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中國社會的一個重要的管理單位,起著傳宗接代,維護社會秩序,教化子孫等重要作用。
海珠祠堂是海珠區的文脈,從宗祠的歷史我們可以閱讀到海珠區的發展史。眾多杰出先賢,來自眾多宗祠;眾多的宗祠,走出一代又一代民族的菁英,蔚成廣州"河南"燦爛的星空。
本書由廣州市海珠區文聯組織編寫,收納了海珠區一百多座祠堂,細說了各座祠堂的建筑特色、祠堂文物、風俗習慣、名人軼事等。通過這些可以讓讀者了解到祠堂文化發展史。
晴波蕩漾的珠江,如玉帶般飄在廣州胸前,廣州人習慣稱江為"河",河南河北,皆為上天所賜,一樣的白云清風,一樣的綠樹紅花。可一百多年間,河北已是廣廈綿延,河南卻依舊蛙噪蟬鳴。也許因為忽略,河南的這一遍寧靜和愜意,卻意外地將廣州歷史限度地保存下來。
海珠古祠堂》一共收錄了海珠崇祠8座,海珠特色祠堂8座,眾姓祠堂116座,以及記憶中的祠堂95座,展現了海珠祠堂的特色。
海珠古祠堂》還自覺擔當起一個使命,那就是弘揚祠堂文化,所以,我們在書里特別設置"祠堂文化"欄目,比較系統地介紹祠堂文化。
劉小玲
國家一級作家 編審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理事
海珠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主要作品及獲獎情況:
劉小玲 廣州人。中國民主促進會成員。1973年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廣東作協。曾任《少男少女》雜志編輯部主任。主要從事兒童文學創作,著有報告文學集《浪漫季節》、《珠江少男少女的廣角鏡》、《跨世紀的一代自強卷》、《香江花季》、《初夏的回聲》等5部,長篇小說《藍色隧道》1部。在6屆廣東省兒童文學評獎中有5屆獲獎,并多次獲"全國青年報刊好作品獎"。《跨世紀的一代自強卷》獲1994年度國家"五個一工程獎",長篇小說《藍色隧道》獲2003年"冰心圖書獎"。撰有反映廣州"西關風情"的散文一批,其中《家住西關》系列獲廣東省第七屆新人新作獎,《日落故園》獲第二屆秦牧散文獎并入選1998年《廣東年鑒》。
自2005年開始從事嶺南文化研究、國學研究事作,編輯嶺南文化類書籍:
廣州民間藝術系列叢書——《纖云弄巧擺七夕》《千年海祭》《賽龍奪錦》《萬縷金絲》《堆金織玉》
沙灣何氏與廣東音樂》《家鄉滋味》
主編:
趣美嶺南系列》(六種)
走進黃埔古村》《海珠古祠堂》
少年誦讀經典系列》(六種)
著作:
嶺南童謠》《嶺南盆景藝術與技法》《嶺南盆景藝術研究》《晚晴映翠——劉仲明大師盆景藝術》《國學教育讀本》
一、海珠崇祠
1.崇祠壯節——鄧氏宗祠
2.百世周宗————衛氏大宗祠
3."樂善好施"白公祠——綸生白公祠
4."十三行"行商發展的見證者——潘氏家祠
5."十三行"巨富私宅——伍氏家祠
6.蘭桂騰芳——梁氏大宗祠
7.紙上的南雪祠——楊孚祠
8.漱珠岡上菊坡祠——菊坡祠
二、海珠特色祠
1. 99個門的傳奇——云隱馮公祠
2.海珠最早的祠堂——崌崍祠
3.辛亥革命義旗在此舉起——大塘李氏大宗祠
4. 一門走出七代名人——左垣家塾
5. 旗桿夾彰顯一傳僑領風采——胡氏宗祠
6. 借江為塘大格局——南溟黎公祠
7. 祠壁嵌刻"認祖詩"——龍潭黃氏宗祠
三、海珠眾姓祠
(一)馬氏祠堂
(二)
好書!
不好意思,確認晚了。紙尿褲買給朋友的孩子的,查不到物流信息,剛聯系朋友才確認已收貨,所以未能及時確認,抱歉。好評