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研究范圍為人類學與民俗學,收集的論文有17篇,內容涉及民俗、宗教與人類學等方面。具體為1,沒有歷史的民族志;2,歷史活在當下;3,“中華”蒙譯的歷史話語;4,儒教神話的歷史建構;5,“國家人類學”三題;6,從“因寺名鎮”到“因寺成鎮”;7,國家認同與“客家”文化;8,通過征用帝國象征體系獲取地方權力;9,權力秩序——明清地方神的建構與崇拜;10,清宮薩滿祭祀與“夷夏東西說”;11,神判與官司——一個西南村莊降乩儀式中的訟爭與教諭;12,文明的固化與信念的變異——圍繞華北鄉村廟會中龍觀念轉變的再思考;13,對Maurice Freedman“國家-宗族房支分化”解說模式的田野檢思——以山東費縣閔村閔氏宗族為例;14,云南諾鄧歷史上兩套豐產儀式之關系的研究;15,從“菩薩們的恩怨”看黔中屯堡村寨的社會統合——以九溪村的抬輿儀式為例;16,村落開發與公共性重構——三門源村水資源利用的過去與現在;17,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整合——基于對周雄信仰流變的考察。
張佩國 1966年生,山東成武人,上海大學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中國鄉村地權的研究,既在田野中做歷史研究,又在檔案館中做田野工作,試圖以社會理論的想象力整合人類學、社會學和歷史學三門學科,在知識論的意義上邁向一種開放的整體社會科學。
沒有歷史的民族志
——從馬凌諾斯基出發 胡鴻保 張麗梅
歷史活在當下
——“歷史的民族志”實踐及其方法論 張佩國
“中華”蒙譯的歷史話語
——民族國家的建構 納日碧力戈
儒教神話的歷史建構 田兆元
“國家人類學”三題 范可
從“因寺名鎮”到“因寺成鎮”
——南翔鎮“三大古剎”的布局與聚落歷史 吳滔
國家認同與“客家”文化
——江西省上猶縣營前鎮個案研究 黃志繁
通過征用帝國象征體系獲取地方權力
——明代廣西土司的宗教實踐 張江華
權力秩序
——明清地方神的建構與崇拜 劉春燕
清官薩滿祭祀與“夷夏東西說” 張亞輝
神判與官司
——一個西南村莊降乩儀式中的訟爭與教諭 湯蕓
文明的固化與信念的變異
——圍繞華北鄉村廟會中龍觀念轉變的再思考 趙旭東
對弗里德曼“國家一宗族房支分化”解說模式的
田野檢思
——以山東費縣閔村閔氏宗族為例 杜靖
云南諾鄧歷史上兩套豐產儀式之關系的研究
從“菩薩們的恩怨”看黔中屯堡村寨的社會統合
——以九溪村的抬輿儀式為例
村落開發與公共性重構
——三門源村水資源利用的過去與現在
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整合
——基于對周雄信仰流變的考察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