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是關于一只叫做阿文的小老鼠的,他有個習慣,無論是走路、吃飯、睡覺還是和其他小朋友玩時,都一定要帶著他心愛的小毯子,有小毯子陪著阿文,他心里就很安穩,也不會整天都黏著媽媽和爸爸。但是,他慢慢長大,上小學了,他仍然不能離開小毯子。由于阿文太小而毯子太大,有一本書里還夸張地畫了這個故事對比造型。阿文的媽媽爸爸覺得要改變這樣的情況,既不讓阿文過分地依賴小毯子,又不能讓阿文感覺失去了小毯子,怎么辦呢?終于,媽媽爸爸和阿文商量好,把小毯子剪下一塊給阿文做了一塊手絹,這樣,阿文依然可以帶著他的“小毯子”,但也能很好地與同學相處,適應學校的生活了。
家里有個像阿文一樣的寶寶是媽媽爸爸很高興也頭疼的事情,因為,“阿文寶寶”有固定的生活習慣,只要每天都讓他拿著自己喜歡的毯子或者杯子,他就會安心地吃飯與游戲,不會吵鬧到媽媽爸爸;但是,如果他喜歡的東西,甚至是“迷戀”的東西不見了,被拿開了,那么他就會大哭大鬧,直到重新得到“迷戀”的東西,否則就不能適應變化。那么面對“阿文寶寶”,媽媽爸爸怎么做才好呢?
每個孩子都有一件或是布偶、小汽車之類的小東西,不論去哪里都隨身帶著。那對于他們來說不僅是提供安全感的“東西”,更是親密的“朋友”。
該書的作者美國的凱文.漢克斯,以創作溫暖、生動、幽默的兒童圖畫故事書著名。他的作品總是能反映出對真實的小孩世界的了解。所以與孩子一同閱讀《阿文的小毯子》一定會讓他們感到親切和喜悅。因為對孩子的用心的理解,凱文總能了解到他們最深處的心聲。
一個叫阿文的小老鼠很喜歡他的小毯子,從小到大從不離身,鄰居的阿嬸和爸爸媽媽想盡了辦法也不能讓阿文放棄,,還是媽媽想出了好辦法:媽媽把小毯子做成了一條一條的小手帕。現在,阿文每天都會帶著他的小手帕,再也沒有人說什么了。
阿文的小毯子,"小樹苗"的小拖鞋 (bljxy893 2007年07月 )——和“小樹苗”一起讀《阿文的小毯子》
2007年7月3日星期二 天氣陰而悶熱
從上個星期三開始,每天晚上我和孩子他爸都在輪流給小樹苗讀《阿文有張小毯子》。可能是我們給他讀的書多的緣故吧,不用我們告訴他,他都能時間從封面上把主角“阿文”找到,并且在閱讀時目光緊緊跟隨。
給兒子讀這本書,我和老公都十分愿意去做。因為我們遇到了和“阿文”的爸爸媽媽同樣的問題——孩子無比依戀一樣東西。
[阿文]
阿文有一條黃色的小毯子,當他還是小寶寶的時候,他就有這條小毯子,阿文非常喜歡它。
小樹苗]
小樹苗有一雙黃色的小拖鞋。三年前他有一次去表哥家玩,看到表哥有雙穿過的小拖鞋他十分喜歡就“死皮賴臉”地要來了。三年前拖鞋穿在腳上,真的是“拖”的,那么長,那么大,像賣火柴小女孩穿的拖鞋。爸爸媽媽總擔心小樹苗會摔交,24小時到晚在他耳邊提醒:“走路要小心哦”。不過還好,小樹苗走得慢,摔的次數少。如今拖鞋剛剛合腳,但是拖鞋已經顯得很舊了。拖鞋上作為裝飾用的兩只小狗已經連腦袋都沒有了,只留下了身子了。可是小樹苗非常喜歡它,比三年前更喜歡。
[阿文]
雖然小毯子還有一些怪味道,但是,阿文一點兒也不在乎。每天帶著它,披著它,拖著它……每天吸著它,抱著它,扭著它……
小樹苗]
小拖鞋雖然一年比一年舊了,旁邊的搭扣上個月也已經斷了。小樹苗還是要讓奶奶把搭扣重新修好,他要穿那雙拖鞋。三年來他都要從春天穿到秋天。不管是在平地上、公園里、臥室里,他都穿著它。這可辛苦了媽媽,她得時不時地擦地板。無論去哪兒他都要穿著它,就連和其他小朋友比賽跑步的時候,他都不愿意換球鞋,吃力地“拖”著鞋子,去辛苦地爭取后一名。
[阿文的爸爸媽媽]
媽媽說:“小毯子好臟。”
爸爸說:“小毯子又破又舊,丟掉算了。”
阿文不肯,他說:“小毯子很好啊!”
小樹苗的爸爸媽媽]
媽媽說:“拖鞋太短了,會擱腳的。”
爸爸說:“拖鞋太舊了,塑料都硬了,不要再穿了。”
小樹苗不肯,他說:“我喜歡我的小拖鞋呀,它是我的好朋友呀。”
[阿文的爸爸媽媽采取的辦法]
①講“毛毯小精靈”的故事
②把毯子泡在酸醋里
③媽媽把小毯子剪成一塊、一塊的,再用縫紉機把它們的四個邊兒車起來,媽媽把小毯子做成了許多條小手絹兒。
小樹苗的爸爸媽媽]
①把拖鞋藏起來(小樹苗不見了拖鞋,拼命哭)
②爸爸給小樹苗買來“米奇”拖鞋,每年買一雙(小樹苗一雙都沒有穿過,爸爸買來的拖鞋只能當擺設了,媽媽打算送人)
③爸爸媽媽想方設法帶小樹苗去飯店吃飯,飯店里都規定“衣冠不整者不能入內”。爸爸媽媽就可以對小樹苗說:“穿拖鞋是不能到飯店里去吃飯的,會餓肚子的。”小樹苗走到飯店門口,使勁拉著爸媽的衣腳說:“我們回家吧,我們回家吃飯吧”。
④逛街的時候,我們很注意地帶他去童鞋店,讓他看看琳瑯滿目的鞋子,讓他知道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他腳上的拖鞋是好的。他一點都不為所動。
⑤難道我要把拖鞋像阿文的媽媽一樣剪成一塊一塊的?
[小毯子后的結果]
現在,不管阿文走到哪里,身體上都帶著一條小手絹兒。
小拖鞋后的結果]
他還是依舊穿著他的寶貝拖鞋,而且左邊的鞋子穿在右腳上;右邊的鞋子穿在左腳上,散步、奔跑,他都這樣很“別扭”地穿著,很開心的樣子。
{一樹媽媽的話}
阿文的媽媽運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阿文對毯子的依戀情結。
小樹苗的媽媽笨笨的,想不出好的辦法。
她只有等待。
小樹苗的媽媽小時候也像小樹苗一樣喜歡抱著洋娃娃,喜歡得每天離不開它。后來隨著年齡的長大,洋娃娃不知不覺地離開了我,我又有新的喜歡的東西了。
喜歡一樣東西,說不上原因,就是喜歡;依戀一樣東西,也說不上原因,就是依戀。長大之后,再回憶起來,還是很溫暖的。有一段回憶留在生命里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我就等吧,等待小樹苗漸漸長大,等待那種不知不覺將發生的變化。
阿文的小毯子,小樹苗的小拖鞋,值得回憶的童年……
童年的真相——柯倩華◎童書評論人 很多孩子有一條愛不釋手的毯子,或是布偶、小汽車之類的小東西,不論去哪里都隨身帶著,就像阿文和他的小毯子形影不離,令大人匪夷所思。 心理學家會從“安全感”的觀點來看阿文和小毯子的關系。孩子的世界到處有警告和限制,
兒子睡覺的時候喜歡手里拿著我的紗巾,這個習慣持續了很久也沒有徹底改掉,看了《阿文的小毯子》,兒子思索了很久說:“為什么上學不能帶小毯子呢?”我說:“因為,阿文長大了!”兒子一臉的高興。
孩子也有一條和阿文一樣喜歡的毯子,也和阿文一樣依戀毯子。讀完之后孩子很有共情感。
阿文是許許多多的小孩的影子,讀了阿文,我才發現每個孩子都希望有個喜愛的東西,誰也搶不走。n家長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變通,最后達成雙贏,才是解決的好辦法,這是一本親子共閱讀的好書。
這本書是看過<喂故事長大的孩子>后決定買的,作者果然推薦得沒錯.剛好兒子也有一條黃色的毯子,讀這本書時他總要蓋著這床毯子聽,覺得原來這個小老鼠跟自己一樣哦.聽到最后媽媽幫阿文把小毯子做成很多條小手絹時,總是很高興,因為阿文不用再跟小毯子分開了.
女兒一直愛她的一塊花色滑溜溜的小床單,抱著睡覺,咬它,跟書中的阿文那么像,呵呵,買了給女兒讀,小家伙聽得津津有味,作者真的好棒,把小孩子阿文描繪的淋淋盡致,故事那么貼近生活,小孩子怎么能不喜歡啊。好書帶給孩子無限的遐想和感動。
寶寶很喜歡阿文!和阿文一樣,她有自己喜歡的小熊!每次聽到完我給她講《阿文的小毯子》后,她都很開心!好像她就是阿文!喜歡阿文的小毯子!喜歡阿文!
很可愛的阿文,寶寶很喜歡,尤其是阿文把毯子藏在褲子了,爸爸說“難怪!”
小朋友從小喜歡拿自己一個毛巾或者經常蓋的被子,也像阿文的小毯子一樣,那里都拿著,看了之后感覺就像在說他自己一樣,哈哈
媽媽很有辦法,既解決了阿文的總喜歡拿毯子的喜歡,也讓毯子發揮了大作用,值得購買
很多孩子都會有戀物癖,可能和他們缺乏安全感有關,他們需要大人更多的關注和理解。書中的阿文就是這樣的孩子,大人也不要以自己的思想去衡量孩子行為的對錯,阿文的媽媽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讓阿文更容易接受。
阿文由一條黃色的小毯子,他很是喜歡,無論去到哪里,無論做什么,他都離不開那個小毯子。到開學了,離不開小毯子,這該怎么辦呢?各種辦法都試過了,那個辦法更好呢?
因為兒子也有一個這樣的毯子,但是沒有阿文這么癡迷。不過每天睡覺 無聊的時候也會抱著。 小2歲8個月的小伙子似乎不怎么感興趣。這本書也感覺是給有同樣經歷孩子的父母看的。
兒子也有一條和阿文一樣的小毯子,很好的故事
一只極度依念小毯子的老鼠阿文就是這些需要安慰物的寶寶的代言人,能喚起孩子的共鳴,阿文的形象深入人心!孩子從聽故事開始了解這本書的,現在當當搞活動果斷入手!
小老鼠阿文對這個小毯子很依戀,爸爸媽媽很愛阿文,為他創造自由,舒適的成長環境,但是難免會因為愛孩子,而受別人的影響,做出一些對阿文不合適的事情。。。
阿文的小毯子,阿文和很多孩子一樣,有一條愛不釋手的毯子,是一種成長的依戀,爸爸媽媽的做法真好!
啟蒙雖有些遲,但現在他已經開始接受繪本了,阿文的小毯子也聽了不止一遍了。在阿文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和你看到了爸爸媽媽對阿文的愛
童年的真相——柯倩華◎童書評論人 很多孩子有一條愛不釋手的毯子,或是布偶、小汽車之類的小東西,不論去哪里都隨身帶著,就像阿文和他的小毯子形影不離,令大人匪夷所思。 心理學家會從“安全感”的觀點來看阿文和小毯子的關系。孩子的世界到處有警告和限制,
這是講一個小朋友戀物的故事,故事中雖然主人公阿文經常拿著自己的小毯子不放,但是他的爸爸媽媽也沒有強行的把他的毯子拿走,阿文對毯子的依賴也是一種心理上的依戀,而他爸爸媽媽的做法也是相當具有心理意義的,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
有很多小朋友從小都會有一樣東西一直離不開,這本書就講了主人公阿文離不開他的小毯子,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他的父母沒有強行把小毯子扔掉或者破壞,而是采用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的辦法,讓阿文自然而然的不再依戀小毯子。
阿文的小毯子是我一歲半的女兒最近最喜歡的繪本之一,每次看到阿文拖著小毯子到處走,躲貓貓他好像就想到了自己,會樂呵呵的笑出聲來。不過里面隔壁的阿姨角色著實讓人生厭,這也潛移默化的告訴孩子不一定別人的建議都是對的,要跟隨自己的內心。
阿文的東西就是自己的小毯子,阿文真的是無論做什么總是離不開他,盡管父母相盡各種的辦法來騙走阿文的小毯子,但阿文總是將就將就繼續用。
非常有共鳴的一本,剛一看到就買下了。我女兒就有個小被被成天抱著,看到阿文的小毯子她就很想知道故事后來怎么樣了,最后阿文爸爸媽媽為了解決去幼兒園不能帶毯子的問題,把小毯子做成了一個個的小手絹。女兒明顯對這個結局不滿意,她不愿意傷害自己的小被被,好傷心。
買這本書,是因為女兒跟阿文一樣,去到哪里都喜歡拿著她小時候蓋過的小毯子,去外婆家,沒有小毯子睡不著,喝奶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我要小毯子……當我給她讀這個故事的時候,她會說“阿文有黃色的小毯子,我有藍色的小毯子……”我們成年人都覺得孩子對東西的依戀有一點“不正常”,但實際上,在孩子的心里,他依戀的那件物品跟他的成長有很大的關系,那樣東西或許能給他帶來安全感,依戀也是非常正常的,我們不能生生把把那樣東西從他們的身邊奪走,就是書中的阿文一樣,慢慢地長大,慢慢地過渡,依戀的小毯子盡管變成了小手絹,但是在阿文心中,仍是他那塊最愛的小毯子。
我小孩也有一個幼時的毯子,邊邊洗破了。但他說給他一條同樣新的也不換,這條陪伴他很久了。這書幫助了解同樣別的孩子也會有這樣的心里。同理心。讓人更容易認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