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孩子的目光》是有著三十年兒童心理治療臨床經驗佐佐木正美醫生,數十年來遍歷上百家托兒所、幼兒園、中小學、兒童心理咨詢機構、兒童福利院、婦幼保健所等,與眾多幼教老師對談交流,為無數家長講座培訓的經驗總結。該書出版16年,仍位居日本亞馬遜家教類圖書排行榜第1名。
很多父母以為,只要在家里嚴格管教孩子,就可以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教養的人;以為只要知識豐富了,音樂技能或運動能力突出,就是一個出色的人。但事實并非如此。教育不是以強壓弱,不是閉關修煉,更不是折騰,教育要讓孩子有笑的能力和感恩的心,擁有自我提升與修復的正能量,過上幸福獨立的生活。
“好孩子不是聽話的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就是在培養他未來的自立”,“孩子通過和伙伴游戲會學到社會性規則”……認真地讀過本書,您一定會獲得啟發和幫助,拋卻育兒中的焦慮不安。讓我們一起為養育幸福獨立的孩子而努力!
出版16年,仍位居日本家教類圖書排行榜第1名
30年臨床經驗兒童精神科醫生,數十年為各種兒童機構老師和家長咨詢、培訓的經驗總結
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笑和謝謝
笑的能力和感恩的心,會讓孩子擁有自我提升與修復的正能量,過上幸福獨立的生活
北京、山東、浙江、江蘇、廣東等十幾個省市的家長傳閱推薦
佐佐木正美 1935年出生于日本前橋市。幼兒時期住在東京,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疏散到滋賀縣的農村,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在此地度過。高中畢業后,一個人到了東京,在信用銀行等工作了6年之后,于1962年進入新潟大學醫學部醫學科學習,1966年畢業。之后,到東京大學學習精神醫學,就職于同愛紀念醫院。
1969年留學于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接受了兒童精神醫學的臨床訓練。回國后,先后在國立秩父學園、小兒療育咨詢中心(橫濱)工作了近20年。最近17年在東京大學精神科、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小兒科、御茶水女子大學兒童學科擔任講師,同時在北卡萊羅納大學TEACCH(孤獨癥治療教育項目)部學習并參加共同研究。其專業研究方向為兒童青年精神醫學、生命周期精神保健、醫療福利學。
現為川崎醫療福祉大學教授(岡山縣)、北卡萊羅納大學臨床教授,并參加了橫濱市康復事業團的工作。著作有《兒童精神醫學的臨床實踐》、《孤獨癥治療指南》、《和埃里克森一起漫步》等多部。現居住于東京都町田市。
嬰幼兒期是打下一生人格基礎的根本時期
嬰幼兒時期是一生的“地基”
嬰幼兒時期是打下人格基礎的重要時期
嬰幼兒時期的教育,很難重新來過
人際交往越差的家長育兒中的不安越多
不能忽視教育問題背后的時代背景
十個媽媽有八個焦躁
和丈夫溝通能夠減少育兒中的不安
育兒中的不安從哪里來
孤獨的父母依賴孩子
重視促進孩子和各種人的交流,養育合格的社會人
人需要有能讓自己放松的人際關系
不要把和人交往當作痛苦,努力和別人一起放松
孩子是在和別人的交往中長大的
用細節打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首先要相信別人的善意
好孩子不是聽話的孩子
等待——育兒中的重要心情
無條件接受眼前的這個孩子
孩子遇到失敗時家長應及時出現幫助
讓孩子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過度期待會成為孩子自由成長的障礙
逆反期是在為下一步的成長作準備
媽媽從懷孕起就要建立與孩子的親密關系
媽媽的情緒會傳達給胎兒
母體與胎兒交流的方式
媽媽的心理活動通過胎盤傳遞給孩子
媽媽日后的育兒行為與生產后的育兒方式息息相關
滿足嬰兒的需求就是在培養他未來的自立
埃里克森的研究——人的每個生命周期都有發展任務
嬰兒期的發展任務——培養基本信任
被滿足的嬰兒才會對周圍人充滿信任
不能認為用哭泣來吸引人注意的孩子是不好的
孩子相信媽媽,才能相信別人
大人現在不聽孩子的話,孩子以后就不會聽大人的話
嬰兒最早遇到的困惑
社會性參照——人的社會性存在基
養育孩子時,大人要把心和眼睛真正放在孩子身上
為什么有的人能遵守規則,有的人不能
培養社會性參照的關鍵時期
什么都按孩子的愿望滿足,會把他慣壞嗎
過度干涉才會讓孩子喪失自主能力
在父母前無法放松的孩子
當自己的愿望被滿足的時候,孩子容易學會信任
孩子通過不斷重復地做同一件事發展主動性和創造力
不知疲倦的幼兒期的孩子
看著孩子到處活動的快樂
孩子的行為就像是科學家做實驗
上學之前要有充分的和伙伴一起玩的經驗
通過朋友了解自己
管教就是“重復地教 不急躁的等待”
大人在孩子兩三歲時就要開始管教了
什么是好的管教
以大小便訓練為例說說不好的管教
孩子不會一次就學會,大人要不斷地教,耐心地等
強制性管教不能培養出孩子的自律性
培養自律性的重要時期
大人必先要自己幸福,才能讓孩子幸福
你希望養育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關心他人的能力是怎樣養成的
孩子會把身邊的人當作自己的榜樣
孩子越小就越容易變得和榜樣一樣
關心他人就是和別人一起快樂一起悲傷
自己越幸福就越能關心他人
在幸福的人身邊長大的孩子是幸福的
孩子通過和伙伴游戲學到社會規則
在游戲中發現自己
一起制定游戲規則
開電車游戲
讓孩子多交朋友的好處
還沒有做好自立準備的年輕人
孩子在小學階段要學會的最重要的東西
和朋友互相學習
朋友越多越能健康成長
拒絕上學的孩子
一到學校就躲進保健室的孩子們
缺少讓心靈獲得平靜的地方
青春期是尋找自我的時期,家長要耐心守護
凝視自我的時期
通過別人的目光來確立自我
通過伙伴反觀自己的內心
長時間打電話對青春期孩子的意義
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
青春期綜合征
溫暖地守護孩子尋找自我的時期
富裕的社會帶給我們的
現代人正在喪失保持身心健康的條件
被富裕破壞的東西
生活的便利擴大了人類的欲望
人不再能忍耐
無法控制自己的怒氣
患有退避型神經癥的年輕人
越來越難體會到喜悅
憤怒的情感增強了
把不好的事情歸咎于別人的傾向
人際關系愈發冷漠
通過聊天和別人一起放松
致保育工作者:請保持充滿愛的心靈
從事保育工作的價值
實現愿望的孩子和沒有實現愿望的孩子
控制自己不罵孩子
不要視孩子的父母為敵人
考慮父母和孩子雙方的幸福
從“只要盡到較大努力”中感受喜悅
致父母們:要如何度過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是誰在育兒
珍惜現在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讓孩子感到放松的愛
無條件接受孩子的本色
理解孩子的愿望
折騰父母的孩子
當父母把自身的欲望當做重心時
父母絕不能對孩子說的話
接受長大之后的孩子
后記
關注孩子目光的佐佐木先生(中川李枝子 /文)
嬰幼兒時期是打下人格基礎的重要時期
嬰幼兒時期相當于建筑物的地基部分,之后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甚至是研究生、留學階段等,則相當于建在地基上的其他部分。小學和初中就好比是柱子和地板,高中階段就相當于外部裝潢或是屋頂上的瓦片等。大學、研究生或是留學則相當于內部裝修或者是地毯、家具。你盡可以這樣一一對應。
大家可以發現,越是后面的階段就越容易重新來過。像地毯、家具之類的,可以不斷換新。不過,停留在人視線中的,總是后面做的這些事情。“從A 大學畢業的”,“到B 大學留學了”,這些就相當于波斯地毯或瑞典家具,客人看到之后會感嘆、驚訝,覺得“真漂亮啊”,但這些隨時可以更換。
然而,地基部分從建筑物開始建造的時候就看不到了,不會有人掀開地板去看,沒有人會關心這個。可一旦出問題,我們就會發現地基對建筑的命運起了怎樣的決定性作用。地基不堅固造成的損毀是不可修復的。
建筑如果倒塌了,可以另換一個地方重建。但是,人的一生不能重來。人們只能在將要倒塌的建筑物上加上支架或采用別的方法,小心翼翼以求它不會一下子倒掉。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如果沒有在形成人格的嬰幼兒時期打下堅實的地基,孩子長大成人后就會有很多問題。如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問題大人或問題青少年。
如果不在意地基,不管你在家里貼上怎樣光潔的瓷磚,在屋頂上蓋上怎樣高級的瓦片,就算鋪上進口的波斯地毯,擺上瑞典家具,房子還是不能住人。
等待——育兒中的重要心情
教育或者說養育其實就是等待。家長需要向孩子傳達這樣的信息:“我們會慢慢等你,不用著急。”不僅是孩子,所有人天生都有朝著好的方向去努力的能力。就算是受傷了,你放著不管,傷口也會慢慢痊愈。你要做的只是消毒,不讓細菌感染。感冒了也一樣,不用吃藥,只要靜靜休息就可以恢復。
人的身體具有一種自愈能力,會自動地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當然除了衰老。但是對于那些正處于成長期的孩子來說,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成長發育。
所以,只要沒有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所有孩子都會成為好孩子。雖然每個孩子的情況會有所差異,但是他們都會按照自己的素質、個性和能力充分發展。無論是養花、種菜、栽培果樹,還是養育孩子,其實都是一樣的,你只需要做好自己該做的,然后靜靜等待。當你能夠感受到等待的喜悅和樂趣時,不管是養育孩子還是其他,都可以做得很好。
我最想告訴年輕媽媽和保育員們的就是:“孩子的很多發育和成長,比育兒書上寫的更慢,你可以以更加放松的心態育兒。”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有的孩子晚上哭鬧,有的孩子不會。孩子們在各個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個體差別。有些孩子不能符合父母的喜好或期待,也不能勉強。
在物質貧乏的年代,很多時候父母們不能隨心所欲地養育孩子,但是他們不會焦慮不安。現在雖然很多方面都比以前有更大的自由,但是當孩子稍有一點沒有達到父母的期待,父母就會大怒。
過去的年代,很多事情都無法按照人們的設想實現,而且那時家庭成員也很多。所以父母或祖父母往往把孩子放在自己身邊,片刻不離。他們會背著孩子,或是把孩子放在嬰兒車里到處帶著,總之會一刻不離地看著孩子。當孩子在背上哭泣或吵鬧的時候,父母馬上就會問:“寶寶這是怎么了啊?”
不管父母有沒有滿足孩子的要求,都不會忽視孩子的要求。他們不會毫無反應,無視孩子的期待、希望,這樣能在孩子心中形成巨大的安全感、自信和對別人的信任。
以前的人在教孩子規矩的時候,不會很心急,他們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孩子離得了尿布,每個孩子最終都能學會用筷子吃飯,所以不用跟別人比,不用催促。他們也許并不會說“寶寶什么時候才能學會呢,好期待啊”這樣的話,但是育兒時是放松和耐心的氛圍。
怎樣培養出孩子對生活的自信呢?要做到這一點,只需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他最堅強的后盾,是最理解他的人。然后,不慌不忙地養育他即可。
如果父母總是很著急,孩子長大以后會更加急躁,做什么事情都會淺嘗輒止,沒有定力,沒有自信。他甚至無法等待自己,無法等到最終結果。所以,如果父母能夠耐心地等待孩子成長,慢慢地等他學會什么,那么孩子也會學到這種等待的精神,學會忍耐。
因此,父母等待的態度會向孩子傳達出“爸爸媽媽相信你”的訊息。這是向孩子傳達愛的最簡單易懂的方式。
無條件接受眼前的這個孩子
人越是被接受,就越容易有安全感,并真正獨立。被接受就意味著真正的自己獲得了認可。這對孩子來說意味著自己現在這樣就挺好,這種安心感也就是自信。父母需要盡早給予孩子這種安全感。
有一個人無條件地承認自己,會讓孩子極大地信任這個人,從而會以這個人為標準,信任其他很多人。因此,孩子可以通過信任父母,信任父母之外的人;可以通過信任老師和朋友,信任老師和朋友之外的人。每個人都需要盡早在自己的人生中擁有被別人接受的經歷。有了這種認可,人才能夠安心地生活,采取自己的行動。
人首先會向父母或祖父母要求無條件的愛和接受。在被認可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會勉強朋友認可自己,反而擁有一種認可朋友的能力。相反,如果在成長的環境中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孩子在找朋友的時候就會一味要求別人的認可,不斷地尋找接受自己的人。
到了上幼兒園和托兒所的時候,很多孩子會向老師要求這種認可和接受。對于孩子來說,這種的接受是必需的,因為這可以讓他們的價值變得更大。事實上,這種接受和認可給予得越早越好。不過,即使給予得比較晚,父母和老師也要這么做,因為這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無論孩子多大,都需要認可他,接受他。
人需要不斷獲得別人的接受和認可。隨著慢慢長大,孩子會和朋友發展出互相接受、互相依賴的關系。此時,越是在早期得到充分的接受和認可的孩子,就越容易接受對方,也越容易被對方接受,更容易交到朋友。但是,如果孩子一直處于孤獨狀態,就會出現到了青春期,還是沒有伙伴和朋友的情況。我還觀察到了這種傾向:想獲得對方認可的年輕人,比較容易陷入早戀。戀愛是一種相互之間接受的關系。不過,戀愛本身也許只是一種臨時的接受。
在父母或家人那里得到充分接受的孩子,很少在初中或高中階段就陷入早戀。相反,如果孩子感到自己沒有充分被父母或家人認可,則容易早戀。
那些早戀的孩子會像小孩子跟媽媽撒嬌一樣,在公園的長椅或電車上緊緊依偎著對方,不懼周圍人的目光。而且,他們也比較容易愛上年長的人。在年齡相差較大的關系中,無論是戀愛關系還是夫妻關系,年長的人都會更多地接受對方。年輕人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彌補自己過去沒有得到的愛的。
孩子長大以后,父母也要繼續接受孩子。小學生也好,中學生也好,這一點意義重大。總之,父母應當給予孩子充分的接受和認可。
河北 陽陽媽(孩子8歲):佐佐木醫生的這本書闡明了育兒理念和方法,讓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孩子成長的規律。愛孩子,就要接受孩子的全部,不僅愛他的聰明可愛,也要愛他的調皮和搗蛋。我們大人尚且不會今天知錯了,明天就改正,那為什么要那么苛求孩子呢?用淡定平和的心態看待孩子的成長,不急不躁地等他長大,和他一起體驗成長過程中的興奮、快樂、沮喪和煩惱!
廣東深圳 米菲:這是一本育兒書,告訴爸爸媽媽們如何培育人格健康的孩子;這是一本心靈治療書,爸爸媽媽從中獲得撫平育兒焦慮的力量;這也是一本心理解讀書,讓爸爸媽媽們反思育兒先育己的道理。當越來越多的爸爸媽媽們忙于給孩子們灌輸知識、提高技能的時候,佐佐木先生的教誨如一陣清風,他溫暖又堅定地告訴大家:請關注孩子的目光,請讓孩子在與人交往中長大,請把育兒當作幸福和快樂的事情。
山東東營 虎虎昇威(孩子3歲):看過這本書后,我想到這樣一個比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如果家長是內心強大、幸福健康的,那么孩子也必將迎著太陽長成參天大樹;如果父母行為上有偏差,幸福感比較低,那么孩子的幸福感也大多不夠飽滿。所以,請做一名幸福的家長,把幸福、健康的思想通過日常生活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受幸福,享受學習和生活。
江蘇昆山 胡玥(孩子5歲半):看完佐佐木正美先生的書,感慨頗多。他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提出了孩子嬰幼兒時期是人格培養的重要階段,要培養有自律性的兒童,這些觀點我都非常認同。特別是書中提到的“讓孩子多交朋友的好處”這一論點。通過跟小朋友交朋友,我自己的孩子學會了分享、不攀比、不任性,體會到了互幫互助的樂趣,還學到了其他小朋友身上的優點。我們作為家長給孩子創造多交朋友的機會,這個應該不難吧。
江西南昌 悠媽(孩子2歲半):拿到這本書,越往后看越覺得,這不正是我一直以來尋而不得的一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建立正確認知的一本書”——嗎?自認也算個愛學習的媽媽了。可讀到此書時,卻發現了不少令我感嘆“哦,原來是這樣子啊……”的觀點。
廣東珠海 梓昱媽:這是一本可以讓我認真地一邊看一邊琢磨的書,它把父母教育中困惑問題的根源寫出來了。其實育兒應該是輕松地,快樂地,不難做到的。與其說它是一本育兒書,不如說是一本父母的心理輔導書。
浙江 張雯:“學會與你的鄰居建立更深入的聯系”、“和丈夫溝通可以減少育兒中的不安”、“盡量滿足孩子嬰幼兒時期的要求其實更有利于他的自立”、“孩子與伙伴充分的游戲是他們形成健康的社會性人格的必要條件”……看完佐佐木先生《關注孩子的目光》一書,從他30年來對幼兒心理的研究結果中,我讀到了一種“放松、開放、順其自然”的愛的態度。
浙江 書意媽:看這本書的時候,腦子里一直呈現 “三分教,七分等”這句話。孩子是棵正在成長的幼苗,作為家長,除了施肥澆水外,另外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懷一顆理解包容的心等待孩子的慢慢成長,這不僅僅是愛我們的孩子,體現的還是對生命的尊重。佐佐木先生不是簡單的教,整本書都在幫助孩子表達他們的意愿,語言溫暖樸實。孩子們太需要有個懂他們的人來表達一下他們的心聲——“我們不是不聽話,只是我們在成長!”而佐佐木先生就是那么一個懂他們的人。
浙江嘉興 珠媽:這是一本故事書一樣的育兒書。沒有說教,只有溝通、交流,讓我自己對照著靜靜地思考。物質豐富的社會帶給我們什么?綠色生活不單純是大氣、土壤、水源,強大的壓力造成焦慮、躁狂、冷漠的一代。我們能否還下一代、再下一代一個清新純凈的社會?這不是一本教導如何教育的書,它僅僅不急不緩地描述如何關愛孩子。讀完之后,我盯著身邊的孩子,看著她依舊清澈的眼眸,我想將來的路上我要與她攜手同行。
浙江嘉興 宣爸:這本書有系統的脈絡,將我們一團一團的疑惑慢慢解開,從出生的青春期,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行為表現源于心理層面的成長,尤其是地基式的0-6歲時期,這一時期孩子獲得的滿足,形成的安全感主導了接下來各個階段的順利過渡,父母為孩子營造溫情的家庭環境是實現孩子健康身心的基礎。本書作者的個人色彩濃烈,讀者很容易感受到是一位長者在敘述在講解,有笑容很耐心。這本養育孩子的指導書,帶給我們新的視野。
浙江嘉興 馬沈揚家長:翻開佐佐木正美醫生的書,首先被“好孩子不是聽話的孩子”這個標題吸引。那怎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呢?”帶著這樣的困惑,我走進了“等待——育兒中的重要心情”這個篇章。通過閱讀,我明白了孩子的著急情緒其實來自于我的急躁。
浙江嘉興 牛媽:《關注孩子的目光》書中提到,管教孩子=重復地教 不急躁地等待。這點也是我在這一年女兒小學生活中最深有體會的。她學習數學,并不是一教就會的,剛開始做進位加減法的時候,總是哭哭啼啼,做一百題得要花上一小時。她不明白、不理解,你給她講了,她還是一臉迷惘。朋友家也是如此,通常是心平氣和地陪寫作業開始,暴打一頓作為結束。讀完這本書,我更堅信給孩子時間的重要性。
北京 易銳昌:有幸拜讀了佐佐木先生的這本書,讓我再次感受到育兒確實是一項科學而又系統的過程,但愿中國每位父母都能體悟到其中的精華,并陪伴孩子享受其共同成長的樂趣。的確,當今浮華而焦躁的社會,諸多父母已經不再淡定,步步迷失自我,甚至還裹挾著孩子一起迷失。育兒先育己,讓我們一起去尋找曾經的自我。
廣東廣州 植竣媽:“人越是被接受,就越容易有安全感,并真正獨立。有一個人無條件地承認自己,會讓孩子極大地信任這個人,從而會以這個人為標準,信任其他很多人。……在被認可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會勉強朋友認可自己,反而擁有一種認可朋友的能力。相反,如果在成長的環境中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孩子在找朋友的時候就會一味要求別人的認可,不斷地尋找接受自己的人。”這些話多么深刻和形象啊,絕不僅僅是對孩子適用,成年人的世界何嘗不是如此?看看我們身邊成年人的處世方式,基本也可以逆推他們曾經經歷過一個什么樣的家庭生活。
重慶 鈁兒:讀了《關注孩子的目光》這本書,突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看過很多給予孩子愛的書,但是佐佐木正美先生是一名兒童精神科醫生,這讓這本書的視角會有所不同。
廣東深圳 朵米媽:“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醫道的較高境界。教養孩子亦然。《關注孩子的目光》,關注的其實是奠定人格基礎的根本。這本書關注的不僅是孩子的表現,更是孩子的心情;關注的不僅是孩子的成績,更是孩子的動機;它不僅呈現了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更是挖掘了造成問題的根源。一句話,這本書關注的不是付諸表象的育兒之術,而是深入內核的教養之道。就作者三十年兒童精神科臨床經驗來說,這確是本情懷滿滿,但干貨很多的書。
關注孩子的目光,說得真好。雖然很多人或許覺得沒什么,但是我相信大多數人,大多數大人可能完全忘了去關注孩子的目光。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笑和謝謝,這是多么重要的真知。在童年日益退化的今天,還有這么淳樸而且一語中的的主張,尤其彌足珍貴。我是在朋友的推薦下買這本書的,而這也是我目前急需的書。怎么當合格的父母真不是天性使然,還是要學習。這本書是專業的兒童精神科醫生30年的臨床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值。而且很有說服力。推薦給所有想當好爸爸好媽媽的父母們。對孩子的愛真正的愛,不是別的,而是從來都不會忽視孩子的目光。
看到《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贈送的小冊子,覺得很好,才決定買這本書。果然沒有失望,“沒有人自己不幸福,卻能夠去思考別人的幸福的。因此,教育者首先要問自己是否幸福。”“愿望經常被忽視的孩子,會故意做一些大人討厭的事,好讓大人關注自己。他們只是想確認大人是不是還會喜歡他。”書里有太多引發人思考的話,還好現在孩子小,非常適用。書也容易讀。
看完了,還是值得一看再看的,時刻提醒自己,關注孩子的目光,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非常好的書 感覺國內很多教育理論都來自這本書
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可以更加理解他們的世界和情感,理解了,很多事情就會變得不那么復雜了,很多矛盾就不會發生了。希望爸爸媽媽們都能借鑒一下!
時間太久了,用在當代,用在中國不一定適用,不過理念還是可以吸收借鑒的。就是關注孩子的需要。
這本書,越早看越好!無條件得得滿足嬰兒的需求
看了博客推薦的,感覺書還可以,家長就應該對看看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畢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不論什么類型的家庭教育書籍都應該廣泛涉獵
關注孩子的目光(出版16年持續位居家教書排行前列,北京浙江廣東十幾
關注孩子的目光看起來很簡單,實際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孩子有時讓人很抓狂。
每一位家長,都應該看的一本書。本書是日本著名的兒童精神病醫生寫的,非常值得一看
從孩子的需求出發,全方位的告知家長如何處理孩子的個個層面需要,適合準爸媽提前了解。
非常實用,使用它對自己教育孩子掌握了方向?
拿到就讀起來了。銀捷快遞很差勁。沒有送貨上門,就把包裹丟到速遞易就算我簽收了,都沒有聯系過我。速遞易也沒發驗證碼給我。我看到網上狀態是簽收了,打電話給當當查,才知道。電話打來打去,還另外出了兩元存儲費才拿到書。差勁!
小時愛看書,在書的世界里不知寂寞,現在有自己的孩子了,也想給她創造一個豐富的內心世界。經常在當當網買書,希望有更多優秀的書籍更親民的價格!
關注孩子的目光,就是要把孩子當主體,父母是跟隨孩子的,也就是那句話:看見,就是愛;而愛會很有力量
孩子快到3歲時,脾氣得別沖,你說東她要西,不讓偏讓,那陣子真是讓我頭痛不已,不知道原因,到處買書找答案,在這本書里,我找到了,真是如獲至寶呀。至少讓我感覺孩子的表現是正常的成長過程,父母不要以自己的目光去評價,給孩子定個調,當你關注了孩子的目光,你就知道為什么會這樣,雖然為人父母,但都要學習如何當好父母。
關注孩子的目光,父母讀書,能更好的理解孩子,親子關系融洽。
看了這本書之后對自己的育兒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困惑,不知道怎么辦,不是說這本書的觀點有問題,是平常人理解不到。直到遇到另一本書“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才理解了關注孩子的目光這本書。
這是近期的枕邊書,很易讀,但是非常有啟發性,日本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本身就走的很靠前,我們需要從中吸取很多好的經驗和理念,少走彎路,因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或者錯了,就不可能重頭再開。推薦給媽媽們
佐佐木醫生的這本書闡明了育兒理念和方法,讓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孩子成長的規律。愛孩子,就要接受孩子的全部。
家長都苦于不知道要怎么教育孩子,但這本書讓家長真的明白孩子,了解孩子,更好的教育孩子
快遞速度很給力,昨天下午拍的,今天早上就到了。很易讀,但是非常有啟發性,日本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本身就走的很靠前,我們需要從中吸取很多好的經驗和理念,少走彎路,因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或者錯了,就不可能重頭再開。推薦給媽媽們
這本書闡明了育兒理念和方法,告訴家長如何培育人格健康的孩子;愛孩子就要如他所是,而不是非我所想。用靜待花開的心態期待孩子的成長。和孩子一起體驗成長過程中的興奮、快樂、沮喪和煩惱!
棵正在成長的幼苗,作為家長,除了施肥澆水外,另外需要做H的就是——等待,懷一顆理解包容的心等待孩子的慢關注孩子的目光(出版16年持續位居6家教書排行前列,北京浙江廣東十幾個省市家長傳閱推薦,讓孩子擁有自我提升與修復的正能量,過上幸福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