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向“新舊法時代”風骨們的致敬之作。這本《風骨:新舊時代的政法學人》記述了錢端升、吳恩裕、曾炳鈞、嚴景耀、雷潔瓊、于振鵬、戴克光、黃覺非、徐敦璋、費青這些民國法政精英的學術與人生。在整個波詭云譎的20世紀,在數不清的戰爭與運動中,他們沉浮飄搖,激揚時指點江山,落魄時自我批判。他們的人生,恰如那風中蘆葦,雖未對抗,亦不屈服,就他們矢志追求的法政理想而言,恰似那蒹葭與白露的絕唱。后來者能不讀之?能不嘆之?
◎《南方都市報》2016年度十大好書之
◎江平作序,《沉浮與枯榮》《出沒風波里:江平和他的時代》整理者陳夏紅著作,劉蘇里、慕容雪村、何兵推薦
◎向“新舊法時代”風骨們致敬,記述民國法政精英們的學術與人生。
陳夏紅 甘肅岷縣人,法學博士,供職于中國政法大學。學術興趣為中外破產法及法律史。曾著有《百年中國法律人剪影》 《政法往事:你可能不知道的人與事》《出沒風波里:江平和他的時代》 ;協助江平先生完成其口述自傳《沉浮與枯榮:八十自述》 ;編有 《法意闌珊處:20世紀中國法律學人自述》 《辛亥革命實績史料匯編》 四卷本、《孫中山答記者問》 《孫中山演講錄》 《思想的氣象》 《思想的交鋒》 等。在《法制日報 法學院周刊》 開有專欄“破產法札記”;在《法治周末》 開有 “方寸正義”專欄。
功過是非,留待來者評說——錢端升的人生路
親歷“三•一八慘案”
學高為范
“代表一個時代的專著”
法國的政府》的變與未變
“國體攸關”
鐵骨錢端升
迎接解放
錢端升在新中國
“為改造自己更好地服務祖國而學習”
揭批湯用彤、蔡元培
組建北京政法學院
1954年憲法法律顧問
“資產階級憲法的反動本質”
錢端升在1957年
“批評‘三害’”
錢端升為什么被劃為“右派”?
“以錢端升為首的小集團和一些右派分子躲藏不住了”
“錢端升是政法學界的右派陰謀家”
錢端升:“我的罪行”
“披著‘教授外衣’的美國特務費正清”
一件“值得一提卻又令人痛惜”的事
最尊重
晚年錢端升
躲進紅學成一統——吳恩裕的涅槃
從吳恩裕的紅學貢獻說起
早年吳恩裕
就讀東北大學
在清華延期畢業
東北行健學會
吳恩裕與張東蓀
考試插曲
在英國
在重慶
中華文化服務社的一段經歷
執教三青團中央干部學校
執教北大
內戰中的東北行
與學生的交
吳恩裕的“舊學”
走進新時代
北京政法學院
嘔心瀝血的《歷代西方政治論著選讀》
新時代的學術
“比國民黨時代還苦悶”
不自信的年代
躲進紅學成一統
吳世昌與吳恩裕的交
吳恩裕的紅學貢獻
吳恩裕專案組
“哭君歸去太匆忙”
為學當如嚴景耀——嚴景耀和他的犯罪學世界
家世
在燕京
志愿犯人嚴景
研究生階段
從北平到南京
游學美國
蘇聯研究會
南下
被提名上海工部局監獄副典獄長
助理典獄長嚴景
離職
監獄外的活動
社會科學講習
“越粵人才夸璧合”
供職新華銀行
籌建民主促進會
燕大教授
燕園解放
見到
嚴景耀與林壽晉
忠誠老實運動
籌建北京政法學院
恢復社會學的嘗試
義助郭云觀
“這些日子少出門為妙”
反“右”之后
解凍
卿本佳人,緣何從政——雷潔瓊的人生路
雷氏家族
在美國
執教燕京
“一二•九運動”
在江西
政治講習院
在上海
成立民主促進會
下關事件
重回燕京
走向解放
燕大往何處去?
雷潔瓊、嚴景耀與吳晗
新中國成立后
雷副教務長
“右派”言行
內定“中右”
“神仙會”
“”
晚景無限好
“搞到法院,我政治上也沒問題”——徐敦璋傳略
墊江徐家
青少年時代
清華八年
留學歐美
執教平津
四川大學法學院院長
“你簡直是賤賣”
執教云大
顛沛在重慶
在日本
非常混亂,非常痛苦,非常矛盾
漫漫回國路
重慶三月
“一切如夢初醒”
孩子參軍
“通過和忠誠老實,我一定要站起來”
在北京政法學院
哭著說“搞到法院,我政治上也沒問題”
內定不戴帽“右派”
早逝
“老學究遇到新問題”——曾炳鈞側影
三歲喪父,十余歲喪母
清華四年
社會調查
哥倫比亞讀博士
曾炳鈞與胡適
一波三折回國路
從學界到政界
執教武漢大學
曾炳鈞教授的木箱
親歷“六一慘案”
再回清華
很努力地想跟上形勢
參加
思想改造
“老學究遇到新問題”
學習與自我批判
走進新時代
法律的階級性與繼承性討論
反“右”前后的內心世界
改變
曾炳鈞的“檢查”
曾炳鈞的茫然
“”期間的四篇文章
回歸
八十歲時入黨
晚年曾炳鈞
四十四年非,重新活——費青的困惑
費氏三兄弟
大革命時代
為共產黨人辯護
與張君勱的交
認真準備公費留學考試
在德國拜謁施塔姆勒
在德國的朋友圈
執教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
拯救東吳法學院
逃離淪陷區
陪都重慶
親歷“一二•一慘案”
人民立場看憲草
復員北平
主編《中建》
費青與美國人
與張君勱之子的對話
走進新時代
北大課改
與潘漢典的交
離開北大
四十四年非,重新活
“像一個有病的人求醫生看病”
北京政法學院的費教務長
費青之死
“覺今是而昨非”——黃覺非的輪廓
模糊的黃覺非
“覺今是而昨非”
從學界到政界
回北平
回歸學界
被管制的黃覺非
前進
北京政法學院
“錯誤”言論
黃覺非之死
遲來的追悼會
“挖地挖不出憲法來”——戴克光的剪影
少年戴克光
在清華
在清華加入國民黨
清華助教
在倫敦
走馬燈似的換工作
四川大學庚款講座教授
中國行政學會
巡視黨務
執教中央大學
監察院參事
江蘇學院
車站事件
戴克光的天真
執教政治大學
在上海靜待解放
邊學習邊改造
來到北京政法學院
“肅反運動”
反“右”
既然已經躍進了,何必還要“”?
轉行
“戴老頭是來休養的吧!”
“”
戴克光之死
“生于宣統二年”——于振鵬的背影
“我應該是北京人”
求學時代
北京法文專門學校
中法大學
留學法蘭西
求學巴黎
在國聯工作
重回法國
漫漫歸程
在昆明
入黨與脫黨
兼任中法大學訓導長
擔任云大法律系代主任
隨中法大學復員
再回昆明
“在學問上顯一手才能立足”
走,還是不走?
等待解放
設法認識共產黨
“我覺得干不了”
清華法律系的停辦
邊工作邊學習
革大學習
開設“政策法令”課
“洗澡”
院系調整
“生于宣統二年”
劃為“右派”
舊法風骨今安在?——代后記
風骨:新舊時代的政法學人》是陳夏紅繼《百年中國法律人剪影》、《政法往事》推出的又一部聚焦中國現代政法學人的群體傳記。書中記述了錢端升、吳恩裕、曾炳鈞、嚴景耀、雷潔瓊、于振鵬、戴克光、黃覺非、徐敦璋、費青等十位由民國跨入新中國政法學界的學者的浮沉生涯。與《政法往事》等稍有不同的是,陳夏紅在這部書中基本上保持了非常冷靜、克制的敘事方式,以講述事實為主,幾乎不做是非評斷。正如他自己在后記中說的那樣:“本書寫作的基本態度,便是以‘同情并理解’之客觀態度去梳理歷史,接續政法的傳統。”
此書以“風骨”為題,但這個詞無法不加區別的用到十位學者身上。比如關于雷潔瓊的一章,用的標題便是“卿本佳人,緣何從政”。政法學者在政治的波蕩之中所受的沖擊,往往要大于科技工作者或文史學者。陳夏紅在后記中寫道:“在政治運動頻仍的年代,沒有誰是安全的;在一段幽暗的政法史中,也不大可能有誰是清白的。稍有區別的是,在諸多政治事件中,個人性格不同,應對策略不同,結局也就稍有差異、大同小異了。”因此,嚴格說來,這本書講的不是“風骨”本身,而是圍繞保不保得住風骨、如何才能保住風骨展開的。
近些年來,關于民國大學者的傳記、文章多如牛毛,但關注政法界學人、尤其是不那么知名的政法界學人的文字卻并不多。陳夏紅利用中國政法大學檔案館的館藏,寫出這樣一部有著豐富事實支撐的大書,實屬不易。事實上,如果要對民國以降的學術界人物、生態有真確的認識,只關心幾個大名頭的學者如陳寅恪、錢穆等,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將更多聲名、影響沒有那么大的學者經歷也加以鉤沉,方能連綴成一幅廣闊而又有縱深的學術圖景。這種打撈、重述,并不能簡單地斥之為“學術懷舊”,因為過于簡化的圖景往往也就等于錯誤的圖景。只有當圖景變得真實、豐滿、立體了,它對我們形成正確認識、吸取深刻教訓才有助益。
——《南方都市報》
風骨》讓讀者感受一國文脈斷裂瞬間,帶給他們的傷痛。作品里的“故事”,歷史上間歇上演,因而作者的努力更具非凡價值:通過個案打撈和梳理,我們能從中吸取什么教訓?
—— 劉蘇里
真正的法有堅持、有原則、有底線、有風骨。夏紅此書,走進歷史迷霧,寫盡明敏、正直、慈悲、清涼,可以為世人解惑,為先賢張目。
為往昔之風流鐵骨留一分念想。
—— 慕容雪村
共和國成立后相當一段時期,國家政治與法律傳統,步入了歷史的河灣。法政學人,隨著時代的波濤,在其間掙扎與沉浮。他們個人的命運,折射出民族的命運。夏紅的專著,記述了十位民國時期的法政精英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的人生轉折,試圖從歷史的塵埃中,檢點他們曾經的唏噓與淚光,燭照那個“火紅的年代”。“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在秋天,在雨夜,推薦你一卷在手,一杯在握。
—— 何兵
給單位圖書館買的書,不錯!
很好
吼
幫人買的,內容沒看,。。。。呀呀呀評論才有積分,希望評論沒有人審核,給我積分吧,哈哈哈哈⊙▽⊙
法律人的風骨就是不一樣啊
政法學人的風骨,今日幾人還有?
很好
文如書名,見思想見風骨,好書!
不錯
開卷有益,養成讀書的習慣。
我是法學人
很好,很喜歡!
不錯!!!!
一代法律人的記憶,不錯
我也是真看不下去
有骨氣的人,佩服
很好的一本書~
好書,向有風骨的人致敬
該商品不錯,建議閱讀
紙張很好!
幫同事買的,她很滿......
紙質很好,內容精彩,感謝快遞員晚上還送過來
書不錯,但卻沒有給同時郵寄發票,僅有購書小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