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不分東西方,只要提到游牧民,一般都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就直接作出負面印象的描述,幾乎已經定型。
作為日本研究草原民族與蒙古歷史及時人,杉山正明超越了以西歐、中國為中心的視野,在充分掌握歐亞各地區豐富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描繪出別開生面的游牧帝國與世界歷史,將游牧民“野蠻入侵者”或“軍事破壞者”的形象徹底顛覆。他用詳實的史料證明,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的1000多年間,歐亞大陸舞臺上真正的主角就是游牧民。游牧民的活動范圍之廣、活動速度之快是農耕者無法比擬的,而且他們生活樸素,注重貿易,提倡文化上的包容。正是運用這些優勢,游牧民主導或引發了歐亞大陸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諸多變革。13世紀的蒙古帝國更是書寫了游牧民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成為世界歷史的分水嶺。
杉山正明并非從民族史的角度來分析這些歷史事件,而是基于一種世界史觀——關于歐亞世界史的構想。因此,《游牧民的世界史》是一部打破中原史觀與西方文明史觀、放眼歐亞大陸的作品!
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的1000多年間,歐亞大陸舞臺上真正的主角就是游牧民,
成為與“國家”背道而馳的邊緣存在的游牧民,實際上在過去支撐了人類史,
當蒙古帝國成為史上疆域的帝國,便創造了“世界”,
“世界史”誕生于1206年,不是沃勒斯坦的1450年歐洲“世界體系”!
日本研究草原民族與蒙古歷史人杉山正明
繼《蒙古帝國的興亡》、《忽必烈的挑戰》之后,又一力作
一部打破中原史觀與西方文明史觀、放眼歐亞大陸的作品
集中體現了杉山正明的獨特歷史觀,為我們帶來對世界史嶄新的思考方式
觀察在近代之前的歐亞大陸扮演歷史發展驅動力的游牧民,重新檢視“國家”與“民族”的定義。
還原游牧民的真實面貌,洗刷野蠻、殺戮等刻板認知
“不偏向特定價值觀的新的世界史構圖,始于謙虛和坦率地去重新認識過去。”
“歷史不只是講述已經死掉的過去,而是清楚地呈現創造出連結現在過程的各種行為,更是掌握未來的糧食及手段。”
——杉山正明
杉山正明(1952— )
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歐亞史學者。曾參與日本NHK“大蒙古”系列紀錄片制作。2003年以歷年研究成果獲第六屆司馬遼太郎獎;2007年因《蒙古帝國與元朝》等書獲日本學士院獎。著有《蒙古帝國的興亡》、《忽必烈的挑戰》等歷史專著十余部。
杉山正明教授通曉13種語言文字——漢語、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拉丁語、波斯語、梵文、土耳其語、阿拉伯語、蒙古語、藏語、滿語;因此他能夠充分掌握亞、歐、美各地區的豐富史料,貫通東西方學術,整合民族學、社會學、語言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方法,突破斷代與區域研究的局限性,開拓新的領域與方向。他能將世界史與亞洲史及中國史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微觀研究體現宏觀視野,論著質優而量多,兼具深度與廣度,疊有新見,久為國際學術界所推重,不僅是國際蒙元史學界的頂尖人物,也是世界著名的京都學派現階段的代表人物。
自 序
及時章 跨越民族與國界
歐亞世界史的構想
歐亞世界史及全球世界史 / “中央歐亞大陸”位于何處?/ 超越地域的連結
從游牧民的世界開始
何謂游牧民 / “什么”超越“民族”?/ 可見于史料或只字未提的文明
第二章 中央歐亞大陸的結構
眺望廣闊的大地
北方的西伯利亞 /蒙古高原的雙重結構 /天山南北麓 / 從西藏的高度出發
歐亞的西半部
中亞地區的縱向切割地形 /兩個伊朗 /西北歐亞大草原
第三章 追溯游牧國家的原貌自 序
及時章 跨越民族與國界
歐亞世界史的構想
歐亞世界史及全球世界史 / “中央歐亞大陸”位于何處?/ 超越地域的連結
從游牧民的世界開始
何謂游牧民 / “什么”超越“民族”?/ 可見于史料或只字未提的文明
第二章 中央歐亞大陸的結構
眺望廣闊的大地
北方的西伯利亞 /蒙古高原的雙重結構 /天山南北麓 / 從西藏的高度出發
歐亞的西半部
中亞地區的縱向切割地形 /兩個伊朗 /西北歐亞大草原
第三章 追溯游牧國家的原貌
希羅多德說故事
斯基泰—波斯戰役 / 游牧國家的共通作戰方法 / 斯基泰是民族或國家? / 國家形態的二大源流
司馬遷眼中的當代史
匈奴是弱者 /中華及草原成為“一個世界”的時代 /英姿煥發的英雄——冒頓單于 /天下分界處的白登山 /匈奴帝國的原貌
第四章 貫串草原及中華的變動波潮
互相爭執的兩個帝國
漢武帝挑釁的戰爭 / 歷史上罕見的和平共存 / 由血統建立的和平
逆轉的時刻
草原及定居世界的大變動 /中華王朝中的小型匈奴國家 /由匈奴族建立的漢朝 / 被中華斷代史觀念遺漏
第五章 撼動世界的突厥?蒙古族
龐大的突厥世界
柔然的趣味性 / 草原版的“三國鼎立” / 貫穿東西方的突厥帝國、突厥 / 及時次“世界帝國”時代
歐亞大陸重組之波潮
回鶻扣下扳機 / 突厥族往西遷移 / 沙陀、契丹及女真
第六章 蒙古的戰爭與和平
漸漸成形的“世界”
從北京到世界 / 分成兩階段擴張的龐大帝國 / 蒙古殘酷論的錯誤
蒙古為何能夠擴張?
蒙古是集團的名稱 / 蒙古“共同體”意識 / 以同心圓擴張的蒙古
歐亞大陸大交易圈
忽必烈的大構想 / 往穆斯林海洋
資本主義萌芽
維系“世界”的營利組織——斡脫 / 奠定資本主義基礎的“銀之時代” / 重商主義財政與大規模間接稅
世界史的分水嶺
蒙古帝國在世界史中的地位 / 俄羅斯?蘇聯是蒙古的后代嗎?
第七章 探尋近現代史的架構
海洋及槍炮的時代
世界的世界化及戰爭的世紀 / 被質疑的西洋本位主義世界史的樣貌 / 被過低評價的軍事?政治力量
重新檢視歐亞大陸
充滿人為意圖的“民族” / 所謂歐亞大陸看法的復權 / 邁向新的世界史樣貌
跋 杉山正明
解說——關于“定居”及“移動” 松元建
蒙古為何能夠擴張?
蒙古是集團的名稱
關于蒙古帝國,許多人應該感受到的疑問,就是為何能在短時間之內迅速擴張成為歷史上擁有較大疆域版圖之國家這一點。對于這個理所當然的疑問,有各式各樣的解答。每一個答案確實也都有相對合理的理由。
一般而言,解釋說明的部分很容易會偏向主要都是在戰斗力、機動性等方面,但這也是很自然的傾向。
具備熟練騎乘及射箭能力的牧民戰士。擅長集體行動力、展開力的騎馬軍團。從日常游牧生活中培養出來對于痛苦及饑餓的忍耐力及自律,還有最重要的是由堅強的氏族單位、部族單位形成之團結力量。
由這些牧民騎士組成的機動軍團,是近代之前的世界中最為強大及的軍隊。而且,以較大規模的十萬單位用在對外征戰的動員,就算舉目環視整個歐亞大陸,也都是實力差異懸殊的存在。
這些的戰士團體,是以成吉思汗及其子孫作為共同的指導者而組織起來。這個軍團聽命之程度甚至看起來有點怪異,而且在熱衷資料搜集的司令部指揮下,被有效及確切地投入、展開對外征戰。
若要列舉計算蒙古軍在軍事方面的優異性,恐怕會永無止境。想要否定這些念頭,根本是毫無可能。但從來很容易就會漏掉最關鍵的重點,那就是所謂“蒙古”這個詞匯本身。
雖然會變成是先講結論,但“蒙古”是具有融通性的集團概念。而且,隨著版圖的擴張也越發龐大。是具有彈性的詞匯及人類組織。
回過頭來說,就一般而言的“蒙古”,會被認為可能從一開始就有這樣的人種、民族存在。但那是個誤解。不,可說是錯覺。
確實,因為現在被稱為蒙古的人種、民族以外蒙的蒙古國及位于戈壁以南、被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這兩種區域為中心存在,故將其回推到過去而認為一直都存在的這種想法,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再加上,在這些人們之中,確實至少有一部分的人是世界帝國時代“大蒙古國”的蒙古人子孫。
而且,在這里關鍵的重點就是形成蒙古帝國中央核心的“蒙古”,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們。疆域廣闊之世界帝國能夠出現的關鍵點就隱藏在此處。蒙古為何能夠擴張?
蒙古是集團的名稱
關于蒙古帝國,許多人應該感受到的疑問,就是為何能在短時間之內迅速擴張成為歷史上擁有較大疆域版圖之國家這一點。對于這個理所當然的疑問,有各式各樣的解答。每一個答案確實也都有相對合理的理由。
一般而言,解釋說明的部分很容易會偏向主要都是在戰斗力、機動性等方面,但這也是很自然的傾向。
具備熟練騎乘及射箭能力的牧民戰士。擅長集體行動力、展開力的騎馬軍團。從日常游牧生活中培養出來對于痛苦及饑餓的忍耐力及自律,還有最重要的是由堅強的氏族單位、部族單位形成之團結力量。
由這些牧民騎士組成的機動軍團,是近代之前的世界中最為強大及的軍隊。而且,以較大規模的十萬單位用在對外征戰的動員,就算舉目環視整個歐亞大陸,也都是實力差異懸殊的存在。
這些的戰士團體,是以成吉思汗及其子孫作為共同的指導者而組織起來。這個軍團聽命之程度甚至看起來有點怪異,而且在熱衷資料搜集的司令部指揮下,被有效及確切地投入、展開對外征戰。
若要列舉計算蒙古軍在軍事方面的優異性,恐怕會永無止境。想要否定這些念頭,根本是毫無可能。但從來很容易就會漏掉最關鍵的重點,那就是所謂“蒙古”這個詞匯本身。
雖然會變成是先講結論,但“蒙古”是具有融通性的集團概念。而且,隨著版圖的擴張也越發龐大。是具有彈性的詞匯及人類組織。
回過頭來說,就一般而言的“蒙古”,會被認為可能從一開始就有這樣的人種、民族存在。但那是個誤解。不,可說是錯覺。
確實,因為現在被稱為蒙古的人種、民族以外蒙的蒙古國及位于戈壁以南、被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這兩種區域為中心存在,故將其回推到過去而認為一直都存在的這種想法,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再加上,在這些人們之中,確實至少有一部分的人是世界帝國時代“大蒙古國”的蒙古人子孫。
而且,在這里關鍵的重點就是形成蒙古帝國中央核心的“蒙古”,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們。疆域廣闊之世界帝國能夠出現的關鍵點就隱藏在此處。
成吉思汗,也就是在鐵木真完成高原整并之前,大小不一、為數眾多的牧民集團處于割據狀態,并不停地進行互相入侵作戰的攻伐。大規模是以“部族”為單位、小規模則是以“氏族”為單位組成命運共同體行動。
當然,在此所謂“部族”及“氏族”也都不是嚴謹的說法,主要是以血緣或是虛構的疑似血緣而連結的小規模集團就暫且稱為“氏族”,而這種“氏族”集團基于地緣關系或是政治面的理由(此種狀況也是強調以“血”為借口的親疏關系)集結而成的政治集團,也不過就暫且將其稱為“部族”。
類似在當時的漢語文獻中被記述為“○○氏”或“○○部”的集團。此外,雖然也將這種政治集團稱為“所部”等,在此情況則是不分大小規模。
在割據高原的眾多勢力之中,以東部興安嶺附近的韃靼(Tatarlar)及弘吉剌、中部鄂爾渾河及土拉河附近的克烈(Kerait)、北部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Merkits),以及西部阿爾泰山附近的乃蠻(Naiman)等具權勢。克烈及乃蠻等建置了相當規模的中央權力機構,其狀態可說是“王國”。盡管如此,就算團結力及組織化程度有所差異,但不論哪一個都是“聯盟”的這一點,則沒有太大不同。
在這當中,蒙古可說是不太強的“部族”集團。況且,鐵木真出身于蒙古部中被稱為“乞顏”(kian)的小聯盟乞顏氏(kiat)(在蒙古語中,名詞字尾的t表示復數)之中的孛兒只斤氏。在眾多大小牧民集團大海中,只不過是非常微小的存在。有說法指稱鐵木真出身名門,只能說是誤解(孛兒只斤氏成為毋庸置疑的“名門”,是在蒙古帝國及其之后的歷史時期)。
在歷史上,蒙古這個名稱在唐朝的文獻中就已經出現。是以“萌骨”或“蒙兀”等表述。不論哪一個都是發音接近于蒙古。
被稱為蒙古的集團,有一段時間都是不值得一提、毫不顯眼的存在。弱小集團的蒙古部開始浮上記錄臺面,頂多是在12世紀左右。甚至可說是鐵木真即將出現之前。蒙古在當時是新興勢力。
在公元12世紀末,鐵木真浮出成為乞顏蒙古集團的首領。而且到了13世紀初,抓住幾乎是一瞬間的好機會,以奇襲殺死克烈部王汗(他因為協助金朝帝國的征討韃靼部戰役而獲得“王”之稱號。王汗是由漢語的“王”及內陸世界君主稱號的“汗”組成的詞匯。而且,蒙古語則是以Ong Khan表述)。
事實上,在韃靼沒落后,由王汗率領克烈部持續進行著高原整并。鐵木真所率領的蒙古部,也是隸屬于這個克烈新體制之下??傊?,就是家族血統的鐵木真奪取了君王血統王汗的權力。此時為公元1203年秋天。
瞬間成為高原東部及中部霸主的鐵木真,于1205年也打倒了西部龐大勢力的乃蠻部族聯盟并且將之合并。鐵木真的霸業就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奠定堅實的基礎。
此時,不論是語言及樣貌都有所不同的牧民,都聚集在鐵木真這個單一領導者之下而形成集團。這的確是個貨真價實的政治聯盟。這個牧民聯盟的名稱會引用領導者出身集團之名稱“蒙古”也是相當自然的演變。也就是說,所謂的“蒙古”,原本是起源于一個微小集團的稱呼。
蒙古“共同體”意識
1206年,稱號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將麾下的牧民聯盟命名為“大蒙古國”之時,蒙古就成為國家的名稱。并非人種或是民族的稱呼。這就成為蒙古擴張的關鍵。此時的“蒙古”,沒有可以用“民族”這個詞匯稱呼的相同性。不僅如此,使用“共同體”這個詞匯表述也是過度解釋。
聚集而成的蒙古成為“蒙古共同體”,是在成吉思汗體制大致完成牧民集團重組(也就是相當于整頓內政期間),開始進行對外遠征的1211年以后的事情。
前后歷時六年的大規模攻擊金朝帝國行動,以舉國一致的形態進行。在這個“蒙古—金戰爭”期間,幾乎所有在新興“大蒙古國”內的成年男子,都離開戈壁沙漠北方的主要根據地(在漢語里稱為“漠北”。相反的,戈壁以南就稱為“漠南”。也就相當于所謂的外蒙古、內蒙古),而于漠南地區建置后勤基地,并在成吉思汗的指揮下轉戰到整個華北地區。
借由這個在國家成立后不久就進行的大作戰,“大蒙古國”的牧民開始擁有自己是“蒙古”的意識。即使在對內方面還是會說自己隸屬于各式各樣部族或氏族,但在對外時則會隨著龐大的戰利品而自覺屬于“蒙古”這個集團。
進攻金朝作戰的戰利品,首先最重要的是接收內蒙古草原及當地的契丹集團,第二個是讓強大敵對勢力的金帝國之國力減半并將其追趕至黃河南側。當然,對于各人、各集團來說,在作戰過程中擄獲的人類、家畜及財物,也都是讓人心情激動的戰利品。
但是,對于成吉思汗及其“政府”首腦部來說,較大的戰利品應該有兩點:及時是讓之前處于敵對狀態的諸多牧民們根據自己訂定策立的作戰計劃而采取組織行動;第二是借由長達六年間的離鄉團體生活,讓這些牧民們擁有對于“蒙古”的共同意識。
在對金朝作戰成功并休養了兩年之后,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開始往西前進,這是為了攻打正在迅速竄升為東方伊斯蘭霸王的花剌子模王國沙王朝(Khwārazm Shāh,1077—1231)。花剌子模以中亞的河中地區為主要根據地,控制了現今阿富汗到伊朗范圍。
從高原出發開始到返回故鄉為止,從1219年開始到1225年,除了是場長達七年的大作戰外,成吉思汗更是舉國一同的形態,幾乎是將麾下牧民戰士群全部率領出門?;蛟S也可以將此稱為“民族移動”型的大規模遠征行動。但若更正確地表達的話,是屬于“國家移動”,包含了培養由“民族”為基礎的“共同體”意識并讓其更加堅定之意圖的大作戰。
結果,成吉思汗從這場“西征”歸來之后,立即又展開西夏戰役,但就在快要消滅西夏、即將攻入其國都興慶的前三天去世。此時為1227年農歷八月十五日。
總而言之,成吉思汗在建立了“大蒙古國”之后,于其21年的統治期間,除了剛開始的整治內政期及大作戰之間的休息期,都是專心一意地率領所有蒙古戰士群出外進行對外遠征,都未曾好好地待在“蒙古高原”。
成為君王之后成吉思汗的每24小時都是埋首于對外征戰的歲月。借由這些相繼進行的軍旅行動,讓“大蒙古國”得到飛躍成為世界帝國的契機。另一方面,對于世代交替頻繁的牧民來說,這21年的歲月幾乎就相當于一個世代。透過這些創造了對外發展的長期“集團移動”(或許將其稱為超大型“團體旅行”會更為恰當),過去僅是聚集而成的集團變身成為強大的“共同體”。
成吉思汗有點超過尋常的“對外征戰狂熱”,至今為止也就輕易地被評論為是野蠻征服欲望之展現。但是,為了要將歷經300年以上不停地相互征伐的高原游牧民整合成為名副其實如同一塊巖石般的組織體制,這是最為聰明的做法??傊?,在成吉思汗治世的21年之間,蒙古被證明具有組織化的強大戰力及堅定的“共同體”意識,率先成為史上少見的“游牧民國家”。
以同心圓擴張的蒙古
在1206年高原整合及“大蒙古國”誕生時,被包含在“蒙古”這個名稱之下的牧民,毫無疑問地就是“蒙古”。只有身處集團中心位置之成吉思汗家族,雖然被稱為“黃金家族”并享有特殊待遇,但這并非是因為他們與成吉思汗同為出身自原有“蒙古部”,而能在國家誕生、集結形成的“蒙古汗國”時,因出身特別就得以享有優惠待遇。
在1206年這個時間點,被編組成為95個千人隊(蒙古語為明安、波斯語為哈札拉(Hazārah)。根據法令編組數百到千人左右的牧民戰士之軍事單位,同時也是指僅擁有近千人成年男子的牧民集團。這成為“蒙古汗國”的基本單位。在漢語雖然稱之為“千戶”,但此說法隱含了不以個人為計算單位,而是以戶為單位管控的中華王朝之概念,并非正確解釋。至今為止將以千人隊為基礎的軍事、政治、社會組織稱之為“千戶制”,也是欠缺適當性。筆者至今為止也被此慣例牽絆而使用了“千戶”、“千戶制”等用語,故在此表達歉意及特此更正)的“蒙古汗國”本身,可說才正是所謂“純蒙古”之存在。
擁有國家草創時期以來經歷及榮耀的這些“純蒙古”集團,就位于蒙古帝國這個龐大政治組織之主要核心。若以德川幕藩體制譬喻此狀態,或許就相當于譜代(譯注:代代臣服德川家族的家臣)、旗本(譯注:江戶幕府將軍的直屬武士)、御家人(譯注:江戶幕府將軍的直屬下級武士)等。
從一般歷史研究者到諸多普通人士的通常概念中,大多都會將13、14世紀的蒙古時代統括稱為“蒙古人”或“蒙古民族”的集團,就結果而言是將其使用作為泛指至今的人。
但是,事實上還有更多被稱為“蒙古”的人存在。不過與其這么說,不如說是隨著疆域的擴張漸漸地增加。首先,加入的是游牧契丹族。他們是過去建立遼帝國的人們之后代子孫,即使在隸屬于女真金帝國體制下,也是散布在從內蒙古草原到興安嶺東邊山麓一帶。
主要擔任金朝北邊防衛及馬群管理任務的游牧契丹族,在“蒙金戰爭”剛開始時,就立即進入相當于金朝身體部位的華北之前進基地,當成吉思汗軍隊進駐到內蒙地區時,幾乎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直接歸附于蒙古。不過與其這么說,不如說是直接成為“蒙古”。想必應該是事前有做好充分的溝通準備。在金朝的軍事力量中,最為精銳的機動部隊,其實就是這個游牧契丹集團。因此,這個集團隨同機動力量根源的大量軍馬都同時叛變到蒙古,對于金來說是個致命傷。
彼此戰力相差不大的“蒙金戰爭”(若僅以士兵的數量來說,金朝反而是壓倒性地較多),但從開戰以后卻變成蒙古如怒濤般的洶涌攻勢以及金朝一敗涂地的敗勢之局面,其大半的原因就取決于游牧契丹族的動向。就契丹族來說,自己選擇了蒙古這件事,就決定了這場大戰爭的結果,并讓蒙古可以展翅高飛。
根據拉施德丁(Rashid-al-Din Hamadani,1247—1318)的《史集》(Jami al-Tawarikh)可以得知,契丹族不論是在容貌、姿態、語言及習慣方面都與蒙古族十分相似。若就歷史淵源來說,契丹是在蒙古出現的300年前,從游牧民集團一躍而起建立帝國的“前輩”。
游牧契丹族就直接被編入蒙古的千人隊體制。《史集》中記載當成吉思汗去世時,蒙古的千人隊數量為129個。在1206年到1227年間,從95個增加了34個,其中半數以上來自契丹軍團(此外,為了慎重起見,95這個數字,是出自于蒙漢兩種語言對照文獻而知名的《元朝秘史》。是否能直接單純地與以波斯語記錄的《史集》比較呢?當然,在此必須要考量某種程度的出入,被認為是《史集》中《成吉思汗紀》的史料來源之“金柜的秘冊”,雖然未流傳至今,但據推測在內容方面應該沒有和《元朝秘史》有太大差異。若真是如此,在此的這些討論應該也是離現實不遠)。
使用與蒙古語相當接近的契丹語、而且其中大多數人恐怕也都熟知漢語的契丹族,擁有過去經營帝國的經驗,以及作為金朝統治下統治集團女真族及被統治者漢族、渤海族之間中間勢力的智慧。他們是在軍事及政治兩個方面成為蒙古人之頭腦及老師的“新蒙古”。
更進一步地說明,比成吉思汗的遠征花剌子模沙王朝行動更早之前,在中亞區域的第二個契丹帝國“西遼”之遺民(在此會特意地將其稱之為遺民,是因為就在這前不久,被成吉思汗追趕的舊乃蠻國王子屈出律篡奪了西遼國。此外,西遼這個名稱是在蒙古時代漢語文獻中的說法),也令人不可置信般順利地與蒙古聯合。這件事情發生于1217年到1218年間,也就是距離1211年東方契丹族“蒙古化”不過短短六七年后。但是,這次西方契丹族的數量,并無法從現存的史料中得知。
對于蒙古往歐亞大陸東西方的擴張,東西契丹族的聯合帶來了幾乎是無與倫比的貢獻。因為蒙古借由東方契丹族得到了對于“中國”領域的視野及欲望,也借由西方契丹族獲得前往中亞以西的線索。
事實上,被當做蒙古統治特征而經常被提及的“驛傳制”等,在遼及西遼這兩個前后時期的契丹帝國中,早就已經被實施。故總覺得蒙古不過是繼承這些制度并將其更加擴大而已(但是,若要窮盡所有原著文獻仔細地找出史料證明此點,則是件相當艱辛的事情。因為就算是低限度,也必須要張大眼睛看盡漢語、波斯語及阿拉伯語的書籍,除了撿拾起零碎片段的記錄,更要挑戰難以解讀的回鶻出土文獻及契丹語碑文的“黑暗”。所以在此的見解終究不過都是從狀況證據判斷極有可能之“推估”)。
當要思考“蒙古世界帝國的出現”這個世界史上大現象時,以疆域從東向西推移為特征之及時次、第二次兩個契丹帝國(若將兩個時期加總計算,時間竟然長達310年),就成為相當重要的存在。關于這一點,到今天為止的歷史敘述及歷史研究方面對其之認知都相當匱乏,這是個顯著的缺陷。
就在純蒙古中加入東西契丹這些新蒙古之狀態下,蒙古軍前往進攻花剌子模沙王朝。但是,關于此點還有必須稍微補充之部分。也就是說,雖然或許他們在軍事上貢獻不大,但對于以后蒙古的大發展而言,不可以忘記有兩種突厥勢力加入蒙古所帶來的各種重要意義。
及時就是立國于天山南北側的佛教、貿易王國“天山回鶻”。另外一個就是建國在稍微偏西方、位于天山山中伊犁河溪谷的穆斯林王國“天山葛邏祿”(此外,應該也與喀喇汗王朝有關)。兩者都是由突厥系領導者統治的小國家。
不論是哪一個國家,都在很早期就決定要歸附蒙古。于是就在兩個國家也都參加的情況下,果然導致突厥系伊斯蘭龐大勢力的花剌子模沙王朝崩解之后,也打開了廣泛分布在從中亞開始到西北歐亞、西亞地域的眾多突厥系集團加入蒙古之道路。
尤其是在西北歐亞大陸草原的欽察族,在這十年之后借由“拔都西征”而被納入術赤汗國。結果讓原本只不過擁有僅為四個千人隊的術赤家族,一舉之間獲得了估計將近20倍到30倍左右(或者更多)的龐大兵力,而成為即使是在整個蒙古帝國中也是屬于屈指可數的軍事力量擁有者。
蒙古是將突厥系各族當做“準蒙古”納入。這就是蒙古領域可以一口氣地擴張到歐亞大陸西半部的決定性因素。
此外,在亞洲東方的女真族、漢族及黨項族等,關于另一邊西亞各地的穆斯林當地勢力、俄羅斯及喬治亞等基督教勢力,也是只要身為王侯、首領、軍閥及宗教領導者等具有權勢力者歸附于蒙古的話,幾乎都會受到“準蒙古”的待遇。
舉例來說,在華北當地武裝勢力之中,真定軍閥的史天澤及保定軍閥的張柔等人,也都隨著蒙古皇帝敕命為“拔都”(蒙古語為“勇士”之意)稱號的同時,也被正式地認可為“蒙古”。關于這一點,現今還存有以漢文記述夸耀此事之元碑。此外,甚至是在一般說法中于蒙古統治下最容易受到差別待遇、生存于舊南宋疆域江南的“南人”,也有不少人被認同為蒙古。
蒙古不斷地增加“伙伴”,并陸續地將其納入“蒙古”這個名稱之下。以納入、再組成方式進行的組織化行動,正是蒙古擴張的重點。
一般都以為蒙古只要遇到敵人就會將其打倒并殺死。但若真是如此,蒙古就不會增加。此外,也會變成蒙古從一開始就必須是相當程度強大。被反復地流傳至今的這個說法之合乎道理解釋,就是接近于非常虛妄。而在想要說明的人之心中,應該懷抱著希望蒙古是個殺戮者之愿望。
若是冷靜地觀看原書史料及客觀事實相關內容,可以發現蒙古讓歐亞大陸草原軍事力量達到史上最為廣闊及有效的組織化。接著運用此股力量,讓蒙古這個組織體之網絡也在農耕世界中得到擴展。而在此,幾乎可說沒有人種主義下的差別待遇之存在。
蒙古得以擴張的核力因素,可說就是善于創造朋友。除了幾個堪稱為戰爭的例外,事實上蒙古幾乎沒有任何作戰。當真正戰爭時,反而是蒙古輸的情況較多。
蒙古是不作戰的軍隊。對于他們來說,戰爭就接近于是接受、合并別人的“活動(campaign)”或“示威運動(demonstration)”。
歸根究底,“蒙古”是人們組織的大型漩渦。若是置身于其中,至少可以保全人身性命。若換成現代用語的話,就是借由加入蒙古,可以得到低限度安全的保障。關于這一點,或許在某一方面就與近幾年來借由美國這個“單獨武力”形成的“國際和平”相似。
但是,若如此說就有點太過于耍小聰明的現代風格,以及似乎帶有一點看似正確的“虛構故事”之味道。因為,若改用當時蒙古人的觀念來說明,就是盡量不要創造“敵人”,而要增加大量的“朋友”。這一點也正是蒙古世界帝國形成的關鍵。以“蒙古”這個獨特集團概念為發端的擴張運動,漸漸地變成如半自動裝置般,讓以擁有“蒙古”歸屬感為共通項目的人類漩渦形成多層次同心圓并以歐亞大陸規模擴張。若就這樣來看,“蒙古是什么”這樣的提問反而是對我們重新提出“人類群體到底是什么”的問題??傊褪浅?ldquo;民族”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