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取法人際或取法自然的理念,當代德國法學名著譯事擬系統地翻譯當代德國法學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因為德國法不僅為可取之一方法律,而且還與當代中國法制有著特殊的關聯。事實上,當代中國內地與臺灣地區的法制是基于清末民初之際的法律改制發展而來。當時采納了歐洲大陸法系法制模式,而其中又以汲取德國法律,特別是民法、刑法居多。不僅如此,20世紀以來中國法制和法學的發展還頗受德國法制和法學的影響,現今中國法制和法學的不少思路實際都與后者有關聯。因而,中國法制建設和法學進步自然更容易從德國法制與法學中獲得啟發。此外,由于近代德國歷史法學派和學說匯纂學派對羅馬法和羅馬普通法的系統研究與整理,近現代德國法學形成并獲得了其本身獨有的特色,其豐富成熟的法律理論與教條,恰恰是目前乃至21世紀我國法學與法制建設所迫切需要的。
當代德國法學名著總序
翻譯凡例
歷史法學派的基本思想(1814-1840年)
編者前
Ⅰ.1 實證法的產生
Ⅰ.2 制定法與法經(Rechtsbucher)
Ⅱ 法學中的歷史學派
Ⅲ 羅馬法的教育價值
后記
薩維尼的主要著作
薩維尼研究文獻
不歷史法學派形象的變遷——1967年1月19日在卡爾斯魯厄法學研究會上的報告
譯后記:周氏兄弟還是林紓嚴復?
歷史法學派的基本思想(1814-1840年)
Ⅰ.2 制定法與法經(Rechtsbucher)
真實的立法對民法的影響在具體部分并不少見,但這一影響的原因卻甚是不同。首先,既存法律的改變可能同樣是立法者有意為之,因為更高的政治目的要求這樣做。在今天,當非法律者們在談論新的立法的需要時,通常不過是指規定土地主的各種權利,這是其中最重要的例子之一。羅馬法的歷史也提供了這種情況的許多例子,少量來自自由共和時期,即奧古斯特治下的帕比安的尤利法甚為重要,而自基督教的諸帝以來,這種例子大量出現。這類制定法容易變成對法的徒勞無益的損害,且正好有必要極為節制這類制定法,這之于那種就教于歷史的人,是再明白不過的了。法的技術性一面,在制定法中僅僅對于形式,對于與整個其余法律的關聯是必需的,較之通常所想到的,這種關聯使立法的技術方面更加困難。立法對于民法的第二個方面的影響概無可擔憂之處,即單個的法律規范可能是有疑問的,或者據其本性,它們可能具有含糊的、不確定的范圍,例如取得所有的時效,相反,司法要求有非常清晰的界限。然而,在此,可能出現一種立法,這種立法有助于習慣,這種立法消除那種疑慮和種種不確定性,因而展現且維護真正的法,即民眾自身的意志。羅馬的典章為了這個目的建立了一個適宜的機構,這一機構于各君主制國家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存在。
但是,當我們談論例如在今天需要一般的法典之時,不考慮這些片面的影響。在此相反,更多地考慮到以下的問題。國家應當考察其共同的法律儲備,且使其變成書面的東西,以便這些典籍現在成為的法律淵源。然而,所有其他的東西,即直到今天有效的,不再有效。首先可以問,之于這一法典,內容應從何而來。根據上文所介紹的觀點,應更加強調,不考慮既存的法,普適性的理性法應當決定其內容。……
非常合算!在書香節買的書,半價在滿減。包裝和快遞包裝都十分完好,送貨速度算不上非常驚喜,但是在快速的范圍內。
經典好書,先收下了!圖書節就是好,折扣滿意!
非常好的商品,特別滿意,發貨速度快,服務態度很好!
非常喜歡。
學校推薦的,正好當當上有,還有折扣,非常劃算,書的紙張也不錯,印刷精美,值得擁有
寫評論,賺積分
整體感覺不錯。
我買后,沒有收到書,最后當當退錢了,可能是快遞投遞錯了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這本書寫得好
相當不錯的書籍,內涵深且有新意
很多小故事,課本上沒有,擴大了知識面,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好書,值得推薦!
沖著薩維尼買的,大師作品
好書!值得推薦!
書很好!物流包裝很差
好書,值得推薦
著名法學家的名著,非常值得收藏
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幾篇文章構成的,作參考用的
書所要講的內容是沒的說的,很好!可是與書無關的內容實在太多!整本書中真正是與書名有關的內容,僅僅占了一半左右!出版社純粹就是為了定價高點才把書湊到八十多頁,令人憤怒!
內容過于簡單,呼吁國內學界多翻一些薩維尼的經典著作
該書闡述了薩維尼歷史法學派的觀點,論點精辟,論據充分。雖然只有薄薄的100來頁,但里面包含豐富的內容,引人深思。值得精品細讀,特別推薦。
最初知道薩維尼是在大一時讀《西方法學史》,一直對歷史法學派的大師非常敬佩,不過這本書因為篇幅的緣故使得我并沒有從書中得到太多新的關于歷史法學派的認識和看法,略顯遺憾
想了解一下德國的歷史法學派,不過還沒來得及看。
該學派的重要性就不說了。當當的送貨、包裝真心不錯,值得擁有。
大一時親戚去德國,問我要什么,答曰:薩維尼之塑像。可謂是德國近代法學之奠基,以致遠播之中國,不用多言了吧。
德國法學這個叢書系列如果是小本的話都是經典,這本小冊子里面選的三篇都是摘錄,一篇是論立法當代使命里頭的,一篇是法學雜志導言的,一篇是當代羅馬法體系序言里的,都是切身之言,屬于方法論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