債務重組鄭志斌劉玥譯賀丹審校
國內實務研究
預重整的制度框架分析和實踐模式探索金春任一民池偉宏
金融機構債權人委員會制度在國內債務重組運行中的機制研究
沙濤
困境企業的法庭外債務重組
胡利玲
中國二重債務重組模式的啟示
張婷
英 美 文 獻
“系統重要性”金融公司的重組
——對《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第二章:有序
清算職權的分析[美]邁克•麥克德莫特(Marka Mcdermott)
大衛•圖萊斯基(Davidm Turetsky)著
蘇潔澈姚起慧劉誠田彧譯
蘇潔澈劉誠校
庭外處置[美]康拉德-杜伯斯坦(Honorable Conrad B.Duberstein)著
蘇潔澈胡悅譯蘇潔澈校
日本文獻與規則
事業再生程序中多數決的適用
[日]高木新二郎著吳色君席修舉陳景善譯
法庭外再生程序
——“事業再生ADR程序”
[日]瀨戶英雄著吳色君席修舉蘆超譯
法庭外債務重組指引》的框架
[日]今川嘉文著崔延花譯
事業再生ADR的指引
[日]清水祐介著席修舉吳色君陳景善譯
以特別認證ADR程序為基礎的企業再生程序規則》
王茵茹鄧琪陳景善譯
非訴訟糾紛解決程序利用與促進法》鄧琪陳景善譯
非訴訟糾紛解決程序利用與促進法施行規則》
鄧琪陳景善譯
產業競爭力強化法》
吳色君陳景善譯
經營者擔保準則》席修舉陳景善譯
韓國研究及規則
韓國法庭外債務重組制度陳景善
企業重組促進法》
吳守根整理樸文峰李慧璟譯陳景善審校
會 議 紀 實
及時屆中國法庭外債務重組論壇紀實
序言:建立多層次的債務重組制度體系
按照世界銀行及國際通行的慣例,困境企業的拯救方式以司法介入程度為標準,可分為法庭外重組與司法重整兩類。前者是指在法院外通過當事人自愿協商進行重組,也稱非正式重組、法庭外重組;后者則指依據破產法通過破產重整程序,在法院主導下進行企業拯救。前者主要是依靠企業自身與債權人、投資人進行談判,在合同法、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的框架下,對企業進行債務調整和資產重構;后者是依托司法權的介入和保護,按照破產法規定的程序,對資產、負債和經營等進行有序整理。實踐中,當事人可以根據自身困境情況以及外在經濟條件,選擇不同的風險化解機制。司法重整固然具備司法保護、程序規范透明以及重整計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優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對公司自治的限制、對債權人權利行使的約束、企業負面信息的公開、較高的成本,以及重整失敗后直接轉入破產清算的風險等。因此,司法重整不是企業重組的選擇,尤其是在早期拯救和小企業拯救的情況下,司法重整往往不是優先選擇。
相比之下,法庭外重組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強調當事人意思自治,較少司法干預,程序便捷,方法靈活,成本較低,對企業商譽和商業秘密的影響較小,談判失敗后可以通過破產重整等司法程序再謀拯救。正是這些優勢的存在,法庭外重組在各國的困境企業拯救實踐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近年來,我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法庭外債務重組緩解財務壓力,減輕債務負擔,實現了"浴火重生"。例如,熔盛重工、中鋼集團均通過多種債務重組手段"以時間換空間",在減輕企業債務負擔的同時,維護了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實現了多方共贏。
世界各國對于法庭外重組建立了諸多規則,以完善相關的制度體系。與此相比較,我國在法庭外重組的制度構建上還有一定差距。例如,債權人委員會的設立及運行機制、庭外程序與庭內程序的有效銜接、庭外重組的金融工具等問題,均有待明確和規范。為適應和滿足我國目前大規模的企業拯救需求,對法庭外重組的制度化進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特編輯出版本書,旨在借鑒國內外學者及實務界專業人士的研究成果,結合我國的立法規定和實踐經驗,探討法庭外重組解決方案,提出完善法庭外重組制度的建議,尋求化解債務危機的路徑和方法。
本書首先以世界銀行《法庭外債務重組》展示國際法庭外重組的近期研究及趨勢,隨后以國內法庭外重組的制度及實務研究成果,呈現庭外重組在國內的發展和經驗。其中,《預重整的制度框架分析和實踐摸索》探討了當前法庭外重組的先進應用模式,以及法庭外重組與司法重整的銜接模式;《金融機構債權人委員會制度在國內債務重組運行中的機制研究》介紹了金融債權人作為法庭外重組的重要主體在參與重組過程中的制度性管理和建設;《困境企業的法庭外債務重組》分析了法庭外重組在危機企業救治中的應用;《中國二重債務重組模式的啟示》以"二重模式"為樣本,分析了法庭外重組在國內的近期實務。
本書還提供了兩篇文獻翻譯稿,以反映英美法國家法庭外重組的發展及現況。其中,《"系統重要性"金融公司的重組》介紹了美國于2010年通過的影響金融服務業的法案。新法案旨在提高金融穩定性,降低風險,以減少系統性崩潰的可能性,對于我國目前金融不良資產的處置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庭外處置》則以美國《破產法典》的條款為基礎,從借貸雙方的角度分析了法庭外重組的利弊。
本書提供了由長期參與庭外重組實踐的專家介紹日本和韓國法庭外重組規則的資料。其中,在日本的資料中可以看到:關于日本政府在泡沫經濟崩潰后"緊急經濟對策"并成立"有關法庭外債務重組指導方針研究會"的情況;關于近期的事業再生ADR程序法的詳細說明與分析,尤其是在庭外重組中導入多數決原則的做法;關于庭外重組規則與法定重整制度之間的協調以及政府參與和民間自律性組織機構發揮的作用,等等。尤其是近期推出的日本庭外重組指南的框架,可以給我國構建庭外重組制度帶來有益的啟發。韓國的資料重點介紹了《企業結構調整促進法》的立法變化歷程。該法經多次修訂,將適用范圍擴大到所有類型的企業,基于該法參加法庭外債務重組程序的債權人范圍也擴大到所有的金融機構,以實現通過企業結構調整改善金融市場穩定的目的。
目前,我國在經歷過20世紀90年代大規模企業困境和企業拯救高潮之后,再次面臨在經濟結構調整背景下凸顯的企業困境問題的嚴峻挑戰。而現行立法除了《企業破產法》所建立的司法重整、和解與清算制度以外,還沒有就法庭外重組建立完整的制度體系。與此同時,在實務層面,法庭外重組正在企業、銀行和政府的參與下如火如荼地展開,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可以肯定,實現法庭外債務重組的規范化制度化,已經是時不我待,勢在必行。本書從國際慣例、國內現狀及各國立法及實務的視野,圍繞法庭外重組中發生的諸多深層次問題,結合立法規定與實踐經驗,探討如何建立多層次的債務重組體系,所提供的信息和意見對于我們推動法庭外債務重組立法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對于我國正在開展的企業拯救實踐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